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1-09-17 21:0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说明书 车辆 公开 技术


1.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2.在日本特开2011

5912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车辆。车辆具备:车身,其在后部处具有开口;后尾门,其将开口堵塞;铰链,其将后尾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而相对于车身进行连接。车身具有骨架部和铰链安装部,所述骨架部沿着该开口的上边缘而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延伸,所述铰链安装部上安装有铰链。车身的骨架部位于铰链安装部与车身的开口的上边缘之间。


技术实现要素:

3.在上述的车辆中,车身的骨架部位于与铰链安装部相比靠后方处。因此,在车辆发生了后面碰撞时,来自车辆后方的碰撞载荷易于从后尾门经由铰链安装部而被传递至车身,从而有可能使车身大幅度地变形。本说明书提供一种在具备后尾门的车辆中可以抑制后面碰撞中的车身的变形的技术。
4.本说明书公开一种车辆。车辆具备:车身,其在后部处具有开口;后尾门,其将所述开口堵塞,铰链,其将所述后尾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而相对于所述车身进行连接。车身具有:骨架部,其沿着开口的上边缘而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延伸;后端板,其位于骨架部与开口的上边缘之间。后端板包括铰链安装部和中间部,所述铰链安装部上安装有铰链,所述中间部位于铰链安装部与骨架部之间并且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位于与铰链安装部相比靠下方处。针对于作用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碰撞载荷,后端板的中间部处的弯曲耐力小于骨架部的弯曲耐力。
5.在上述的车辆中,铰链安装部位于与车身的骨架部相比靠后方处,并且在骨架部与铰链安装部之间存在有后端板的中间部。并且,后端板的中间部处的弯曲耐力小于骨架部的弯曲耐力。如果根据这种结构,则在车辆的后面碰撞时,当碰撞载荷向后尾门产生了作用时,后端板的中间部比较容易变形或者折断。由此,碰撞载荷难以从后尾门被传递至车身,从而在后面碰撞中抑制了车身的变形。
6.除此以外,后端板的中间部位于与铰链安装部相比靠下方处。如果根据这种结构,则在碰撞载荷向后尾门进行作用从而使后端板的中间部发生变形或者被折断时,容易在后端板的中间部处产生铰链安装部向上方(即,车身的开口的外侧)移动那样的弯曲变形。通过铰链以及与其连接的后尾门向从车身的开口远离的方向移动,从而抑制了后尾门与车身发生干涉的情况。有效地抑制了碰撞载荷从后尾门被传递至车身的情况。由此,在后面碰撞中进一步抑制了车身的变形。
附图说明
7.图1为示意性地表示实施例的车辆10的图。
8.图2表示图1的ii部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为,中间部具有至少一个屈曲部。在该情况下,也可以设为,至少一个屈曲部分别沿着车辆的左右方向而延伸。如果根据这种结构,则在碰撞载荷作用于后尾门时,易于使后端板的中间部发生前述的有意图的弯曲变形、即铰链安装部向上方(即,车身的开口的外侧)移动那样的弯曲变形。
10.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为,至少一个屈曲部包括第一屈曲部、和位于第一屈曲部与铰链安装部之间的第二屈曲部。在该情况下,也可以设为,第一屈曲部在从车身的外侧进行观察时为内折,且第二屈曲部在从车身的外侧进行观察时为外折。如果根据这种结构,则在碰撞载荷作用于后尾门上时,更容易在后端板的中间部处发生前述的有意图的弯曲变形。
1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为,车身具有第一板部件和第二板部件,所述第一板部件从骨架部起延伸至后端板的铰链安装部为止,所述第二板部件沿着第一板部件而从骨架部起延伸至后端板的铰链安装部为止。在该情况下,也可以设为,第二板部件在骨架部中于与第一板部件之间划分出封闭截面。如果根据这种结构,则能够使用共用的板部件来构成从骨架部起至后端板的铰链安装部为止的部分,并且能够在骨架部中局部性地提高其耐力。
