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先张法T形梁张拉台座的制作方法

2021-10-19 22:1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台座 工程施工 桥梁 先张法 形梁张拉

一种先张法t形梁张拉台座
技术领域
1.本技术涉及桥梁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先张法t形梁张拉台座。


背景技术:

2.目前,先张法是在浇筑混凝土前张拉预应力筋,并将张拉的预应力筋临时锚固在台座或钢模上,然后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保证预应力筋与混凝土有足够的粘结时,放松预应力筋,借助于混凝土与预应力筋的粘结,对混凝土施加预应力的施工工艺。由于台座承受预应力筋的张拉能力有限,因此先张法一般适用于生产中小型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3.传统的先张法台座分为墩式台座、槽式台座、构架式台座及换埋式台座等。其中墩式台座由传力墩、台座板、台面和横梁等组成,适于生产中小型构件;槽式台座由锚固端柱、张拉端柱、传力柱台面及上、下横梁等组成,适用于生产中型构件;构架式台座一般采用装配式,由多个三角形块体组成,适于生产中、小型构件;换埋台座由立柱、横梁、挡板和砂床等组成,适用于生产中、小型构件。
4.先张法t形梁张拉台座由锚固桩、基础系梁、传力柱、张拉横梁、锚固横梁及张拉系统组成,本台座既可以承受较大张拉力又可以做蒸汽养护槽,且可作为冬季施工保温结构,相对于传统先张法台座而言,本台座适用于较大构件的预制。
5.传统的墩式台座和槽式台座等均不能满足t形梁的预制要求,本工程先张法t形梁张拉控制力达数百吨,且t形梁先张预应力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预应力筋为单层,下部预应力筋为双层,张拉力大且不对称。这对张拉台座的要求极高,传统的先张法台座已不能满足t形梁在不对称、大张拉力下的安全稳定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先张法t形梁张拉台座,以实现稳定安全的生产大型构件的效果。
7.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先张法t形梁张拉台座,其包括:
8.底模,呈直线状设置;
9.传力柱,其数量有两个,沿底模两侧向上延伸设置;
10.基础系梁,有若干个,其沿底模长度方向均匀设置在底模底部,且每个基础系梁的长度方向与底模长度方向垂直;
11.锚固桩,其数量有若干对,设置在传力柱和基础系梁交汇处的底部,沿底模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每个所述锚固桩至少部分设置于地面上;
12.张拉装置,其对称设置在传力柱的两端,用于拉伸先张预应力筋;
13.底座,沿底模长度方向设置在底模顶面中央,用于支撑t形梁。
1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张拉装置包括:
15.锚固横梁,其固定在底模两端;
16.施力装置,其可活动设置在锚固横梁上,用以提供张拉力。
1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施力装置包括:
18.张拉横梁,其和锚固横梁用若干个千斤顶相连,所述千斤顶沿底模在其长度方向的对称面对称设置;
19.施力螺杆,数量有若干根,其固定设置在张拉横梁上,并沿底模在其长度方向的对称面对称;
20.连接器,设置在施力螺杆远离张拉横梁的一端,连接器将先张预应力筋和施力螺杆相连。
2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锚固横梁和张拉横梁均为钢箱梁。
2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两侧传力柱总合力中心线、所有先张预应力筋的总合力中心线、锚固横梁的沿底模长轴方向的中心线、张拉横梁沿底模长轴方向的中心线、以及施力螺杆所受总合力的中心线共线。
2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数量有若干个,沿底模长度方向均匀分布。
2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础系梁设置在两个底座之间和/或底座中央。
2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模边缘开设有若干个排水孔,排水孔沿底模长度方向均匀分布。
2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模上还设置有蒸汽管道,在传力柱旁还设置有支架,支架上覆盖有棚布。
2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力柱靠近张拉装置的两端横截面积是传力柱中央横截面积的1.1

1.2倍,所述传力柱和张拉装置之间设置有至少2cm厚的钢板。
28.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29.1.本发明利用传力柱传递张拉力,且通过在传力柱下设基础系梁及锚固桩增强台座安全稳定性,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先张法台座已不能满足t形梁在不对称张拉力下安全稳定的要求。
30.2.采用钢筋混凝土水平柱作为先张法t形梁张拉台座传力柱,通过在柱间设置基础系梁及在基础系梁下方插打锚固桩的方式实现大吨位预应力的张拉,保证制板台座安全稳固。
31.3.传统制梁台座传力柱埋置于地面以下,导致底模基础较低,易造成台座内积水。通过将传力柱抬高至地面以上的方法,使制梁台座内地面与场内道路地面高度相同,从而易于排水。
附图说明
3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3.图1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
34.图2为图1中a

