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多路况两用变形车轮的制作方法

2021-10-16 10:3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车轮 多路 变形 结构


1.本发明涉及车轮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路况两用变形车轮。


背景技术:

2.目前,针对不同路况行驶的车辆通常使用单一轮式或单一履带式车轮,无法实现两者结合,然而,在特殊应用路况中,单一轮式或单一履带式车辆很难满足使用需求,因此,设计一种能够变形的车轮结构,从而能够同时满足对轮式或履带式车辆使用需求,具有重大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路况两用变形车轮。
4.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多路况两用变形车轮,
5.包括安装盘、三个第一履带架、三个第二履带架以及第一大齿轮、第二大齿轮,三个第一履带架和三个第二履带架均固定在安装盘上,且绕同一圆心间隔均匀交错设置,
6.所述第二大齿轮与所述第一履带架和第二履带架传动连接,其用于传动第一履带架和第二履带架长度变化,并使得车轮在圆形和三角形之间变化;
7.所述第一大齿轮与所述第二履带架传动连接,其用于传动第二履带架上的履带轮旋转,从而带动履带旋转。
8.其中,
9.所述第二履带架包括第一固定块、第一u型架、第一弧形槽架以及第一移动轴、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第四齿轮、第五齿轮、第六齿轮,
10.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下侧设置有开口槽,所述开口槽内左侧壁设置有左凸块,右侧壁设置有右凸块,所述右凸块下侧和上侧分别设置第二齿轮和第四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和第四齿轮同轴设置,其连接轴穿过所述右凸块且滑动连接,第二大齿轮设置在右凸块下侧、第二齿轮与开口槽壁之间且与第二齿轮传动连接,
11.所述第一移动轴包括从上到下的限位端块部、连接柱部、外螺纹杆部、键杆部,其穿过所述第一固定块且通过外螺纹杆部螺纹连接,其键杆部滑动套接有第三齿轮,所述第四齿轮与第三齿轮传动连接,
12.所述左凸块下侧和上侧分别设置第六齿轮和第五齿轮,所述第六齿轮和第五齿轮同轴设置,其连接轴穿过所述左凸块且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大齿轮设置在左凸块下侧、第六齿轮与开口槽壁之间且与第六齿轮传动连接,
13.所述第一固定块上侧设置有第一u型架,所述第一u型架上端两侧分别与第一弧形槽架内侧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u型架下端设置有t型槽,所述限位端块部和连接柱部卡入所述t型槽内且滑动连接,所述第一u型架下端、第一移动轴两侧分别设置一根滑动杆,所述滑动杆插入所述第一固定块内且滑动连接,
14.所述第一u型架内中间壁上设置第七齿轮,所述第七齿轮的轮轴下端连接有联动
杆,所述联动杆依次穿过第一u型架、第一移动轴且滑动连接,所述联动杆下端从第一移动轴下端伸出且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五齿轮与第一齿轮相配合使用,
15.所述第一弧形槽架两侧壁设置有履带轮,所述履带轮的轮轴与所述第一弧形槽架滑动连接,
16.所述第一u型架内侧壁上设置履带齿轮,所述履带齿轮的轮轴穿过第一u型架侧壁与第一u型架侧壁滑动连接,所述履带齿轮的轮轴与履带轮的轮轴连接。
17.其中,
18.所述第一弧形槽架两侧壁外侧成对设置一对或多对履带轮,所述履带齿轮的轮轴与其中一个履带轮的轮轴连接。
19.其中,
20.所述第一弧形槽架两侧壁外侧成对设置三对履带轮,所述履带齿轮的轮轴与其中一个履带轮的轮轴连接。
21.其中,
22.所述第一履带架包括第二固定块、第二u型架、第二弧形槽架以及第二移动轴、第八齿轮、第九齿轮,
23.所述第二固定块的下侧设置有第二开口槽,所述第二开口槽内左侧壁设置有左凸块,右侧壁设置有右凸块,所述右凸块下侧和上侧分别设置第十齿轮和第八齿轮,所述第十齿轮和第八齿轮同轴设置,其连接轴穿过所述右凸块且滑动连接,第二大齿轮设置在右凸块下侧、第十齿轮与第二开口槽壁之间且与第十齿轮传动连接,
24.所述第二移动轴包括从上到下的限位端块部、连接柱部、外螺纹杆部、键杆部,其穿过所述第二固定块且通过外螺纹杆部螺纹连接,其键杆部滑动套接有第九齿轮,所述第八齿轮与第九齿轮传动连接,
25.所述第二固定块上侧设置有第二u型架,所述第二u型架上端两侧分别与第二弧形槽架内侧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u型架下端设置有t型槽,所述限位端块部和连接柱部卡入所述t型槽内且滑动连接,所述第二u型架下端、第二移动轴两侧分别设置一根滑动杆,所述滑动杆插入所述第二固定块内且滑动连接,
26.所述第二弧形槽架侧壁与履带轮的轮轴连接。
27.其中,
28.所述第二弧形槽架两侧壁外侧成对设置一对或多对履带轮。
2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的车轮能够变形,从而能够传统轮式车辆的高机动性能与履带式车辆的高通过性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了传统运输车辆车轮的性能。在沙滩、山地丘陵等复杂地形环境下采用履带式行进,在平坦路段采用轮式行进,大大提高车辆装备速度机动性和作业稳定性。
附图说明
30.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第一示意图;
31.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第二示意图;
32.图3为本技术的结构第三示意图;
33.图4为本技术的两用变形车轮“轮式”状态示意图;
34.图5为本技术的第二履带架的结构第一示意图;
35.图6为本技术的第二履带架的结构第二示意图;
36.图7为本技术的第二履带架的结构第三示意图;
37.图8为本技术的第二履带架的结构第四示意图;
38.图9为本技术的第一移动轴和第二移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0为本技术的第一履带架的结构第一示意图;
40.图11为本技术的第一履带架的结构第二示意图;
41.图12为本技术的第一履带架的结构第三示意图;
42.图13为本技术的两用变形车轮“履带式”状态的示意图;
43.图中,1第一履带架,2第二履带架,3安装盘,4第一大齿轮,5锁块,6第二大齿轮,7第一齿轮,8第二齿轮,9第三齿轮,10第四齿轮,11第一固定块,12第一移动轴,13第五齿轮,14第六齿轮,15第一u型架,16履带轮,17履带齿轮,18第一弧形槽架,19第七齿轮,20联动杆,21第二移动轴,22第八齿轮,23第九齿轮,24第二固定块,25第二u型架,26第二弧形槽架。
具体实施方式
4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5.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46.为提高车辆在复杂路况的运输能力,将轮式车辆高机动性能与履带式车辆高通过性有机结合,本技术提出多路况两用变形车轮的构想。
47.图4为本技术的两用变形车轮“轮式”状态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的两用变形车轮“履带式”状态的示意图;本技术能够在图4和图13中两种状态之间进行变换,从而适应不同的路况。
48.如图1