12.除了上述结构以外,也可以设为,车身还具有第三板部件,所述第三板部件位于第一板部件与第二板部件之间并且从骨架部起延伸至后端板的中间部为止。在该情况下,也可以设为,第三板部件的后端位于后端板的中间部的范围内。如果根据这种结构,则能够通过第三板部件而进一步地提高骨架部处的弯曲耐力。此外,通过使第三板部件的后端位于后端板的中间部的范围内,从而在该位置处中间部的弯曲耐力将会以不连续的方式而发生变化。由此,在碰撞载荷作用于后尾门上时,能够在后端板的中间部处引发弯曲变形。
1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为,第一板部件以及第二板部件分别沿着第三板部件的后端而具有屈曲部。如果根据这种结构,则在碰撞载荷作用于后尾门上时,能够在后端板的中间部处进一步地引发弯曲变形。
14.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为,车身还具有车顶板,所述车顶板从开口的上边缘起朝向前方而延伸,并且对第一板部件以及第二板部件进行覆盖。
15.在此,附图中的方向fr表示车辆10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方向rr表示车辆10的前后方向上的后方。此外,方向up表示车辆10的上下方向上的上方,方向dw表示车辆10的上下方向上的下方。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有时也将车辆10的前后方向、车辆10的左右方向、车辆10的上下方向分别简称为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在此,车辆10的左右方向是指相对于车辆10的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而垂直的方向。
16.在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代表性的且非限定性的具体例进行详细说明。该详细的说明只是单纯地意图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展示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优选的示例的内容,并非意图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此外,为了提高进一步被改善的车辆及其使用方法以及制造方法,以下所公开的追加性的特征和发明能够独立于其他的特征或发明来使用,或者与它们共同使用。
17.此外,由以下的详细的说明所公开的特征或工序的组合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并不一定是实施本发明时所必需的结构,而只是为了对特别是本发明的代表性的具体例进行说明而被记载的结构。另外,上述以及下述的代表性的具体例的各种各样的特征、以及独立技术方案和从属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方式的各种各样的特征并不是在提供本发明的追加且有用的实施方式时必须如在此所记载的具体例所示、或者被列举出的顺序所示的那样来进行组合的特征。
18.除了实施例以及/或者技术案中所记载的特征的结构以外,本说明书以及/或者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全部特征作为对于申请当初的公开及请求的特定事项的限定,而意图个别且相互独立地被公开。另外,所有与数值范围以及组合或者集合相关的记载作为对于申请当初的公开及请求的特定事项的限定,而意图公开它们的中间的结构。
19.实施例
20.参照图1、图2,对实施例的车辆10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车辆10包括车身12、后尾门14和铰链16。车身12虽然并未被特别限定,但是其由钢铁或者铝合金等而构成。在车身12的内部被划分确定有客舱12a和行李舱12b。行李舱12b为在车身12的后部被划分出的空间。在车身12的后部处,设置有朝向后方而开口的后尾门开口12c。后尾门14为用于开放和关闭该后尾门开口12c的可动部件。后尾门14经由铰链16而被安装在车身12上。铰链16将后尾门14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而相对于车身12进行连接。另外,在此所说的铰链16在广义上是指,以能够在被限制的角度范围内进行旋转的方式而将两个部件连结的连结件。
