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太阳能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10:3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组件 光伏 太阳能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组件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太阳能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2.近年来,太阳能光伏组件在替代建筑材料应用领域,逐渐增多,其适用性和功能性日渐收到关注。替代建筑材料应用领域多采用双玻太阳能光伏组件,太阳光伏组件自外向内,依次为表层玻璃、封装胶膜、太阳能电池、封装胶膜、底层玻璃,底层玻璃具有较小的比热容(<1000j/(kg
·
℃)),远小于水的比热容4187j/(kg
·
℃),使建筑内与太阳能光伏组件之间温度互相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太阳能光伏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它能够实现对建筑内和太阳能光伏组件之间的温度做到有效隔离。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太阳能光伏组件,包括:
5.太阳能电池,所述太阳能电池背离太阳光线照射的一侧设置有侧壁,所述侧壁用于在装置时形成可调节温度的第一腔体;
6.所述侧壁开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用于供气体流通从而调节温度。
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所述第一开口设于所述第一壁面,所述第二开口设于所述第二壁面。
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所述第一壁面与所述第二壁面之间设有隔板,其中:
9.所述隔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壁面连接,所述隔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壁面之间形成缺口;
10.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均设于所述第一壁面,且分别位于所述隔板的两侧。
1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太阳能电池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太阳能电池之间的距离。
1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数量分别为一个及以上。
1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太阳能光伏组件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位于所述太阳能电池的背离太阳光线照射的一侧,所述第一腔体形成于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太阳能电池之间。
1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太阳能电池背离太阳光线照射的一侧设有第一面板,所述第一腔体形成于所述第一面板背对所述太阳能电池的一侧;
15.所述太阳能电池面向太阳光线照射的一侧设有第二面板。
1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太阳能电池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电池片,相邻的所述电池片之间形成间隙空间,所述第一面板为透明板,且所述第一面板内形成有第二腔体,所
述第二腔体的壁面形成反射层,所述反射层在沿所述第一面板厚度方向形成的正投影至少覆盖部分所述间隙空间,其中:
17.所述反射层的反光面朝向所述太阳能电池所在的一侧,用于承接自所述间隙空间穿过的太阳光线,并将太阳光线反射回所述电池片。
1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射层设于所述第二腔体的顶侧或/和底侧。
1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射层的颜色为白色。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于太阳能电池背离太阳光线照射的一侧形成用于调温的第一腔体,并于第一腔体内设置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以实现流体流通,将该结构设置于建筑体外墙表面可以实现对建筑内和太阳能光伏组件之间的温度做到有效隔离,避免二者之间温度互相影响,也有利于对建筑的快速降温。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第一腔体的其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图2的a向视图;
24.图4是第一腔体的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记说明:1

