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兼具越行、停车、折返功能的市域轨道单岛车站的制作方法

2021-06-01 17:4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折返 兼具 轨道 轨道交通 停车
兼具越行、停车、折返功能的市域轨道单岛车站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兼具越行、停车、折返功能的市域轨道单岛车站。



背景技术:

市域(郊)铁路是连接都市圈中心城市城区和周边城镇组团,为通勤客流提供快速度、大运量、公交化运输服务的轨道交通系统。发展市域(郊)铁路,对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扩大有效投资等具有一举多得之效,有利于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扩大公共交通服务供给、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市域(郊)铁路新建线路单程通行时间宜不超过1小时,设计速度宜为100-160公里/小时,平均站间距原则上不小于3公里,早晚高峰发车间隔不超过10分钟,具体技术标准应根据客流需求、服务范围、工程条件、用地标准等合理确定。由于市域郊铁路一般较长,通常需要采用快慢车组合的运营模式,在某些车站需要设置越行条件。

目前设计理念,一般情况下车站设置越行线后,不再独立设置停车折返线,在越行线被故障车占用的情况下,越行功能受限。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发明提供了一种兼具越行、停车、折返功能的市域轨道单岛车站,具备越行、停站和折返多重功能,还可兼顾故障车停车功能,既能实现大站快车越行站站停列车,快车可不限速通过,运营效率高;又能满足列车在该站折返,实现同台折返;故障车占用一条停车折返线时,车站仍可实现越行功能、折返功能,车站功能全面,运营灵活,为市域轨道交通运营提供便利条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兼具越行、停车、折返功能的市域轨道单岛车站,包括上行正线、下行正线、岛式站台、第一到发线、第二到发线、第一停车折返线、第二停车折返线;其中,所述上行正线、下行正线之间设置有所述岛式站台,所述上行正线与所述岛式站台之前设置有第一到发线,所述下行正线与所述岛式站台之间设置有第二到发线;所述第一到发线两端与所述上行正线连接;所述第二到发线两端与所述下行正线连接;所述第一停车折返线、第二停车折返线在所述岛式站台上行方向或下行方向一侧平行设置,形成双停车折返线;所述第一到发线、第二到发线通过交叉渡线与所述第一停车折返线、第二停车折返线连接;所述第一停车折返线通过第一单渡线与所述上行正线连接,所述第二停车折返线通过第二单渡线与所述下行正线连接。上行方向和下行方向仅代表相对的两个方向。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停车折返线、第二停车折返线远离所述岛式站台的一端均设置有车挡。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停车折返线、第二停车折返线在所述岛式站台上行方向一侧平行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停车折返线、第二停车折返线在所述岛式站台下行方向一侧平行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到发线两端分别通过第一道岔、第二道岔与所述上行正线连接;所述第二到发线两端分别通过第三道岔、第四道岔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交叉渡线通过第五道岔与所述第一到发线连接,通过第六道岔与所述第二到发线连接;所述交叉渡线通过第七道岔、第八道岔与所述第一停车折返线连接,通过第九道岔、第十道岔与所述第二停车折返线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八道岔位于所述第一停车折返线的端部,所述端部为所述第一停车折返线靠近所述岛式站台一侧的端部。

作为优选,所述第十道岔位于所述第二停车折返线的端部,所述端部为所述第二停车折返线靠近所述岛式站台一侧的端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单渡线一端通过第十一道岔与所述上行正线连接,另一端通过第十二道岔与所述第一停车折返线连接;所述第二单渡线一端通过第十三道岔与所述下行正线连接,另一端通过第十四道岔与所述第二停车折返线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停车折返线、所述第二停车折返线远离所述岛式站台的一端为所述第一停车折返线、第二停车折返线的尾端,所述第十二道岔靠近所述第一停车折返线的尾端,所述第十四道岔靠近所述第二停车折返线尾端。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兼具越行、停车、折返功能的市域轨道单岛车站,具备越行、停站和折返多重功能,还可兼顾故障车停车功能,既能实现大站快车越行站站停列车,快车可不限速通过,运营效率高;又能满足列车在该站折返,实现同台折返;故障车占用一条停车折返线时,车站仍可实现越行功能、折返功能,车站功能全面,运营灵活,为市域轨道交通运营提供便利条件。

1)通过单岛车站配线的灵活设计,使得车站越行、停车、折返互不干扰,车站功能全面。

2)车站采用单岛站台,站台利用率高,便于分散乘客,管理集中方便,对需折返的乘客上下车较为方便。

3)上行正线、下行正线均位于到发线外侧,越行列车直向过岔可不限速,提高大站快车运行效率。

4)上行慢车、下行慢车在到发线停车,乘客在站台上下车,此时快车可由正线快速通过。

5)当双停车折返线位于所述岛式站台上行或下行方向一侧,该方向的折返列车可实现列车折返作业。

6)当双停车折返线位于所述岛式站台上行方向一侧:当上行方向列车发生故障时,可由空车推送故障列车通过第一到发线进入第一停车折返线停车,此时上行方向站站停列车可正常进入第一到发线停车,大站快车可通过正线快速通过实现越行,上行方向折返列车可从通过第一到发线通过交叉渡线进入第二停车折返线进行折返,然后通过渡线进入第二到发线,完成折返作业。

