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植物防护网的制作方法

2021-09-29 02:5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植物 防护网 防护


1.本实用新型属于植物防护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植物防护网。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建设用地供地量日趋紧张,进而导致土建工程产生了大量的深挖高填路堑、路堤,隧洞的高陡翼墙、洞脸、高大的堆渣体边坡以及光秃面等;这些工程施工后破坏了自然环境,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需要对边坡进行防护处理,在防护施工过程中,既要确保坡面安全稳定,又要重视生态修复。
3.在实际的边坡防护工程中,往往采用植物防护网进行植物的培育,建立防护网与植被的共同防护体系,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实现生态修复。
4.在实际的施工中发现,单一的防护网承受外力的能力非常差,防护网通过单独的绳子绑扎在一起,绑扎的操作存在一定的难度,且联结效果较差,防护网不能构建起理想的整体结构,使其防水土流失效果一般。在施工过程中,存在施工困难,施工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植物防护网,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将该防护网设计为双层护网结构,这两层护网通过一定的连接结构连接在一起;双层护网结构增强了护网的受力能力,提升了水土流失的防护效果;且采用了嵌入的方式连接内护网与外护网,连接简单,操作方便,两者被连接成一体结构。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植物防护网,包括内护网与外护网,内护网包括内网绳与边绳,内网绳相互交织并连接边绳,构成内护网;外护网包括边框与外网绳,外网绳交织并连接边框,构成外护网;其特征在于:内护网与外护网相匹配并连接在一起,边绳的四个角落设有绳盒,边绳连接在于绳盒,边框的内端设有绳槽,绳槽与内网绳相互匹配,内网绳安装于绳槽内;绳槽的四个角落设有绳盒槽,绳盒槽与绳盒相互匹配,绳盒安装于绳盒槽内。
8.进一步,边绳向外连接有绑扎绳,边框设有与绳槽贯通的绑扎孔,绑扎绳与绑扎孔相互匹配,通过绑扎绳绑扎相邻的防护网。绑扎绳连接在边绳上,与内护网为一体结构,通过绑扎孔伸出,可以将相邻的防护网绑扎在一起,且绑扎后内护网与外护网均被绑扎固定,一方面加强了内护网与外护网的连接关系,使得两者连接牢固;另一方面将相邻的防护网连接在一起,通过内置的绑扎绳实现,相较于通过外接绳子绑扎,该方式绑扎方便且牢固,使相邻的绑扎绳成为一体式结构。
9.进一步,边框的四个角落处设有与绳盒槽贯通的螺孔一,绳盒设有螺孔二,螺孔一与螺孔二相互匹配,螺孔一与螺孔二匹配有螺栓,通过螺栓固定绳盒与绳盒槽内。螺栓通过螺孔一与螺孔二固定绳盒在绳盒槽内,从而进一步将内护网固定在外护网中,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加强了内护网与外护网的连接强度。
10.优选后,边框采用硅胶材料制成。硅胶材料质地柔软,使得边框能够做出一定的形
变,适合于不同的地形结构。
11.进一步,内网绳交织形成有内网格,外网绳交织形成有外网格,内网格的尺寸小于外网格的尺寸;边框的内端还连接有连接件,连接件连接外网绳。内网格与外网格设计为尺寸不同的结构,使得外护网在加强防护网结构的同时,有利于植被的是生长,结构简单,设计巧妙。
12.进一步,外网绳交织处设有固定夹,固定夹的底部设有固定螺钉,通过固定螺钉插入到土壤中,固定该防护网。通过固定夹连接坡面或地面,增强防护网与防护面的连接点,使其安装牢固,提升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增强整块防护网的结构稳定性。
13.进一步,固定夹包括上夹件与下夹件,下夹件的底部连接有固定螺钉;下夹件设有交叉绳槽,交叉绳槽与交织的外网绳相互匹配;下夹件还设有向上设置的螺纹边框,螺纹边框为断开式,在交叉绳槽处断开,螺纹边框的内壁处设有内螺纹,断开的螺纹边框的内螺纹相互匹配;螺纹边框内形成有围槽,围槽与上夹件相互匹配,上夹件的外侧壁设有外螺纹,内螺纹与外螺纹相互匹配,上夹件可拧入到下夹件的围槽内,上夹件设有内六角螺栓孔,通过内六角螺栓孔旋转上夹件。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夹为可拆装结构,由上夹件与下夹件组成;下夹件的交叉绳槽用于交织的外网绳,使其嵌在其中,具有一定的限位固定效果,且不会影响的上夹件与下夹件的拆装,结构简单,设计巧妙;螺纹边框与上夹件通过螺纹方式相互连接,实现可拆装的特点,拧入上夹件后固定夹被固定在外网绳上,连接牢固,能够牢固的插入到防护面;拧出上夹件可以拆卸固定夹,方便调整固定夹位置,清洗或更换固定夹,结构简单,设计巧妙,施工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固定夹位置,以达到最佳的防护网铺设效果。内六角螺栓孔可插入内六角旋转工具,从而方便旋转上夹件,便于拆装。
14.进一步,交织的外网绳高出交叉绳槽1

