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散热模组和摄像机的制作方法

2021-09-24 23:2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摄像机 模组 散热 可调节 特别


1.本发明涉及摄像机的温控技术,特别涉及具有可调节散热模组的一种摄像机。


背景技术:

2.例如摄像机等电子设备的机壳内往往设置有例如成像模组等发热元件,这些发热元件在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的热,由此在电子设备内部形成热源,热源产生的这些热量可以从通过例如机壳或冷却盘管等热交换元件而散出至电子设备的外部。然而,若热源所产生的热量不能被有效交换至热交换元件,则,无论热交换元件的对外热交换效率如何提升,都不能改善对热源的温控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模组,包括:
4.相变热管,所述相变热管具有吸热端和散热端,并且,所述相变热管具有基于介质相变而从所述吸热端向所述散热端传递热量的管体;
5.吸热导热体,所述吸热导热体与所述吸热端导热配合,以将从外部的热源吸入的热量传递至所述吸热端;
6.散热导热体,所述散热导热体与所述散热端导热配合,以从所述散热端吸收热量并传递至外部的热交换元件;
7.其中,所述散热导热体具有散热传导管腔,所述散热端借助所述散热传导管腔内密封的导热润滑介质与所述散热传导管腔滑转配合,以形成基于所述导热润滑介质传递热量、并提供第一调节自由度的导热传递路径,所述第一调节自由度使所述散热模组的形态适配所述热源相对于所述热交换元件的位姿。
8.可选地,所述散热端插入在所述散热传导管腔内,所述散热传导管腔内填充有包覆所述散热端的所述导热润滑介质,并且,所述散热传导管腔的开口处装设有散热端密封件。
9.可选地,所述相变热管包括填充有相变介质的金属中空管。
10.可选地,所述导热润滑介质包括导热硅脂。
11.可选地,所述相变热管呈弯曲状,以在所述吸热导热体与所述吸热端导热配合时,所述散热端与所述热源相对于所述热交换元件相对转动的转动轴线重合。
12.可选地,所述吸热导热体与摄像机的发热元件导热接触,所述散热端与所述发热元件相对于摄像机的机壳转动的第一转动轴线同轴布置,并且,所述散热导热体与所述机壳以桥接方式导热装配;或者,
13.所述吸热导热体与摄像机的发热元件以桥接方式导热装配,所述散热端与所述发热元件相对于摄像机的机壳转动的第二转动轴线同轴布置,并且,所述散热导热体与所述机壳导热接触;或者,
14.所述吸热导热体与摄像机的发热元件导热接触,所述散热端与所述发热元件相对
于摄像机的机壳转动的第一转动轴线同轴布置,并且,所述散热导热体与所述机壳导热接触。
15.可选地,所述吸热端与所述吸热导热体的外表面导热接触。
16.可选地,所述吸热导热体具有吸热传导管腔,所述吸热端借助所述吸热传导管腔内密封的所述导热润滑介质与所述吸热传导管腔滑转配合,以形成基于所述导热润滑介质传递热量、并提供第二调节自由度的导热传递路径,所述第二调节自由度使所述散热模组的形态适配所述热源相对于所述热交换元件的位姿变化。
17.可选地,所述吸热导热体具有吸热传导管腔,所述吸热端插入在所述吸热传导管腔内,所述吸热传导管腔内填充有包覆所述吸热端的所述导热润滑介质,并且,所述吸热传导管腔的开口处装设有吸热端密封件。
18.可选地,所述相变热管呈弯曲状,以使所述吸热端和所述散热端分别布置为平行于所述热源相对于所述热交换元件的第一装配尺寸方向和第二装配尺寸方向。
19.可选地,所述吸热端沿所述第一装潢配尺寸方向布置,所述吸热导热体与摄像机的发热元件导热接触,所述散热端沿所述第二装潢配尺寸方向布置,并且,所述散热导热体与摄像机的机壳导热接触。
20.可选地,所述散热传导管腔贯通所述散热导热体,并且,所述散热端贯穿所述散热传导管腔;或者,所述吸热传导管腔贯通所述吸热导热体,并且,所述吸热端贯穿所述吸热传导管腔。
21.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摄像机,包括:
22.机壳;
23.发热元件,所述发热元件装设在所述机壳的内部;
24.热交换元件,所述热交换元件包括至少一个如前所述的散热模组,所述散热模组在所述发热元件和所述机壳之间形成热交换通路,其中,至少基于所述第一调节自由度,所述散热机构具有适配所述发热元件相对于所述机壳的位姿的可调节形态。
25.基于上述实施例,散热模组可以利用基于介质相变的相变热管而提供从吸热端到散热端的热传导管路,散热模组还可以提供用于将热源的热量传递至吸热端的吸热导热体、以及用于将散热端的热量传递至热交换元件的散热导热体,从而,可以实现相变热管提供的热传导管路与热源和热交换元件之间的衔接。并且,利用相变热管的散热端与散热导热体借助导热润滑介质的滑转配合,可以使散热模组具有第一调节自由度,该第一调节自由度可以使散热模组的形态适配热源相对于热交换元件的位姿,从而,散热模组不会对热源相对于热交换元件的运动形成阻碍,并且,还可以适配热源与热交换元件之间具有不同间距的情况,以提升散热模组对装配尺寸的兼容性。
