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终端的制作方法

2021-09-25 01:2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显示 终端 背光 模组


1.本技术涉及显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终端。


背景技术:

2.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显示亮度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显示设备中由于设备尺寸限制,使得背光模组中光源带的设置长度有限,又由于发光器件自身结构及制作工艺限制,导致无法在光源带上设置更多的发光器件,进而导致无法进一步提高显示设备的显示亮度,显示效果有待进一步改善。
3.因此,亟需一种能够进一步提高显示亮度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以改善目前的显示设备无法进一步提高显示亮度的技术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6.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光源组件和设置于所述光源组件的出光方向上的导光板;
7.所述光源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光源带和第二光源带,所述第一光源带包括第一柔性电路板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上的多个第一发光器件,所述第二光源带包括第二柔性电路板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上的多个第二发光器件;
8.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及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与所述导光板的一侧贴合。
9.在本技术的背光模组中,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和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两侧,所述第一发光器件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沿第一方向交错设置;
10.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光源带和所述第二光源带的延伸方向。
11.在本技术的背光模组中,所述第一发光器件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等距排布;
12.其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发光器件之间的间距与相邻两个第二发光器件之间的间距相等;
13.所述第一发光器件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之间的间距与相邻两个第一发光器件或相邻两个第二发光器件之间的间距之比大于0.1且小于1。
14.在本技术的背光模组中,所述导光板包括出光面和与所述出光面平行设置的反射面,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通过第一胶材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连接,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通过所述第二胶材与所述导光板的反射面连接。
15.在本技术的背光模组中,所述第一胶材包括多个第一双面胶块,所述第二胶材包括多个第二双面胶块,多个所述第一双面胶块和多个所述第二双面胶块沿所述第一方向等距设置;
16.其中,所述第一双面胶块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齐平,所述第一双面胶块
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的边缘齐平;
17.所述第二双面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齐平,所述第二双面胶块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的边缘齐平。
18.在本技术的背光模组中,所述第一光源带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伸出端,所述第二光源带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伸出端;
19.其中,所述第一伸出端与所述第二伸出端沿所述第一方向交错设置。
20.在本技术的背光模组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背框,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光源组件设置于所述背框内;
21.其中,所述背框的至少一侧设置有第一u型槽,所述第一u型槽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导光板,所述光源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u型槽内,以及所述第一u型槽覆盖所述光源组件。
22.在本技术的背光模组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背框,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光源组件设置于所述背框内;
23.其中,所述背框内设置有一第二u型槽,所述第二u型槽的开口方向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垂直,所述光源组件以及所述光源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u型槽内。