3mm,使上夹件拧入下夹件后,压紧外网绳。通过压紧外网绳,进一步提升防护网的安装牢固性。
15.一种植物防护网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16.(1)施工前处理:清理防护面的杂物,开挖防护面中的块石,对明显的凸凹位置进行消除或填垫;再在防护面上铺覆12

18cm后的表土,并将表土压实;在防护面的四周开挖固定槽,并在固定槽的外侧开挖水沟,根据施工要求在水沟中安装灌溉装置,按施工要求混合植物种子以备用;
17.(2)防护网铺设设计;通过无人机拍摄防护面的照片,根据该照片在三维软件中模拟得到防护面的三维图像,计算缩放比例;并根据防护面三维图像的缩放比例,在三维软件中画出防护网的三维图像;在三维软件中模拟铺设,根据模拟铺设的结果确定铺设方案;
18.(3)组装防护网:组装内护网与外护网,通过螺栓固定;绑扎绳从绑扎孔中穿出,组装完成后备用;
19.(4)铺设防护网:根据步骤(3)的铺设方案铺设防护网,选定起始铺设位置,打入固定螺钉到防护面;在打入固定螺钉之前,选取两处固定螺钉的插入位置,开挖内径5

10cm、深3

6cm的浇筑槽,在浇筑槽中浇筑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插入固定螺钉,这两处的固定螺钉插入混凝土并深入到土壤中;然后以上述方法铺设相邻的防护网,通过绑扎绳绑扎并固定,直至防护网铺设完成;铺设完成后,在各个防护网上装上临时压顶,通过u型钉临时固定,压顶的同时养护混凝土1

2d,随后拆下临时压顶;
20.(5)边界固定:将边上的防护网部分埋入到固定槽内,并通过排插架穿过防护网并
插入到固定槽中,插入到位后,向固定槽内填入回填土,回填至排插架完全埋入在回填土中,并做夯实处理;
21.(6)播撒种子:在防护面上播撒预留的混合后的植物种子;播种后,在防护网上撒上腐殖土,轻轻把耙土,将图和种子落入到防护网的网孔中,以腐殖土完全覆盖防护网为准;定期向防护面浇水,养护植物种子。
22.优选后,水沟底面为混凝土底面,在水沟中每隔10m安装一架灌溉装置,灌溉装置安装于水沟的深位槽中;该灌溉装置包括外支架、内水管、抽水泵、喷头支架与喷头,外支架安装并固定于深位槽中,其底部有与外界连通的通口,内水管安装于外支架中,其上端连接抽水泵,抽水泵安装在外支架上,抽水泵通过输水管连接到喷头,喷头安装于喷头支架上,喷头支架安装于外支架上;喷头支架设有转盘座,喷头连接在转盘座上,可由转盘座带动旋转;喷头包括有喷水管,喷水管上设有3个出水口,分别为远端出水口,中端出水口与近端出水口,三者在喷水管上由外到内依次设置,远端出水口用于灌溉5米开外的区域;中端出水口处设有导流板一,导流板一的出水端相较于喷水管的夹角为 10

