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换相开关的制作方法

2021-10-23 03:2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不平衡 负荷 低压电器 开关 于三


1.本发明涉及一种低压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三相负荷不平衡换相开关。


背景技术:

2.我国目前的低压配电三相四线制电网中,单相负荷占多数,这些单相负荷由于实际应用情况及时间分布存在较大的不规律性,造成电网存在较严重的三相电流不平衡问题,容易引起单相电流或者中心线过大,增加线路及变压器的铜损和铁损,导致线路过载或短路,甚至导致线缆高温起火引起火灾事故,不利于供电安全。
3.换相开关作为解决三相不平衡问题的一种典型应用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现有的三相进线一相出线的换相开关多采用三个电磁铁驱动三组动静触头,如图1所示的专利201610916682.x,该专利公开的开关采用三个电磁铁及三组动静触头实现三路进线、一路出线换相;如图2所示的中国专利201821456019.7,其采用电磁铁驱动旋转插入式触头实现三路进线、一路出线换相,上述两个专利的技术在进行换相动作时,均是将相线的全电流切换至另一相线,这种切换方式往往会带来另一相线的电流过高,造成新的电流不平衡,不利于系统三相电流的平衡切换;在有三相负载的场合,如三相电动机,上述两个专利的全电流切换将导致电动机的相序改变,会引起电机反转或停转,使得电机发热,同时带来机械和电气冲击,造成电机断轴、烧损,严重的话会带来设备损坏及生产经济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上述背景,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相开关,可有效克服上述问题。
5.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换相开关,包括绝缘外壳、电源进线端、电源出线端,至少一个动触头、至少二个静触头,所述电源进线端包括第一电源进线端和第二电源进线端,所述电源出线端包括第一电源出线端和第二电源出线端,所述第二电源进线端经静触头、动触头与所述第二电源出线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源进线端与第一电源出线端直接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源出线端和第二电源出线端相互绝缘。
6.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源进线端与所述第一电源出线端通过第一导电件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件设置在所述绝缘外壳内部或外部。
7.优选的,所述换相开关还包括至少一个电的驱动装置,所述电的驱动装置包括储能机构、传动机构和动力装置。
8.优选的,所述动力装置为电机或电磁机构。
9.优选的,所述换相开关设置有至少一个电子控制器。
10.优选的,所述换相开关设置有有线或无线通信模块。
11.优选的,所述换相开关设置有至少一个电流传感器和/或至少一个电压采集模块。
12.优选的,所述的动触头为单断点型或双断点型。
13.优选的,所述换相开关设置有手动操作机构。
14.优选的,所述手动操作机构包括转盘和手柄。
15.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源出线端与所述第二电源出线端上承载的负荷值根据负载需求增加或减少。
16.优选的,所述换相开关的一路或多路非直通电源可切换220v电压;所述换相开关的直通电源可切换380v或220v的电压。
1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发明通过设置一路电源出线端与一路电源进线端直通,另一路电源出线端通过动静触头与多路电源进线端接通与分断完成自动换相,自动完成电流的三相平衡;2.本发明通过设置两路电源出线端,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负载分配,将两路电源出线端下的负载手工安装调整,从而实现两路电源出线端不同比例的负荷分布,一方面可以实现手动完成电流的三相平衡,另一方面可在换相时只转换部分电流,有效的避免出现切换全部电流后造成的另一相电流超载的问题,更有利于达成相间电流平衡;3.本发明的换相开关在设置三个电源切换装置时,每个电源切换装置上设置的直通的电源可分别设定为三相电源的a、b、c不同相,可用于三相负载如三相电动机等,在换相动作时,直通的a、b、c不会动作改变相序,从而避免换相动作造成三相负载相序改变后带来的电动机反转等问题,保证换相动作时,三相负载仍然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背景技术一现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背景技术另一现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发明的换相开关的总体布局示意图。
22.图4为本发明的换相开关的设有转接排总体布局示意图。
23.图5为本发明的换相开关的单极内部结构布局示意图。
24.图6为本发明的换相开关的驱动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本发明的换相开关的储能单元与动触头连接方式结构示意图。
26.图8为本发明的换相开关的手动操作机构结构示意图。
27.图9为本发明的换相开关的电磁铁驱动结构示意图。
28.图10为本发明的换相开关的另一手动操作机构结构示意图。
29.图11为本发明的换相开关的动触头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发明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发明的示例来提供对本发明的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决不限
