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增氧机的叶轮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0-09 09:2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增氧机 叶轮 结构


1.本技术涉及增氧机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增氧机的叶轮结构。


背景技术:

2.增氧机是一种通过电动机或柴油机等动力源驱动工作部件,使空气中的“氧”迅速转移到养殖水体中的设备。增氧机可以分成吸入式增氧机、水车式增氧机、叶轮式增氧机、喷水式增氧机等等,其中,叶轮式增氧机应用最广。
3.传统的叶轮式增氧机是在外壳的外表面安装叶片,通过驱动源驱动叶片转动,形成体外搅水来达到增氧的效果。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传统的叶轮式增氧机在体外搅水时,叶片需要克服外部水共同施加的压力,功耗会很大,导致水并不能很好地与空气接触,实际增氧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增氧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增氧机的叶轮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增氧机的叶轮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增氧机的叶轮结构,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侧面上安装有支架,支架上固定有用于安装驱动源的顶板,所述顶板的底面与外壳的内侧面围成离心腔,所述顶板的周向侧壁与外壳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隔形成离心腔的出口,所述外壳的中心开设有进水口,所述离心腔内安装有多个内叶片,多个内叶片绕进水口的周向方向设置,所述顶板用于安装驱动内叶片转动的驱动源。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工作时,外壳会安装在水面上,外壳的中部浸没到水中,水通过进水口进入到离心腔内,驱动源驱动内叶片转动时,内叶片推动离心腔内的水,使离心腔内水产生离心力,离心腔内的水能够沿着外壳的内壁直接从出口处甩出,从而形成扬水的现象,由于内叶片只需要带动离心腔内的水,只需要较少功率即可使水出现较大的扬程,从而提高水与空气的接触时间,进而增加水中的含氧量。
9.可选的,安装在顶板上的驱动源为外转子电机,外转子电机的外转子固定在顶板上,所述内叶片均固定在外壳的内侧面上,所述外壳的外侧壁上安装有多个外叶片,多个外叶片绕外壳的中心轴均匀分布。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驱动源带动外叶片和内叶片一同转动,将扬水和搅水一起结合起来,加大水体的流动性,进一步提高增氧效果。
11.可选的,所述支架包括多个支撑板,多个支撑板分别与内叶片一一对应,所述支撑板处在相应内叶片背离转动方向的一侧,且支撑板与相应的内叶片之间连接有若干加强筋。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叶片在转动过程中需要承受水产生的反作用力,为对内叶片进行保护,通过加强筋将支撑板和内叶片连接在一起,将水的反作用力分散到加强
筋和支撑板上,提高内叶片的结构强度。
13.可选的,所述外壳的内侧面上安装有多个第一引导板,多个第一引导板与内叶片一一对应,第一引导板的一端连接在相应内叶片远离进水口的一端上,第一导向板的另一端延伸到外壳的周向外侧壁上。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引导板作为内叶片的延伸,第一引导板对从离心腔内甩出的水继续进行引导,并最终将水抛出,使水的扬程更大,影响的水域更广。
15.可选的,所述第一引导板迎向转动方向的一侧侧壁与外壳内侧面之间的连接部位为弧形过渡段。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弧形过渡段使得第一引导板在推动水转动时,水能够沿着第一引导板的弧形面向上移动,水在从外壳上抛出时还会继续向高处移动,进一步增加水在空中的移动距离和移动时间,进而提高水体的含氧量。
17.可选的,相邻第一引导板之间设有第二引导板,所述第二引导板固定在外壳的内侧面上,所述第二引导板一端靠近进水口,第二引导板的另一端与外壳的周向侧壁连接。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引导板由于设置弧形过渡段,使得水会向上移动,部分水越过第一引导板,此时相邻的第二引导板转动过来将水承接住,从而继续完成对大部分水的抛洒。