20
°
,通过导流板一引导水灌溉2

5m区域;近端出水口处设有导流板二,导流板二的出水端相较于喷水管的夹角为20

45
°
,通过导流板二引导水灌溉 0

2m的区域。本实用新型通过灌溉装置向防护面的植被进行灌溉,加快植被的生长,且无需额外的设备进行灌溉,方便且高效。该灌溉装置设置在深位槽中,使得内水管可以从水沟的深处抽水,能够尽可能的抽取水沟中的水;抽水泵为抽水提供动力;转盘座能够旋转,通过旋转扩大喷头的洒水范围,提升灌溉效率;喷头包括三个出水口,用于将水分别洒向不同的远近区域,进一步扩大洒水范围,提升灌溉效率,导流板一与导流板二分别引导终端出水口与近端出水口的喷洒方向,从而控制远近的喷洒区域,带结构设计巧妙,实用性强。
23.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4.1、本实用新型将该防护网设计为双层护网结构,这两层护网通过一定的连接结构连接在一起;双层护网结构增强了护网的受力能力,提升了水土流失的防护效果;且采用了嵌入的方式连接内护网与外护网,连接简单,操作方便,两者被连接成一体结构。
25.2、绑扎绳连接在边绳上,与内护网为一体结构,通过绑扎孔伸出,可以将相邻的防护网绑扎在一起,且绑扎后内护网与外护网均被绑扎固定,一方面加强了内护网与外护网的连接关系,使得两者连接牢固;另一方面将相邻的防护网连接在一起,通过内置的绑扎绳实现,相较于通过外接绳子绑扎,该方式绑扎方便且牢固,使相邻的绑扎绳成为一体式结构。
26.3、螺栓通过螺孔一与螺孔二固定绳盒在绳盒槽内,从而进一步将内护网固定在外护网中,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加强了内护网与外护网的连接强度。
27.4、通过固定夹连接坡面或地面,增强防护网与防护面的连接点,使其安装牢固,提升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增强整块防护网的结构稳定性。
28.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夹为可拆装结构,由上夹件与下夹件组成;下夹件的交叉绳槽用于交织的外网绳,使其嵌在其中,具有一定的限位固定效果,且不会影响的上夹件与下夹件的拆装,结构简单,设计巧妙;螺纹边框与上夹件通过螺纹方式相互连接,实现可拆装的特点,拧入上夹件后固定夹被固定在外网绳上,连接牢固,能够牢固的插入到防护面;拧出上夹件可以拆卸固定夹,方便调整固定夹位置,清洗或更换固定夹,结构简单,设计巧妙,施
工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固定夹位置,以达到最佳的防护网铺设效果。内六角螺栓孔可插入内六角旋转工具,从而方便旋转上夹件,便于拆装。
29.5、本实用新型通过防护网铺设设计,基本了解铺设情况,分析了各种铺设顺序的优缺点,从而优选获得最佳的铺设方案;能够有效提升铺设的效率,消除一些铺设中有可能遇到的障碍,避免一些铺设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
30.6、在铺设防护网施工中,为各块防护网的固定螺钉开设两处合适大小的浇注槽,并在浇筑槽中浇筑混凝土,使得固定螺钉能够在混凝土中固定,从而大大提高防护网的铺设牢固性。
31.此外,在铺设完成后进行压顶和养护处理,通过压顶压实并固定防护网,避免在铺设完成后初期,固定螺钉与混凝土脱离的稳定。
32.7、在边界固定中,通过排插架与回填土将边上的防护网埋入到固定槽中,对边界位置起到加固作用,效果显著,施工方便。
附图说明
3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34.图1为本实用新型防护网的结构示意图;
35.图2为本实用新型外护网的结构示意图;
36.图3为本实用新型内护网的结构示意图;
37.图4为边框的某个角落内端的结构示意图;
38.图5为绳盒的结构示意图;
39.图6为下夹件的示意图;
40.图7为下夹件的结构示意图;
41.图8为上夹件的示意图;
42.图9为上夹件的结构示意图;
43.图10为排插架的结构示意图;
