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氧疗负压吸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30 08:4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医疗设备 装置 负压 吸引 到氧疗


1.本实用新型涉及到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氧疗负压吸引装置。


背景技术:

2.负压伤口治疗(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npwt)能够促进渗液引流,改善伤口微环境;但持续负压吸引会营造局部低氧环境,降低77%~87%局部组织氧合能力而影响愈合。近年来提出给氧负压伤口治疗(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combined with topical oxygen therapy,npwt tot)的方法能够改善创伤性慢性伤口微环境,促进伤口愈合。其中伤口局部氧疗可使患者创面微环境得到改善,使细菌繁殖受到抑制。而伤口负压吸引可在伤口周边构建密闭环境,通过持续性负压作用使伤口组织水肿、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促使创口愈合。负压吸引联合氧疗治疗已证实取得较好的疗效。给氧负压伤口治疗,伤口微环境明显改善(伤口温度、酸碱度),并且能显著提高伤口组织增殖活性和血管化程度。
3.目前使用的方法:包含伤口负压引流敷料包和伤口给氧治疗仪,清洗创面后将氧疗装置的给氧管置于创面,外接负压吸引设备,妥善固定给氧管给氧,一根负压管吸引,该方法的优点在于,负压吸引装置便于随时更换和统计渗出液量。但上述方法也存在如下缺点:
4.1、由于上述方法中给氧管的出氧口只有一个,这样导致的结果是给氧面积不均匀,甚至大部分氧气被负压管吸走,达不到给氧治疗的目的;
5.2、另外,给氧管和负压管两条管道的设置,增加了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氧疗负压吸引装置。
7.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8.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氧疗负压吸引装置,该氧疗负压吸引装置包括负压吸引组件、供氧组件以及透明膜敷贴;
9.所述负压吸引组件包括负压容器,与所述负压容器固接的第一负压吸引管,以及与所述第一负压吸引管可拆卸插接的第二负压吸引管;所述第一负压吸引管和所述第二负压吸引管上均设置有负压吸引控制阀;
10.所述供氧组件包括用于与供氧装置连接的氧气管,以及与所述氧气管固接的侧孔氧管;所述氧气管上设置有供氧控制阀,所述侧孔氧管呈弧形,且所述侧孔氧管上均匀设置有第一侧孔。
11.优选的,所述负压容器为负压瓶或负压袋。
12.优选的,所述侧孔氧管的首尾两端均开口设置。
13.优选的,还包括可与所述侧孔氧管上的任意一第一侧孔可拆卸插接的氧气衔接管,所述氧气衔接管上均匀设置有第二侧孔。
14.优选的,所述氧气衔接管的首尾两端均开口设置。
15.优选的,所述氧气衔接管的个数为多个。
16.在上述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有助于实现对创口均匀供氧,避免出现供氧不足而影响氧疗效果,负压吸引管拆分为两根并可拆卸插接,避免了非计划性拔管带来的风险。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氧疗负压吸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