附图说明
26.以下附图仅对本发明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27.图1a和图1b为一个实施例中的散热模组的第一示例性结构示意图;
28.图2a和图2b为一个实施例中的散热模组的第二示例性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示例性结构示意图;
30.图4为第一比较例中的摄像机的示例性内部结构示意图;
31.图5为第二比较例中的摄像机的示例性内部结构示意图;
32.图6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第一实例的示例性结构示意图;
33.图7为如图6所示第一实例的范例结构示意图;
34.图8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第二实例的示例性结构示意图;
35.图9为如图8所示第二实例的范例结构示意图;
36.图10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第三实例的示例性结构示意图;
37.图11为如图10所示第三实例的范例结构示意图;
38.图12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第四实例的示例性结构示意图;
39.图13为如图12所示第四实例的范例结构示意图;
40.图14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第五实例的示例性结构示意图;
41.图15为如图14所示第五实例的范例结构示意图;
42.图16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第六实例的示例性结构示意图;
43.图17为如图16所示第六实例的范例结构示意图。
44.附图标记说明
45.10、50
ꢀꢀꢀꢀꢀꢀꢀꢀ
机壳
46.11
ꢀꢀꢀꢀꢀꢀꢀꢀꢀꢀꢀ
壳座
47.12
ꢀꢀꢀꢀꢀꢀꢀꢀꢀꢀꢀ
壳罩
48.20
ꢀꢀꢀ
发热元件
49.310、320、330 传动机构
50.311、321、331
ꢀꢀ
基座
51.312、332
ꢀꢀꢀꢀꢀ
旋转轴
52.313、323
ꢀꢀꢀꢀꢀ
支撑架
53.314、324
ꢀꢀꢀꢀꢀ
仰摆轴
54.340
ꢀꢀꢀꢀꢀꢀ
安装支架
55.40
ꢀꢀꢀꢀꢀ
散热机构
56.400
ꢀꢀꢀꢀꢀꢀꢀꢀ
导热关节
57.400a
ꢀꢀꢀꢀꢀꢀꢀ
第一关节
58.400b
ꢀꢀꢀꢀꢀꢀꢀ
第二关节
59.400c
ꢀꢀꢀꢀꢀꢀꢀ
第三关节
60.400d
ꢀꢀꢀꢀꢀꢀꢀ
第四关节
61.410
ꢀꢀꢀꢀꢀꢀꢀꢀ
导热体
62.411
ꢀꢀꢀꢀꢀꢀꢀꢀ
第一导热体
63.412
ꢀꢀꢀꢀꢀꢀꢀꢀ
第二导热体
64.413
ꢀꢀꢀꢀꢀꢀꢀꢀ
第三导热体
65.414
ꢀꢀꢀꢀꢀꢀꢀꢀ
第四导热体
66.415
ꢀꢀꢀꢀꢀꢀꢀꢀ
第五导热体
67.416
ꢀꢀꢀꢀꢀꢀꢀꢀ
第六导热体
68.417、417
’ꢀ
第七导热体
69.418、418
’ꢀ
第八导热体
70.421
ꢀꢀꢀꢀꢀꢀꢀꢀ
第一相变热管
71.422
ꢀꢀꢀꢀꢀꢀꢀꢀ
第二相变热管
72.423
ꢀꢀꢀꢀꢀꢀꢀꢀ
第三相变热管
73.424
ꢀꢀꢀꢀꢀꢀꢀꢀ
第四相变热管
74.425
ꢀꢀꢀꢀꢀꢀꢀꢀ
第五相变热管
75.426、426
’ꢀ
第六相变热管
76.460
ꢀꢀꢀꢀꢀꢀꢀꢀ
止退元件
77.50、50
’ꢀꢀꢀꢀꢀ
散热模组
78.500
ꢀꢀꢀꢀꢀꢀꢀꢀ
相变热管
79.510
ꢀꢀꢀꢀꢀ
吸热端
80.520
ꢀꢀꢀꢀꢀꢀꢀꢀ
散热端
81.51
ꢀꢀꢀꢀꢀꢀꢀꢀꢀ
吸热导热体
82.511
ꢀꢀꢀꢀꢀꢀꢀꢀ
散热端密封件
83.512
ꢀꢀꢀꢀꢀꢀꢀꢀ
散热传导管腔
84.52
ꢀꢀꢀꢀꢀꢀꢀꢀꢀ
散热导热体
85.521
ꢀꢀꢀꢀꢀꢀꢀꢀ
散热端密封件
86.522
ꢀꢀꢀꢀꢀꢀꢀꢀ
散热传导管腔
87.53
ꢀꢀꢀꢀꢀꢀꢀꢀ
导热润滑介质
88.55
ꢀꢀꢀꢀꢀꢀꢀꢀ
止退元件
89.80
ꢀꢀꢀꢀ
风扇
90.90
ꢀꢀꢀꢀ
刚性导热体
具体实施方式
91.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92.图1a和图1b为一个实施例中的散热模组的第一示例性结构示意图。图2a和图2b为一个实施例中的散热模组的第二示例性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1a和图1b、以及图2a和图2b,在该实施例中,散热模组50或50’可以包括相变热管500、吸热导热体51以及散热导热体52。