当双停车折返线位于所述岛式站台下行方向一侧:当下行方向列车发生故障时,可由空车推送故障列车通过第二到发线进入第二停车折返线停车,此时下行方向站站停列车可正常进入第二到发线停车,大站快车可通过正线快速通过实现越行,下行方向折返列车可从第二到发线通过交叉渡线进入第一停车折返线进行折返,然后通过渡线进入第一到发线,完成折返作业。

当故障车占用一条停车折返线,折返列车可通过另一条停车折返线完成折返作业。停车折返线靠近尾端的位置设置有与正线连接的渡线,可以实现故障车灵活进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兼具越行、停车、上行方向折返列车折返功能的市域轨道单岛车站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兼具越行、停车、下行方向折返列车折返功能的市域轨道单岛车站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上行正线;2.下行正线;3.岛式站台;4.第一到发线;5.第二到发线;6.第一停车折返线;7.第二停车折返线;8.交叉渡线;9.第一单渡线;10.第二单渡线;11.车挡;12.第一道岔;13.第二道岔;14.第三道岔;15.第四道岔;16.第五道岔;17.第六道岔;18.第七道岔;19.第八道岔;20.第九道岔;21.第十道岔;22.第十一道岔;23.第十二道岔;24.第十三道岔;25.第十四道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兼具越行、停车、折返功能的市域轨道单岛车站,如图1所示,包括上行正线1、下行正线2、岛式站台3、第一到发线4、第二到发线5、第一停车折返线6、第二停车折返线7;其中,所述上行正线1、下行正线2之间设置有所述岛式站台3,所述上行正线1与所述岛式站台3之前设置有第一到发线4,所述下行正线2与所述岛式站台3之间设置有第二到发线5;所述第一到发线4两端与所述上行正线1连接;所述第二到发线5两端与所述下行正线2连接;所述第一停车折返线6、第二停车折返线7在所述岛式站台3上行方向一侧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到发线4、第二到发线5通过交叉渡线8与所述第一停车折返线6、第二停车折返线7连接;所述第一停车折返线6通过第一单渡线9与所述上行正线1连接,所述第二停车折返线7通过第二单渡线10与所述下行正线2连接。

所述第一停车折返线6、第二停车折返线7远离所述岛式站台3的一端均设置有车挡11。所述第一停车折返线6、第二停车折返线7在所述岛式站台3上行方向一侧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到发线4两端分别通过第一道岔12、第二道岔13与所述上行正线1连接;所述第二到发线5两端分别通过第三道岔14、第四道岔15连接。

所述交叉渡线8通过第五道岔16与所述第一到发线4连接,通过第六道岔17与所述第二到发线5连接;所述交叉渡线8通过第七道岔18、第八道岔19与所述第一停车折返线6连接,通过第九道岔20、第十道岔21与所述第二停车折返线7连接。所述第八道岔19位于所述第一停车折返线6下行方向一侧的端部;所述第十道岔21位于所述第二停车折返线7下行方向一侧的端部。

所述第一单渡线9一端通过第十一道岔22与所述上行正线1连接,另一端通过第十二道岔23与所述第一停车折返线6连接;所述第二单渡线10一端通过第十三道岔24与所述下行正线2连接,另一端通过第十四道岔25与所述第二停车折返线7连接。所述第一停车折返线6、所述第二停车折返线7远离所述岛式站台3的一端为所述第一停车折返线6、第二停车折返线7的尾端(即所述第一停车折返线6的尾端为所述第一停车折返线6上行方向一侧端部,所述第二停车折返线7的尾端为所述第二停车折返线7上行方向一侧端部),所述第十二道岔23靠近所述第一停车折返线6的尾端,所述第十四道岔25靠近所述第二停车折返线7尾端。

上行站站停列车由上行正线1通过道岔进入第一到发线4停车,乘客上下车,此时上行大站快车可由上行正线1快速通过,实现上行大站快车越行上行站站停列车。下行站站停列车由下行正线2通过道岔进入第二到发线5停车,乘客上下车,此时下行大站快车可由下行正线2快速通过,实现下行大站快车越行下行站站停列车。越行列车直接通过上行正线1、下行正线2通过车站,可快速通过,提高运行效率。