21.如图2所示,车身12具有骨架部18和后端板20。骨架部18沿着后尾门开口12c的上边缘12d而在车辆10的左右方向上延伸。后端板20位于骨架部18与后尾门开口12c的上边缘12d之间。后端板20包括铰链安装部22和中间部24。铰链16例如经由螺栓而被固定在铰链安装部22上。
22.中间部24位于铰链安装部22与骨架部18之间。此外,中间部24在车辆10的上下方向上位于与铰链安装部22相比靠下方处。针对于作用在车辆10的前后方向上的碰撞载荷,后端板20的中间部24处的弯曲耐力小于骨架部18的弯曲耐力。铰链安装部22具有多个屈曲部b1、b2。多个屈曲部b1、b2分别沿着左右方向而延伸。多个屈曲部b1、b2具有第一屈曲部b1和第二屈曲部b2。第二屈曲部b2位于第一屈曲部b1与铰链安装部22之间。第一屈曲部b1在从车身12的外侧进行观察时为内折,第二屈曲部b2在从车身12的外侧进行观察时为外折。
23.车身12具有多个板部件40、42、44和车顶板26。骨架部18利用多个板部件40、42、44而被构成。后端板20利用多个板部件40、42、44和车顶板26而被构成。多个板部件40、42、44包括第一板部件40、第二板部件42和第三板部件44。第一板部件40从骨架部18起延伸至后端板20的铰链安装部22为止。第一板部件40在中间部24中的第一屈曲部b1以及第二屈曲部b2处屈曲。
24.第二板部件42沿着第一板部件40而从骨架部18起延伸至后端板20的铰链安装部22为止。另外,第二板部件42从骨架部18起延伸至后尾门开口12c的上边缘12d为止。第二板部件42在中间部24中的第一屈曲部b1以及第二屈曲部b2处屈曲。第二板部件42在骨架部18中于与第一板部件40之间划分确定出封闭截面。
25.第三板部件44位于第一板部件40与第二板部件42之间。第三板部件44从骨架部18起延伸至后端板20的中间部24为止。第三板部件44的后端44e位于后端板20的中间部24的
中间处。具体而言,第三板部件44的后端44e位于中间部24的第一屈曲部b1处。
26.车顶板26在车身12中位于外侧,且从后尾门开口12c的上边缘12d起朝向前方而延伸。车顶板26对第一板部件40以及第二板部件42进行覆盖。车顶板26在后尾门开口12c的上边缘12d处与第二板部件42接合。另外,在后尾门开口12c的上边缘12d处安装有密封条46。密封条46在车辆10中处于后尾门14被关闭的状态时,将后尾门14与车身12的后尾门开口12c的上边缘12d之间的间隔堵塞。密封条46例如利用树脂材料之类的弹性材料而被构成。
27.车身12以隔着第一板部件40以及第二板部件42的方式而具有与车顶板26对置的头部内衬28。头部内衬28从后尾门开口12c的上边缘12d起朝向前方而延伸。头部内衬28对客舱12a以及行李舱12b的高度尺寸进行划分确定。头部内衬28的后端经由密封条而被安装在后尾门开口12c的上边缘12d处。作为一个示例,头部内衬28利用树脂材料而被构成。
28.后尾门14具有后尾门主体30、外部装饰面板32、内部装饰面板34和后窗玻璃36。外部装饰面板32被安装在后尾门主体30的外表面上,并且被配置在车辆10的外侧处。内部装饰面板34被安装在后尾门主体30的内表面上,并且被配置在车辆10的内侧处。后窗玻璃36的上边缘位于后尾门主体30与外部装饰面板32之间。作为一个示例,后窗玻璃36例如经由粘结材料而被安装在后尾门主体30的下边缘处。
29.后尾门主体30由多个板部件30a、30b而构成。多个板部件30a、30b包括后尾门外部面板30a和后尾门内部面板30b。后尾门外部面板30a以及后尾门内部面板30b划定确定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封闭截面。由此,提高了后尾门主体30的刚性。此外,在后尾门内部面板30b上经由螺栓而安装有铰链16。作为一个示例,后尾门内部面板30b由两个板部件而构成。后尾门内部面板30b的各自的板部件至少在铰链安装部分处以相互重叠的方式而被配置。由此,进一步提高了后尾门内部面板30b的铰链安装部分的刚性。虽然并未被特别限定,但后尾门主体30利用钢材而构成。
30.内部装饰面板34至少局部性地对后尾门内部面板30b进行覆盖。虽然并未进行图示,但是内部装饰面板34例如经由销而被安装在后尾门内部面板30b上。外部装饰面板32对后尾门主体30的后尾门外部面板30a进行覆盖。虽然并未被特别限定,但是既可以在外部装饰面板32上设置高低差,也可以在该高低差处安装阻流板。
