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高附着抗回粘替塑胶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2021-08-27 13:3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本发明涉及纸塑加工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高附着抗回粘替塑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纸张采用纸塑覆膜材料,通过辊涂装置将粘合剂涂布在塑料薄膜上,经热压滚筒加热,使薄膜软化,然后使涂布了底料的印刷品和薄膜相压合,形成纸塑合一的覆膜产品。但其在生产过程中会发生皱折、起泡、成品卷曲现象,还易造成白色污染和循环打浆困难等问题。技术实现要素: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附着抗回粘替塑胶及其制备方法,采用水性涂料替代传统胶水覆膜技术。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高附着抗回粘替塑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第一丙烯酸乳液的合成:以质量百分比为称取如下原料:甲基丙烯酸甲酯30-40%、丙烯酸丁酯10-15%、丙烯酸甲酯5-10%、丙烯酸3-7%、双丙酮丙烯酰胺1-3%、引发剂0.6-1%、乳化剂1-3%和水余量,将水、乳化剂和部分引发剂混合均匀后,加入部分甲基丙烯酸甲酯、部分丙烯酸丁酯、部分丙烯酸甲酯、部分丙烯酸和部分双丙酮丙烯酰胺,然后升温至80-85℃,反应30-50min后,滴加剩余基丙烯酸甲酯剩余丙烯酸丁酯、剩余丙烯酸、剩余双丙酮丙烯酰胺和剩余引发剂,滴加完成后继续保温反应2-4h,然后降至室温,得到第一丙烯酸乳液;(2)第二丙烯酸乳液的合成:以质量百分比为称取如下原料:甲基丙烯酸甲酯30-35%、丙烯酸丁酯25-30%、丙烯酸3-7%、双丙酮丙烯酰胺2-4%、引发剂0.6-1%、乳化剂1-3%和水余量,将水、乳化剂和部分引发剂混合均匀后,加入部分甲基丙烯酸甲酯、部分丙烯酸丁酯、部分丙烯酸和部分双丙酮丙烯酰胺,然后升温至80-85℃,反应30-40min后,滴加剩余甲基丙烯酸甲酯、剩余丙烯酸丁酯、剩余丙烯酸、剩余双丙酮丙烯酰胺和剩余引发剂,滴加完成后继续保温反应2-4h,然后降至室温,得到第二丙烯酸乳液;(3)高附着抗回粘替塑胶的制备:将第一丙烯酸乳液和第二丙烯酸乳液按质量比4-5:5-6的比例进行混合,搅拌均匀后,然后加入中和剂调节ph至7-8,加入己二酰肼搅拌均匀后,过滤,即得到所述高附着抗回粘替塑胶。本发明的高附着抗回粘替塑胶为乳液型丙烯酸树脂涂料,在乳液型丙烯酸树脂涂料中,单体的种类用量决定了乳液和成膜的各项性能,甲基丙烯酸甲酯为硬单体,赋予膜层硬度和抗张强度,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甲酯为软单体,赋予膜层附着性和柔韧性,丙烯酸为功能单体,提供交联点促进聚合反应,双丙酮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与己二酰肼搭配使用,在固化过程中与己二酰肼产生交联反应形成交联网络结构,从而降低成膜温度以及提高膜层耐水性和硬度。一般来说,各种单体的使用是根据乳液和膜层的性能需求去调配的,没必要采用两种聚合乳液进行共混改性,而且膜层固化过程中乳胶粒需要相互渗透以及溶结,两种不同的聚合物容易发生相分离的现象,不利于膜层的连续性。但是膜层的高附着性和抗回粘性是两个比较矛盾的性能,高附着性一般要求共聚物具有较低的tg点,抗回粘性一般要求共聚物具有较高的tg点,通过常规手段调配软硬单体比例合成的单一乳液很难兼具附着性和抗回粘性。