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翼子板总成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06:5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总成 车身 车辆 结构 公开


1.本公开涉及车身结构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翼子板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2.目前市面上常规车型的翼子板安装方式为翼子板后侧的边缘形成翻折面,通过安装支架与该翻折面螺接,安装支架与车辆的侧围外板进行焊点连接,但是通过此种安装方式,容易出现安装支架等部件布置位置不足的问题,而且此种方式安装的翼子板强度不足,翼子板按压软,用户体验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翼子板总成及车辆,该翼子板总成至少能够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一种了翼子板总成,其包括
5.翼子板;
6.支撑板,沿所述翼子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支撑板固定设置于所述翼子板的内侧,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安装开口,所述安装开口处设置有朝背离所述翼子板的方向延伸的第一翻边部;
7.第一安装支架,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一翻边部连接,并且所述第一安装支架用于与车身连接以将所述翼子板固定在车身上。
8.可选地,所述翼子板为车辆的前翼子板,所述支撑板设置于所述翼子板的后侧的边缘,所述安装开口开设于所述支撑板的上端。
9.可选地,所述支撑板的前侧的边缘设置有第二翻边部,所述第二翻边部设置于所述支撑板的上端,所述第二翻边部与所述第一翻边部间隔设置并且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翼子板总成还包括第二安装支架,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二翻边部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连接并且用于与车身连接以将所述翼子板固定在车身上。
10.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包括相互弯折构造成l型结构的第一搭接部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翻边部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支架包括相互弯折构造成l型结构的第二搭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翻边部连接,所述第一搭接部搭接并且固定于所述第二搭接部,所述第二搭接部用于与车身连接。
11.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背离所述第一搭接部的一侧凸出设置有第一螺接部,所述第一螺接部开设有第一螺接孔,所述第一翻边部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一螺接孔相对应;
12.所述第二连接部背离所述第二搭接部的一侧凸出设置有第二螺接部,所述第二螺接部开设有第二螺接孔,所述第二翻边部开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螺接孔相对应。
13.可选地,所述支撑板设置于所述翼子板的边缘并且从所述翼子板的上端延伸至下
端,所述翼子板的从上端至下端的边缘形成有包边部,所述包边部与所述支撑板包边连接。
14.可选地,所述翼子板为车辆的前翼子板,所述支撑板包括位于前侧的包边连接部和位于后侧的弯折部,所述包边连接部和所述弯折部沿所述翼子板的上下方向延伸,所述包边连接部与所述包边部包边连接,所述弯折部用于与车身连接,所述弯折部相对于所述包边连接部朝背离所述翼子板的方向弯折。
15.可选地,所述翼子板总成还包括用于与车身连接的第三安装支架,所述第三安装支架设置于所述包边连接部与所述弯折部之间的弯折处,并且所述第三安装支架与所述弯折部的朝向所述包边连接部的一侧固定连接。
16.可选地,所述弯折部的远离所述包边连接部的一侧的边缘还设置有翻边支撑部,所述翻边支撑部沿上下方向从所述支撑板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所述翻边支撑部用于支撑于车身。
17.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包括上述的翼子板总成。
18.上述技术方案,至少能够达到以下技术效果:
19.通过在翼子板的内侧设置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撑板,能够沿上下方向对翼子板起到支撑的作用,进而加强翼子板总成的强度,使得翼子板不会出现按压软的问题。而且,由于在支撑板上设置有安装开口,并且在安装开口处设置有第一翻边部,通过第一安装支架将第一翻边部与车身连接,如此将翼子板安装在车身上。安装开口能够为第一安装支架提供安装空间,而且,第一安装支架不是与翼子板的边缘连接,而是与安装开口上设置的第一翻边部连接,从而不会出现零部件布置位置不足的问题。
20.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1.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22.图1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翼子板总成的后视示意图;
23.图2是图1中i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4.图3是图1中的正视示意图;
25.图4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翼子板总成的第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5是沿图4中a

a线的剖视示意图,其中还示出了翼子板;
27.图6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翼子板总成的第二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7是图6中ii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9.图8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组装的第一安装支架和第二安装支架示意图;
30.图9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安装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10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二安装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图11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三安装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说明
34.100

