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钢管柱与框架梁的连接节点的制作方法

2021-10-19 23:5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节点 钢管 框架 连接 建筑

技术特征:
1.一种钢管柱与框架梁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节点包括第一框架梁、第二框架梁和环设在所述钢管柱的外周的连接环梁,所述连接环梁内设有环梁钢筋笼,所述环梁钢筋笼包括内环钢筋、外环钢筋和用于连接所述内环钢筋与外环钢筋的环梁箍筋,所述第一框架梁与第二框架梁对称地设置在所述钢管柱的两侧,所述第一框架梁与第二框架梁的结构、尺寸相同,所述第一框架梁与第二框架梁均至少设有一个,所述第一框架梁与第二框架梁设置在所述连接环梁的外周且与所述钢管柱垂直,所述第一框架梁和第二框架梁均包括第一纵向钢筋,所述第一纵向钢筋穿过所述环梁钢筋笼且其末端弯折形成与所述钢管柱的外壁连接的第一弯折段。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柱与框架梁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柱的外壁设有环形托板,所述环状托板的顶面与所述连接环梁的底面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管柱与框架梁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托板与所述钢管柱的外壁之间连接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位于所述环形托板的下方。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管柱与框架梁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托板的外径等于或大于所述连接环梁的外径。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柱与框架梁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梁和第二框架梁均包括第二纵向钢筋,所述第二纵向钢筋穿入所述环梁钢筋笼且其末端弯折形成伸入所述环梁钢筋笼内的第二弯折段,所述第二弯折段与所述环梁箍筋连接。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柱与框架梁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梁中的第一弯折段的末端与所述第二框架梁中的第一弯折段的末端连接。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柱与框架梁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梁和第二框架梁均包括第三纵向钢筋,所述第三纵向钢筋穿过所述环梁钢筋笼且所述位于所述第三纵向钢筋钢管柱的外周,所述第一框架梁中的第三纵向钢筋的末端与所述第二框架梁中的第三纵向钢筋的末端连接。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柱与框架梁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柱的外壁环设有至少一个连接钢筋。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柱与框架梁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钢筋与所述外环钢筋均设有多个且沿所述钢管柱的轴向间隔布置,所述内环钢筋的数量与所述外环钢筋的数量相同;所述环梁箍筋包括水平箍筋、第一纵向箍筋和第二纵向箍筋,同一水平高度上的所述内环钢筋与所述外环钢筋之间连接有所述水平箍筋,所述第一纵向箍筋连接所有所述内环钢筋,所述第二纵向箍筋连接所有所述外环钢筋。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柱与框架梁的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柱包括中空钢管,且所述中空钢管的内腔填充有混凝土。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钢管柱与框架梁的连接节点,连接节点包括第一框架梁、第二框架梁和环设在钢管柱的外周的连接环梁,连接环梁内设有环梁钢筋笼,第一框架梁与第二框架梁对称地设置在钢管柱的两侧,第一框架梁与第二框架梁设置在连接环梁的外周且与钢管柱垂直,第一框架梁和第二框架梁均包括第一纵向钢筋,第一纵向钢筋穿过环梁钢筋笼且其末端弯折形成与钢管柱的外壁连接的第一弯折段。采用本发明能够有效传递载荷,有效提高连接节点的强度、刚度与稳定性。刚度与稳定性。刚度与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雪光 陈相宇 周灿朗 乔书光 冯建霖 李芳宝 刘加福 刘立元 韩国俊 高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佛山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05
技术公布日:2021/10/18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