24.在本技术的背光模组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一侧的光学调节层和遮光胶,所述光学调节层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上;
25.其中,所述遮光胶从所述背光模组的边缘向所述光学调节层延伸,以及所述遮光胶与所述光学调节层具有重叠部分。
26.在本技术的背光模组中,所述背框远离所述导光板的侧面设置有包边胶层,所述包边胶层延伸至覆盖所述遮光胶。
27.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显示终端,包括终端主体、显示面板和上述背光模组,所述终端主体、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组合为一体。
28.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将光源组件设置为第一光源带和第二光源带,使背光模组中存在两组光源带,减小了显示设备尺寸对单条光源带上的发光器件排布数量的限制,即在显示设备有限的内部空间中设置更多的发光器件,从而增强显示设备的显示亮度。而且本技术中第一光源带包括第一柔性电路板,第二光源带包括第二柔性电路板,即两条光源带各自包含独立的柔性电路板,使得两条光源带可以通过更低电流独立进行发光,降低背光模组的功耗的同时也提高柔性电路板的散热性能,解决由于更多数量的发光器件所带来的发热问题。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0.图1是本技术所述背光模组的第一种结构图;
31.图2是本技术所述第一光源带和所述第二光源带的第一种结构图;
32.图3是本技术所述第一发光器件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的局部排布结构图;
33.图4是本技术所述第一光源带和所述第二光源带的第二种结构图;
34.图5是本技术所述第一光源带和所述第二光源带的第三种结构图;
35.图6是本技术所述背光模组与显示面板的第一种组合结构图;
36.图7是本技术所述背光模组与显示面板的第二种组合结构图;
37.图8是本技术所述背光模组与显示面板的第三种组合结构图;
38.图9是本技术所述背光模组与显示面板的第四种组合结构图。
39.附图标记说明:
40.背光模组100、背框110、第一u型槽111、第二u型槽112、导光板120、出光面121、反射面122、厚度侧面123、光源组件130、第一光源带131、第一柔性电路板1311、第一发光器件1312、第一双面胶块1313、第一伸出端1314、第二光源带132、第二柔性电路板1321、第二发光器件1322、第二双面胶块1323、第二伸出端1324、光学测试点133、光学调节层140、下扩散片141、下棱镜片142、上棱镜片143、上扩散片144、反射片150、遮光胶160、散热件170、包边胶层180、显示面板200、阵列基板210、彩膜基板220、上偏光片230、下偏光片240、驱动芯片250、第三柔性电路板260。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2.随着lcd显示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显示亮度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高亮度显示模组成为lcd显示领域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但是显示设备中由于设备尺寸限制,导致背光模组中灯条的设置长度有限,而灯条又受限于打件的间距(焊脚和焊接打件所需的空间)限制,无法实现更多的灯颗数排布,最终导致显示设备的显示亮度无法进一步提高,显示效果有待进一步改善。本技术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了如下方案。
43.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
44.请参阅图1至图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框110和设置于所述背框110中的导光板120及光源组件130。所述光源组件130设置于所述导光板120的一侧,所述导光板120位于所述光源组件130的出光侧。所述导光板120包括出光面121和与所述出光面121平行的反射面122,所述导光板120的厚度方向垂直于所述出光面121和所述反射面122,所述背框110位于所述导光板120的反射面122一侧。
45.请参阅图2,所述光源组件130包括第一光源带131和第二光源带132,所述第一光源带131和所述第二光源带132为沿所述导光板120侧边延伸并贴合所述导光板120的带状灯条。所述第一光源带131包括第一柔性电路板1311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1311上的多个第一发光器件1312。所述第二光源带132包括第二柔性电路板1321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1321上的多个第二发光器件1322。
4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1311和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1321可以是以聚酰亚胺或聚酯薄膜为基材制作的印刷电路板,所述第一发光器件1312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1322可以为发光二极管,如led或其他电致发光材料制成的点光源器件。在本实施例中,所
述第一发光器件1312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1322可以与所述导光板120贴合设置,以减少所述第一发光器件1312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1322的漏光情况。
47.本实施例通过将光源组件130设置为第一光源带131和第二光源带132,使背光模组100中存在两组光源带,减小了显示设备尺寸对单条光源带上的发光器件排布数量的限制,即在显示设备有限的内部空间中设置更多的发光器件,从而增强显示设备的显示亮度。而且本实施例中两条光源带各自包含独立的柔性电路板,使得两条光源带可以通过更低电流独立进行发光,降低背光模组100的功耗的同时也提高柔性电路板的散热性能,解决由于更多数量的发光器件所带来的发热问题。