a处剖视图。
35.图3为图1中b

b处剖视图。
36.图4为图1中c

c

处剖视图。
37.图5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俯视图。
38.图6为图5中d处放大图。
39.图7为图3在蒸汽养护时的状态图。
40.图8为图3在浇筑时的状态图。
41.附图标记:
42.1、底模;11、排水孔;12、支架;13、棚布;14、蒸汽管道;2、传力柱;3、基础系梁;4、锚固桩;5、张拉装置;51、锚固横梁;52、施力装置;521、张拉横梁;522、施力螺杆;523、连接器;524、千斤顶;6、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43.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先张法t形梁张拉台座,其能实现稳定安全的生产大型构件的效果。
45.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底模1、传力柱2、基础系梁3、锚固桩4、张拉装置5和底座6,所述底模1是本实施例的主体,主要起到放置其他结构的功能,传力柱2设置在底模1两侧,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用以传递拉力,基础系梁3是设置在底模1底部的,基础系梁3的的作用为增加传力柱2的整体稳定性,减小其自由长度,防止失稳,在传力柱2下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道基础系梁3,基础系梁3截面尺寸及布置间距根据传力柱2受力大小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锚固桩4设置在基础系梁3和传力柱2的交汇处下方,锚固桩4在一般实施例中采用钢管桩,在一些特殊地质情况下也可以因地制宜选择其他类型的桩,所述锚固桩4的桩径、壁厚根据所制成的底模1和当地地质情况选用,所述锚固桩4的高度要使得底模1高于地面,方便底模1排水。
46.作为本实施例的优化,所述张拉装置5包括锚固横梁51和施力装置52,所述锚固横梁51用以承受张拉装置5产生的张拉力。
47.进一步的,所述施力装置52包括张拉横梁521、施力螺杆522和连接器523,施力装置52和锚固横梁51之间使用若干个千斤顶524相连,本实施例中底模1两侧各有四个,千斤顶524沿底模1在其长度方向上的对称面对称设置,使得千斤顶524的合力指向底模1中心线;所述施力螺杆522设在张拉横梁521上,有若干根,本实施例中有6根,其沿底模1在其长度方向上的对称面上对称设置,在施力螺杆522和先张预应力筋之间通过连接器523连接,连接器523为现有的,用于将钢绞线或钢筋与杆相连的装置,设置连接器523可以不必每次施工完成后切断钢筋,可以节省材料。
48.更进一步的,所述锚固横梁51和张拉横梁521均为钢箱梁,所述锚固横梁51和张拉横梁521所承受力更大,使用钢箱梁可以更有效的提升使用寿命。
49.更进一步的,所述两侧传力柱2总合力中心线、所有先张预应力筋的总合力中心线、锚固横梁51的沿底模1长轴方向的中心线、张拉横梁521沿底模1长轴方向的中心线、以
及施力螺杆522所受总合力的中心线共线。在本实施例中,调整以上中心线的位置主要是依靠施力螺杆522的位置和千斤顶524的位置,施力螺杆522的位置调整先张预应力筋的分布,本实施例中,先张预应力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预应力筋为单层,下部预应力筋为双层,采用控制底座6 底模1总高度的方法,使先张预应力筋高度方向的合力中心线与混凝土传力柱2中心线、千斤顶524合力中心线、固定横梁及活动横梁中心线均重合,从而优化结构受力并减小传力柱2截面面积。
50.作为本实施例的优化旋转,所述底座6数量有若干个,沿底模1长度方向均匀分布,底座6的具体形状根据实际生产的t型梁决定。
51.进一步的,所述基础系梁3设置在两个底座6之间和/底座6中央,本实施例中,底座6之间和底座6中央均设置有基础系梁3,基础系梁3可以降低为增加传力柱2的整体稳定性,减小其自由长度,防止失稳。
52.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底模1边缘开设有若干个排水孔11,本实施例中排水孔11在每两个基础系梁3之间设有一个,方便排水。
53.进一步的,如图7、8所示,所述底模1上设置有蒸汽管道14,在传力柱2旁还设置有支架12,支架12上覆盖有棚布13,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张拉装置5将先张预应力筋张开后,可以在底座6旁架设模具然后在底座6上浇筑成t型梁,然后覆盖上棚布13进行蒸汽养护,实现一体化制梁作业。
54.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优化,所述传力柱2靠近张拉装置5的两端横截面积是传力柱2中央横截面积的1.1

1.2倍,所述传力柱2和张拉装置5之间设置有至少2cm厚的钢板,增强两端的厚度,增强本实施例装置的韧性,同时使得为使传力柱2端部受力均匀。
5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5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57.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