44.图11为灌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5.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一种植物防护网作具体的阐述:
46.一、一种植物防护网
47.包括内护网1与外护网2,内护网1包括内网绳12与边绳11,内网绳12 相互交织并连接边绳11,构成内护网1;外护网2包括边框21与外网绳22,外网绳22交织并连接边框21,构成外护网2;其特征在于:内护网1与外护网2 相匹配并连接在一起,边绳11的四个角落设有绳盒14,边绳11连接在于绳盒14,边框21的内端设有绳槽211,绳槽211与内网绳12相互匹配,内网绳12 安装于绳槽211内;绳槽211的四个角落设有绳盒槽212,绳盒槽212与绳盒 14相互匹配,绳盒14安装于绳盒槽212内。
48.边绳11向外连接有绑扎绳15,边框21设有与绳槽211贯通的绑扎孔214,绑扎绳15与绑扎孔214相互匹配,通过绑扎绳15绑扎相邻的防护网。绑扎绳 15连接在边绳11上,与内护网1为一体结构,通过绑扎孔214伸出,可以将相邻的防护网绑扎在一起,且绑扎后内护网
1与外护网2均被绑扎固定,一方面加强了内护网1与外护网2的连接关系,使得两者连接牢固;另一方面将相邻的防护网连接在一起,通过内置的绑扎绳15实现,相较于通过外接绳子绑扎,该方式绑扎方便且牢固,使相邻的绑扎绳15成为一体式结构。
49.进一步,边框21的四个角落处设有与绳盒槽212贯通的螺孔一213,绳盒 14设有螺孔二141,螺孔一213与螺孔二141相互匹配,螺孔一213与螺孔二 141匹配有螺栓,通过螺栓固定绳盒14与绳盒槽212内。螺栓通过螺孔一213 与螺孔二141固定绳盒14在绳盒槽212内,从而进一步将内护网1固定在外护网2中,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加强了内护网1与外护网2的连接强度。
50.优选后,边框21采用硅胶材料制成。硅胶材料质地柔软,使得边框21能够做出一定的形变,适合于不同的地形结构。
51.进一步,内网绳12交织形成有内网格13,外网绳22交织形成有外网格25,内网格13的尺寸小于外网格25的尺寸;边框21的内端还连接有连接件24,连接件24连接外网绳22。内网格13与外网格25设计为尺寸不同的结构,使得外护网2在加强防护网结构的同时,有利于植被的是生长,结构简单,设计巧妙。
52.进一步,外网绳22交织处设有固定夹3,固定夹3的底部设有固定螺钉314,通过固定螺钉314插入到土壤中,固定该防护网。通过固定夹3连接坡面或地面,增强防护网与防护面的连接点,使其安装牢固,提升防止水土流失的效果,增强整块防护网的结构稳定性。
53.进一步,固定夹3包括上夹件32与下夹件31,下夹件31的底部连接有固定螺钉314;下夹件31设有交叉绳槽311,交叉绳槽311与交织的外网绳22相互匹配;下夹件31还设有向上设置的螺纹边框312,螺纹边框312为断开式,在交叉绳槽311处断开,螺纹边框312的内壁处设有内螺纹313,断开的螺纹边框312的内螺纹313相互匹配;螺纹边框312内形成有围槽,围槽与上夹件32 相互匹配,上夹件32的外侧壁设有外螺纹322,内螺纹313与外螺纹322相互匹配,上夹件32可拧入到下夹件31的围槽内,上夹件32设有内六角螺栓孔321,通过内六角螺栓孔321旋转上夹件32。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夹3为可拆装结构,由上夹件32与下夹件31组成;下夹件31的交叉绳槽311用于交织的外网绳22,使其嵌在其中,具有一定的限位固定效果,且不会影响的上夹件32与下夹件31 的拆装,结构简单,设计巧妙;螺纹边框312与上夹件32通过螺纹方式相互连接,实现可拆装的特点,拧入上夹件32后固定夹3被固定在外网绳22上,连接牢固,能够牢固的插入到防护面;拧出上夹件32可以拆卸固定夹3,方便调整固定夹3位置,清洗或更换固定夹3,结构简单,设计巧妙,施工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固定夹3位置,以达到最佳的防护网铺设效果。内六角螺栓孔 321可插入内六角旋转工具,从而方便旋转上夹件32,便于拆装。
54.进一步,交织的外网绳22高出交叉绳槽311 1

