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旧房的加装电梯的制作方法

2021-07-27 15:2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电梯 旧房 加装 改造 用于
一种用于旧房的加装电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旧房电梯改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旧房的加装电梯。



背景技术:

许多早年建造的多层住宅楼和其他楼房(简称:旧房)没有安装电梯,这些旧房大多建于上世纪,通常层数为6-7层;随着时间的增长,旧房住户逐步进入老年,出现上下楼困难、出行不便的问题。乘坐电梯上下楼,成为老旧房住户的强烈愿望和迫切需要。

对于现有加装在旧房上的电梯,一般与楼道连通,住户仍需要爬升一段台阶,使用不方便,而且,在遇到火灾时,住户人员如果通过楼梯逃生,会耗费逃生时间,同时,电梯不能在遇到火灾时使用,容易出现故障,导致人员被困。



技术实现要素:

(一)发明目的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旧房的加装电梯,能直接与旧房各层阳台连通,使用方便,还能方便住户快速逃生,安全性更高。

(二)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旧房的加装电梯,包括电梯本体、走廊和逃生机构,逃生机构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有多组,逃生机构包括遮挡板、导向件、逃生管、固定板、第一支架、夹轮、卡柱、连接板、第一弹性件、固定架、连接绳、固定板、滑动板、滑动组件、滚轮、座椅、底板、支撑板、挡板和用于拉动连接绳的拉动组件;

电梯本体上沿竖直方向并排设置有多个电梯门,走廊沿竖直方向并排设置有多个,走廊与电梯门对应连通;逃生管为l形结构,逃生管上设置有入口,逃生管底端设置有出口,遮挡板设置在入口处,多组逃生机构中的多个遮挡板对应与多个走廊连通,导向件设置在逃生管内表面上,且对称设置有两个,导向件为l形柱状结构,导向件上设置有导向槽,导向槽为l形槽,且l形转折处设置有圆角,支撑板与逃生管底端连接,挡板设置在支撑板上,固定板设置在逃生管内壁上,第一支架、卡柱、连接板、第一弹性件、固定架和连接绳均设置有两个,第一支架设置在固定板上,夹轮转动设置在第一支架上,夹轮在第一支架上沿竖直方向并排设置有两个,两个夹轮之间设置有用于卡入卡柱的卡夹通道,卡柱端部与连接绳连接,卡柱滑动设置在固定架上,连接板设置在卡柱上,第一弹性件两端分别与连接板和固定架连接,固定架设置在固定板上,固定板设置在滑动板上,固定板上设置有用于穿过连接绳的通孔;滑动组件沿滑动板长度方向并排有两组,滑动组件关于滑动板沿宽度方向对称设置有两组,滑动组件包括连接杆和用于卡入导向槽内的滑动球;滚轮设置在滑动板背部;底板设置在滑动板底部,座椅和底板之间连接有缓冲机构。

优选的,固定板上设置有第二支架,第二支架上转动设置有两个导向轮,连接绳绕过导向轮;拉动组件包括安装板、把手、滑动杆、限位台、第二弹性件和第三弹性件,连接绳底端与安装板连接,把手设置在安装板底部,把手并排设置有两个,滑动杆阵列设置有多个,滑动杆垂直设置在安装板上,滑动杆贯穿固定板并与固定板滑动连接,限位台与滑动杆远离安装板的一端连接,第二弹性件两端分别与限位台和固定板连接,第三弹性件两端分别与固定板和安装板连接。

优选的,缓冲机构包括围板、第一缓冲组件和第二缓冲组件,围板设置在底板上,第一缓冲组件和第二缓冲组件均并排设置有多组;第一缓冲组件包括固定柱、固定筒和第四弹性件,固定柱设置在座椅底部,固定柱滑动设置在固定筒上,固定筒设置在底板上,第四弹性件两端分别与座椅和固定筒连接;第二缓冲组件包括第一安装台、连杆、第二安装台、滑块、滑轨、第五弹性件和第六弹性件,第一安装台设置在座椅底部,连杆两端分别与第一安装台和第二安装台转动连接,第二安装台设置在滑块上,滑块滑动设置在滑轨上,滑轨设置在底板上,第五弹性件和第六弹性件均水平设置,第五弹性件两端分别与滑块一侧表面和围板连接,第六弹性件两端分别与滑块另一侧表面和围板连接。

优选的,座椅和围板之间连接有折叠筒,第一缓冲组件和第二缓冲组件均位于折叠筒内侧。

优选的,围板内表面上水平设置有导向杆,导向杆贯穿滑块并与滑块滑动连接。

优选的,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第三弹性件、第四弹性件、第五弹性件和第六弹性件均为压缩弹簧,第一弹性件套设在卡柱外周侧,第二弹性件和第三弹性件套设在滑动杆外周侧,第四弹性件套设在固定柱外周侧,第五弹性件和第六弹性件均套设在导向杆外周侧。

