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轨道交通鱼腹式越行车站的线路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0-09 11:0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轨道交通 布置 行车 线路 特别


1.本实用新型属于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轨道交通鱼腹式越行车站的线路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迅速,截止2020年末,30多个城市已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随着单条线路的越来越长,为提升服务水平,多个城市多条线路已经组织开行快慢车模式,实现快慢车模式往往需要设置越行站,而目前越行站常用的布置结构如图1所示。
3.该布置结构的线路简单,但车站主体较宽,同时车站较长,从而导致车站规模较大;同时越行站的客流往往不大,该布置结构中存在站台浪费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鱼腹式越行车站的线路布置结构,可减小车站长度和宽度,从而实现减小车站规模的效果。
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鱼腹式越行车站的线路布置结构,包括第一鱼腹式站台、第二鱼腹式站台、下行正线、上行正线、下行越行线、上行越行线;其中,所述第一鱼腹式站台、第二鱼腹式站台对称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鱼腹式站台两端与所述第二鱼腹式站台两端齐平;所述第一鱼腹式站台、第二鱼腹式站台之间设置有并行的所述下行正线、上行正线;所述第一鱼腹式站台外侧设置有所述下行越行线,所述下行越行线两端与所述下行正线连接;所述第二鱼腹式站台外侧设置有所述上行越行线,所述上行越行线两端与所述上行正线连接;所述第一鱼腹式站台、第二鱼腹式站台外侧均为曲线;所述下行越行线、上行越行线均为曲线;所述下行越行线曲线半径与所述第一鱼腹式站台外侧的曲线半径相同,所述上行越行线曲线半径与所述第二鱼腹式站台外侧的曲线半径相同。
6.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鱼腹式站台、第二鱼腹式站台外侧曲线半径相同。
7.作为优选,所述下行越行线与所述上行越行线最小曲线半径为1000m~1500m。
8.作为优选,所述下行越行线两端通过第一道岔、第二道岔与所述下行正线连接。
9.作为优选,所述上行越行线两端通过第三道岔、第四道岔与所述上行正线连接。
10.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1.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轨道交通鱼腹式越行车站的线路布置结构,通过对传统矩形站台形式的优化,在满足最小站台宽度的前提下,将站台做成鱼腹式,将越行线做成与鱼腹式站台外侧曲线半径相同的曲线,可有效的减小车站长度和宽度,从而减小车站的规模。
附图说明
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
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3.图1为现有技术中越行车站线路布置平面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轨道交通鱼腹式越行车站的线路布置结构的示意图。
15.附图标记说明:
16.1.第一鱼腹式站台;2.第二鱼腹式站台;3.下行正线;4.上行正线;5.下行越行线;51.第一道岔;52.第二道岔;6.上行越行线;61第三道岔;62第四道岔。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18.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鱼腹式越行车站的线路布置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第一鱼腹式站台1、第二鱼腹式站台2、下行正线3、上行正线4、下行越行线5、上行越行线6;其中,所述第一鱼腹式站台1、第二鱼腹式站台2对称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鱼腹式站台1两端与所述第二鱼腹式站台2两端齐平;所述第一鱼腹式站台1、第二鱼腹式站台2之间设置有并行的所述下行正线3、上行正线4;所述第一鱼腹式站台1外侧设置有所述下行越行线5,所述下行越行线5两端与所述下行正线3连接;所述第二鱼腹式站台2外侧设置有所述上行越行线6,所述上行越行线6两端与所述上行正线4连接;所述第一鱼腹式站台1、第二鱼腹式站台2外侧均为曲线;所述下行越行线5、上行越行线6均为曲线;所述下行越行线5曲线半径与所述第一鱼腹式站台1外侧的曲线半径相同,所述上行越行线6曲线半径与所述第二鱼腹式站台2外侧的曲线半径相同。
19.所述第一鱼腹式站台1、第二鱼腹式站台2外侧曲线半径相同。所述下行越行线5与所述上行越行线6最小曲线半径为1000m~1500m,最小曲线半径根据不同车型选择。本实施例所述下行越行线5与所述上行越行线6最小曲线半径为1000m。所述下行越行线5两端通过第一道岔51、第二道岔52与所述下行正线3连接;所述上行越行线6两端通过第三道岔61、第四道岔62与所述上行正线4连接。所述下行越行线5为开口朝向所述第一鱼腹式站台1的曲线,所述上行越行线6为开口朝向所述第二鱼腹式站台2的曲线。
20.假设站台宽11m,本实施例布置结构与传统的布置结构相比可减少车站长度约53.2m,车站投影面积可减少约2000平米。
21.由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轨道交通鱼腹式越行车站的线路布置结构,通过对传统矩形站台形式的优化,在满足最小站台宽度的前提下,将站台做成鱼腹式,将越行线做成与鱼腹式站台外侧曲线半径相同的曲线,可有效的减小车站长度和宽度,从而减小车站的规模。
22.以上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例性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实施范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凡利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或者对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
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专利涵盖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轨道交通鱼腹式越行车站的线路布置结构,包括第一鱼腹式站台(1)、第二鱼腹式站台(2)、下行正线(3)、上行正线(4)、下行越行线(5)、上行越行线(6);其中,所述第一鱼腹式站台(1)、第二鱼腹式站台(2)对称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鱼腹式站台(1)两端与所述第二鱼腹式站台(2)两端齐平;所述第一鱼腹式站台(1)、第二鱼腹式站台(2)之间设置有并行的所述下行正线(3)、上行正线(4);所述第一鱼腹式站台(1)外侧设置有所述下行越行线(5),所述下行越行线(5)两端与所述下行正线(3)连接;所述第二鱼腹式站台(2)外侧设置有所述上行越行线(6),所述上行越行线(6)两端与所述上行正线(4)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鱼腹式站台(1)、第二鱼腹式站台(2)外侧均为曲线;所述下行越行线(5)、上行越行线(6)均为曲线;所述下行越行线(5)曲线半径与所述第一鱼腹式站台(1)外侧的曲线半径相同,所述上行越行线(6)曲线半径与所述第二鱼腹式站台(2)外侧的曲线半径相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鱼腹式越行车站的线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鱼腹式站台(1)、第二鱼腹式站台(2)外侧曲线半径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交通鱼腹式越行车站的线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越行线(5)与所述上行越行线(6)最小曲线半径为1000m~1500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鱼腹式越行车站的线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越行线(5)两端通过第一道岔(51)、第二道岔(52)与所述下行正线(3)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交通鱼腹式越行车站的线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越行线(6)两端通过第三道岔(61)、第四道岔(62)与所述上行正线(4)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鱼腹式越行车站的线路布置结构,所述布置结构的第一鱼腹式站台、第二鱼腹式站台对称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第二鱼腹式站台之间设置有并行的下行正线、上行正线;所述第一鱼腹式站台外侧设置有下行越行线,所述下行越行线两端与所述下行正线连接;所述第二鱼腹式站台外侧设置有上行越行线,所述上行越行线两端与所述上行正线连接;所述第一鱼腹式站台、第二鱼腹式站台外侧均为曲线;所述下行越行线、上行越行线均为曲线;所述下行越行线曲线半径与第一鱼腹式站台外侧的曲线半径相同,所述上行越行线曲线半径与第二鱼腹式站台外侧的曲线半径相同。本实用新型可有效的减小车站长度和宽度,从而减小车站的规模。站的规模。站的规模。


技术研发人员:孙二小 张鹏 欧成章 李际胜 牛凤鸣 张旭 袁博晖 张翔 马文军 韩冰 顾海艇 吴明辉 田书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3.09
技术公布日:2021/10/8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