3mm,使上夹件32拧入下夹件31后,压紧外网绳22。通过压紧外网绳22,进一步提升防护网的安装牢固性。
55.二、一种植物防护网的施工方法
56.(1)施工前处理:清理防护面的杂物,开挖防护面中的块石,对明显的凸凹位置进行消除或填垫;再在防护面上铺覆12

18cm后的表土,并将表土压实;在防护面的四周开挖固定槽;并在固定槽的外侧开挖水沟,水沟深50cm、宽20cm,根据施工要求在水沟中安装灌溉装置4;在防护面上每隔10m开挖深20cm、宽 10cm的排水沟,排水沟引入到水沟中;最后按施工要求混合植物种子以备用;
57.(2)防护网铺设设计;通过无人机拍摄防护面的照片,根据该照片在三维软件中模拟得到防护面的三维图像,计算缩放比例;并根据防护面三维图像的缩放比例,在三维软件中画出防护网的三维图像;在三维软件中模拟铺设,根据模拟铺设的结果确定铺设方案;
58.本实用新型通过防护网铺设设计,基本了解铺设情况,分析了各种铺设顺序的优缺点,从而优选获得最佳的铺设方案;能够有效提升铺设的效率,消除一些铺设中有可能遇到的障碍,避免一些铺设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
59.(3)组装防护网:组装内护网1与外护网2,通过螺栓固定;绑扎绳15从绑扎孔214中穿出,组装完成后备用;
60.(4)铺设防护网:根据步骤(3)的铺设方案铺设防护网,选定起始铺设位置,打入固定螺钉314到防护面;在打入固定螺钉314之前,选取两处固定螺钉314的插入位置,开挖内径5

10cm、深3

6cm的浇筑槽,在浇筑槽中浇筑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插入固定螺钉314,这两处的固定螺钉314插入混凝土并深入到土壤中;然后以上述方法铺设相邻的防护网,通过绑扎绳15绑扎并固定,直至防护网铺设完成;铺设完成后,在各个防护网上装上临时压顶,通过u型钉临时固定,压顶的同时养护混凝土1

2d,随后拆下临时压顶;
61.在铺设防护网施工中,为各块防护网的固定螺钉314开设两处合适大小的浇注槽,并在浇筑槽中浇筑混凝土,使得固定螺钉314能够在混凝土中固定,从而大大提高防护网的铺设牢固性。
62.此外,在铺设完成后进行压顶和养护处理,通过压顶压实并固定防护网,避免在铺设完成后初期,固定螺钉314与混凝土脱离的稳定。
63.(5)边界固定:将边上的防护网部分埋入到固定槽内,并通过排插架5穿过防护网并插入到固定槽中,插入到位后,向固定槽内填入回填土,回填至排插架5完全埋入在回填土中,并做夯实处理;
64.在边界固定中,通过排插架5与回填土将边上的防护网埋入到固定槽中,对边界位置起到加固作用,效果显著,施工方便。
65.(6)播撒种子:在防护面上播撒预留的混合后的植物种子;播种后,在防护网上撒上腐殖土,轻轻把耙土,将图和种子落入到防护网的网孔中,以腐殖土完全覆盖防护网为准;定期向防护面浇水,养护植物种子。
66.水沟底面为混凝土底面,在水沟中每隔10m安装一架灌溉装置4,灌溉装置4安装于水沟的深位槽中;该灌溉装置4包括外支架41、内水管42、抽水泵43、喷头支架44与喷头46,外支架41安装并固定于深位槽中,其底部有与外界连通的通口,内水管42安装于外支架41中,其上端连接抽水泵43,抽水泵43安装在外支架41上,抽水泵43通过输水管45连接到喷头46,喷头46安装于喷头支架44上,喷头支架44安装于外支架41上;喷头支架44设有转盘座47,喷头46连接在转盘座47上,可由转盘座47带动旋转;喷头46包括有喷水管 461,喷水管461上设有3个出水口,分别为远端出水口462,中端出水口463 与近端出水口464,三者在喷水管461上由外到内依次设置,远端出水口462用于灌溉5米开外的区域;中端出水口463处设有导流板一465,导流板一465的出水端相较于喷水管461的夹角为10

20
°
,通过导流板一465引导水灌溉2

5m 区域;近端出水口464处设有导流板二466,导流板二466的出水端相较于喷水管461的夹角为20

45
°
,通过导流板二466引导水灌溉0

2m的区域。本实用新型通过灌溉装置4向防护面的植被进行灌溉,加快植被的生长,且无需额外的设备进行灌溉,方便
且高效。该灌溉装置4设置在深位槽中,使得内水管42 可以从水沟的深处抽水,能够尽可能的抽取水沟中的水;抽水泵43为抽水提供动力;转盘座47能够旋转,通过旋转扩大喷头46的洒水范围,提升灌溉效率;喷头46包括三个出水口,用于将水分别洒向不同的远近区域,进一步扩大洒水范围,提升灌溉效率,导流板一465与导流板二466分别引导终端出水口与近端出水口464的喷洒方向,从而控制远近的喷洒区域,带结构设计巧妙,实用性强。
67.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以本实用新型为基础,为解决基本相同的技术问题,实现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所作出地简单变化、等同替换或者修饰等,皆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