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轨道车辆用架车装置及架车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07-09 09:4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车体 轨道 车辆 车组 架起


1.本发明涉及轨道车辆车体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在动车组检修时用于架起车体的轨道车辆用架车装置及架车系统。


背景技术:

2.铝合金动车车体在进行检修时,为了更加方便的对车体下部进行施工,经常需要将车体整体托举起来,托举车体时,需要保证车体的平稳性,同时为了节省成本,还需要托举装置尽可能地适应多种车型的宽度和长度。为了施工完毕时,车体能够顺利的从工装上卸下来,还要求托举装置具有升降功能。为了满足车体检修时车辆举升的各种需求,结合车体车下施工现状,亟待开发一种方便托举和装卸,且实用性强的架车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方便托举,且实用性强的轨道车辆用架车装置,同时提供一种使用该架车装置的架车系统及架车方法。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第一个技术方案是:
5.一种架车装置,包括支撑立柱和支撑桁架,所述支撑立柱可活动安装在地面基座上,所述支撑桁架的一端与支撑立柱之间可旋转或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撑桁架的另一端与其它架车装置可拆卸连接,连接后所述支撑桁架位于车体边梁的一侧,在所述支撑桁架上安装有一组或多组拉靠装置,所述拉靠装置夹持固定在车体边梁上用于拉紧车体边梁。
6.进一步,所述拉靠装置包括拉紧气缸和拉紧件,所述拉紧件安装在拉紧气缸的伸缩端的端部,所述拉紧件夹持固定在车体边梁上,所述拉紧气缸通过拉紧件带动车体边梁沿车宽方向调整尺寸。
7.进一步,所述拉紧件为插头,所述插头插入车体边梁型材外侧的滑槽内;
8.或,所述拉紧件为u形夹头,车体边梁夹持在u形夹头的中间,在u形夹头的一侧侧边上通过调节机构活动安装有活动夹块,所述活动夹块可沿车体边梁厚度方向调节。
9.进一步,所述拉紧气缸的伸缩端与拉紧件之间通过柔性连接件连接。
10.进一步,所述支撑桁架为一段或可折叠的多段。
11.进一步,所述支撑立柱的底部沿车体长度方向可滑动连接在地面基座上,用以避让车体移动空间。
12.本发明提供的第二个技术方案是:
13.一种轨道车辆用架车装置,包括第一托头、第一升降机构及第一行走机构,所述第一行走机构安装在第一底座上,第一升降机构安装在第一行走机构上,第一托头安装在第一升降机构的顶端,第一行走机构带动第一升降机构和第一托头向朝向或背离支撑点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托头为柱体,柱体的顶面为承托平面,所述承托平面支撑在车体底部。
14.进一步,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包括升降套筒组件、升降丝杠传动组件及电动减速机,所述升降套筒组件包括内层的升降筒和外层的套筒,第一托头安装在升降筒的顶部,升降
筒的底部与升降丝杠传动组件连接,升降丝杠传动组件由电动减速机驱动,电动减速机通过升降丝杠传动组件带动升降筒移动。
15.进一步,所述第一行走机构包括支架、滑道、行走丝杠、行走电机,所述第一升降机构的底部安装在支架上,所述滑道和行走丝杠安装在第一底座上,所述滑道设置在行走丝杠的两侧,所述支架与行走丝杠螺纹连接,所述支架上具有滑槽与滑道滑动连接,所述行走丝杠与行走电机的输出端连接。
16.本发明提供的第三个技术方案是:
17.一种轨道车辆用架车装置,包括第二托头、第二升降机构、滑动机构、第二底座、固定架和抱紧装置,所述第二底座的顶部具有滑动平台,滑动平台上安装滑动机构,固定架与滑动机构滑动连接,升降机构安装在固定架上,第二托头安装在第二升降机构的顶端,所述第二托头具有与车体边梁的侧部和底部形状相匹配的承托面,所述抱紧装置安装在第二托头的下方,用于从内外两侧抱紧中间的车体边梁,所述滑动机构带动第二托头向朝向或背离车体边梁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底座安装在地面基座上。
18.进一步,所述第二升降机构包括升降丝杠,在升降丝杠上安装上下两个工作螺母,在第二托头的下方安装一套筒,上工作螺母固定在套筒内,下工作螺母固定在固定架上,在升降丝杠上安装有升降调节手柄。
19.进一步,所述滑动机构包括滑动丝杠,在滑动平台上设置有丝杠安装座,所述滑动丝杠与丝杠安装座螺纹连接,所述滑动丝杠的一端连接滑动调节手柄,所述固定架的底部与滑动丝杠螺纹连接,在固定架的底部设置有滑槽与滑道滑动连接,所述滑道设置在滑动丝杠的两侧。
20.进一步,所述抱紧装置包括第二托头下方安装的前后两个固定板及调节丝杠组件,调节丝杠组件的一端连接手轮,调节丝杠组件的另一端穿过两个固定板与伸入至车体边梁内侧的夹头连接,旋转所述手轮通过调节丝杠组件带动所述夹头沿车宽方向移动并与第二托头配合夹紧或松开车体边梁。
21.进一步,在所述第二托头下方的第二升降机构的两侧分别安装一组抱紧装置。
22.进一步,所述第二底座可折叠或可拆卸安装在地面基座上。
23.本发明提供的第四个技术方案是:
24.一种轨道车辆用架车系统,车体的两端部分别安装有多个第一架车装置,车体两侧的中间位置安装多个第二架车装置,车体两侧的头部分别安装有第三架车装置,所述第一架车装置为如权利要求7

9任一项所述的架车装置,所述第二架车装置为如权利要求10

15任一项所述的架车装置,第三架车装置为如权利要求1

6任一项所述的架车装置,所述第一架车装置支撑在车体端部的支撑点处,所述第二架车装置支撑在车体中间的车体边梁上,所述第三架车装置从车体两侧拉紧车体边梁。
25.进一步,还包括第四架车装置,第四架车装置采用如权利要求7

9任一项所述的架车装置,所述第四架车装置支撑在车体中心线的横梁下方,用于调节车体挠度。
26.综上内容,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轨道车辆用架车装置及架车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27.(1)本发明在车体的不同方位设置不同结构的架车装置,利用不同结构的架车装置支撑车体的不同部件,并使不同位置的架车装置根据架车需要在车长或车宽方向上移
动,不但可以提高架车的平稳性和安全性,而且使架车装置可以适用于不同车型的架车要求,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可满足不同车型的车体检修时车辆托举的各种需求。
28.(2)本发明方便车体整体托举,托举时平稳性好,在施工前后,车体都能够顺利地驶入工位并架设在架车装置上,或从架车装置上卸下来驶出工位,节省了人员和检修成本,提升了检修效率。
29.(3)通过拉靠装置的设置,在满足平稳托举车体的同时,还具有调节两侧车体边梁型材尺寸的作用,在一个工位上可以完成多种操作,进一步提升了实用性。
附图说明
30.附图作为本发明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31.图1是本发明架车系统结构示意图;
32.图2是本发明第一架车装置结构示意图;
33.图3是本发明第二架车装置结构示意图;
34.图4是图3的局部剖面图;
35.图5是本发明第三架车装置的拉靠装置结构示意图一;
36.图6是本发明第三架车装置的拉靠装置结构示意图二。
37.如图1至图6所示,第一架车装置1,第二架车装置2,第二架车装置3,第一托头4,
38.第一升降机构5,升降筒51,套筒52,升降丝杠53,工作螺母54,电动减速机55,
39.第一行走机构6,支架61,滑道62,行走丝杠63,行走电机64,
40.第一底座7,
41.第二托头8,底板81,侧板82,加强筋板83,
42.第二升降机构9,升降丝杠91,套筒92,上工作螺母93,下工作螺母94,升降调节手柄95,
43.滑动机构10,滑动丝杠101,丝杠安装座102,滑动调节手柄103,