31.一般情况下,在车辆中需要对后面碰撞中的车身的变形进行抑制。尤其是,由于本实施例的车辆10具备后尾门14,因此如果来自后方的碰撞载荷从后尾门14经由铰链安装部22而被传递至车身12,则有可能使车身12大幅度地变形。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例的车辆10中,铰链安装部22位于与车身12的骨架部18相比靠后方处,并且在骨架部18与铰链安装部22之间存在有后端板20的中间部24。并且,后端板20的中间部24处的弯曲耐力小于骨架部18的弯曲耐力。根据这种结构,在车辆10的后面碰撞时,当碰撞载荷向后尾门14进行了作用时,后端板20的中间部24比较容易变形或者容易被折断。由此,碰撞载荷难以从后尾门14被传递至车身12,从而在后面碰撞中抑制了车身12的变形。
32.除此以外,后端板20的中间部24位于与铰链安装部22相比靠下方处。根据这种结构,在碰撞载荷向后尾门14进行作用且后端板20的中间部24发生变形或者被折断时,容易在后端板20的中间部24处发生铰链安装部22向上方(即,车身12的后尾门开口12c的外侧)移动的这种弯曲变形。通过铰链16以及与其连接的后尾门14向从车身12的后尾门开口12c远离的方向进行移动,从而抑制了后尾门14与车身12发生干涉的情况。碰撞载荷从后尾门
14被传递至车身12的情况被有效地抑制。由此,在后面碰撞中进一步抑制了车身12的变形。
33.此外,在本实施例的车辆10中,从后尾门14向车身12被传递的碰撞载荷较小。因此,对于车身12的碰撞安全性能而言,从后尾门14向车身12的载荷传播路径所给与的影响也比较小。换言之,车身12的碰撞安全性能主要由构成车身12的下侧部分的平台而被赋予特征。因此,在使车身12的平台共用化的同时设计了后尾门14的结构不同的多种车辆10的情况下,能够在这些多个车型中获得大致相同的碰撞安全性能。由于根据后尾门14的结构而不需要大幅度地重新考虑车身12的设计,因此通过促进平台的共用化,从而能够容易地设计各种各样的类型的车辆10。
34.在本实施例的车辆10中,中间部24具有多个屈曲部b1、b2,并且屈曲部b1、b2分别在车辆10的左右方向上延伸。根据这种结构,在碰撞载荷作用于后尾门14上时,容易在后端板20的中间部24处发生前述的有意图的弯曲变形、即铰链安装部22向上方(即,车身12的后尾门开口12c的外侧)进行移动的这种弯曲变形。但是,中间部24中的屈曲部b1、b2的数量并未被特别限定,中间部24只需具有至少一个屈曲部即可。
35.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屈曲部b1、b2包括第一屈曲部b1、和位于第一屈曲部b1与铰链安装部22之间的第二屈曲部b2。第一屈曲部b1在从车身12的外侧进行观察时向外折,并且第二屈曲部b2在从车身12的外侧进行观察时向内折。如果根据这种结构,则在碰撞载荷作用于后尾门14上时,容易在后端板20的中间部24处发生前述的意图中的弯曲变形。
36.在本实施例中,车身12具有第一板部件40和第二板部件42,其中,所述第一板部件40从骨架部18起延伸至后端板20的铰链安装部22为止,所述第二板部件42沿着第一板部件40而从骨架部18起延伸至后端板20的铰链安装部22为止。第二板部件42在骨架部18中于与第一板部件40之间划分确定出封闭截面。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利用共用的板部件来构成从骨架部18起至后端板20的铰链安装部22为止的部分,并且能够在骨架部18中局部性地提高这些结构的耐力。
37.除此以外,在本实施例中,车身12位于第一板部件40与第二板部件42之间,并且具有从骨架部18起延伸至后端板20的中间部24为止的第三板部件44。第三板部件44的后端44e也可以位于后端板20的中间部24的范围内。根据这种结构,能够通过第三板部件44而进一步提高骨架部18上的弯曲耐力。此外,通过使第三板部件44的后端44e位于后端板20的中间部24的范围内,从而在该位置处中间部24的弯曲耐力将会以不连续的方式而发生变化。由此,在碰撞载荷作用于后尾门14上时,能够在后端板20的中间部处引发弯曲变形。
3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板部件40以及第二板部件42分别沿着第三板部件44的后端44e而具有屈曲部b1、b2。根据这种结构,在碰撞载荷作用于后尾门14上时,能够在后端板20的中间部24处进一步引发弯曲变形。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