一般情况下,上行方向折返列车通过道岔进入第一到发线4,进站停车,乘客下车完成后,列车通过交叉渡线8进入第一停车折返线6或第二停车折返线7,完成列车折返作业,通过渡线进入第二到发线5,完成乘客上车。

当上行方向列车发生故障时,可由空车推送故障列车通过第一到发线4进入第一停车折返线6停车。此时,上行方向站站停列车可正常进入第一到发线4停车,大站快车可通过上行正线1快速通过实现越行,上行方向折返列车可从第一到发线4通过交叉渡线8进入第二停车折返线7进行折返,然后通过交叉渡线8进入第二到发线5,完成折返作业。停在第一停车折返线6的故障车,可通过第一单渡线9回到第一正线1。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兼具越行、停车、折返功能的市域轨道单岛车站,如图2所示,包括上行正线1、下行正线2、岛式站台3、第一到发线4、第二到发线5、第一停车折返线6、第二停车折返线7;其中,所述上行正线1、下行正线2之间设置有所述岛式站台3,所述上行正线1与所述岛式站台3之前设置有第一到发线4,所述下行正线2与所述岛式站台3之间设置有第二到发线5;所述第一到发线4两端与所述上行正线1连接;所述第二到发线5两端与所述下行正线2连接;所述第一停车折返线6、第二停车折返线7在所述岛式站台3下行方向一侧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到发线4、第二到发线5通过交叉渡线8与所述第一停车折返线6、第二停车折返线7连接;所述第一停车折返线6通过第一单渡线9与所述上行正线1连接,所述第二停车折返线7通过第二单渡线10与所述下行正线2连接。

所述第一停车折返线6、第二停车折返线7远离所述岛式站台3的一端均设置有车挡11。所述第一停车折返线6、第二停车折返线7在所述岛式站台3下行方向一侧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到发线4两端分别通过第一道岔12、第二道岔13与所述上行正线1连接;所述第二到发线5两端分别通过第三道岔14、第四道岔15连接。

所述交叉渡线8通过第五道岔16与所述第一到发线4连接,通过第六道岔17与所述第二到发线5连接;所述交叉渡线8通过第七道岔18、第八道岔19与所述第一停车折返线6连接,通过第九道岔20、第十道岔21与所述第二停车折返线7连接。所述第八道岔19位于所述第一停车折返线6上行方向一侧的端部;所述第十道岔21位于所述第二停车折返线7上行方向一侧的端部。

所述第一单渡线9一端通过第十一道岔22与所述上行正线1连接,另一端通过第十二道岔23与所述第一停车折返线6连接;所述第二单渡线10一端通过第十三道岔24与所述下行正线2连接,另一端通过第十四道岔25与所述第二停车折返线7连接。所述第一停车折返线6、所述第二停车折返线7远离所述岛式站台3的一端为所述第一停车折返线6、第二停车折返线7的尾端(即所述第一停车折返线6的尾端为所述第一停车折返线6下行方向一侧端部,所述第二停车折返线7的尾端为所述第二停车折返线7下行方向一侧端部),所述第十二道岔23靠近所述第一停车折返线6的尾端,所述第十四道岔25靠近所述第二停车折返线7尾端。

上行站站停列车由上行正线1通过道岔进入第一到发线4停车,乘客上下车,此时上行大站快车可由上行正线1快速通过,实现上行大站快车越行上行站站停列车。下行站站停列车由下行正线2通过道岔进入第二到发线5停车,乘客上下车,此时下行大站快车可由下行正线2快速通过,实现下行大站快车越行下行站站停列车。越行列车直接通过上行正线1、下行正线2通过车站,可快速通过,提高运行效率。

一般情况下,下行方向折返列车通过道岔进入第二到发线5,进站停车,乘客下车完成后,列车通过交叉渡线8进入第一停车折返线6或第二停车折返线7,完成列车折返作业,通过渡线进入第一到发线4,完成乘客上车。

当下行方向列车发生故障时,可由空车推送故障列车通过第二到发线5进入第二停车折返线7停车。此时,下行方向站站停列车可正常进入第二到发线5停车,大站快车可通过下行正线2快速通过实现越行,下行方向折返列车可从第二到发线5通过交叉渡线8进入第一停车折返线6进行折返,然后通过交叉渡线8进入第一到发线4,完成折返作业。停在第二停车折返线7的故障车,可通过第二单渡线10回到下行正线2。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施例提供的兼具越行、停车、折返功能的市域轨道单岛车站,具备越行、停站和折返多重功能,还可兼顾故障车停车功能,既能实现大站快车越行站站停列车,快车可不限速通过,运营效率高;又能满足列车在该站折返,实现同台折返;故障车占用一条停车折返线时,车站仍可实现越行功能、折返功能,车站功能全面,运营灵活,为市域轨道交通运营提供便利条件。

以上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性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范围。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凡利用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或者对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实施例的专利涵盖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