44.第二底座11,固定架12,
45.抱紧装置13,固定板131,调节丝杠132,手轮133,夹头134,导向块135,导向柱136,套筒137,
46.滑动平台14,转轴15,支撑立柱16,支撑桁架17,
47.拉靠装置18,拉紧气缸181,插头182,u形夹头183,活动夹块184,安装板185,长圆孔186,螺栓187,
48.第四架车装置19,柔性连接件20。
49.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发明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50.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
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51.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用架车系统,车体的两端部(即工位的两端部)分别安装有多个第一架车装置1,车体两侧的中间位置安装多个第二架车装置2,车体两侧的头部分别安装有第三架车装置3。其中,第一架车装置1设置四组,支撑在车体端部的支撑点处,车体的两端端部分别设置两组第一架车装置1,根据车体底部的结构,支撑点优选为车端减振器安装座(图中未示出),第一架车装置1支撑在车端减振器安装座的下方。第二架车装置2支撑在车体两侧的车体边梁(图中未示出)上,在车体的两侧分别设置多组第二架车装置2,优选在每侧设置有3

5组第二架车装置2。第三架车装置3从车体两侧拉紧车体边梁,第三架车装置3在车体两侧的头部各设置一组,即围绕车体共设置四组第三架车装置3。架车系统还包括安装在工位一侧的控制柜(图中未示出),在控制柜上设置有操作按钮及控制显示界面,操作按钮用于控制各架车装置的动作,控制显示界面用于显示各架车装置以及车体的实时状态及报警信息。
52.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架车装置1包括第一托头4、第一升降机构5及第一行走机构6,第一行走机构6安装在第一底座7上,第一底座7通过螺栓固定在地面基座(图中未示出)上,第一升降机构5安装在第一行走机构6上,第一托头4安装在第一升降机构5的顶端,第一行走机构6带动第一升降机构5和第一托头4向朝向或背离支撑点(车端减振器安装座)的方向移动,该移动为沿车体长度方向上的移动,在车体进入工位前,将第一架车装置1移开,避让车体的安装空间,待车体驶入工位后再将第一架车装置1移入车端减振器安装座的下方,升起第一托头4支撑车体。
53.第一架车装置1中的第一托头4优选采用柱体的结构,如圆柱体,圆柱体的顶面为承托平面,承托平面支撑在车端减振器安装座的底部。采用圆柱形平头有利于平稳地支撑在车端减振器安装座的下表面上。
54.第一升降机构5包括升降套筒组件、升降丝杠传动组件及电动减速机,升降套筒组件包括内层的升降筒51和外层的套筒52,第一托头4通过螺栓固定在升降筒51的顶部,升降筒51的底部安装升降丝杠传动组件,升降丝杠传动组件由电动减速机驱动。升降丝杠传动组件包括升降丝杠53、安装在升降丝杠53上的工作螺母54及传动机构,升降丝杠53通过皮带等传动机构与电动减速机55连接,升降筒51的底部与工作螺母54固定在一起,电动减速机55通过升降丝杠53和工作螺母54带动升降筒51上下移动,进而带动第一托头4升降,以达到卸载可者支撑车体的目的。车体两端的四个第一架车装置1既可实现同步升降,也可实现单独升降,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车体水平,保证车体停放时不因地面高度差导致车体出现不水平现象。
55.第一行走机构6包括支架61、滑道62、行走丝杠63、行走电机64,套筒52的底部安装在支架61上,电动减速机55也固定安装在支架61上,滑道62和行走丝杠63安装在第一底座7上,滑道62为两组,分设置在行走丝杠63的两侧,保证平稳滑动。支架61的底部具有一个或两个连接块(图中未示出),连接块与行走丝杠63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支架61的底部具有两组滑槽(图中未示出),两组滑槽与两组滑道62分别滑动连接,第一底座7和滑道62均沿车体长度方向延伸,行走丝杠63与行走电机64的输出端连接。架车系统的控制器通过控制行走电机64正反转,带动行走丝杠63正反向旋转,进而带动第一托头4沿车体长度方向移动。
