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卫星接收天线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0-19 22:5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天线 接收 结构 制作 卫星


1.本实用新型涉及天线制作技术领域,具体的是一种卫星接收天线结构。


背景技术:

2.馈源杆是卫星接收天线结构的重要部件,其用于固定馈源。
3.参考附图5,现有技术中的卫星接收天线结构,包括具有凸面和凹面的反射面1,在反射面1的凸面设有背夹2。馈源杆3的一端与背夹2连接,馈源杆3的另一端沿所述反射面1的凸面延伸,当延伸至所述反射面1的边缘处时,再沿垂直于所述反射面1所在圆面的径向延伸。即,相当于,馈源杆3从反射面1的底部绕过,馈源杆3在反射面1的边缘处设置弯折,以使其能够延伸至反射面1凹面的一侧,馈源杆3位于反射面1凹面一侧的端部设有馈源夹4。由此,馈源杆3呈“l”型。
4.现有技术中的卫星接收天线结构,其馈源杆的长度值较大,造成材料成本较高。并且馈源杆沿反射面凸面延伸的部分和反射面凸面之间需要安装螺栓和螺母,由此使得安装成本较高。馈源杆的这种弯折工序,也需要耗费人力和物力来加工。同时,“l”型的馈源杆只与背夹连接,从而其稳定性较差,容易出现晃动。
5.基于上述,有必要提出一种卫星接收天线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卫星接收天线结构,其降低了加工成本,使得反射面与背夹的连接更加牢固和稳定,并使得馈源杆能够保持稳定,提高了馈源接收信号的稳定性。
7.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卫星接收天线结构,包括:
8.反射面,所述反射面具有凸面和凹面,所述凹面用于接收和反馈信号,所述反射面上开设有贯通的通孔;
9.背夹,所述背夹设于所述反射面的凸面;
10.馈源杆,所述馈源杆穿设在所述通孔上,所述馈源杆的一端位于所述反射面的凸面的一侧且与所述背夹连接,所述馈源杆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反射面的凹面的一侧。
11.作为优选,所述馈源杆远离所述背夹的一端与馈源夹可拆卸地连接。
12.进一步优选,所述馈源夹包括第一半圆夹和与所述第一半圆夹相对合的第二半圆夹,所述第一半圆夹与所述馈源杆连接,所述第一半圆夹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半圆夹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半圆夹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半圆夹的另一端通过螺丝连接。
13.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一半圆夹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半圆夹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一半圆夹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半圆夹的另一端通过螺丝连接。
14.进一步优选,所述第二半圆夹的一端穿设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平行于所述馈源夹的轴线方向设置,所述转动轴的两端与所述第一半圆夹连接,所述第二半圆夹能够绕所述转动轴转动。
15.作为优选,所述背夹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与所述反射面的凸面连接,所述基板的两侧背向所述反射面延伸出第一夹片和第二夹片,所述馈源杆相对的两个侧壁分别设有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一夹片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和所述第二夹片连接。
16.作为优选,所述背夹背向所述反射面的一端连接有立柱,所述背夹与所述立柱之间通过调节头连接。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8.本实用新型卫星接收天线结构通过设置馈源杆的一端与背夹连接,馈源杆的另一端朝向反射面延伸至穿过反射面,由此,使得馈源杆不需要从反射面的底端凸面绕过,从而降低了馈源杆的长度,降低了材料成本,并且使得馈源杆不需要和反射面的凸面连接,取消了原“l”型馈源杆安装所需的螺栓和螺母,降低了安装成本。
19.本实用新型的馈源杆无弯管工序,降低了馈源杆的加工成本,提高了馈源杆的加工效率。
20.本实用新型馈源杆通过设置馈源杆的一端与背夹连接,馈源杆的另一端朝向反射面延伸至穿过反射面,从而,馈源杆能够对反射面起到固定作用,使得反射面与背夹的连接更加牢固和稳定。同时反射面对馈源杆也起到限位作用,使得馈源杆能够保持稳定不晃动,提高了馈源接收信号的稳定性。
21.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卫星接收天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卫星接收天线结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卫星接收天线结构去除立柱后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反射面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是现有技术中卫星接收天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8.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1