优选的,走廊内壁上转动设置有入户门,遮挡板上设置有逃生门。

优选的,座椅上并排设置有两个限位板,限位板上设置有安全带。

优选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在逃生人员需要从室内逃生时,逃生人员跑到走廊内;

s2、逃生人员通过遮挡板进入到逃生管内,并坐在座椅上;

s3、逃生人员下拉拉动组件,拉动组件带动连接绳移动,连接绳带动卡柱移动,卡柱从卡夹通道内移出,滑动板通过滑动组件在两个导向件之间向下滑动;

s4、逃生人员随滑动板下滑,直至底板移动至撞击到挡板的位置停下,逃生人员从座椅上移开,完成逃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能直接与旧房各层阳台连通,使用方便,还能方便住户快速逃生,安全性更高。在使用时,住户能通过电梯本体升降,然后通过对应的走廊走到自家阳台,使用非常方便;当遇到火灾时,人员能从阳台逃生到走廊内,并从走廊内逃生至逃生管内,坐在座椅上,下拉拉动组件,拉动组件带动连接绳移动,连接绳带动卡柱移动,卡柱从卡夹通道内移出,滑动板通过滑动组件在两个导向件之间向下滑动,人员随之下移,直至底板撞击到挡板,滚轮能在逃生管和支撑板上滚动,缓冲机构能缓冲人员受到的撞击,提高逃生的安全性,使得人员能快速的从楼上逃到楼下,并最终从座椅上逃离到安全地带,有效保障了住户的人身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旧房的加装电梯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旧房的加装电梯的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旧房的加装电梯的第一种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旧房的加装电梯的第二种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图4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图4中b处的结构放大图。

附图标记:100、阳台;1、电梯本体;101、电梯门;2、走廊;201、入户门;3、逃生门;4、遮挡板;5、导向件;501、导向槽;6、逃生管;7、固定板;8、第一支架;9、夹轮;10、卡柱;11、连接板;12、第一弹性件;13、固定架;14、连接绳;15、导向轮;16、第二支架;17、固定板;18、安装板;19、把手;20、滑动杆;21、限位台;22、第二弹性件;23、第三弹性件;24、滑动板;25、连接杆;26、滑动球;27、滚轮;28、座椅;281、限位板;282、安全带;29、底板;30、围板;31、固定柱;32、固定筒;33、第四弹性件;34、第一安装台;35、连杆;36、第二安装台;37、滑块;38、滑轨;39、第五弹性件;40、第六弹性件;41、导向杆;42、折叠筒;43、支撑板;44、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发明的概念。

如图1-6所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旧房的加装电梯,包括电梯本体1、走廊2和逃生机构,逃生机构沿水平方向并排设置有多组,逃生机构包括遮挡板4、导向件5、逃生管6、固定板7、第一支架8、夹轮9、卡柱10、连接板11、第一弹性件12、固定架13、连接绳14、固定板17、滑动板24、滑动组件、滚轮27、座椅28、底板29、支撑板43、挡板44和用于拉动连接绳14的拉动组件;

电梯本体1上沿竖直方向并排设置有多个电梯门101,走廊2沿竖直方向并排设置有多个,走廊2与电梯门101对应连通;逃生管6为l形结构,逃生管6上设置有入口,逃生管6底端设置有出口,遮挡板4设置在入口处,多组逃生机构中的多个遮挡板4对应与多个走廊2连通,导向件5设置在逃生管6内表面上,且对称设置有两个,导向件5为l形柱状结构,导向件5上设置有导向槽501,导向槽501为l形槽,且l形转折处设置有圆角,支撑板43与逃生管6底端连接,挡板44设置在支撑板43上,固定板7设置在逃生管6内壁上,第一支架8、卡柱10、连接板11、第一弹性件12、固定架13和连接绳14均设置有两个,第一支架8设置在固定板7上,夹轮9转动设置在第一支架8上,夹轮9在第一支架8上沿竖直方向并排设置有两个,两个夹轮9之间设置有用于卡入卡柱10的卡夹通道,卡柱10端部与连接绳14连接,卡柱10滑动设置在固定架13上,连接板11设置在卡柱10上,第一弹性件12两端分别与连接板11和固定架13连接,固定架13设置在固定板17上,固定板17设置在滑动板24上,固定板17上设置有用于穿过连接绳14的通孔;滑动组件沿滑动板24长度方向并排有两组,滑动组件关于滑动板24沿宽度方向对称设置有两组,滑动组件包括连接杆25和用于卡入导向槽501内的滑动球26;滚轮27设置在滑动板24背部;底板29设置在滑动板24底部,座椅28和底板29之间连接有缓冲机构。