于下面所提出的任何具体配置,而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前提下覆盖了元素、部件任何修改、替换和改进。在附图和下面的描述中,没有示出公知的结构和技术,以便避免对本发明造成不必要的模糊。
31.为便于描述,下文所提到的长、宽和高的方向分别与图3或图4所示的z、x和y的方向相对应,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2.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3.需要说明的是,下文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4.如图3和图4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换相开关100,所述换相开关100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源切换装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源切换装置的数量为三个,所述电源切换装置包括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第二电源切换装置300和第三电源切换装置400,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第二电源切换装置300和第三电源切换装置400沿所述换相开关100的宽度方向即图3所示的x轴方向依次设置,且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第二电源切换装置300和第三电源切换装置400结构相同,所述电源切换装置还包括电源进线端500和电源出线端600,所述电源进线端500包括电源进线端510、电源进线端520和电源进线端530,所述电源出线端600包括电源出线端610、电源出线端620和电源出线端630,所述电源进线端510和所述电源出线端610与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相对应,所述电源进线端520和所述电源出线端620与所述第二电源切换装置300相对应,所述电源进线端530和所述电源出线端630与所述第三电源切换装置400相对应。所述电源出线端610、电源出线端620和电源出线端630的结构相同,所述电源进线端510、电源进线端520和电源进线端530的结构相同,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换相开关10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源切换装置,不限于三个,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源切换装置的数量为三个,多个电源切换装置的结构相同。下面以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为例,对所述换相开关详细说明如下。
35.具体的,请参考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设置有绝缘外壳210、电源进线端510、电源出线端610、至少一个动触头220、至少二个静触头230、至少一个电的驱动装置240、至少一个电子控制器250,所述动触头220、静触头230、电的驱动装置240、电子控制器250均设于所述绝缘外壳210内,所述电源进线端510包括第一电源进线端510a和第二电源进线端510b,所述第一电源进线端510a和第二电源进线端510b分别对应a相和b相,所述电源出线端610包括第一电源出线端610a,所述电源进线端510的第一电源进线端510a和第二电源进线端510b沿所述换相开关100的高度方向即图3或图4所示的y轴方向依次纵向排列,且相邻电源切换装置对应相的电源进线端沿所述换相开关100的宽度方向即图3或图4所示的x轴方向对应依次排列设置,且相邻电源切换装置对应相的电源进线端或电源出线端之间分别相互绝缘。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源进线端510a和第二电源进线端510b的对应相可以是其他相极,如:所述第一电源进线端510a可对应b相或c相,第二电源进线端510b可对应a相或c相,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制,上述描述仅是
为了便于清楚的阐述本发明。
36.具体的,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源进线端510的第一电源进线端510a、所述电源进线端520的第四电源进线端520a和所述电源进线端530的第七电源进线端530a沿所述换相开关100的宽度方向对应依次排列设置,且彼此并联连接,所述电源进线端510的第二电源进线端510b、所述电源进线端520的第五电源进线端520b和所述电源进线端530的第八电源进线端530b沿所述换相开关100的宽度方向依次排列设置,且彼此并联连接。
37.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源进线端510还包括第三电源进线端510c,所述电源进线端520还包括第六电源进线端520c,所述电源进线端530还包括第九电源进线端530c,所述第三电源进线端510c、第六电源进线端520c和第九电源进线端530c分别对应其相应电源切换装置的c相,所述第三电源进线端510c、第六电源进线端520c和第九电源进线端530c并联连接,且所述第三电源进线端510c、第六电源进线端520c和第九电源进线端530c沿所述换相开关100的宽度方向依次排列设置,所述第一电源进线端510a、所述第二电源进线端510b和所述第三电源进线端510c沿所述换相开关100的高度方向即y轴方向依次纵向排列,所述第四电源进线端520a、第五电源进线端520b和第六电源进线端520c沿所述换相开关100的高度方向即y轴方向依次纵向排列,所述第七电源进线端530a、第八电源进线端530b和第九电源进线端530c沿所述换相开关100的高度方向即y轴方向依次纵向排列。即:所述电源进线端510、电源进线端520或电源进线端530的a相、b相和c相分别沿所述换相开关100的高度方向依次纵向排列,且所述电源进线端510、电源进线端520和电源进线端530的a相、所述电源进线端510、电源进线端520和电源进线端530的b相、所述电源进线端510、电源进线端520和电源进线端530的c相分别沿所述换相开关100的宽度方向对应排列设置。此时,所述电源出线端600还包括第二电源出线端610b。
