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利用亚麻和胡麻秸秆制作生物活性炭纤维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1-09-07 23:5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胡麻 生物 设备 活性炭 亚麻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活性炭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亚麻和胡麻秸秆制作生物活性炭纤维设备。


背景技术:

2.在活性炭上固定微生物,提高活性炭的吸附容量,延长活性炭的使用寿命,增强对废气中有机物的降解能力,这是生物活性炭技术;生物活性炭工艺是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一种新工艺;该技术实质是利用活性炭具有巨大比表面积、发达孔隙结构以及优良的吸附性能等特点,以活性炭作为载体构建生物膜,从而形成生物活性炭以对污染物质进行降解。
3.现有技术中许多生产商采用亚麻和胡麻秸秆制作生物活性炭纤维,在利用亚麻和胡麻秸秆制作生物活性炭纤维时,需要对亚麻和胡麻秸秆进行破碎,然后将破碎后的亚麻和胡麻秸秆按比例均匀混合,再将混合后的亚麻和胡麻秸秆进行酶解碳化等工艺,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制作设备结构较为单一,需要将亚麻和胡麻秸秆利用破碎机构破碎后再利用混合设备进行混合,不仅操作麻烦劳动强度大,而且工作效率较为低下,因此一种利用亚麻和胡麻秸秆制作生物活性炭纤维设备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利用亚麻和胡麻秸秆制作生物活性炭纤维设备。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利用亚麻和胡麻秸秆制作生物活性炭纤维设备,包括罐体、第一破碎箱和第二破碎箱,所述第一破碎箱和第二破碎箱均连接在罐体顶壁上,所述第一破碎箱和第二破碎箱底部分别连接有第一连接管道和第二连接管道,所述第一连接管道和第二连接管道远离第一破碎箱和第二破碎箱的一端穿过罐体并分别连接有第一分料桶和第二分料桶,所述第一分料桶和第二分料桶均与罐体内部相连通,所述罐体底壁上连接有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输出端连接有第三转动轴,所述第三转动轴远离第二驱动电机的一端通过连接座与第一分料桶和第二分料桶相连,且所述第三转动轴外壁上还连接有搅拌器。
7.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管道远离第二破碎箱的一端贯穿与第一连接管道内部,且所述第一连接管道和第二连接管道远离第一破碎箱和第二破碎箱的一端通过连接轴套和第三连接管道分别与第一分料桶和第二分料桶相连通。
8.优选的,所述罐体顶壁上还设置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连接在罐体顶壁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输出端通过传送带连接有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远离传送带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破碎箱和第二破碎箱内壁上,所述传动组件外壁上连接有破碎辊。
9.优选的,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
动轴分别连接在第一破碎箱和第二破碎箱内壁上,且均通过传送带与第一驱动电机输出端相连。
10.优选的,所述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外壁上分别连接有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分别啮合连接有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所述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一破碎箱和第二破碎箱外壁上,所述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均通过转轴连接有破碎辊。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利用亚麻和胡麻秸秆制作生物活性炭纤维设备,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2.1、该利用亚麻和胡麻秸秆制作生物活性炭纤维设备,通过将破碎机构和混合机构一体化设计,进而使得对亚麻和胡麻秸秆处理更加方便简单,进而有效的降低操作强度和劳动强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13.2、该利用亚麻和胡麻秸秆制作生物活性炭纤维设备,通过设置的驱动组件,进而能够方便的对亚麻和胡麻秸秆同时进行破碎,并将其分布至罐体内部,进而有效的简化处理工艺,降低操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14.3、该利用亚麻和胡麻秸秆制作生物活性炭纤维设备,通过实在的第一分料桶、第二分料桶和第二驱动电机,进而能够方便的将破碎后的亚麻和胡麻秸秆均匀的分布至罐体内部,既有效的简化了其处理工艺,同时又提高了其混合度,从而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15.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有效的简化处理工艺、降低操作强度,同时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利用亚麻和胡麻秸秆制作生物活性炭纤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一;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利用亚麻和胡麻秸秆制作生物活性炭纤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二;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利用亚麻和胡麻秸秆制作生物活性炭纤维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利用亚麻和胡麻秸秆制作生物活性炭纤维设备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利用亚麻和胡麻秸秆制作生物活性炭纤维设备图3中b部分的放大图。
21.图中:1、罐体;101、第一破碎箱;102、第二破碎箱;103、第一连接管道;104、第二连接管道;105、第一分料桶;106、第二分料桶;107、连接轴套;2、驱动组件;201、第一驱动电机;202、传送带;203、传动组件;204、破碎辊;205、第一转动轴;206、第二转动轴;207、第一齿轮;208、第二齿轮;209、第三齿轮;210、第四齿轮;3、第二驱动电机;301、第三转动轴;302、连接座;303、搅拌器。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4.实施例:
25.参照图1