本发明的第一丙烯酸乳液中硬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含量较高,因而共聚物的tg较高,在软单体中还加入了比丙烯酸丁酯tg点高的丙烯酸甲酯,进一步提高tg点的同时改善膜层的附着性,但虽然加入了双丙酮丙烯酰胺降低了成膜温度,但该乳液单独成膜的成膜性仍是较差的;本发明的第二丙烯酸乳液硬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与软单体丙烯酸丁酯的比例相对一般乳胶仍为偏高,相对第一丙烯酸丙烯酸乳液较为适中,并且也加入了双丙酮丙烯酰胺降低了成膜温度,共聚物具有适中的tg点以及较好的附着性和成膜性,但该乳液单独成膜的膜层抗回粘性是较弱的。本发明通过两种丙烯酸乳液进行复配使用,并且利用双丙酮丙烯酰胺和己二酰肼的交联反应实现两种胶粒的桥接,从而改善成模连续性,提高附着性表现,也因整体具有较高的tg点,因此抗回粘性能也有显著表现。由于随着硬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含量的提升,形成的聚合物分子的位阻效应也会随着增大,阻碍双丙酮丙烯酰胺和己二酰肼的交联反应,因而导容易致双丙酮丙烯酰胺对硬度和成膜性的提升不显著,而本发明中,第一丙烯酸乳液的双丙酮丙烯酰胺含量是比第二丙烯酸乳液低的,因此在第一丙烯酸乳液中,双丙酮丙烯酰胺对力学性能的贡献是较为微弱的,主要作用在于与第一丙烯酸乳液的胶粒进行桥接以提高成膜连续性,第二丙烯酸乳液中,双丙酮丙烯酰胺交联反应较为充分,可以更好地降低成膜温度以及随着交联结构的增加提高抗回粘性能。本发明相对于直接制备tg点介于第一丙烯酸乳液和第二丙烯酸乳液的体系,双丙酮丙烯酰胺的利用效率更高,因而最终形成的膜层具有较好的附着性以及更好的抗回粘性能表现,也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表现。其中,所述引发剂为过硫酸铵、过硫酸钾和过氧化二苯甲酰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所述引发剂为过硫酸铵,成本较低。其中,所述乳化剂由sds和op-10按重量比4-6:3的比例组成。sds为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op-10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乳化能力较好,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乳化稳定性更好,通过二者适当的复配,可以更好地提高乳胶粒的贮存稳定性。其中,所述中和剂为稀氨水和/或三乙醇胺。其中,所述步骤(3)中,加入中和剂前加入助剂,所述助剂为流平剂、增亮剂、耐磨助剂和流变剂中的至少一种。其中,所述步骤(1)第一丙烯酸乳液的合成的具体操作为:以质量百分比为称取如下原料:甲基丙烯酸甲酯30-40%、丙烯酸丁酯10-15%、丙烯酸甲酯5-10%、丙烯酸3-7%、双丙酮丙烯酰胺1-3%、引发剂0.6-1%、乳化剂1-3%和水余量,将水、乳化剂和占引发剂总质量的1/2的引发剂混合均匀后,在保持300-350r/min的搅拌条件下,加入占甲基丙烯酸甲酯总质量的1/3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占丙烯酸丁酯总质量的1/3的丙烯酸丁酯、占丙烯酸甲酯总质量的1/3的丙烯酸甲酯、占丙烯酸总质量的1/3的丙烯酸和占双丙酮丙烯酰胺总质量的1/3的双丙酮丙烯酰胺,然后升温至80-85℃,反应30-50min后,滴加剩余甲基丙烯酸甲酯、剩余丙烯酸丁酯、剩余丙烯酸甲酯、剩余丙烯酸、剩余双丙酮丙烯酰胺和剩余引发剂,滴加完成后继续保温反应2-4h,然后降至室温,得到第一丙烯酸乳液。其中,所述(2)第二丙烯酸乳液的合成的具体操作为:以质量百分比为称取如下原料:甲基丙烯酸甲酯30-35%、丙烯酸丁酯25-30%、丙烯酸3-7%、双丙酮丙烯酰胺2-4%、引发剂0.6-1%、乳化剂1-3%和水余量,将水、乳化剂和占引发剂总质量的1/2的引发剂混合均匀后,在保持300-350r/min的搅拌条件下,加入占甲基丙烯酸甲酯总质量的1/3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占丙烯酸丁酯总质量的1/3的丙烯酸丁酯、占丙烯酸总质量的1/3的丙烯酸和占双丙酮丙烯酰胺总质量的1/3的双丙酮丙烯酰胺,然后升温至80-85℃,反应30-40min后,滴加剩余甲基丙烯酸甲酯、剩余丙烯酸丁酯、剩余丙烯酸、剩余双丙酮丙烯酰胺和剩余引发剂,滴加完成后继续保温反应2-4h,然后降至室温,得到第二丙烯酸乳液。