93.相变热管500具有吸热端510和散热端520,并且,相变热管500具有基于介质相变而从吸热端510向散热端520传递热量的管体。例如,相变热管500可以包括填充有相变介质的金属中空管。
94.吸热导热体51与相变热管500的吸热端510导热配合,以将从外部的热源吸入的热量传递至相变热管500的吸热端510。
95.散热导热体52与相变热管500的散热端520导热配合,以从相变热管500的散热端520吸收热量并传递至外部的热交换元件。
96.其中,散热导热体52具有散热传导管腔521,相变热管500的散热端520借助散热传导管腔521内密封的导热润滑介质53(例如导热硅脂或蜡涂层)与散热传导管腔521滑转配合,以形成基于导热润滑介质53传递热量、并提供第一调节自由度的导热传递路径。
97.例如,相变热管500的散热端520可以插入在散热传导管腔521内,散热传导管腔
521内填充有包覆散热端520的导热润滑介质53,并且,散热传导管腔521的开口处可以装设有例如油封等散热端密封件522。
98.相变热管500的散热端520借助导热润滑介质53与散热传导管腔521滑转配合提供的第一调节自由度(包括旋转自由度、以及沿旋转轴线的线性自由度),可以使散热模组50或50’的形态适配热源相对于热交换元件的位姿。
99.基于上述结构,散热模组50或50’可以利用基于介质相变的相变热管500而提供从吸热端510到散热端520的热传导管路,散热模组50或50’还可以提供用于将热源的热量传递至吸热端510的吸热导热体51、以及用于将散热端520的热量传递至热交换元件的散热导热体52,从而,可以实现相变热管500提供的热传导管路与热源和热交换元件之间的衔接。并且,利用相变热管500的散热端520与散热导热体52借助导热润滑介质的滑转配合,散热模组50或50’的形态能够适配热源相对于热交换元件的位姿,从而,散热模组50或50’不会对热源相对于热交换元件的运动形成阻碍,并且,还可以适配热源与热交换元件之间具有不同间距的情况,以提升散热模组50或50’对装配尺寸的兼容性。
100.另外,在如图1a和图1b所示的第一示例性结构中,相变热管500的吸热端510可以与吸热导热体51的外表面导热接触。
101.而在如图2a和图2b所示的第二示例性结构中,吸热导热体51可以具有吸热传导管腔511,相变热管500的吸热端510可以借助吸热传导管腔511内密封的导热润滑介质53与吸热传导管腔511滑转配合,以形成基于导热润滑介质53传递热量、并提供第二调节自由度的导热传递路径,所述第二调节自由度使所述散热模组的形态适配所述热源相对于所述热交换元件的位姿变化。
102.例如,吸热导热体51具有吸热传导管腔511,相变热管500的吸热端510可以插入在吸热传导管腔511内,吸热传导管腔511内填充有包覆吸热端510的导热润滑介质53,并且,吸热传导管腔511的开口处装设有例如油封等吸热端密封件512。
103.相变热管500的吸热端510借助导热润滑介质53与吸热传导管腔511滑转配合提供的第二调节自由度(包括旋转自由度、以及沿旋转轴线的线性自由度),也可以进一步辅助第一调节自由度,使散热模组50或50’的形态适配热源相对于热交换元件的位姿。
104.在实际设计时,吸热传导管腔511或散热传导管腔521的内腔直径可以设置为5.5mm
±
0.5mm,相变热管500的吸热端510或散热端520的直径可以设置为5mm
±
0.5mm,当相变热管500的吸热端510插入在吸热传导管腔511、或散热端520插入在散热传导管腔521中时,可以实现相变热管500的吸热端510与吸热传导管腔511的间隙配合、或散热端520与散热传导管腔521的间隙配合,从而可以允许导热润滑介质53的包覆填充。并且,吸热传导管腔511或散热传导管腔521在开口处可以设置直径为12mm
±
0.5mm、轴向尺寸为10mm
±
0.5mm的密封槽(图中未标识),
105.吸热端密封件512或散热端密封件522可以呈环状(例如油封),并且具有5mm
±
0.5mm的内直径、11.5mm
±
0.5mm的外直径、以及10mm
±
0.5mm的轴向厚度,因此,吸热端密封件512或散热端密封件522可以封堵在密封槽中、并且可以允许相变热管500的吸热端510或散热端520穿过。吸热端密封件512或散热端密封件522与吸热传导管腔511或散热传导管腔521的密封槽可以间隙配合、并在间隙处涂胶固定。
106.吸热传导管腔511和散热传导管腔521的一端开口、另一端可以封闭。或者,吸热传