负压容器;2

第一负压吸引管;3

第二负压吸引管;4

负压吸引控制阀;5

氧气管;6

侧孔氧管;7

供氧控制阀;8

第一侧孔;9

氧气衔接管;10

第二侧孔;11

透明膜敷贴。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氧疗负压吸引装置,用于需要负压引流及供氧的慢性伤口、外科手术伤口、创伤性伤口的治疗。
21.为了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氧疗负压吸引装置,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的实施例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22.请参考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氧疗负压吸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如图1所示,该氧疗负压吸引装置包括负压吸引组件、供氧组件以及透明膜敷贴11。
24.所述负压吸引组件包括负压容器1,与负压容器1固接的第一负压吸引管2,以及与第一负压吸引管2可拆卸插接的第二负压吸引管3。
25.负压容器1为负压瓶或负压袋,第一负压吸引管2和第二负压吸引管3上均设置有负压吸引控制阀4。
26.所述供氧组件包括用于与供氧装置连接的氧气管5,以及与氧气管5固接的侧孔氧管6。
27.氧气管5上设置有供氧控制阀7,侧孔氧管6呈弧形,并且侧孔氧管6的首尾两端均开口设置,侧孔氧管6上还均匀设置有第一侧孔8。
28.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可与侧孔氧管6上的任意一第一侧孔8可拆卸插接的氧气衔接管9,氧气衔接管9上均匀设置有第二侧孔10。
29.氧气衔接管9的首尾两端均开口设置。作为优选,氧气衔接管9的个数为多个。
3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负压吸引管2长30cm,第二负压吸引管3长15cm,第二负压吸引管3和第一负压吸引管2插接,需要说明的是,其中一负压吸引管的外径与另外一负压吸引管的内径相适配,两者插接实现密封。
31.氧气管5长1.5米,为现有常规氧气管,氧气管5一端可拆卸的连接到现有技术中的供氧装置上,另一端与侧孔氧管6弧形的外侧壁固定连接。
32.侧孔氧管6长20cm,整体呈弧形并围成半包围状,第一侧孔8均匀分布在侧孔氧管6
的弧形内侧壁上,第一侧孔8的直径为3.0nm。
33.侧孔氧管6首尾两端开口设置,侧孔氧管6的首端外径为3.5nm,内径为3.0nm,侧孔氧管6的尾端外径为3.0nm,侧孔氧管6的首尾两端可实现密封插接。
34.每根氧气衔接管9长10cm,每根氧气衔接管9上的第二侧孔10的直径为3.0nm,并且每根氧气衔接管9首尾两端也开口设置,氧气衔接管9的首端外径为3.5nm,内径为3.0nm,氧气衔接管9的尾端外径为3.0nm,氧气衔接管9的尾端可密封插接在侧孔氧管6上的任意一第一侧孔8中。
35.氧气管5、侧孔氧管6以及氧气衔接管9均为管直径为4.0nm的医用塑料软管,第一负压吸引管2和第二负压吸引管3也均为医用塑料软管,透明膜敷贴11可以根据伤口大小进行剪裁包扎创面。
36.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侧孔氧管6围绕在创口周围,使侧孔氧管6围成半包围状,当然也可以使侧孔氧管6的首尾两端插接,在创口周围围绕一圈,具体根据创面大小调节给氧治疗区域即可,第二负压吸引管3远离第一负压吸引管2的一端处于创口处,在具体应用时,第二负压吸引管3可固定粘接在侧孔氧管6上,然后通过透明膜敷贴11将侧孔氧管6和第二负压吸引管3包扎固定在创口处,开启供氧装置以及供氧控制阀7,氧气自氧气管5进入侧孔氧管6,然后通过侧孔氧管6上的第一侧孔8从四周朝创口处供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可将氧气均匀的输送到创面各个位置;与此同时,第一负压吸引管2与第二负压吸引管3插接,并开启第一负压吸引管2和第二负压吸引管3上的负压吸引控制阀4,对创面形成负压吸引,创口渗出液通过第二负压吸引管3和第一负压吸引管2进入到负压容器1;需要更换负压容器1时,只需关闭第一负压吸引管2和第二负压吸引管3上的负压吸引控制阀4以及氧气管5上的供氧控制阀7,将第一负压吸引管2和第二负压吸引管3拨开即实现对负压容器1的拆卸,取新的负压容器1,将新的负压容器1的第一负压吸引管2与第二负压吸引管3插接,然后重新开启插接好的负压吸引管上的负压吸引控制阀4以及氧气管5上的供氧控制阀7即可恢复负压吸引治疗,与现有技术相比,负压吸引管拆分为第一负压吸引管2和第二负压吸引管3,两者插接连接,避免了非计划性拔管带来的风险;通过调节负压吸引管与氧气管上的控制阀,当局部给药治疗(如:局部外涂)时可以调节到合适的负压吸引压力,能确保局部药物治疗的同时不间断负压吸引与氧疗,为更换敷料及给药治疗提供便利;使用医用无菌的透明膜敷贴11包扎,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既能观察创面治疗情况,又能避免细菌感染。
37.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创面的创口较深时,可以配合氧气衔接管9使用,具体的,根据创口的深度及大小,配合使用一到两根氧气衔接管9,将氧气衔接管9插接到围绕在创口周围的侧孔氧管6上,具体而言,使氧气衔接管9的尾端插接到侧孔氧管6上的其中一个第一侧孔8中,使氧气衔接管9伸入到创口深处,使用透明膜敷贴11包扎好之后进行氧疗时,氧气衔接管9与侧孔氧管6匹配插接后形成一无菌供氧管道,可以进行创口深部软组织的供氧治疗。
38.目前市场无此类产品,具体可以使用氧气管及负压吸引袋自制,使用成本低。
39.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