翼子板总成;10

翼子板;11

包边部;20

支撑板;21

安装开口;22

第一翻边部;23

第二翻边部;24

包边连接部;25

弯折部;27

翻边支撑部;26

涂胶槽;30

第一安装支架;31

第一搭接部;32

第一连接部;33

第一螺接部;331

第一螺接孔;40

第二安装支
架;41

第二搭接部;42

第二连接部;43

第二螺接部;431

第二螺接孔;50

第三安装支架;51

第三螺接部;52

第三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36.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前、后”通常指的是在翼子板总成100安装于车辆状态下的“上、下、前、后”,与车辆正常行驶时的“上、下、前、后”的方向一致,可参照如图1所示的图面方向,“内”指的是翼子板10朝向车身的一侧,“外”的是翼子板10远离车身的一侧。此外,本公开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
37.为了在便于翼子板10的安装的同时能够增加翼子板10的支撑强度,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如图1

11所示,提供了一种翼子板总成100,其包括翼子板10、支撑板20和第一安装支架30。支撑板20沿所述翼子板10上下方向延伸,固定设置于翼子板10的内侧,换言之,支撑板20设置于翼子板10靠近车身的一侧。支撑板20上开设有安装开口21,安装开口21处设置有朝背离翼子板10的方向延伸的第一翻边部22,换言之,第一翻边部22朝车身的方向延伸。第一安装支架30与第一翻边部22连接,并且第一安装支架30用于与车身连接以将翼子板10固定在车身上。
38.通过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翼子板10的内侧设置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撑板20,能够沿上下方向对翼子板10起到支撑的作用,进而加强翼子板总成100的强度,使得翼子板10不会出现按压软的问题。而且,由于在支撑板20上设置有安装开口21,并且在安装开口21处设置有第一翻边部22,通过第一安装支架30将第一翻边部22与车身连接,如此将翼子板10安装在车身上。安装开口21能够为第一安装支架30提供安装空间,而且,第一安装支架30不是与翼子板10的边缘连接,而是与安装开口21上设置的第一翻边部22连接,从而不会出现零部件布置位置不足的问题。
39.在本公开中对第一翻边部22如何形成不作限制,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翻边部22可与支撑板20一体成型,通过在支撑板20上开设安装开口21的同时翻边形成。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翻边部可与支撑板20分开成型,将翻边部通过焊接等方式焊接在安装开口21的边缘。
40.为了加强对翼子板10的支撑作用,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翼子板10为车辆的前翼子板,支撑板20设置于翼子板10的后侧的边缘,安装开口21开设于支撑板20的上端。
41.车辆的前翼子板的后侧的在上下方向的长度较长,更容易出现强度不足的问题。将支撑板20设置于翼子板10的后侧的边缘,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翼子板10的后侧支撑,从而能够加强翼子板总成100的强度。将安装开口21开设于支撑板20的上端,通过第一安装支架30对支撑板20上端的支撑,进而能够加强对翼子板10的后上角处的支撑。
42.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翼子板10还可为车辆的后翼子板,支撑板20设置于后翼子板的边缘,以对增加对后翼子板的支撑。
43.为了增加翼子板10与车身之间的连接,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7
所示,支撑板20的前侧的边缘设置有第二翻边部23,第二翻边部23设置于支撑板20的上端。第二翻边部23与第一翻边部22间隔设置并且延伸方向相同,均朝向车身的方向延伸。翼子板总成100还包括第二安装支架40,第二安装支架40与第二翻边部23连接,第二安装支架40与第一安装支架30连接并且用于与车身连接以将翼子板10固定在车身上。
44.通过设置第二翻边部23和第二安装支架40,由于第二安装支架40连接在车身和翼子板10之间,从而也能够通过第二安装支架40来支撑翼子板10,增加了对翼子板10的支撑。而且第二安装支架40还与第一安装支架30连接,还能够增加对第一安装支架30的支撑。与此同时,增设第二安装支架40,增加了翼子板总成100与车身连接点的数量,提高翼子板总成100与车身连接的稳固度。
45.在本公开中对第一安装支架30和第二安装支架40的形状不作限制,可根据具有安装需要进行设置,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图9所示,第一安装支架30包括相互弯折构造成l型结构的第一搭接部31和第一连接部32,第一连接部32与第一翻边部22连接。图10所示,第二安装支架40包括相互弯折构造成l型结构的第二搭接部41和第二连接部42,第二连接部42与第二翻边部23连接,如图8所示,第一搭接部31搭接并且固定于第二搭接部41,第二搭接部41用于与车身连接。可选地,第一搭接部31可搭接并焊接在第二搭接部41上,这样连接更加稳固,且安装方便。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搭接部31和第二搭接部41还可通过螺钉等紧固件进行连接。
46.通过第一安装支架30搭接与第二安装支架40形成安装支架整体,该安装支架整体相对于单个安装支架强度更高,更加有助于对翼子板10的支撑,而且,也有助于将翼子板10的受力传递至车身上。而且,通过第一搭接部31搭接并且固定于第二搭接部41,整体结构更加紧凑,能够减少第一安装支架30和第二安装支架40所需的安装空间,便于第一安装支架30和第二安装支架40的布置和安装。
47.为了便于第一安装支架30、第二安装支架40分别与第一翻边部22、第二翻边部23的连接,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图8