48.现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49.在本技术的背光模组中,请参阅图1,图1为所述背光模组100的第一种结构图,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1311和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1321位于所述导光板120的两侧,其中,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1311设置在所述导光板120的出光面121上,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1321设置在所述导光板120的反射面122上。
5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1311从所述导光板120的出光面121延伸至凸出于所述导光板120,所述第一发光器件1312设置在凸出于所述导光板120的部分第一柔性电路板1311上,且所述第一发光器件1312与所述导光板120的厚度侧面123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1321从所述导光板120的反射面122延伸至凸出于所述导光板120,所述第二发光器件1322设置在凸出于所述导光板120的部分第二柔性电路板1321上,且所述第二发光器件1322与所述导光板120的厚度侧面123相对设置。
51.请参阅图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光器件1312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1322可以沿第一方向x交错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x为所述第一光源带131和所述第二光源带132的延伸方向。为了减小背光模组100的厚度,在所述第一方向x(即第一光源带131和第二光源带132的延伸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器件1312的连线与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器件1322的连线在所述导光板120的厚度侧面123上的投影重合。为了使第一发光器件1312与第二发光器件1322交错设置时对位更加便捷精准,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1311和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1321上设置有位置对应的光学测试点133,当两块柔性电路板上的光学测试点133对准时,所述第一发光器件1312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1322正好交错排布。
52.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柔性电路板1311和第二柔性电路板1321设置在导光板120的两侧,使两块柔性电路不重合设置,即增大了柔性电路板的散热面积,从而解决由双光源带所引起的发热增加的问题。而且,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发光器件1312和第二发光器件1322在第一方向x(第一光源带131和第二光源带132的延伸方向)上交错设置,可以使第一发光器件1312与第二发光器件1322之间互不重合或遮挡,提高发光器件的发光利用率,进而提高显示亮度。
53.在本技术的背光模组中,请参阅图2和图3,图2为所述第一光源带131和所述第二光源带132的第一种结构图,图3为所述第一发光器件1312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1322的局部排布结构图,所述第一发光器件1312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1322沿所述第一方向x等距排布,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发光器件1312之间的间距与相邻两个第二发光器件1322之间的间距相等,以使第一发光器件1312与第二发光器件1322沿第一方向x交错设置时,第一发光器件1312与第二发光器件1322排布均匀,从而提高双光源带的发光均匀性,改善显示效果。
5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光器件1312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1322之间的间距为d1,相邻两个第一发光器件1312或相邻两个第二发光器件1322之间的间距为d2,其中,d1与d2之比大于0.1且小于1,即0.1<d1/d2<1。传统的背光模组100中,单个灯条受限于打件的间距(发光器件的焊脚和焊接打件所需的空间)限制,相邻两个发光器件之间的间距一般为1mm,而本实施例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将第一发光器件1312与第二发光器件1322之间的间距(即相邻的两个发光器件之间的间距)缩短到最小至0.2mm,即本实施例可以在与传统背光模组100相等长度的灯条上,设置间距更窄、数量更多的发光器件,不仅发光亮度更高,而且发光器件排布更加紧密,灯前光耦合更好,可解决亮暗不均问题。
55.在本技术的背光模组中,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1311通过第一胶材与所述导光板120的出光面121连接,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1321通过所述第二胶材与所述导光板120的反射面122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胶材包括多个第一双面胶块1313,所述第二胶材包括多个第二双面胶块1323,多个所述第一双面胶块1313与多个所述第二双面胶块1323沿所述第一方向x等距设置,等距设置的多个第一双面胶块1313和多个第二双面胶块1323可以将分别将第一柔性电路板1311和第二柔性电路板1321更加牢固地粘贴在导光板120上,使第一柔性电路板1311与第二柔性电路板1321不易从导光板120上脱落。