导管腔511可以贯通吸热导热体51,散热传导管腔521也可以贯通散热导热体52,此时,插接在吸热传导管腔511的吸热端510可以贯穿吸热导热体51,插入在散热传导管腔521内的散热端520可以贯穿散热导热体52,并且,吸热传导管腔511的两端开口都可以装设吸热端密封件512,散热传导管腔521的两端开口也都可以装设或散热端密封件522。
107.另外,相变热管500可以呈弯曲状,虽然图1a和图1b以及图2a和图2b中均示出了相变热管500具有一处直角折弯的弯曲状,但是,这样的图示表达相变热管500可以呈弯曲状,而不应当限制性理解相变热管500的折弯数量以及折弯角度。也就是,相变热管500的弯曲状可以具有至少一处折弯、并且每处折弯的角度可以为任意选定角度。
108.从而:
109.对于热源相对于热交换元件可旋转的情况,相变热管500的弯曲状可以配置为在吸热导热体51与相变热管500的吸热端510导热配合时,使相变热管500的散热端520可以与热源相对于热交换元件相对转动的转动轴线重合,以利用绕转动轴线的旋转自由度,实现散热模组50或50’对热源与热交换元件之间的相对位姿的形态适配;
110.对于需要适配热源与热交换元件之间的装配间距的情况,相变热管500的弯曲状可以配置为,使相变热管500的吸热端510和散热端520分别布置为平行于热源相对于热交换元件的第一装配尺寸方向和第二装配尺寸方向,以利用在第一装配尺寸方向或第二装配尺寸方向上的线性自由度,实现散热模组50或50’对热源与热交换元件之间的相对位姿的形态适配。
111.为了更好地理解散热模组50或50’对热源与热交换元件之间的相对位姿的形态适配,以下,以该散热模组50或50’应用于摄像机为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112.图3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的摄像机的示例性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3,在该实施例中,摄像机可以包括:
113.机壳10(热交换机构);
114.发热元件20(热源),该发热元件20可以装设在机壳10的内部;
115.散热机构40,该散热机构4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如图1a和图1b所示的散热模组50、或如图2a和如图2b所示的散热模组50’;
116.其中,散热模组50或50’提供第一调节自由度的滑转配合、以及作为可选方案进一步提供第二调节自由度的滑转配合,都可以视作能够为散热机构40提供调节自由度的导热关节400,并且,导热关节400提供的调节自由度可以使散热机构40的形态适配发热元件20相对于机壳10的位姿。也就是,至少基于散热模组50或50’的第一调节自由度(也可以进一步结合第二调节自由度),散热机构40可以具有适配发热元件20相对于机壳10的位姿的可调节形态。
117.基于上述结构,摄像机中的散热机构40可以在发热元件20和机壳10之间形成热交换通路,因而能够将发热元件20所产生的热量利用接触式传导方式交换至机壳10、并通过机壳10与外部的热交换而散出。
118.而且,基于提供调节自由度的导热关节400,散热机构40形成的热交换通路不会干涉发热元件20与机壳10之间的相对运动;并且,散热机构40还可以适用于发热元件20与机壳10之间具有不同装配间距的情况,以提升散热机构40对元件规格和机壳外型的兼容性。
119.在该实施例中,散热机构40可以包括一个散热模组50或50’,此时,吸热导热体51
和散热导热体52可以分别与发热元件20和机壳10的导热接触,即,导热接触可以用做散热机构40形成的热交换通路的端部节点,例如,如图3中示出的与发热元件20导热接触的吸热端部节点n1、以及如图3中示出的与机壳10导热接触的散热端部节点n2。
120.或者,散热机构40可以包括两个相互桥接的散热模组50,此时,其中,位于热交换回路上游的一个散热模组50的吸热导热体51可以与发热元件20在吸热端部节点n1导热接触,位于热交换回路下游的一个散热模组50的散热导热体52可以与机壳10在散热端部节点n2导热接触,并且,上游散热模组50的散热导热体52与下游散热模组50的吸热导热体51可以在吸热端部节点n1和散热端部节点n2之间相互导热接触,以形成桥接节点。
121.并且,导热关节400(提供第一调节自由度的滑转配合、或作为可选方案进一步提供第二调节自由度的滑转配合)可以布置在热交换通路的吸热端部节点n1、散热端部节点n2以及桥接节点中的至少一个。可以理解的是,导热关节400(提供第一调节自由度的滑转配合、或作为可选方案进一步提供第二调节自由度的滑转配合)的布设位置可以根据实际的自由度需要而相应设定。
122.当发热元件20允许被可转动地装设在机壳10的内部时,导热关节400的调节自由度可以包括转动自由度,该转动自由度可以使散热机构40响应于发热元件20相对于机壳10的转动而扭转,并且,导热关节400的转动轴线可以布置为与发热元件20相对于机壳10转动的轴线重合。