19.可选的,所述外叶片的数量等于第一引导板和第二引导板之和,多个外叶片分别处在外壳背离第一引导板、第二引导板的位置上,所述外壳的侧壁上贯穿设置有多个通气口,多个通气口与外叶片一一对应,所述外叶片用于推动水的侧面为迎水面,通气口处在外壳背离对应外叶片迎水面的位置上。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叶片在搅水过程中,外叶片的一侧推水会受到更大的水压,而外叶片的另一侧则会出现负压,通气口就处在外叶片负压的一侧,外壳内侧面一侧的空气会通过通气口被压入到外壳内侧面一侧,从而与水混合,外叶片搅水的作用被大大提高。
21.可选的,所述通气口远离相应外叶片的侧壁向外壳的内侧面一侧凸起以形成倾斜板,所述倾斜板朝向外壳的外侧面的一侧上安装有多个分隔板,多个分隔板沿倾斜板的长度方向依次分布,相邻分隔板之间形成通气通道。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板将压入到通气口内的空气进行分割,形成体积更小的气团,气团更加容易混合到水中,而减少空气的逃逸,提高水气的混合效率。
23.可选的,所述支撑板的长度短于内叶片的长度,且支撑板处在离心腔内远离进水口的位置上,所述支撑板朝向进水口的端部和内叶片朝向进水口的端部连接有加强筋三。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筋三呈倾斜设置,能够减少对离心腔出口的阻挡,使离心腔出口保持在较大的开口,使离心腔内的水能够足量地被甩出,且由于减少了对水的阻挡,从而减少对水冲击力的损耗,进而使水具有更大的扬程。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6.1.通过设置离心腔和内叶片,使离心腔内的水在内叶片的带动下甩出,提高水在空中的移动距离,增加水与空气的接触时间,从而提高水体含氧量;
27.2.通过设置外叶片和通气口,使外叶片转动时能够将外界的空气通过通气口压入到水中,进一步提高水中含氧量;
28.3.通过设置第一引导板和第二引导板,提高增氧机抛出的水的扬程和高度,进一步增加增氧效果。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剖视图。
31.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外壳内侧面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展示支撑板和内叶片的结构。
32.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外壳外侧面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展示外叶片的结构。
33.附图标记说明:1、外壳;11、进水口;12、通气口;13、通孔;14、倾斜板;2、支架;21、支撑板;22、加强筋一;23、加强筋二;24、加强筋三;25、腔室一;26、腔室二;3、顶板;4、分隔板;5、内叶片;6、外叶片;61、迎水面;7、第一引导板;71、弧形过渡段;8、第二引导板;9、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结合附图1

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增氧机的叶轮结构。参照图1、图2,增氧机的叶轮结构包括倒锥形的外壳1,外壳1的中心开设有进水口11,外壳1的内侧面上固定有支架2,支架2上安装有顶板3,顶板3通过支架2处在进水口11的正上方,且顶板3的周向侧壁靠近外壳1的内侧面,顶板3与外壳1内侧面之间的间隔形成离心腔,顶板3的周向侧壁和外壳1内侧面之间的间隔则形成离心腔的出口。离心腔内安装有多个用于搅动水的内叶片5,而顶板3背离进水口11的表面用于固定驱动内叶片5转动的驱动源。
36.本技术实施例中,驱动源采用的是外转子电机,驱动源上的外转子固定在顶板3上,内叶片5固定在外壳1上。随着驱动源上的外转子转动,驱动源会带动整个外壳1和内叶片5一起转动,从而使得内叶片5对离心腔内的水进行搅动。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驱动源采用内转子电机,内叶片5固定在驱动源的输出轴上,随着驱动源输出轴的转动,内叶片5相对外壳1转动。两种实施方式都是通过转动内叶片5使离心腔内的水能够被甩出,且甩出的水能够具有更大的扬程,提高与空气的接触时间、接触面积,从而能够提高增氧效率。但为了减少支架2和内叶片5之间产生相互干扰,本技术实施例采用前一种实施方式。
37.参见图2、图3,外壳1的内侧面上一体成型有环形的连接板9,连接板9与进水口11同心设置,连接板9处在离心腔的出口位置上。支架2和内叶片5均处在连接板9内。支架2包括多个支撑板21,多个支撑板21以进水口11为中心沿外壳1的周向方向均匀分布,内叶片5的数量和支撑板21的数量相同,且多个内叶片5分别与支撑板21一一对应。所有内叶片5都沿外壳1的周向方向处在相应支撑板21的同一侧上。内叶片5的长度方向倾斜于进水口11的径向方向,内叶片5的一端靠近进水口11,内叶片5的另一端连接在连接板9上。支撑板21的长度小于内叶片5的长度,在本技术中支撑板21的长度约为内叶片5长度的一半,支撑板21的一端同样连接在连接板9,支撑板21的另一端朝向进水口11一侧。