本发明能直接与旧房各层阳台100连通,使用方便,还能方便住户快速逃生,安全性更高。在使用时,住户能通过电梯本体1升降,然后通过对应的走廊2走到自家阳台100,使用非常方便;当遇到火灾时,人员能从阳台100逃生到走廊2内,并从走廊2内逃生至逃生管6内,坐在座椅28上,下拉拉动组件,拉动组件带动连接绳14移动,连接绳14带动卡柱10移动,卡柱10从卡夹通道内移出,滑动板24通过滑动组件在两个导向件5之间向下滑动,人员随之下移,直至底板29撞击到挡板44,滚轮27能在逃生管6和支撑板43上滚动,缓冲机构能缓冲人员受到的撞击,提高逃生的安全性,使得人员能快速的从楼上逃到楼下,并最终从座椅28上逃离到安全地带,有效保障了住户的人身安全。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固定板17上设置有第二支架16,第二支架16上转动设置有两个导向轮15,连接绳14绕过导向轮15;拉动组件包括安装板18、把手19、滑动杆20、限位台21、第二弹性件22和第三弹性件23,连接绳14底端与安装板18连接,把手19设置在安装板18底部,把手19并排设置有两个,滑动杆20阵列设置有多个,滑动杆20垂直设置在安装板18上,滑动杆20贯穿固定板17并与固定板17滑动连接,限位台21与滑动杆20远离安装板18的一端连接,第二弹性件22两端分别与限位台21和固定板17连接,第三弹性件23两端分别与固定板17和安装板18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绳14绕过导向轮15,连接绳14能更稳定的移动;拉动组件中,人员能抓握把手19并拉动把手19,拉动把手19后,能带动安装板18、滑动杆20、限位台21、第二弹性件22和第三弹性件23移动,安装板18带动连接绳14移动,实现了拉动连接绳14以将卡柱10从卡夹通道内移出的目的;当人员下移时,人员能抓握住把手19,人员的身体更加稳定,能更顺畅、安全的下滑。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缓冲机构包括围板30、第一缓冲组件和第二缓冲组件,围板30设置在底板29上,第一缓冲组件和第二缓冲组件均并排设置有多组;第一缓冲组件包括固定柱31、固定筒32和第四弹性件33,固定柱31设置在座椅28底部,固定柱31滑动设置在固定筒32上,固定筒32设置在底板29上,第四弹性件33两端分别与座椅28和固定筒32连接;第二缓冲组件包括第一安装台34、连杆35、第二安装台36、滑块37、滑轨38、第五弹性件39和第六弹性件40,第一安装台34设置在座椅28底部,连杆35两端分别与第一安装台34和第二安装台36转动连接,第二安装台36设置在滑块37上,滑块37滑动设置在滑轨38上,滑轨38设置在底板29上,第五弹性件39和第六弹性件40均水平设置,第五弹性件39两端分别与滑块37一侧表面和围板30连接,第六弹性件40两端分别与滑块37另一侧表面和围板30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人员下滑和底板29撞击到挡板44时,缓冲机构能进行缓冲处理,第一缓冲组件起到导向和缓冲的作用,在垂直与座椅28的方向进行缓冲,即第四弹性件33通过往复伸缩来消耗掉振动能量;第二缓冲组件能在水平方向上进行缓冲,即通过第一安装台34、连杆35、第二安装台36和滑块37来将振动传递至第五弹性件39和第六弹性件40,利用第五弹性件39和第六弹性件40的往复伸缩来消耗掉振动能量。通过第一缓冲组件和第二缓冲组件能有效的对人员进行缓冲,提高逃生时的安全性。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座椅28和围板30之间连接有折叠筒42,第一缓冲组件和第二缓冲组件均位于折叠筒42内侧,折叠筒42能遮挡内侧的结构,保证结构的整洁性。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围板30内表面上水平设置有导向杆41,导向杆41贯穿滑块37并与滑块37滑动连接,进一步提高滑块37滑动时的稳定性。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12、第二弹性件22、第三弹性件23、第四弹性件33、第五弹性件39和第六弹性件40均为压缩弹簧,第一弹性件12套设在卡柱10外周侧,第二弹性件22和第三弹性件23套设在滑动杆20外周侧,第四弹性件33套设在固定柱31外周侧,第五弹性件39和第六弹性件40均套设在导向杆41外周侧,第一弹性件12、第二弹性件22、第三弹性件23、第四弹性件33、第五弹性件39和第六弹性件40均能稳定的进行使用,不会脱落。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走廊2内壁上转动设置有入户门201,保证住户的隐私性,遮挡板4上设置有逃生门3,在不逃生时,逃生门3处于闭合状态,在逃生时,能快速转开逃生门3。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座椅28上并排设置有两个限位板281,限位板281上设置有安全带282,能提高人员逃生时的安全性。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在逃生人员需要从室内逃生时,逃生人员跑到走廊2内;

s2、逃生人员通过遮挡板4进入到逃生管6内,并坐在座椅28上;

s3、逃生人员下拉拉动组件,拉动组件带动连接绳14移动,连接绳14带动卡柱10移动,卡柱10从卡夹通道内移出,滑动板24通过滑动组件在两个导向件5之间向下滑动,逃生操作非常简单便捷,节省操作时间,提高逃生成功率,有利于保障人员人身安全;

s4、逃生人员随滑动板24下滑,直至底板29移动至撞击到挡板44的位置停下,逃生人员从座椅28上移开,完成逃生。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