123.例如,发热元件20相对于机壳10转动的轴线可以包括第一轴线c1(水平轴线)、和/或与第一轴线c1相交的第二轴线c2(竖直轴线),相应地,可以设置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一轴线c1重合的导热关节(例如图1中设置在吸热端部节点n1与散热端部节点n2之间的一个导热关节400)、和/或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二轴线c2重合的导热关节400(例如图1中设置在散热端部节点n2处的另一个导热关节400)。
124.并且,发热元件20相对于机壳10的间隔可以为可配置间隔,例如发热元件20在机壳10内部的安装位置可配置、或者发热元件20与机壳10的规格组合可配置等,此时,导热关节400提供的调节自由度可以包括线性自由度,并且,该线性自由度可以使散热机构400伸缩至适配可配置距离的尺寸。
125.图4为第一比较例中的摄像机的示例性内部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4,在第一比较例中,摄像机利用通过刚性连接装设于发热元件20的风扇80实现温度控制,以期望利用风扇80加速空气的流动速度来提高热交换效率。然而:
126.首先,风扇80的散热不能改变以空气作为载体的非接触式交换方式,虽然风扇80可以加速空气的流动,但受限于空气热阻过大的原因,热交换效率不能得到实质性提升;
127.其次,由于风扇80的散热会扩大发热元件20产生的热量在机壳10内的扩散范围,因而可能影响机壳10内例如传感器等其他对温度相对敏感的元器件;
128.另外,风扇80的扇叶的高频转动会引起发热元件20的震动,若发热元件20包合成像模组,则这样的震动会通过风扇80与发热元件20之间的刚性连接而传递至发热元件20,从而导致成像模组输出的图像产生轻微抖动。
129.将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与如图4所示的第一比较例相比:
130.首先,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散热机构40采用接触式的相变热传导实现导热传递,其可以具有比非接触式导热更高的导热效率,并且,由于导热关节400提供的转动自由度,
接触式的导热传递不会干涉发热元件20相对于机壳10的运动;
131.其次,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散热机构40通过与机壳10和发热元件20的导热接触,能够实现定向导热传递,相比于借助空气扩散的乱序导热,其可以减小甚至避免机壳10内不对温度相对敏感的其他元器件产生影响;
132.另外,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散热机构40基于相变原理的导热传递不需要动力输出,因而不会产生震动。
133.图5为第二比较例中的摄像机的示例性内部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5,在第二比较例中,发热元件20固定装设在机壳50的内部,并且,发热元件20与机壳50之间连接有一体成型的刚性导热体90。若发热元件20需要被替换为其他规格的元器件、或机壳50需要被替换为其他规格的壳体,则,发热元件20与机壳50之间的相对位置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刚性导热体90不再适用。
134.相比之下,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散热机构40的导热关节可以提供线性自由度,只要将该线性自由度的方向布置为与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的方向(例如竖直尺寸h方向和/或水平尺寸w方向)一致,即可利用该线性自由度补偿相对位置的变化,从而,可以提升散热机构40对元件规格和机壳外型的兼容性。
135.为了更好地理解散热机构40在摄像机中的布署方式以及工作原理,下面结合实例进行详细说明。
136.图6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第一实例的示例性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6,在第一实例中,机壳10具有壳座11和壳罩12,发热元件20通过传动机构310装设在机壳10的内部,例如装设在机壳10的壳座11。