10所示,第一连接部32背离第一搭接部31的一侧凸出设置有第一螺接部33,第一螺接部33开设有第一螺接孔331。第一翻边部22开设有第一连接孔,第一连接孔和第一螺接孔331相对应,第一紧固件穿过第一连接孔与第一螺接孔331螺接。第二连接部42背离第二搭接部41的一侧凸出设置有第二螺接部43,第二螺接部43开设有第二螺接孔431,第二翻边部23开设有第二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和第二螺接孔431相对应,第二紧固件穿过第二连接孔与第二螺接孔431螺接。
48.凸出设置的第一螺接部33、第二螺接部43的厚度较大,便于在螺接部上开设第一螺接孔331、第二螺接孔431,通过紧固件穿过连接孔与螺纹孔螺纹连接,便可将安装支架与翻边部连接,安装方便。
49.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32和第二连接部42分别构造成弯曲的围板结构,并且,第一连接部32和第二连接部42大致拼接成全包围型围板结构,从而使得第一安装支架30和第二安装支架40构造成的整体强度更高,对翼子板10的支撑作用更好。
50.在本公开中对于第一安装支架30和第二安装支架40如何与车身连接不作限制,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安装支架与车身上的焊点焊接连接,具体地,安装支架的第一搭接部31、第二搭接部41与车身焊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通过紧固件穿过搭接部与车身连接。
51.为了便于支撑板20与翼子板10连接,在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5所
示,支撑板20设置于翼子板10的边缘并且从翼子板10的上端延伸至下端,翼子板10的从上端至下端的边缘形成有包边部11,包边部11与支撑板20包边连接。
52.通过支撑板20与翼子板10从上至下通长的包边连接,能够在整个上下方向上对翼子板10形成有效支撑,而且,包边连接在可见视角内不会有明显衔接痕迹,美观性较好。
53.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通过胶粘焊接等方式将支撑板20与翼子板10连接。
54.可选地,支撑板20的厚度可大于翼子板10的厚度,从而可增强支撑板20对翼子板10的支撑作用。
55.在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翼子板10为车辆的前翼子板,如图5和图6所示,支撑板20包括位于前侧的包边连接部24和位于后侧的弯折部25,包边连接部24和弯折部25沿翼子板10的上下方向延伸。包边连接部24与包边部11包边连接,弯折部25用于与车身连接。弯折部25相对于包边连接部24朝背离翼子板10的方向弯折,可选地,弯折部25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包边连接部24偏移了50mm。设置弯折部25一方面可增加支撑板20本身的碰撞吸能性,另一方面偏移的弯折部25可为其他零部件的安装提供安装空间。
56.进一步地,弯折部25的远离包边连接部24的一侧的边缘还设置有翻边支撑部27。翻边支撑部27用于与车身接触,设置翻边支撑部27可增加支撑板20与车身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支撑板20的支撑强度和稳定性。
57.为了增加翼子板10和车身连接的稳固度,翼子板总成100还包括用于与车身连接的第三安装支架50。如图4、图5和图11所示,第三安装支架50设置于包边连接部24与弯折部25之间的弯折处。并且第三安装支架50与弯折部25的朝向包边连接部24的一侧固定连接。如图5所示,支撑板20朝车身方向弯折,正好给第三安装支架50预留出安装空间,优化了空间布置,使翼子板总成100整体结构更加紧凑。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第三安装支架50与支撑板20的中部固定连接。
58.可选地,如图11所示,第三安装支架50包括第三螺接部51和第三连接部52。通过紧固件将第三螺接部51和支撑板20螺纹连接,第三连接部52与车身固定连接。
59.为了增加翼子板10和支撑之间的连接,如图1和图2所示,支撑板20的朝向翼子板10的一侧上还设置有涂胶槽26,涂胶槽26内设置有胶体,以使支撑板20与翼子板10粘接。支撑板20的后侧与翼子板10包边连接,支撑板20的前侧设置涂胶槽26与翼子板10胶粘连接,从而使得支撑板20的两侧均与翼子板10连接,提高二者之间连接的稳固度。可选地,胶体为减振膨胀胶。
60.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的翼子板总成100。由于具有该强度较高的翼子板总成100,翼子板10不容易被按压,用户体验较好。
61.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62.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63.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