56.如图1、图3和图4所示,第二架车装置2包括第二托头8、第二升降机构9、滑动机构10、第二底座11、固定架12和抱紧装置13。其中,第二底座11和固定架12优选采用箱形结构,即可以保证整体结构强度,又有利于减轻重量,第二底座11的顶部具有滑动平台14,滑动平台14沿车宽方向延伸,滑动平台14上安装滑动机构10,固定架12与滑动机构10滑动连接,第二升降机构9安装在固定架12上,第二托头8安装在第二升降机构9的顶端,第二托头8具有与车体边梁的侧部和底部形状相匹配的承托面。抱紧装置13安装在第二托头8的下方,用于从内外两侧抱紧中间的车体边梁,滑动机构10带动第二托头8向朝向或背离车体边梁的方向移动,用以在车体进入工位前,将第二架车装置2移开,避让车体的安装空间,待车体驶入工位后再将第二架车装置2移入车体边梁的下方,升起第二托头8支撑车体边梁。
57.第二托头8由底板81、垂直安装在底板81上的侧板82组成,底板81和侧板82共同形成承托面,承托面的夹角为钝角,分别承托在车体边梁的底部和侧部,第二托头8可以牢靠地卡在车体边梁上,起到有效稳固支撑的作用。为了保证结构强度,在侧板82的背离车体边梁的一侧焊接有多个加强筋板83。同时为了保护车体,在底板81和侧板82的承托面上安装一层橡胶或尼龙保护层。
58.第二升降机构9为手动调节机构,包括升降丝杠91,在升降丝杠91上安装上下两个工作螺母,在第二托头8的底板81的下方安装一套筒92,上工作螺母93固定在套筒92内,下工作螺母94固定在固定架12上,在升降丝杠91上安装有升降调节手柄95,手动旋转升降调节手柄95实现第二托头8的升降,以达到卸载可者支撑车体的目的。
59.第二升降机构9可以在固定架12上设置一组,也可以设置多组,如并排设置三组,中间的一组为主升降机构,两侧的两组为辅助升降机构,有利于第二托头8能够平稳升降,且有利于提高第二托头8的承托能力。
60.滑动机构10同样为手动调节机构,包括滑动丝杠101,在滑动平台14上设置有丝杠安装座102,滑动丝杠101与丝杠安装座102螺纹连接,滑动丝杠101的一端连接滑动调节手柄103,固定架12的底部具有一个或两个连接块(图中未示出),连接块与滑动丝杠101之间螺纹连接,旋转滑动丝杠101即可使固定架12移动。在固定架12的底部设置有滑槽与滑道(图中未示出)滑动连接,滑道安装在滑动平台14上,滑道设置在滑动丝杠101的两侧,以保证滑动机构10能够平稳滑动,且在滑动过程中不偏斜。旋转滑动调节手柄103,即可带动第二托头8沿车宽方向移动。
61.抱紧装置13包括在第二托头8的底板81下方安装的前后两个固定板131及调节丝杠组件,调节丝杠组件的一端连接手轮133,调节丝杠组件的另一端穿过两个固定板131与伸入至车体边梁内侧的夹头134连接,旋转手轮133通过调节丝杠组件带动夹头134沿车宽方向移动并与第二托头8的侧板82配合夹紧或松开车体边梁。
62.调节丝杠组件包括调节丝杠132,调节丝杠132穿过前后两个固定板131,调节丝杠132的一端连接手轮133,调节丝杠132的另一端穿过两个固定板131与夹头134连接,夹头134采用倒l形的结构,在前方的固定板131上安装工作螺母,调节丝杠132与前方固定板131上的工作螺母螺纹连接,在后方的固定板131上活动安装有一套筒137,套筒137沿固定板131可前后移动,调节丝杠132穿过套筒137和夹头134在端部通过螺母固定。在套筒137的外部固定一导向块135,导向块135连接一导向柱136,导向柱136穿过后方的固定板131,导向柱136可沿固定板前后滑动,用以导向限位,同时避免套筒137旋转。
63.为了保证夹持稳定,使车体边梁受力均匀,在第二托头8下方的第二升降机构9的两侧分别安装一组抱紧装置13。