137.传动机构310可以包括装设在壳座11的基座311、沿第二轴线c2装设在基座311的旋转轴312、被旋转轴312支撑的支撑架313、以及沿第一轴线c1装设在支撑架313的仰摆轴314。
138.并且,发热元件20可以装设在仰摆轴314,以借助仰摆轴314绕第一轴线c1转动、并借助旋转轴312绕第二轴线c2转动。也就是,在第一实例中,发热元件20相对于机壳10转动的轴线包括第一轴线c1和与第一轴线c1相交的第二轴线c2。
139.相应地,在第一实例中设置的导热关节可以包括转动轴线与第一轴线c1重合的第一关节400a、以及转动轴线与第二轴线c重合的第二关节400b。
140.在图6中,以第一关节400a设置在热交换通路的吸热端部节点n1与散热端部节点n2之间的桥接节点、第二关节400b设置在热交换通路的散热端部节点n2处、散热端部节点n2布置在机壳10的壳座11为例。
141.图7为如图6所示第一实例的范例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7并同时结合图6,在第一实例中,散热机构40可以包括两组具有类似于如图1a和图1b所示结构的散热模组,其中:
142.位于上游的一组散热模组可以包括作为吸热导热体的第一导热体411、作为散热导热体的第二导热体412、以及呈具有两处折弯的弯曲状的第一相变热管421。
143.其中,该第一导热体411位于热交换通路的吸热端部节点n1,并且第一导热体411与发热元件20以固定方式导热接触;该第一相变热管421的吸热端与第一导热体411的外表面以固定方式导热接触,该第一相变热管421的散热端与发热元件20相对于机壳10转动的第一转动轴线线c1同轴布置、并沿第一轴线c1与第二导热体421(如图1b和图2b所示的方
式)配合,以在热交换通路的桥接节点形成第一关节400a;该第二导热体412与第一轴线c1对齐,并且第二导热体412与发热元件20和机壳10分隔布置,以通过位于下游的另一组散热模组与机壳10以桥接方式导热装配。
144.位于下游的另一组散热模组可以包括作为吸热导热体的第三导热体413、作为散热导热体的第四导热体414、以及呈具有两处折弯的弯曲状的第二相变热管422。
145.其中,该第三导热体413与第二导热体412以固定方式导热接触,并且第三导热体413与发热元件20和机壳10分隔布置,以通过位于上游的一组散热模组与发热元件20以桥接方式导热装配,并且与第二导热体412共同形成热交换通路的桥接节点;该第四导热体414位于热交换通路的散热端部节点n2,第四导热体414与第二轴线c2对齐,并且第四导热体414与机壳10以固定方式导热接触,例如,第四导热体414可以在基座311的座腔内与壳座11固定接触;该第二相变热管422的吸热端与第三导热体413以固定方式导热接触,并且,第二相变热管422的散热端与发热元件20相对于机壳10转动的第二转动轴线c2同轴布置、并沿第二轴线c2与第四导热体414滑转配合(如图1b和图2b所示的方式),例如,第二相变热管422的散热端可以伸入在基座311的座腔内并沿第二轴线c2以滑转配合的方式插接于第四导热体414,以在热交换通路的散热端部节点n2形成第二关节400b。
146.基于上述结构,第一实例可以支持对具有双自由度的发热元件20的高效散热。
147.图8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第二实例的示例性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8,在第二实例中,机壳10具有壳座11和壳罩12,发热元件20通过传动机构320装设在机壳10的内部,例如装设在机壳10的壳座11。
148.传动机构320可以包括装设在壳座11的基座321、被基座321支撑的支撑架323、以及沿第一轴线c1装设在支撑架323的仰摆轴324。
149.并且,发热元件20可以装设在仰摆轴324,以借助仰摆轴314绕第一轴线c1转动。也就是,在第二实例中,发热元件20相对于机壳10转动的轴线包括第一轴线c1。
150.相应地,在第二实例中设置的导热关节可以包括转动轴线与第一轴线c1重合的第一关节400a。
151.在图8中,以第一关节400a设置在热交换通路的吸热端部节点n1与散热端部节点n2之间的桥接节点、散热端部节点n2布置在机壳10的壳座11为例。
152.图9为如图8所示第二实例的范例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9并同时结合图8,在第二实例中,散热机构40可以包括两组具有类似于如图1a和图1b所示结构的散热模组,其中:
153.位于上游的一组散热模组与如图7所示的第一实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154.位于下游的另一组散热模组可以包括作为吸热导热体的第三导热体413、作为散热导热体的第五导热体415、以及呈具有两处折弯的弯曲状的第三相变热管423。