通过对搅拌速度的控制以及单体的分次加入量的控制,可以有利于聚合反应的进行。其中,所述步骤(3)中,己二酰肼的加入摩尔量为第一丙烯酸乳液和第二丙烯酸乳液的双丙酮丙烯酰胺加入摩尔量之和的0.8-1.2倍。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的第一丙烯酸乳液中硬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含量较高,因而共聚物的tg较高,在软单体中还加入了比丙烯酸丁酯tg点高的丙烯酸甲酯,进一步提高tg点的同时改善膜层的附着性,但虽然加入了双丙酮丙烯酰胺降低了成膜温度,但该乳液单独成膜的成膜性仍是较差的;本发明的第二丙烯酸乳液硬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与软单体丙烯酸丁酯的比例相对一般乳胶仍为偏高,相对第一丙烯酸丙烯酸乳液较为适中,并且也加入了双丙酮丙烯酰胺降低了成膜温度,共聚物具有适中的tg点以及较好的附着性和成膜性,但该乳液单独成膜的膜层抗回粘性是较弱的。本发明通过两种丙烯酸乳液进行复配使用,并且利用双丙酮丙烯酰胺和己二酰肼的交联反应实现两种胶粒的桥接,从而改善成模连续性,提高附着性表现,也因整体具有较高的tg点,因此抗回粘性能也有显著表现。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实施例1一种高附着抗回粘替塑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第一丙烯酸乳液的合成:以质量百分比为称取如下原料:以质量百分比为称取如下原料:甲基丙烯酸甲酯35%、丙烯酸丁酯12.5%、丙烯酸甲酯7.5%、丙烯酸5%、双丙酮丙烯酰胺2%、引发剂0.8%、乳化剂2%和水余量,将水、乳化剂和占引发剂总质量的1/2的引发剂混合均匀后,在保持325r/min的搅拌条件下,加入占甲基丙烯酸甲酯总质量的1/3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占丙烯酸丁酯总质量的1/3的丙烯酸丁酯、占丙烯酸甲酯总质量的1/3的丙烯酸甲酯、占丙烯酸总质量的1/3的丙烯酸和占双丙酮丙烯酰胺总质量的1/3的双丙酮丙烯酰胺,然后升温至80℃,反应40min后,滴加剩余甲基丙烯酸甲酯、剩余丙烯酸丁酯、剩余丙烯酸甲酯、剩余丙烯酸、剩余双丙酮丙烯酰胺和剩余引发剂,滴加完成后继续保温反应3h,然后降至室温,得到第一丙烯酸乳液;(2)第二丙烯酸乳液的合成:以质量百分比为称取如下原料:甲基丙烯酸甲酯32.5%、丙烯酸丁酯27.5%、丙烯酸5%、双丙酮丙烯酰胺3%、引发剂0.8%、乳化剂2%和水余量,将水、乳化剂和占引发剂总质量的1/2的引发剂混合均匀后,在保持325r/min的搅拌条件下,加入占甲基丙烯酸甲酯总质量的1/3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占丙烯酸丁酯总质量的1/3的丙烯酸丁酯、占丙烯酸总质量的1/3的丙烯酸和占双丙酮丙烯酰胺总质量的1/3的双丙酮丙烯酰胺,然后升温至80℃,反应35min后,滴加剩余甲基丙烯酸甲酯、剩余丙烯酸丁酯、剩余丙烯酸、剩余双丙酮丙烯酰胺和剩余引发剂,滴加完成后继续保温反应3h,然后降至室温,得到第二丙烯酸乳液;(3)高附着抗回粘替塑胶的制备:将第一丙烯酸乳液和第二丙烯酸乳液按质量比45:55的比例进行混合,搅拌均匀后,然后加入中和剂调节ph至7,加入己二酰肼搅拌均匀后,过滤,即得到所述高附着抗回粘替塑胶。其中,所述引发剂为过硫酸铵、。其中,所述乳化剂由sds和op-10按重量比5:3的比例组成。其中,所述中和剂为稀氨水。其中,所述步骤(3)中,己二酰肼的加入摩尔量为第一丙烯酸乳液和第二丙烯酸乳液的双丙酮丙烯酰胺加入摩尔量之和的1.0倍。