太阳能电池,2

固定件,3

第一腔体,4

第一开口,5

第二开口,6

第一壁面,7

第二壁面,8

隔板,9

缺口,10

上腔室,11

下腔室,12

电池片,13

间隙空间,14

第一面板,15

第二腔体,16

反射层,17

第二面板,18

封装胶膜,19

第三壁面,20

第四壁面。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7.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太阳能光伏组件,包括:
28.太阳能电池1,本实施例中,太阳能电池1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常规结构,在此不做赘述。上述太阳能电池背离太阳光线照射的一侧设置有侧壁(图中未示出),所述侧壁用于在装置时形成可调节温度的第一腔体3。
29.第一腔体3用于供气体流通,气体流动可以传递热量,从而起到调控温度的作用,所述第一腔体3侧边的壁面(侧壁)上设有第一开口4和第二开口5,以第一开口4作为进风口,以第二开口5作为出风口,气体自所述第一开口4引入所述第一腔体3后从所述第二开口5流出,其中第一开口4和第二开口5的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适应性改变,在此不做限定。将该结构设置于建筑体外墙表面即可为建筑体散热。值得说明的是,气体可以是空气,也可以是其他成分的具有热传导能力的气态物质。
30.本实用新型通过于太阳能电池背离太阳光线照射的一侧形成用于调温的第一腔体,并于第一腔体设置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以实现流体流通,将该结构设置于建筑体外墙表面可以实现对建筑内和太阳能光伏组件之间的温度做到有效隔离,避免二者之间温度互
相影响,也有利于对建筑的快速降温。
31.在一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固定件2,位于所述太阳能电池1的背离太阳光线照射的一侧,所述第一腔体3形成于固定件2与太阳能电池1之间,其中固定件2优选具有较低比热容的材料,以便实现温度的快速交换,本实施例中,第一腔体3设为规则的方体结构,利用第一腔体3的腔体结构,可以起到隔离太阳能光伏组件与建筑内温度的作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第一腔体的形状进行适应性改变,在此不做限定。
32.当然,固定件2除了设置为设置于建筑物的外墙面上的结构,还可以直接是建筑物的墙面,都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
33.可以理解的,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可不包含固定件2,即在太阳能电池2的背面利用侧壁直接装配或形成用于调温的第一腔体3,此处不做具体限制。
34.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图2,所述第一开口4和所述第二开口5位于第一腔体3的相对两侧,气流以直线方式从第一开口4流入第一腔体3后自第二开口5流出,其流体流动方向如图2所示的箭头方向,具体地,所述第一开口4设于所述第一腔体3的侧边上的第一壁面6上,第一壁面6为图2中所示的右侧壁面,所述第二开口5设于所述第一腔体3的侧边上的第二壁面7上,第二壁面7为图2中所示的左侧壁面上,所述第一壁面6和所述第二壁面7水平方向上相对设置。值得指出的是,第一腔体3的侧边是指图1中围绕第一腔体3的边缘部位。
35.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开口4和第二开口5是正对设置,第一壁面6和第二壁面7的位置是示例性的,并不做具体限定,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可以想到,将第一开口4和第二开口5设于相交的两个侧壁面上,这样流体在第一腔体3内的流动是以近l形方式流动,进一步延长在第一腔体3内的流动路径。
3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口4和第二开口5的数量分别为一个及以上。例如,如图3所示,第一腔体3的侧边的壁面包括一对相对设置的第一壁面6和第二壁面7、以及一对相对设置的第三壁面19和第四壁面20,四个壁面分别设于第一腔体3的四个侧边,第一壁面6和第三壁面19上分别设有两个第一开口4,第二壁面7和第四壁面20上分别设有两个第二开口5,此时第一开口4和第二开口5的数量分别可达到四个。本实施例的开口数量多,气流能够自不同的多个第一开口进入并从多个第二开口流出,隔离和降温散热的效果更好;也可以根据需要打开不同位置的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使用更加灵活。
37.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还可以以其他不同的数量、形式自由设于侧边的壁面上,设置灵活多变,且皆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此处不做具体限制。
38.在另一实施例中,参考图4,第一壁面与第二壁面之间设有隔板8,隔板8位于第一腔体3内,其中:
39.所述隔板8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腔体3的第一壁面6连接,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壁面6为图4中的右侧壁面,所述隔板8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腔体3的第二壁面7之间形成缺口9,第二壁面7为图4中的左侧壁面,隔板8的作用是将第一腔体3的腔室分隔为图4中上下分布的上腔室10和下腔室11,上腔室10和下腔室11之间通过缺口9连通,其流体流动方向如图4所示的箭头方向。
40.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口4和所述第二开口5均设于所述第一腔体3的第一壁面6上,且分别位于垂直于所述隔板8的方向上的相对两侧,气流自第一开口4引入上腔室10或下腔室11中,经过缺口9流入另一腔室后,再从第二开口5流出,进而进一步增长在第一腔
体3内的流动路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知晓,隔板8的数目和分布可根据实际调温需求进行设定,在此不做限定。
41.进一步地,第一开口4作为进风口,所述第一开口4与所述太阳能电池1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开口5与所述太阳能电池1之间的距离,安装到建筑体的外墙面时,流体可以从第一开口4进入并优先经过靠近建筑体的一侧,即在图4的视角中,将所述第一开口4设于第二开口5的下方,以隔板8为界,第一开口4位于隔板8的下方,第二开口5位于隔板8的上方,流体自第一开口4进入下腔室11后,经过缺口9流入上腔室10再从第二开口5送出。流体优先经过靠近建筑体的一侧,可以将建筑体一侧的高温空气快速携带并从第二开口5流出,为建筑侧降温。
4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太阳能电池1与所述固定件2之间设有第一面板14,第一面板14设于太阳能电池1的背离太阳能光线的一侧,所述第一腔体3形成于所述固定件2与所述第一面板14之间,第一面板14与太阳能电池1之间通过封装胶膜18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1的面向太阳光线照射的一侧设有第二面板17,第二面板17与太阳能电池1之间也通过封装胶膜18连接。本实施例所形成的层状结构即为目前普遍适用的光伏组件结构。当然,太阳能光伏组件的结构也可以只包括用于光电能量转换的太阳能电池1,此处不做限定。优选的,第二面板17的材质可以为玻璃。
4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太阳能电池1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电池片12,相邻的所述电池片12之间形成间隙空间13,在现有技术中,太阳光线自间隙空间13穿过后,不能再产生有效利用,为提高光伏发电效率,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面板14上形成有反射层,所述反射层在沿所述第一面板14厚度方向的正投影至少覆盖过部分所述间隙空间,反射层的范围优选的是覆盖过所有的间隙空间13,以提高太阳光线的反射效果,其中:所述反射层的反光面朝向所述太阳能电池所在的一侧,作用是承接自所述间隙空间穿过的太阳光线,并将太阳光线反射回所述电池片,这样实现了太阳光线的二次利用,提高了太阳能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
44.进一步地,反射层需要具备一定的厚度,本实施例中,所述反射层的厚度为0

1000nm,以保证最大光反射。
45.进一步地,所述反射层的颜色为白色,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可根据特定使用场所的太阳光线的光谱分布设定反射层的颜色,在此不做限定。
46.进一步地,参考图1,所述第一面板14为透明板,第一面板14内形成有第二腔体15,在所述第二腔体15的壁面上涂覆涂料即可形成反射层16。具体的,太阳光线照射到反射层16朝向太阳能电池1所在的一侧后可反射回太阳能电池1,从而利用此反射层16即可将电池片12之间的间隙空间13内透过的太阳光线进行反射和充分利用。在该实施例中,第一面板14内设置第二腔体15后可形成中空结构,该空心设置形式能够隔绝热能;反射层设在封闭的第二腔体15的壁面上、不与空气等外部介质接触,可以避免老化脱落,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反射层16内优选可添加有耐候性的添加剂,以提高使用寿命以及反射效果。
47.进一步地,上述实施例中的反射层16设于所述第二腔体15的顶侧或/和底侧,均可以承接自间隙空间穿过的太阳光线,并将太阳光线反射回电池片。
48.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
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