5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双面胶块1313设置在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1311覆盖所述导光板120的部分上,且所述第一双面胶块131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1312的一侧齐平,所述第一双面胶块131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1311位于所述导光板120上的边缘齐平。与此对应地,所述第二双面胶块1323设置在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1321覆盖所述导光板120的部分上,且所述第二双面胶块132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1322的一侧齐平,所述第二双面胶块132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1321位于所述导光板120上的边缘齐平。
5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双面胶块1313和所述第二双面胶块1323可以为三角形、正方形、矩形、梯形、圆形或其他多边形和不规则形状。在所述第一光源带131的延伸方向即第一方向x上,所述第一双面胶块1313的第一端的宽度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发光器件1312之间的间距相等。与此对应的,在所述第二光源带132的延伸方向即第一方向x上,所述第二双面胶块1323的第一端的宽度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发光器件1322之间的间距相等。
58.本实施例通过上述设置可以将第一双面胶块1313与第二双面胶块1323的尺寸增大,增加粘贴面积,从而改善现阶段背光模组100中柔性电路板上的双面胶面积小、粘接不牢靠的问题。
59.在本技术的背光模组中,请参阅图4和图5,图4为所述第一光源带131和所述第二光源带132的第二种结构图,图5为所述第一光源带131和所述第二光源带132的第三种结构图,所述第一光源带131还包括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1311电连接的第一伸出端1314,所述第二光源带132还包括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1321电连接的第二伸出端1324。例如,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光源带131包括一个第一伸出端1314,所述第二光源带132包括一个第二伸出端1324。或者,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光源带131包括两个第一伸出端1314,所述第二光源带132包括两个第二伸出端1324。
60.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光源带131上的第一伸出端1314的数量及所述第二光源带132上的第二伸出端1324的数量与显示设备的尺寸相关,本技术的实施例对所述第一伸
出端1314的数量与所述第二伸出端1324的数量不作具体限制。
6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伸出端1314及所述第二伸出端1324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x(即所述第一光源带131和所述第二光源带132的延伸方向)垂直,以使伸出端凸出于柔性电路板。本实施例通过在两条光源带上设置伸出端,使第一光源带131和第二光源带132可以通过伸出端与各自对应的驱动电压和线路进行连接,提高电路连接便捷性。
6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伸出端1314可以与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1311采用相同材料一体成型,所述第二伸出端1324可以与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1321采用相同材料一体成型。以减低第一伸出端1314与第二伸出端1324的制程难度,降低制作成本。
6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伸出端1314与所述第二伸出端1324沿所述第一方向x即所述第一光源带131和所述第二光源带132的延伸方向交错设置,以防止同一条光源带上的不同伸出端之间距离过近,造成伸出端与对应驱动电压和线路对接困难的问题。
64.在本技术的背光模组中,所述导光板120的出光面121一侧设置有光学调节层140,所述导光板120的反射面122一侧设置有反射片150。所述光学调节层140包括下扩散片141、下棱镜片142、上棱镜片143和上扩散片144。所述下扩散片141贴合在所述导光板120的出光面121上,所述下棱镜片142贴合在所述下扩散片141背离所述导光板120的侧面上,所述上棱镜片143贴合在所述下棱镜片142背离所述下扩散片141的侧面上,所述上扩散片144贴合在所述上棱镜片143背离所述下棱镜片142的侧面上。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导光板120的出光面121上设置光学调节层140可以对从导光板120出射的光线进行调节,使入射至显示面板200中的光线更加柔和,改善显示效果。
65.在本技术的显示模组中,请参阅图6,图6为所述背光模组100与显示面板200的第一种组合结构图,所述背框110的至少一侧设置有第一u型槽111,所述第一u型槽111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导光板120,所述光源组件130设置于所述第一u型槽111中,所述第一u型槽111覆盖所述光源组件130。所述光源组件130可以从所述第一u型槽111内向所述导光板120一侧延伸至所述第一u型槽111外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1321背离所述导光板120的反射面122的一侧贴合在所述背框110的内侧面上,所述内侧面为所述背框110用于容纳所述导光板120和所述光源组件130的腔体表面。所述第一u型槽111的槽口宽度大于所述光源组件130的厚度,即,在所述导光板120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1311与第一u型槽111的槽壁之间存在空隙,以降低将光源组件130插入至第一u型槽111中的制程难度。