155.其中,该第三导热体413与第二导热体412以固定方式导热接触,并且第三导热体413与发热元件20和机壳10分隔布置,以通过位于上游的一组散热模组与发热元件20以桥接方式导热装配,并且与第二导热体412共同形成热交换通路的桥接节点;该第五导热体415布置在热交换通路的散热端部节点n2,第五导热体415与机壳10以固定方式导热接触,例如,第五导热体415可以在基座311的座腔内与壳座11固定接触;该第三相变热管423的吸热端与第三导热体413以固定方式导热接触,并且,第三相变热管423的散热端与第五导热体415的外表面以固定方式导热接触,例如,第二相变热管422的散热端可以伸入在基座311
的座腔内并与第五导热体415的外表面以固定方式导热接触。
156.基于上述结构,第一实例可以支持对具有单自由度的发热元件20的高效散热。
157.图10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第三实例的示例性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10并对比图8,第三实例相比于第二实例的主要不同在于散热端部节点n2布置在机壳10的壳罩12。
158.图11为如图10所示第三实例的范例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11并结合图10,在第三实例中,散热机构40可以包括一组具有类似于如图1a和图1b所示结构的散热模组,并且散热机构40可以具体包括:
159.第一导热体411,该第一导热体411作为散热模组的吸热导热体,布置在热交换通路的吸热端部节点n1,并且第一导热体411与发热元件20以固定方式导热接触;
160.第六导热体416,该第二导热体416作为散热模组的散热导热体,布置在热交换通路的散热端部节点n1,并且第六导热体416与第一轴线c1对齐,并且第六导热体414与机壳10(例如壳罩12)以固定方式导热接触;
161.呈具有两处折弯的弯曲状的第四相变热管424,该第四相变热管424的吸热端与第一导热体411的外表面以固定方式导热接触,并且,第四相变热管424的散热端与发热元件20相对于机壳10转动的第一转动轴线线c1同轴布置、并沿第一轴线c1插接于第六导热体416滑转配合(如图1b和图2b所示的方式),以在热交换通路的散热端部节点n2形成第一关节400a。
162.图12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第四实例的示例性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12,在第四实例中,机壳10具有壳座11和壳罩12,发热元件20通过传动机构330装设在机壳10的内部,例如装设在机壳10的壳座11。
163.传动机构330可以包括装设在壳座11的基座331、沿第二轴线c2装设在基座331的旋转轴332。
164.并且,发热元件20可以装设在旋转轴332,以借助旋转轴332绕第二轴线c2转动。也就是,在第四实例中,发热元件20相对于机壳10转动的轴线包括第二轴线c2。
165.相应地,在第四实例中设置的导热关节可以包括转动轴线与第二轴线c重合的第二关节400b。
166.在图12中,以第一关节400a设置在热交换通路的吸热端部节点n1与散热端部节点n2之间、散热端部节点n2布置在机壳10的壳座11为例。
167.图13为如图12所示第四实例的范例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13并同时结合图12,在第四实例中,散热机构40可以包括一组具有类似于如图1a和图1b所示结构的散热模组,并且散热机构40可以具体包括::
168.第一导热体411,该第一导热体411作为散热模组的吸热导热体,布置在热交换通路的吸热端部节点n1,并且第一导热体411与发热元件20以固定方式导热接触;
169.第四导热体414,该第四导热体414作为散热模组的散热导热体,布置在热交换通路的散热端部节点n2,第四导热体414与第二轴线c2对齐,并且第四导热体414与机壳10以固定方式导热接触,例如,第四导热体414可以在基座311的座腔内与壳座11以固定方式导热接触;
170.呈具有三处折弯的弯曲状的第五相变热管425,该第五相变热管425的吸热端与第一导热体411以固定方式导热接触,并且,第五相变热管425的散热端与发热元件20相对于
机壳10转动的第二转动轴线线c2同轴布置、并沿第二轴线c2插接于第四导热体414滑转配合(如图1b和图2b所示的方式),例如,第五相变热管425的散热端可以伸入在基座331的座腔内并沿第二轴线c2以滑转配合方式插接于第四导热体414,以在热交换通路的散热端部节点n2形成第二关节400b。