64.本实施例中,第二底座11采用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地面基座(图中未示出)上,可以只将车体一侧(即车体进出工位的一侧)的第二架车装置2的第二底座11采用可拆卸的方式固定,另一侧的第二底座11采用固定的方式安装在地面基座上。在车体从一侧驶入工位前及驶出工位前,将该侧的第二架车装置2整体拆卸,避让车体进出空间。本实施例更优选,第二底座11采用可折叠的方式安装在地面基座上,第二底座11通过转轴15与地面基座连接,同样可以只将车体一侧的第二架车装置2的第二底座11采用可折叠的方式固定,在车体从一侧驶入工位前及驶出工位前,将该侧的第二架车装置2整体绕地面基座旋转至一侧,即放倒的位置,保证不与车体发生干涉,在车体驶入后,将第二架车装置2再翻转回直立的位置,通过定位销等结构锁紧固定。第二底座11的旋转可以通过电动、气缸等方式驱动,也可以通过人工旋转的方式实现。
65.如图1、图5、图6所示,第三架车装置3包括支撑立柱16和支撑桁架17,支撑立柱16可活动安装在地面基座上,支撑立柱16可通过滑动机构滑动安装在地面基座上,用以方便第三架车装置3可以沿车体长度方向移动,以在车体驶入或驶出工位前避让车体进出空间,避免支撑桁架17在运车时与车体干涉。支撑桁架17也可以根据安装位置需要,两端均安装在第二架车装置2上。
66.支撑桁架17的一端与支撑立柱16的顶部之间可旋转连接或固定连接,可以只将车体一侧(即车体进出工位的一侧)的支撑桁架17采用可旋转的方式与支撑立柱16连接,另一侧的支撑桁架17采用固定的方式与支撑立柱16连接。
67.支撑桁架17可绕支撑立柱16的顶部360
°
旋转,用以在车体驶入或驶出工位前将支撑桁架17旋转至一边,用以避开车体进出空间,而在车体驶入后,将支撑桁架17旋转至与车体边梁平行的位置。
68.支撑桁架17的另一端通过安装装置与同侧的第二架车装置2可拆卸连接,在支撑桁架17的端部固定连接一安装板,安装板与第二架车装置2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连接后支撑桁架17位于车体边梁的一侧,与车体边梁平行。
69.在支撑桁架17上安装有一组或多组拉靠装置18,拉靠装置18的数量根据支撑桁架17的长度而定,用以保证车体边梁受力均匀,本实施例中优选设置有2

7组拉靠装置18。拉靠装置18夹持固定在车体边梁上用于拉紧车体边梁,车体两侧的拉靠装置18向相反的方向同时拉紧两侧的车体边梁,用以调节两侧车体边梁之间的相对距离满足设计需求,实现车体一二位侧车体边梁内测距的尺寸调整,最大可实现10mm以内尺寸调整大小。
70.如图5、图6所示,拉靠装置18包括拉紧气缸181和拉紧件,拉紧气缸181由控制柜自动控制,多组拉紧气缸181同步动作。拉紧件安装在拉紧气缸181的伸缩端的端部,拉紧件固定在车体边梁上,拉紧气缸181通过拉紧件带动车体边梁沿车宽方向调整尺寸。拉紧气缸181的伸缩端与拉紧件之间优选通过柔性连接件20连接,如通过如图5、6中所示的链条连接,用于方便操作人员安装拉紧件。
71.拉紧件有两种结构形式,一种为如图5所示的插头182结构,插头182插入车体边梁型材外侧的滑槽内。另一种结构形式如图6所示,为u形夹头183的结构,车体边梁型材夹持在u形夹头183的中间,在u形夹头183的一侧侧边上通过调节机构活动安装有活动夹块184,
活动夹块184可沿车体边梁厚度方向调节。具体地,在u形夹头183靠车体边梁内侧的一侧边上安装有两个平行的安装板185,活动夹块184安装在两个安装板185之间,在活动夹块184和安装板185上对应开设有两组长圆孔186,调节相对位置后通过螺栓187固定连接在一起。
72.本实施例中,在车体进出一侧的支撑桁架17安装有7组拉靠装置18,其中,两组拉靠装置18采用插头182的结构,另外五组拉靠装置18采用u形夹头183的结构,垂直嵌入车体边梁型材,内侧活动夹块184拉靠在车体边梁型材的下翻边处。
73.根据不同的支撑桁架17的长度,可以将支撑桁架17设计为一段,也可以如图1所示,设计成中间可折叠的多段结构,用以在旋转的过程中减少占用空间,多段之间采用转轴的结构连接,再通过锁紧结构定位在作业位置。