38.参见图2、图3,支撑板21和相应内叶片5之间连接有三个加强筋,三个加强筋分别为加强筋一22、加强筋二23和加强筋三24,加强筋一22处在连接板9上,加强筋一22的两端
分别连接在内叶片5远离进水口11的端部和支撑板21的远离进水口11的端部上。加强筋二23的一端连接在内叶片5的中部位置,加强筋二23的另一端连接在支撑板21朝向进水口11的端部上。加强筋二23和加强筋一22均为圆弧状,且加强筋二23和加强筋三24的圆心均处在外壳1的中心轴线上。另外加强筋二23的两端上均开设有螺纹孔,顶板3通过螺栓和螺纹孔的配合固定在加强筋二23上。加强筋三24的一端连接在支撑板21朝向进水口11的端部上,加强筋三24的另一端连接在内叶片5朝向进水口11的端部上。加强筋三24、加强筋二23、内叶片5和外壳1围成腔室一25,加强筋二23、加强筋三24、内叶片5、支撑板21和外壳1围成腔室二26,腔室一25和腔室二26的底部上均开设有贯穿外壳1的通孔13,借助通孔13可以实现水在腔室一25或腔室二26的流通,避免腔室一25或腔室二26内积水。在实际生产时,顶板3的中部位置比其周向侧壁要向一侧突出,构成腔室一25的内叶片5部位和加强筋三24高度要低于加强筋二23的高度,以为顶板3的安装提供空间。
39.借助三个加强筋,使内叶片5和相应的支撑板21连接成为一个整体,整体的结构强度大,且该整体既能够起到拨动水转动的作用,为水向外抛出提供动力,又为顶板3的固定提供安装位置。
40.参见图2、图3,外壳1的内侧面上还安装有多个第一引导板7和多个第二引导板8,第一引导板7和第二引导板8均处在内叶片5远离进水口11的一侧。第一引导板7和第二引导板8间隔地绕着进水口11的周向方向依次设置。其中第一引导板7的数量与内叶片5的数量相同,第一引导板7和内叶片5一一对应。第一引导板7处在相应内叶片5远离进水口11端部的延伸方向上。第一引导板7与相应内叶片5用于推动水的侧面处在同一侧的侧壁上安装有弧形过渡段71,弧形过渡段71在第一引导板7的侧壁和外壳1的内侧面之间构建弧形的引导面,使第一引导板7在推动水转动的时候,水更容易沿弧形过渡段71向上移动,使水被抛出时的高度更高。而外壳1在第一引导板7背离弧形过渡段71的一侧位置上开设有通气口12,通气口12沿第一引导板7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一引导板7的形状和第二引导板8的形状相同,相应的,第二引导板8的两侧也设置有弧形过渡段71和相应的通气口12。
41.第一引导板7作为内叶片5的延伸,能够进一步地为从离心腔内抛出的水提供动力,并且弧形过渡段71引导这些水往高处移动,使最终从整个叶轮结构中抛出的水能扬程能够又高又远。而第二引导板8可以看成是第一引导板7的替补,从离心腔内抛出的水量较大,而第一引导板7的侧壁的面积有限,导致第一引导板7无法将所有水都承接住,部分水会越过第一引导板7,为降低这部分水回流到离心腔而影响离心腔出口处的出水,因此使用第二引导板8来承接这些水,将这些水重新甩出去。
42.参见图3、图4,外壳1的外侧壁上安装有多个外叶片6,外叶片6的数量等于第一引导板7和第二引导板8之和,多个外叶片6分别处在外壳1背离第一引导板7、第二引导板8的位置上。每个外叶片6的一侧都是对应的通气口12,外叶片6的另一侧侧面则是用于推动水流动的迎水面61,而通气口12远离相应外叶片6的侧壁向外壳1的内侧面一侧凸起以形成倾斜板14。倾斜板14处在通气口12中的侧面上安装有多个并列设置分隔板4,多个分隔板4沿外叶片6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相邻分隔板4之间形成通气通道,通气通道的两端分别朝向外壳1的内侧面和外侧面。
43.外叶片6增强对水流的搅动作用,但其起到更多的作用是在外叶片6转动过程中,外叶片6的背离相应通气口12的侧壁将水推开,而在外叶片6朝向相应通气口12的一侧形成
负压,使外壳1内侧面一侧的空气能够通过通气口12被压入到外壳1外侧面一侧,空气通过通气口12时被隔板分成更小的气团,使空气更容易与水混合到一起,进一步增强水体内的含氧量。
44.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增氧机的叶轮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在工作时,外壳1被安装在水面上,进水口11浸没到水中,一部分水通过进水口11进入到离心腔内并将内叶片5淹没,而通气口12一小部分处在水中。然后启动驱动源,驱动源带动整个外壳1、内叶片5和外叶片6一起转动,内叶片5、第一引导板7和第二引导板8相互配合并将离心腔内的水抛到空中,抛起的水在空中与空气充分接触以提高含氧量。离心腔内形成负压后外部的水通过进水口11源源不断地补充到离心腔内。同时外叶片6的迎水面61推动外部的水流动,在迎水面61经过的路径上会出现短暂的真空区域,而外叶片6背离迎水面61的侧面紧接着经过这段真空区域,从而使通气口12处在外壳1外侧面的一端出现负压,空气通过通气口12被吸入到外壳1外侧面的一侧,并马上与相邻外叶片6推过来的水混合到一起。借助内叶片5和外叶片6,将两种不同的增氧方式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水体增氧的效率。
4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