5,一种利用亚麻和胡麻秸秆制作生物活性炭纤维设备,包括罐体1、第一破碎箱101和第二破碎箱102,第一破碎箱101和第二破碎箱102均连接在罐体1顶壁上,第一破碎箱101和第二破碎箱102底部分别连接有第一连接管道103和第二连接管道104,第一连接管道103和第二连接管道104远离第一破碎箱101和第二破碎箱102的一端穿过罐体1并分别连接有第一分料桶105和第二分料桶106,第一分料桶105和第二分料桶106均与罐体1内部相连通,罐体1底壁上连接有第二驱动电机3,第二驱动电机3输出端连接有第三转动轴301,第三转动轴301远离第二驱动电机3的一端通过连接座302与第一分料桶105和第二分料桶106相连,且第三转动轴301外壁上还连接有搅拌器303。
26.第二连接管道104远离第二破碎箱102的一端贯穿与第一连接管道103内部,且第一连接管道103和第二连接管道104远离第一破碎箱101和第二破碎箱102的一端通过连接轴套107和第三连接管道分别与第一分料桶105和第二分料桶106相连通。
27.罐体1顶壁上还设置驱动组件2,驱动组件2包括第一驱动电机201,第一驱动电机201连接在罐体1顶壁上,第一驱动电机201输出端通过传送带202连接有传动组件203,传动组件203远离传送带202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破碎箱101和第二破碎箱102内壁上,传动组件203外壁上连接有破碎辊204。
28.传动组件203包括第一转动轴205和第二转动轴206,第一转动轴205和第二转动轴206分别连接在第一破碎箱101和第二破碎箱102内壁上,且均通过传送带202与第一驱动电机201输出端相连。
29.第一转动轴205和第二转动轴206外壁上分别连接有第一齿轮207和第二齿轮208,第一齿轮207和第二齿轮208分别啮合连接有第三齿轮209和第四齿轮210,第三齿轮209和第四齿轮210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一破碎箱101和第二破碎箱102外壁上,第三齿轮209和第四齿轮210均通过转轴连接有破碎辊204。
30.使用时,将需要处理的亚麻和胡麻秸秆分别置入到第一破碎箱101和第二破碎箱102内部,然后启动第一驱动电机201,带动其输出端连接的传送带202进行转动,进而带动与其相连的第一转动轴205和第二转动轴206转动,进而则会带动其外壁上连接的第一齿轮207和第二齿轮208转动,从而带动与其相连的转轴进行转动,进而带动第一破碎箱101和第二破碎箱102内部的破碎辊204进行转动,进而对第一破碎箱101和第二破碎箱102内部的亚麻和胡麻秸秆进行破碎,破碎后的亚麻和胡麻秸秆则会通过第一连接管道103和第二连接管道104分别进入到第一分料桶105和第二分料桶106内部,通过第一分料桶105和第二分料桶106均与罐体1相连通,进而破碎后的亚麻和胡麻秸秆则会被置入到罐体1内部,然后启动
第二驱动电机3,带动其输出端连接的第三转动轴301转动,进而带动第三转动轴301顶壁上的连接座302转动,通过第一连接管道103和第二连接管道104远离第一破碎箱101和第二破碎箱102的一端通过连接轴套107和第三连接管道分别与第一分料桶105和第二分料桶106相连通,进而当启动第二驱动电机3时则会带动第一分料桶105和第二分料桶106进行转动,进而则会将第一分料桶105和第二分料桶106内部破碎后的秸秆均匀的铺设到罐体1内部,进而使得亚麻和胡麻秸秆均匀混合,同时,通过设置的搅拌器303,还能够对其进行二次搅拌,进而进一步的增加其混合均匀度,因此本装置能够方便的对亚麻和胡麻秸秆进行破碎的同时,还能够将其均匀的分布至罐体1内部,进而有效的简化处理工艺,降低了操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3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