反射面;2

背夹;3

馈源杆;4

馈源夹;5

立柱;6

调节头;7

第一连接板;101

通孔;201

第一夹片;202

基板;301

第一半圆夹;302

第二半圆夹。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0.参考附图1

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卫星接收天线结构,其包括反射面1、背夹2、馈
源杆3。反射面即天线反射面。
31.所述反射面1具有凸面和凹面,所述凹面用于接收和反馈信号,所述反射面1上开设有贯通的通孔101;
32.所述背夹2设于所述反射面1的凸面;
33.所述馈源杆3穿设在所述通孔101上,所述馈源杆3的一端位于所述反射面1的凸面的一侧且与所述背夹2连接,所述馈源杆3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反射面1的凹面的一侧。
34.本实施例通过设置馈源杆3的一端与所述背夹2连接,馈源杆3的另一端朝向反射面1延伸至穿过反射面1,由此,使得馈源杆3不需要从反射面1的底端凸面绕过,从而使得馈源杆3的长度减小,降低了材料成本。并且使得馈源杆3不需要和反射面1的凸面连接,取消了现有技术中“l”型馈源杆3与反射面1的凸面之间安装所需的螺栓和螺母,降低了安装成本。
35.现有技术中“l”型馈源杆3的制备,需要对馈源杆3做弯管处理,才能产生“l”形状。本实施例馈源杆3无弯管工序,降低了馈源杆3的加工成本。馈源杆3的一端与背夹2连接,馈源杆3的另一端穿过反射面1,从而馈源杆3能够对反射面1起到固定作用,使得反射面1与背夹2的连接更加牢固和稳定。同时反射面1对馈源杆3也起到限位作用,使得馈源杆3保持稳定,提高了馈源杆3上所设馈源的信号接收的稳定性。
36.在馈源杆3远离背夹2的一端可拆卸的连接有馈源夹4,用以安装馈源(附图中未示出)。通过设置馈源夹4和馈源杆3可拆卸的连接,从而便于反射面1和馈源杆3的安装和拆卸。在安装馈源杆3时,先将馈源杆3从反射面1的通孔101中穿过,再安装馈源夹4。在拆卸馈源杆3时,先从馈源杆3上拆卸馈源夹4,再将馈源杆3从反射面1的通孔101中取出。
37.馈源夹4包括第一半圆夹301和第一半圆夹302,第一半圆夹301和第一半圆夹302相对合,以共同夹持住馈源。第一半圆夹301与馈源杆3连接。第一半圆夹301的一端和第一半圆夹302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一半圆夹301的另一端和第一半圆夹302的另一端通过螺丝连接,由此,可以实现第一半圆夹301和第一半圆夹302的开合,以便于安装馈源。
38.本实施例中,第一半圆夹302的一端穿设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平行于第一半圆夹302的轴线方向设置,转动轴的两端与第一半圆夹301连接,使得第一半圆夹302能够绕转动轴转动,由此实现第一半圆夹301和第一半圆夹302的开合。
39.在一个可选的实施方案中,第一半圆夹301的一端和第一半圆夹302的一端铰接,第一半圆夹301的另一端和第一半圆夹302的另一端通过螺丝连接,由此使得第一半圆夹302能够绕铰接点转动,以便于安装馈源。
40.所述背夹2包括基板202。基板202与所述反射面1的凸面连接。所述基板202的两侧背向所述反射面1延伸出第一夹片201和第二夹片,所述馈源杆3相对的两个侧壁分别设有第一连接板7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7和所述第一夹片201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和所述第二夹片连接。第一连接板7和第一夹片201平行设置,第二连接板和第二夹片平行设置。
41.背夹2背向反射面1的一端连接有立柱5,背夹2与立柱5之间通过调节头6连接。立柱5用于支撑反射面1,调节头6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夹持部,第一夹片201和第二夹片设于两个夹持部之间,并分别与两个夹持部通过螺丝固定,由此,使得反射面1通过立柱5立设于预设的安装面(如地面)。
42.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