171.基于上述结构,第四实例可以支持对具有单自由度的发热元件20的高效散热。
172.图14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第五实例的示例性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14,在第五实例中,发热元件20通过安装支架340装设在机壳50的内部,并且,发热元件20相对于机壳50的可配置间隔分布在第一尺寸方向(例如水平尺寸w)和/或第二尺寸方向(例如竖直尺寸h)上;相应地,在第五实例中,散热机构40的导热关节可以包括在第一尺寸(例如水平尺寸w)方向上提供线性自由度的第三关节400c、和/或在第二尺寸(例如竖直尺寸h)方向上提供线性自由度的第四关节400d。
173.在图14中,示出了可配置间隔分布在第一尺寸方向(例如水平尺寸w)和第二尺寸方向(例如竖直尺寸h)上的情况,并以散热机构40同时具有第三关节400c和第四关节400d为例。
174.第三关节400c可以设置在与发热元件20导热接触的吸热端部节点n1处、第四关节400d可以设置在于机壳50导热接触的散热端部节点n2处。
175.由于第三关节400c提供在第一尺寸(例如水平尺寸w)方向上的线性自由度,因此,利用第三关节400c提供的线性自由度,可以使散热机构40伸缩至适配发热元件20与机壳50在第一尺寸(例如水平尺寸w)方向上的可配置间隔;
176.类似地,由于第四关节400d提供在第二尺寸(例如竖直尺寸h)方向上的线性自由度,因此,利用第四关节400d提供的线性自由度,可以使散热机构40伸缩至适配发热元件20与机壳50在第二尺寸(例如竖直尺寸h)方向上的可配置间隔。
177.图15为如图14所示第五实例的范例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15并结合图14,在第五实例中,散热机构40可以包括一组具有类似于如图2a和图2b所示结构的散热模组,并且散热机构40可以具体包括:
178.第七导热体417,该第七导热体417作为散热模组的吸热导热体,布置在热交换通路的吸热端部节点n1,并且第七导热体417与发热元件20以固定方式导热接触;
179.第八导热体418,该第八导热体418作为散热模组的散热导热体,布置在热交换通路的散热端部节点n2,并且第八导热体418与机壳10以固定方式导热接触;
180.呈具有一处折弯的弯曲状的第六相变热管426,该第六相变热管426的吸热端沿第一尺寸(例如水平尺寸w)方向插接于第七导热体417滑转配合(如图1b和图2b所示的方式),以在热交换通路的吸热端部节点n1形成第三关节400c,并且,第六相变热管426的散热端沿第二尺寸(例如竖直尺寸h)方向插接于第八导热体418滑转配合(如图2b所示的方式),以在热交换通路的散热端部节点n2形成第四关节400d。
181.并且,散热机构40在第一尺寸(例如水平尺寸w)方向上的伸缩调节量s_w的范围,由形成第三关节400c的第六相变热管426与第七导热体417在管腔内的腔内插接尺寸约束;散热机构40在第二尺寸(例如竖直尺寸h)方向上的伸缩调节量s_h的范围,由形成第四关节400d的第六相变热管426与第八导热体418在管腔内的腔内插接尺寸约束。
182.图16为如图1所示摄像机的第六实例的示例性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16并对比图
14,第六实例相比于第五实例的主要不同在于,散热机构40的伸缩调节量s_w和s_h的范围可以不受插在管腔内的腔内插接尺寸约束。
183.图17为如图16所示第六实例的范例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17并结合图16,在第六实例中,第六相变热管426’的吸热端端沿第一尺寸(例如水平尺寸w)方向插接于第七导热体417、并且可以贯穿第七导热体417’,第六相变热管426’的散热端沿第二尺寸(例如竖直尺寸h)方向插接于第八导热体418’、并且可以贯穿第八导热体418’。
184.由此,通过第六相变热管426’贯穿第七导热体417’的端部在第七导热体417’外的伸缩,可以实现散热机构40在第一尺寸(例如水平尺寸w)方向上的伸缩调节;通过第六相变热管426’贯穿第八导热体418’的端部在第八导热体418’外的伸缩,可以实现散热机构40在第二尺寸(例如水平尺寸h)方向上的伸缩调节。
185.另外,为了防止第六相变热管426’贯穿第七导热体417’和第八导热体418’的端部退缩至第七导热体417’和第八导热体418’内,第六相变热管426’贯穿第七导热体417’和第八导热体418’的端部可以装设有例如卡箍等止退元件460。
186.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