实施例2一种高附着抗回粘替塑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第一丙烯酸乳液的合成:以质量百分比为称取如下原料:甲基丙烯酸甲酯30%、丙烯酸丁酯10%、丙烯酸甲酯5%、丙烯酸3%、双丙酮丙烯酰胺1%、引发剂0.6%、乳化剂1%和水余量,将水、乳化剂和占引发剂总质量的1/2的引发剂混合均匀后,在保持300r/min的搅拌条件下,加入占甲基丙烯酸甲酯总质量的1/3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占丙烯酸丁酯总质量的1/3的丙烯酸丁酯、占丙烯酸甲酯总质量的1/3的丙烯酸甲酯、占丙烯酸总质量的1/3的丙烯酸和占双丙酮丙烯酰胺总质量的1/3的双丙酮丙烯酰胺,然后升温至83℃,反应30min后,滴加剩余甲基丙烯酸甲酯、剩余丙烯酸丁酯、剩余丙烯酸甲酯、剩余丙烯酸、剩余双丙酮丙烯酰胺和剩余引发剂,滴加完成后继续保温反应2h,然后降至室温,得到第一丙烯酸乳液;(2)第二丙烯酸乳液的合成:以质量百分比为称取如下原料:甲基丙烯酸甲酯30%、丙烯酸丁酯25%、丙烯酸3%、双丙酮丙烯酰胺2%、引发剂0.6%、乳化剂1%和水余量,将水、乳化剂和占引发剂总质量的1/2的引发剂混合均匀后,在保持300r/min的搅拌条件下,加入占甲基丙烯酸甲酯总质量的1/3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占丙烯酸丁酯总质量的1/3的丙烯酸丁酯、占丙烯酸总质量的1/3的丙烯酸和占双丙酮丙烯酰胺总质量的1/3的双丙酮丙烯酰胺,然后升温至82℃,反应30min后,滴加剩余甲基丙烯酸甲酯、剩余丙烯酸丁酯、剩余丙烯酸、剩余双丙酮丙烯酰胺和剩余引发剂,滴加完成后继续保温反应2h,然后降至室温,得到第二丙烯酸乳液;(3)高附着抗回粘替塑胶的制备:将第一丙烯酸乳液和第二丙烯酸乳液按质量比4:6的比例进行混合,搅拌均匀后,然后加入中和剂调节ph至7.5,加入己二酰肼搅拌均匀后,过滤,即得到所述高附着抗回粘替塑胶。其中,所述引发剂为过硫酸钾。其中,所述乳化剂由sds和op-10按重量比4:3的比例组成。其中,所述中和剂为三乙醇胺。其中,所述步骤(3)中,加入中和剂前加入助剂,所述助剂为流平剂、增亮剂、耐磨助剂和流变剂。其中,所述步骤(3)中,己二酰肼的加入摩尔量为第一丙烯酸乳液和第二丙烯酸乳液的双丙酮丙烯酰胺加入摩尔量之和的0.8倍。实施例3一种高附着抗回粘替塑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第一丙烯酸乳液的合成:以质量百分比为称取如下原料:甲基丙烯酸甲酯40%、丙烯酸丁酯15%、丙烯酸甲酯10%、丙烯酸7%、双丙酮丙烯酰胺1-3%、引发剂1%、乳化剂3%和水余量,将水、乳化剂和占引发剂总质量的1/2的引发剂混合均匀后,在保持350r/min的搅拌条件下,加入占甲基丙烯酸甲酯总质量的1/3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占丙烯酸丁酯总质量的1/3的丙烯酸丁酯、占丙烯酸甲酯总质量的1/3的丙烯酸甲酯、占丙烯酸总质量的1/3的丙烯酸和占双丙酮丙烯酰胺总质量的1/3的双丙酮丙烯酰胺,然后升温至85℃,反应50min后,滴加剩余甲基丙烯酸甲酯、剩余丙烯酸丁酯、剩余丙烯酸甲酯、剩余丙烯酸、剩余双丙酮丙烯酰胺和剩余引发剂,滴加完成后继续保温反应4h,然后降至室温,得到第一丙烯酸乳液;(2)第二丙烯酸乳液的合成:以质量百分比为称取如下原料:甲基丙烯酸甲酯35%、丙烯酸丁酯30%、丙烯酸7%、双丙酮丙烯酰胺4%、引发剂1%、乳化剂3%和水余量,将水、乳化剂和占引发剂总质量的1/2的引发剂混合均匀后,在保持350r/min的搅拌条件下,加入占甲基丙烯酸甲酯总质量的1/3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占丙烯酸丁酯总质量的1/3的丙烯酸丁酯、占丙烯酸总质量的1/3的丙烯酸和占双丙酮丙烯酰胺总质量的1/3的双丙酮丙烯酰胺,然后升温至85℃,反应40min后,滴加剩余甲基丙烯酸甲酯、剩余丙烯酸丁酯、剩余丙烯酸、剩余双丙酮丙烯酰胺和剩余引发剂,滴加完成后继续保温反应4h,然后降至室温,得到第二丙烯酸乳液;(3)高附着抗回粘替塑胶的制备:将第一丙烯酸乳液和第二丙烯酸乳液按质量比5:5的比例进行混合,搅拌均匀后,然后加入中和剂调节ph至8,加入己二酰肼搅拌均匀后,过滤,即得到所述高附着抗回粘替塑胶。其中,所述引发剂为过硫酸铵。其中,所述乳化剂由sds和op-10按重量比6:3的比例组成。