38.当然,在其他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所述第二电源切换装置300和第三电源切换装置400也可以依次沿所述换相开关100的长度方向即图3或图4所示的z轴方向或者高度方向即图3或图4所示的y轴方向组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所述第二电源切换装置300和第三电源切换装置400沿所述换相开关100的宽度方向依次设置,相较于沿所述换相开关100的长度方向或高度方向布置,如此设置的好处是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所述第二电源切换装置300和第三电源切换装置400依次沿宽度方向组装时整个换相开关的宽度尺寸最小,且高度不超过115mm,多个所述电源切换装置沿宽度方向拼接,相较于所述多个电源切换装置沿其他方向设置,横向尺寸最小,也是实现相与相并联最容易的排列方式,占用柜体空间最小,无需重新设计柜体,换相开关体积小材料用量小,降低成本。
39.此外,所述换相开关100也可以为一体化,即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所述第二电源切换装置200和第三电源切换装置400设于同一绝缘外壳内且彼此绝缘设置,可以实现同样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做限定。
40.进一步的,在所述换相开关100的外部还设有连接排700,所述连接排700包括a相连接排710、b相连接排720和c相连接排730,所述a相连接排710连接所述第一电源进线端510a、第四电源进线端520a和第七电源进线端530a,所述b相连接排720连接所述第二电源进线端510b、第五电源进线端520b和第八电源进线端530b,所述c相连接排730连接所述第三电源进线端510c、第六电源进线端520c和第九电源进线端530c,从而实现所述相邻电源
切换装置对应相极的并联。
41.在所述连接排700的外部还连接有转接排800,所述转接排800包括a相转接排810、b相转接排820和c相转接排830,所述a相转接排810的一端与所述a相连接排710电连接,所述b相转接排820的一端与所述b相连接排720电连接,所述c相转接排830的一端和所述c相连接排730电连接,且所述a相转接排810、b相转接排820和c相转接排830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到上级相线上,相较于各电源切换装置的多个电源进线端子分别并联到所述上级相线的接线方式,此种设置方式接线简单,成本较低,节省了大量的接线排,占用柜体空间小,结构简单。
42.请继续参考图3所示,下面继续以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为例对各部件的结构详细说明。在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内设有第一导电件260,所述第一导电件260的一端与所述电源进线端510的任一进线端子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电源出线端610的任一出线端子相连,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件26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源进线端510a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源出线端610a相连,从而实现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内其中一极的电流直通,如此设置的好处是通过设置一路电源出线端与一路电源进线端直通,另一路电源出线端通过动静触头与多路电源进线端形成接通与分断,实现换相动作,所述第一电源出线端610a与所述第二电源出线端610b承载的负荷值可根据负载需求增加或减少,比如在实际台区的配电系统中,所述第一电源出线端610a与所述第二电源出线端610b各安装5个家庭电表,假设各个家庭的用电负载功率相同,则所述第一电源出线端610a与所述第二电源出线端610b各承载50%负载电流,如需调整负载分配,则可人工手动将第一电源出线端610a调整为安装2个家庭电表,将第二电源出线端610b调整安装为8个家庭电表,则所述第一电源出线端610a承载20%的负载电流,所述第二电源出线端610b承载剩余的80%的负载电流,当然,也可以是其他的承载比例,可根据实际需求对负载进行调整。如此设置一方面可以实现手动完成电流的三相平衡,另一方面可在换相时只转换部分电流,有效的避免出现切换全部电流后造成的另一相电流超载的问题,更有利于达成相间电流平衡。所述换相开关100的其他一路或多路非直通电源与配电系统的中性线或零线配合使用时可输出220v的电压;此外,所述换相开关100在设置三个电源切换装置时,每个电源切换装置上设置的直通的一路电源可分别设定为三相电源的不同相,例如,当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的直通电源对应a相时,所述第二电源切换装置300和所述第三电源切换装置400的直通电源分别对应b相和c相,且所述第二电源切换装置300和所述第三电源切换装置400的直通电源不能对应相同的相,此时,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第二电源切换装置300和第三电源切换装置400的直通电源共同使用可输出380v的电压;当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第二电源切换装置300和第三电源切换装置400中的其中任一直通电源与配电系统的中性线或零线配合使用时可输出220v的电压;同样的,此种设置方式可用于三相负载如三相电动机等,在换相动作时,直通的a、b、c不会动作改变相序,从而避免换相动作造成三相负载相序改变后带来的电动机反转等问题,从而保证换相动作时,三相负载仍然正常工作。