图12所示,为本技术一种多路况两用变形车轮的具体实施例结构,
49.包括安装盘3、三个结构一致的第一履带架1、三个结构一致的第二履带架2以及第一大齿轮4、第二大齿轮6,三个第一履带架1和三个第二履带架2的一端均固定在安装盘3上且呈发射状,且绕同一圆心间隔均匀交错设置,第一大齿轮4、第二大齿轮6均设置在圆心处,
50.所述第一履带架1和第二履带架2上均设置有锁块5,所述安装盘上设置有沿同一圆周间隔均匀设置的6个锁孔,每个锁块插入一个锁孔中且固定连接,
51.所述第二大齿轮6与所述第一履带架1和第二履带架2传动连接,其用于传动第一履带架1和第二履带架2长度变化,并使得车轮在圆形和三角形之间变化;
52.所述第一大齿轮4与所述第二履带架2传动连接,其用于传动第二履带架2上的履带轮16旋转,从而带动履带旋转。
53.履带(图中未示出)安装在第一履带架和第二履带架的履带轮上,在轮式状态下,第一履带架和第二履带架的外侧端形成一个圆周面,从而使得车辆能够在轮式状态下行走,在履带状态下,三个第二履带架向外侧伸长,三个第一履带架向内侧变短,从而三个第
二履带架将履带支撑开外呈三角形状态,此时,通过控制第二履带架上的履带轮旋转,车轮整体不再旋转,从而实现履带式状态,能够在此状态行走。
54.在优选的实施例中,
55.每个第二履带架2包括第一固定块11、第一u型架15、第一弧形槽架18以及第一移动轴12、第一齿轮7、第二齿轮8、第三齿轮9、第四齿轮10、第五齿轮13、第六齿轮14,
56.所述第一固定块11的下侧设置有开口槽,所述开口槽内左侧壁(按照图5中的方位看)设置有横向的左凸块,右侧壁设置有横向的右凸块,所述右凸块下侧和上侧分别设置第二齿轮8和第四齿轮10,所述第二齿轮8和第四齿轮10同轴设置,其连接轴穿过所述右凸块且滑动连接,第二大齿轮6设置在右凸块下侧、第二齿轮8与开口槽壁之间且与第二齿轮8传动连接,
57.所述第一移动轴12包括从上到下的限位端块部、连接柱部、外螺纹杆部、键杆部,其穿过所述第一固定块11且通过外螺纹杆部螺纹连接,其键杆部滑动套接有第三齿轮9,所述第四齿轮10与第三齿轮9传动连接,
58.所述左凸块下侧和上侧分别设置第六齿轮14和第五齿轮13,所述第六齿轮14和第五齿轮13同轴设置,其连接轴穿过所述左凸块且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大齿轮4设置在左凸块下侧、第六齿轮14与开口槽壁之间且与第六齿轮14传动连接,
59.所述第一固定块11上侧设置有第一u型架15,所述第一u型架15上端两侧分别与第一弧形槽架18内侧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u型架15下端设置有t型槽,所述限位端块部和连接柱部卡入所述t型槽内且滑动连接,所述第一u型架15下端、第一移动轴12两侧分别设置一根滑动杆,所述滑动杆插入所述第一固定块11内且滑动连接,滑动杆实现导向作用。
60.所述第一u型架15内中间壁上设置第七齿轮19,所述第七齿轮19的轮轴下端连接有联动杆20,所述联动杆20依次穿过第一u型架15、第一移动轴12且滑动连接,所述联动杆20下端从第一移动轴12下端伸出且连接有第一齿轮7,所述第五齿轮13与第一齿轮7相配合使用,
61.所述第一弧形槽架18两侧壁设置有履带轮16,所述履带轮16的轮轴与所述第一弧形槽架18滑动连接,
62.所述第一u型架15内侧壁上设置履带齿轮17,所述履带齿轮17的轮轴穿过第一u型架15侧壁与第一u型架15侧壁滑动连接,所述履带齿轮17的轮轴与履带轮16的轮轴连接。