其中,所述中和剂为稀氨水。其中,所述步骤(3)中,加入中和剂前加入助剂,所述助剂为流平剂、增亮剂、耐磨助剂和流变剂。其中,所述步骤(3)中,己二酰肼的加入摩尔量为第一丙烯酸乳液和第二丙烯酸乳液的双丙酮丙烯酰胺加入摩尔量之和的1.2倍。对比例1一种替塑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以质量百分比为称取如下原料:以质量百分比为称取如下原料:甲基丙烯酸甲酯35%、丙烯酸丁酯12.5%、丙烯酸甲酯7.5%、丙烯酸5%、双丙酮丙烯酰胺2%、引发剂0.8%、乳化剂2%和水余量,将水、乳化剂和占引发剂总质量的1/2的引发剂混合均匀后,在保持325r/min的搅拌条件下,加入占甲基丙烯酸甲酯总质量的1/3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占丙烯酸丁酯总质量的1/3的丙烯酸丁酯、占丙烯酸甲酯总质量的1/3的丙烯酸甲酯、占丙烯酸总质量的1/3的丙烯酸和占双丙酮丙烯酰胺总质量的1/3的双丙酮丙烯酰胺,然后升温至80℃,反应40min后,滴加剩余甲基丙烯酸甲酯、剩余丙烯酸丁酯、剩余丙烯酸甲酯、剩余丙烯酸、剩余双丙酮丙烯酰胺和剩余引发剂,滴加完成后继续保温反应3h,然后降至室温,加入中和剂调节ph至7,加入己二酰肼搅拌均匀后,过滤,即得到所述替塑胶。对比例2一种替塑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以质量百分比为称取如下原料:甲基丙烯酸甲酯32.5%、丙烯酸丁酯27.5%、丙烯酸5%、双丙酮丙烯酰胺3%、引发剂0.8%、乳化剂2%和水余量,将水、乳化剂和占引发剂总质量的1/2的引发剂混合均匀后,在保持325r/min的搅拌条件下,加入占甲基丙烯酸甲酯总质量的1/3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占丙烯酸丁酯总质量的1/3的丙烯酸丁酯、占丙烯酸总质量的1/3的丙烯酸和占双丙酮丙烯酰胺总质量的1/3的双丙酮丙烯酰胺,然后升温至80℃,反应35min后,滴加剩余甲基丙烯酸甲酯、剩余丙烯酸丁酯、剩余丙烯酸、剩余双丙酮丙烯酰胺和剩余引发剂,滴加完成后继续保温反应3h,然后降至室温,加入中和剂调节ph至7,加入己二酰肼搅拌均匀后,过滤,即得到所述替塑胶。对比例3一种替塑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以质量百分比为称取如下原料:甲基丙烯酸甲酯35%、丙烯酸丁酯25%、丙烯酸5%、双丙酮丙烯酰胺3%、引发剂0.8%、乳化剂2%和水余量,将水、乳化剂和占引发剂总质量的1/2的引发剂混合均匀后,在保持325r/min的搅拌条件下,加入占甲基丙烯酸甲酯总质量的1/3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占丙烯酸丁酯总质量的1/3的丙烯酸丁酯、占丙烯酸总质量的1/3的丙烯酸和占双丙酮丙烯酰胺总质量的1/3的双丙酮丙烯酰胺,然后升温至80℃,反应35min后,滴加剩余甲基丙烯酸甲酯、剩余丙烯酸丁酯、剩余丙烯酸、剩余双丙酮丙烯酰胺和剩余引发剂,滴加完成后继续保温反应3h,然后降至室温,加入中和剂调节ph至7,加入己二酰肼搅拌均匀后,过滤,即得到所述替塑胶。对实施例1和对比例1-3的水性替塑胶进行膜层硬度、膜层附着性、膜层耐水性和膜层抗粘连性的测试,测试方法如下:膜层硬度:gb/t6739-2006;膜层附着性:将替塑胶在灰卡纸上进行固化后,用3m600胶带粘在灰纸板上并以90°角对胶带进行剥离,若膜层无脱落、失光、失色等现象,则判断通过附着性测试;膜层抗粘连性:将替塑胶在灰卡纸上进行固化后,裁切出两张7cm*7cm的纸板,将两个纸板的印刷面贴合,然后用4kg的砝码压合两个纸板并置于60℃、90rh%的环境下240h,若膜层未发现粘连现象,则判断通过抗粘连性测试;实施例1对比例1对比例2对比例3膜层硬度3h5h2h3h膜层附着性通过不通过通过通过膜层抗粘连性通过通过不通过不通过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发明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