4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件260设于所述绝缘外壳210的内部,当然,除上述设置方式外,所述第一导电件260也可设于所述绝缘外壳210的外部,只要能实现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其中一极的直通即可,在此不做限制。
44.请参考图6至图8所示,所述电的驱动装置240包括储能机构241、传动机构242和动
力装置243,所述动力装置243提供动力并通过所述传动机构242将驱动力传递给所述储能机构241,所述传动机构242分别与所述储能机构241和所述动力装置243转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动力装置243为一电机,所述传动机构242为齿轮传动机构,且与所述电机的驱动轴相连,所述传动机构242与所述储能机构241之间为齿轮传动,在所述电机的驱动下,所述传动机构242的主动轮进行转动,并带动所述出储能机构241的从动轮转动,从而带动所述储能机构241转动。所述储能机构241与所述动触头220连接,当所述储能机构241转动时,可带动所述动触头220转动,从而实现所述换相开关100的电源切换。
45.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请参考图9所示,所述动力装置243也可为电磁机构,所述动力装置243包括电磁铁243a和导杆243b,所述电磁铁243a提供动力,所述导杆243b与所述电磁铁243a铰链连接,并可带动所述传动机构242转动一定角度,从而实现所述驱动装置240的动作。
46.请继续参考图5至图8所示,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的所述静触头230的一端与所述电源进线端510电连接,另一端可与所述动触头220接触或断开,所述静触头230的数量与所述电源进线端510的进线端子的数量相同,且分别与所述电源进线端510的多个进线端子对应电连接,即:所述静触头230与所述电源进线端510的多个进线端子沿所述换相开关100的高度方向分别对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静触头230的数量为3个,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源进线端510a、第二电源进线端510b和第三电源进线端510c对应设置,在其他的具体实现方式中,所述静触头230也可以为两个。
47.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的所述动触头220与所述绝缘外壳210转动连接,并通过芯轴221与所述储能机构241连接,在所述动触头220的动触头杆222的一端设有第一动触点,在所述驱动装置240的驱动下,所述动触头220可绕所述芯轴221转动,并可所述多个静触头230之间进行切换,实现所述换相开关的换相操作。所述动触头220的运动轨迹与所述电源进线端510的第一电源进线端510a、第二电源进线端510b和第三电源进线端510c的布置方向上下纵向一致,即:所述动触头220的运动轨迹为沿所述换相开关100的高度方向上下转动。
48.优选的,所述动触头220可为单断点触头或双断点触头,当所述动触头220为单断点结构时,所述动触头杆222的另一端通过柔性导体与所述电源出线端610的任一出线端子相连,即:所述动触头杆222的另一端可通过柔性导体与所述第一电源出线端610a或第二电源出线端610b相连。
49.当所述动触头220为双断点结构时,如图11所示,在所述动触头杆222的另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一动触点不对称设置的第二动触点,即:所述第一动触点和所述动触头220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a1与所述第二动触点和所述动触头220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a2不相等,此时,所述第一电源切换单元200还包括转换静触头270,所述转换静触头270的一端设有可与所述第二动触点接触或断开的静触点,所述转换静静触头270的静触点与所述静触头240的静触点设于所述芯轴221的两侧,且以芯轴221轴线对称或不对称分布,所述转换静触头27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源出线端610通过第二导电件280电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动触头杆222的另一端设有的第二动触点也可以与第一动触头对称,即:所述第一动触点和所述动触头220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a1与所述第二动触点和所述动触头220的旋转中心之间的距离a2相等,可以实现同样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做限制。在本实施例中,
相较于单断点结构,所述动触头220采用双断点形式的有益效果为更有利于分断灭弧,保证开关的可靠使用。
5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内还设有手动操作机构240a,所述手动操作机构240a包括转盘241a和手柄242a,所述转盘241a设置在所述电机与所述传动机构242之间,并分别与所述电机和所述传动机构242转动连接,所述手柄242a与所述转盘为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所述转盘241a套设在所述电机的转轴上,且与所述传动机构242固定连接。当需要手动时,所述手柄242a驱动转盘241a,所述转盘241a带动所述传动机构242运动,所述传动机构242传动至所述储能机构241,所述储能机构241通过芯轴221带动所述动触头220与转换静触头270及所述静触头230快速分断或接通,从而完成手动换相动作。