6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u型槽111与所述导光板120的出光面121相对的槽壁上设置有遮光胶160,所述遮光胶160位于所述第一u型槽111的槽壁远离所述导光板120的一侧,所述遮光胶160可以为遮光胶带或者其他不透明的柔性材料制作。
67.本实施例通过在背框110上设置第一u型槽111并将光源组件130设置在第一u型槽111中,可以使第一u型槽111对光源组件130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同时提高背框110对双光源带的收光效果,搭配遮光胶160,可减少背光模组100漏光现象。
68.在本技术的背光模组中,请参阅图7,图7为所述背光模组100与显示面板200的第二种组合结构图,所述背框110内设置有一第二u型槽112,所述导光板120和所述光源组件130设置于所述第二u型槽112中,所述第二u型槽112的开口方向垂直于所述导光板120的出光面121,即所述背框110的横截面呈开口方向垂直于所述导光板120的出光面121的u形。本
实施例通过将背框110设置为开口垂直于导光板120的出光面121的u型结构,使导光板120和光源组件130放置在背框110中操作更加简单,降低制程难度。
69.在本技术的背光模组中,所述背光模组100还包括散热件170,所述散热件170设置于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1311上,所述散热件170背离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1311的侧面凸出于所述背框110。所述散热件170与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1311背离所述导光板120一侧贴合连接,所述散热件170可以为金属散热片或者导热性能较好、质地较为柔软以起到缓冲作用的有机材料,如石墨、石墨烯材料等。为了更好地起到缓冲作用并使背光模组100与显示面板200之间更好地结合,所述散热件170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1311的厚度,且所述散热件170凸出于所述背框110的第二u型槽112的槽口。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一柔性电路板1311上设置散热件170,既可以提高背光模组100内部的散热能力,也可以对第一柔性电路板1311起到较好的保护和缓冲作用,减少显示设备中第一柔性电路板1311故障率。
70.在本技术的背光模组中,请参阅图8,图8为所述背光模组100与显示面板200的第三种组合结构图,所述背光模组100还包括遮光胶160,所述遮光胶160设置于所述散热件170上,所述遮光胶160可以为遮光胶带或者其他不透明的柔性材料制作。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遮光胶160可以延伸至所述光学调节层140中的所述上扩散片144表面,以减少所述散热件170与所述光学调节层140之间的漏光现象。
71.在本技术的背光模组中,请参阅图9,图9为所述背光模组100与显示面板200的第四种组合结构图,所述背框110远离所述导光板120的侧面为背框110的外侧面,所述背框110的外侧面上贴合有包边胶层180,所述包边胶层180延伸至覆盖所述遮光胶160。所述包边胶层180可以为橡胶材料、聚氨酯材料等柔性绝缘材料制备。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包边胶层180,使所述导光板120不仅与所述背框110的内侧面粘合,还通过包边胶层180与所述背框110的外侧面固定,从而是导光板120及光源组件130与背框110之间的结合稳定性更好。而且包边胶层180还可以进一步减少背框110与光源组件130之间的间隙处的漏光现象,改善显示效果。
72.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终端,所述显示终端包括终端主体、显示面板200和上述背光模组100,所述终端主体、显示面板200和上述背光模组100组合成一体。所述终端主体可以为电脑、手机、平板、手表等电子显示设备,所述显示面板200可以为液晶显示器、led显示器等。所述显示面板200包括阵列基板210和贴合在阵列基板210上的彩膜基板220,所述阵列基板210为设置有薄膜晶体管(图中未示出)的tft基板,所述彩膜基板220上设置有彩色色阻(图中未示出)。所述彩膜基板220背离所述阵列基板210的侧面上设置有上偏光片230,所述阵列基板210背离所述彩膜基板220的侧面上设置有下偏光片240,所述下偏光片240与所述遮光胶160同层设置,所述遮光胶160或所述包边胶层180与所述阵列基板210贴合。
73.所述阵列基板210的边缘处还设置有驱动芯片250,所述驱动芯片250电连接有第三柔性电路板260,所述第三柔性电路板260为以聚酰亚胺或聚酯薄膜为基材制作的印刷电路板,并与显示终端内的信号输入端连接。
74.本技术通过将光源组件130设置为第一光源带131和第二光源带132,使背光模组100中存在两组光源带,减小了显示终端尺寸对单条光源带上的发光器件排布数量的限制,即在显示终端有限的内部空间中设置更多的发光器件,从而增强显示终端的显示亮度。而
且由于第一发光器件1312与第二发光器件1322在第一方向x(即第一光源带131和第二光源带132的延伸方向)上交错设置,可以使相邻两个发光器件之间间距更小,发光器件数量更多,不仅发光亮度更高,而且发光器件排布更加紧密,灯前光耦合更好,可解决亮暗不均问题。此外,本技术为了双光源带对背框110结构也进行了相应的改进(设置第一u型槽111或第二u型槽112),或者在第一柔性电路板1311上设置散热件170,并在散热件170上设置遮光胶160,从而对双光源带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增强背光模组100的整体使用性能。
75.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终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