63.在优选的实施例中,
64.所述第一弧形槽架18两侧壁外侧成对设置一对或多对履带轮16,所述履带齿轮17的轮轴与其中一个履带轮16的轮轴连接。
65.在优选的实施例中,
66.所述第一弧形槽架18两侧壁外侧成对设置三对履带轮16,所述履带齿轮17的轮轴与其中一个履带轮16的轮轴连接。
67.在优选的实施例中,
68.所述第一履带架1包括第二固定块24、第二u型架25、第二弧形槽架26以及第二移动轴21、第八齿轮22、第九齿轮23,
69.所述第二固定块24的下侧设置有第二开口槽,所述第二开口槽内左侧壁设置有左凸块,右侧壁设置有右凸块,所述右凸块下侧和上侧分别设置第十齿轮和第八齿轮22,所述
第十齿轮和第八齿轮22同轴设置,其连接轴穿过所述右凸块且滑动连接,第二大齿轮6设置在右凸块下侧、第十齿轮与第二开口槽壁之间且与第十齿轮传动连接,
70.所述第二移动轴21包括从上到下的限位端块部、连接柱部、外螺纹杆部、键杆部,其穿过所述第二固定块24且通过外螺纹杆部螺纹连接,其键杆部滑动套接有第九齿轮23,所述第八齿轮22与第九齿轮23传动连接,
71.所述第二固定块24上侧设置有第二u型架25,所述第二u型架25上端两侧分别与第二弧形槽架26内侧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u型架25下端设置有t型槽,所述限位端块部和连接柱部卡入所述t型槽内且滑动连接,所述第二u型架25下端、第二移动轴21两侧分别设置一根滑动杆,所述滑动杆插入所述第二固定块24内且滑动连接,
72.所述第二弧形槽架26侧壁与履带轮16的轮轴连接。
73.工作原理:在轮式状态下,分动器轴(图中未示出)穿过安装盘中心孔、第一大齿轮、第二大齿轮,且带动整个车轮在轮式状态下旋转,第一大齿轮和第二大齿轮均不旋转。
74.在需要变换的时候,首先,横向移动分动器轴使得分动器轴能够带动第二大齿轮旋转,第二大齿轮与所有第二履带架的第二齿轮传动连接,同时,与所有第一履带架的第十齿轮(图中已画出,未标识)传动连接,
75.对于第二履带架来说,第二齿轮旋转带动第四齿轮旋转,从而传动第三齿轮旋转,第三齿轮带动第一移动轴旋转,使得第一移动轴向外侧移动,从而带动第一u型架、第一弧形槽架向外侧移动,同时,使得第一齿轮向上移动,当第一齿轮处于与第五齿轮的位置的时候,停止旋转,此时,第一齿轮与第五齿轮传动连接,整个车轮的结构形成如图13所示的结构。
76.对于第二履带架来说,第二齿轮旋转,同时带动所有第一履带架的第十齿轮旋转,第十齿轮旋转带动第八齿轮旋转,第八齿轮传动第九齿轮旋转,从而带动第二移动轴旋转,使得第二移动轴向内侧移动。整个车轮的结构形成如图13所示的结构。
77.对于上述结构,第一大齿轮反向旋转,则结构会变化为轮式状态,即通过大齿轮的不同方向的旋转,控制状态的变化。
78.在结构变换到位后,分动器轴横向移动,传动第一大齿轮旋转,第二大齿轮不旋转,第一大齿轮仅仅与第二履带架的第六齿轮传动连接,第六齿轮传动第五齿轮旋转,第五齿轮与第一齿轮传动,第一齿轮与第七齿轮连接,从而带动第七齿轮旋转,第七齿轮与履带齿轮传动连接,履带齿轮带动与其连接的履带轮旋转,从而使得履带旋转。
79.在优选的实施例中,
80.所述第二弧形槽架26两侧壁外侧成对设置一对履带轮16。
81.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未详述的技术方案,采用公知技术。
82.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