51.在另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所述操作机构240b包括转轴241b,所述转轴241b的一端伸入芯轴242b内,另一端设有内六角孔或其他多边形或异形孔,当需要进行换相操作时,通过外部工具如扳手拨动所述转轴241b端部的孔,所述转轴241b开始转动,从而带动所述储能单元230的芯轴242b转动,进而实现所述芯轴242b带动所述执行单元230转动,从而实现换相操作。当然,在其他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也可将所述转轴241b端部设置的内六角孔、其他多边形或异形孔替换为凸起的六边形、其他多边形或异形柱状结构,手动操作时通过相应的工具也可实现换相操作。
52.在一优选实施例内,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内还设有第一电流互感器290、第二电流互感器290a和第三电流互感器290b,所述第一电流互感器290套设于与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的直通电源所对应的电源进线端510a上,用于检测对应总电源进线端子上流经的电流信息,所述第二电流互感器290a套设于与所述第一导电件260对应的电源出线端子上,用于检测对应电源进线端子上流经的电流信息,所述第三电流互感器290b套设于非直通的电源回路上,如所述非直通的电源回路对应的出线端子处或第二导电件280上。第一电流互感器290、第二电流互感器290a和第三电流互感器290b为计量互感器,当然,在其它可行实施例中,也可以为非计量互感器,在此不做限定。
53.在一优选实施例内,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内还设有电子控制器25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流互感器290、第二电流互感器290a和第三电流互感器290b可将采集到的电流信息传递给所述电子控制器250,所述电子控制器250根据接收到的电流信息判断电流不平衡情况,发出换相指令。所述电子控制器250还包括电压采集模块,可以为所述电子控制器200提供电压信号,计算功率、能耗等信息。
5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内还设有通信模块、智能配变控制终端,所述智能配变控制终端是利用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能够实现配变状态监测、负荷不平衡控制策略、无功补偿控制、报表、计量、远方系统通讯的高集成度、高智能化控制终端。所述电子控制器可控制通信模块发送相关信息至智能配变控制终端,使智能配变控制终端实时了解该电源切换装置状态及负荷情况,并计算出三相不平衡度,做出负荷控制策略并发出控制命令,通信模块将控制命令传递至电子控制器对电源切换装置进行换相动作以实现负荷的三相平衡,通信模块可采用无线通讯或有线通讯的方式,所述无线通讯方式包括蓝牙、红外、wifi、ble、zigbee、gprs、4g、5g、nb-iot或lora,所述有线通讯方式包括rs485、lan、can、devicenet、profibus或hplc等。
55.下面针对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的电源切换过程详细描述如下:
所述电子控制器250根据接收到的电流信息判断电流不平衡情况,发出换相指令,所述电机接收命令后开始转动,通过所述传动机构242传动至所述储能机构241,所述储能机构241通过所述芯轴221带动所述动触头220与所述转换静触头270及所述静触头230快速分断或接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储能机构241内部单次储能后即马上释能,实现快合快分,无锁止机构对能量进行储存,即所谓的非预储能式储能机构,当然,在其它可行实施例中,所述储能机构241可以为预储能操作机构,即储能后,有专用的锁止机构对能量进行储存,在时能通过触发机构瞬间释能,实现更快的动作。
56.所述第二电源切换装置300、所述第三电源切换装置400与所述第一电源切换装置200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电源切换装置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也可以为两个。
57.本发明通过设置一路电源出线端与一路电源进线端直通,另一路电源出线端通过动静触头与多路电源进线端接通与分断完成自动换相,自动完成电流的三相平衡;本发明通过设置两路电源出线端,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负载分配,将两路电源出线端下的负载手工安装调整,从而实现两路电源出线端不同比例的负荷分布,一方面可以实现手动完成电流的三相平衡,另一方面可在换相时只转换部分电流,有效的避免出现切换全部电流后造成的另一相电流超载的问题,更有利于达成相间电流平衡;本发明换相开关在设置三个电源切换装置时,每个电源切换装置上设置的直通的电源可分别设定为三相电源的a、b、c不同相,可用于三相负载如三相电动机等,在换相动作时,直通的a、b、c不会动作改变相序,从而避免换相动作造成三相负载相序改变后带来的电动机反转等问题,保证换相动作时,三相负载仍然正常工作。
58.本发明可以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而不脱离其精神和本质特征。当前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都被看作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定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非上述描述定义,并且,落入权利要求的含义和等同物的范围内的全部改变从而都被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之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