74.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架车系统中还包括第四架车装置19,第四架车装置19与第一架车装置1的结构相同,第四架车装置19设置两组,在车体落于工装后,可向上升起顶至车体中部横梁的下方,将车体轻微向上顶起,用于在支撑过程中根据设计要求调节车体所需挠度。第四架车装置19由控制柜自动控制,控制柜可监测挠度预制尺寸。第四架车装置19的移动方向同样为沿车长方向移动,以实现不同车型预制挠度时,第四架车装置19均可支撑于中间处横梁的下表面处。
75.本发明中在各个架车装置上均设置有限位装置,用以各架车装置安全的在滑道上调整位置,避免因为操作失误导致的沿滑道脱落造成的坠落风险。在第一架车装置1、第三架车装置3和第四架车装置19上安装有急停按钮,可以在控制系统出现问题的时候,迅速停止移动或升降,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76.如图1所示,下面详细描述架车系统的使用步骤,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77.1、进车
78.车体进检修工位之前,需将检修工装进行进车避让,具体为:
79.(1)车体端部的第一架车装置1降至最低位置进行进车避让;
80.(2)车体中间的第四架车装置19降至最低位置,高度低于车体在运输状态时线槽,进行进车避让;
81.(3)车体一侧的第二架车装置2拆卸或折叠放倒,进行进车避让;
82.(4)车体一侧的两个第三架车装置3的支撑立柱16向外移动,支撑桁架17旋转至车体端部的位置,进行进车避让;
83.以上所有避让步骤完成后,通过两个移动小车将车体从侧方运送到工位,把拆卸或放倒的一侧第二架车装置2安装好。
84.2、落车
85.(1)车体运送到位之后,将车体端部第一架车装置1升到工作位置,随后由运输车将车体落至车体端部的第一架车装置1上,同时智能车体定位检测系统模块对车体位置进行测定。
86.(2)调整第三架车装置3的位置,将支撑桁架17旋转至与车体边梁平行的位置,并将支撑桁架17的另一端与第二架车装置2固定连接。
87.(3)调整两侧的第二架车装置2,使其对准车体边梁。
88.(4)调整每个架车装置的高度到合适的位置。
89.(5)移动小车逐渐降低,把车体落在各个架车装置上。
90.(6)控制移动小车从车下移动出来;
91.(7)将两侧的第二架车装置2的抱紧装置13与车体边梁靠紧;
92.(8)将第三架车装置3上的多个拉靠装置18与车体边梁固定。
93.(9)架车完成。
94.3、挠度调整
95.架车完成后将车体固定,进行尺寸测量,调节第四架车装置19的升降高度,对车体进行挠度调整。
96.4、部件安装
97.由车下部件安装平台将新制部件从侧方运入车下进行研装,并根据落车过程中的车体位置测定检测结果,对安装的中心距、平面度、安装高度和车体挠度进行调整指导,并对安装后的情况进行质量检测。
98.5、车体完工移出
99.将移动小车从工位侧方进入车下,支撑枕梁,松开第二架车装置2、第三架车装置3,下降第一架车装置1和第四架车装置19,将各架车装置移至避让位置,将车体运出,进入下一流程。
100.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01.本发明在车体的不同方位设置不同结构的架车装置,利用不同结构的架车装置支撑车体的不同部件,并使不同位置的架车装置根据架车需要在车长或车宽方向上移动,不但可以提高架车的平稳性和安全性,而且使架车装置可以适用于不同车型的架车要求,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可满足不同车型的车体检修时车辆托举的各种需求。
102.本发明方便车体整体托举,托举时平稳性好,在施工前后,车体都能够顺利地驶入工位并架设在架车装置上,或从架车装置上卸下来驶出工位,节省了人员和检修成本,提升了检修效率。
103.本发明通过拉靠装置的设置,在满足平稳托举车体的同时,还具有调节两侧车体边梁型材尺寸的作用,在一个工位上可以完成多种操作,进一步提升了实用性。
104.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方案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