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耦合热管技术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09-10 19:08: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余热 排出 能动 系统 耦合

技术特征:
1.一种耦合热管技术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由基座(1)、燃料棒(2)、第一级热管(3)、基体(4)、teg温差发电装置(5)、第二级热管(6)、肋片(7)、内外壳体间的海水(8)、潜航器外部的海水(9)、内壳体(10)和外壳体(11)组成;其中基座(1、燃料棒(2、第一级热管(3、基体(4)、温差发电装置(5)、第二级热管(6)的吸热区位于内壳体(10)内,第二级热管(6)的放热区和肋片(7)位于内壳体(10)和外壳体(11)之间;所述基座(1)位于堆芯内,起支撑固定的作用,燃料棒(2)分布在基座(1)中,核反应在燃料棒(2)处产生大量的热量,第一级热管(3)插入基座(1)中,与燃料棒(2)错列布置,第一级热管(3)的吸热区吸收燃料棒(2)产生的热量,并传递到第一级热管(3)的放热区;第一级热管(3)的放热区插入基体(4)中,基体(4)上布置了整齐排布的温差发电装置(5),温差发电装置()与基体(4)相接触的一端为温差发电装置(5)的热端,温差发电装置(5的热端吸收从第一级热管(3)的放热区传递过来的热量,温差发电装置(5的冷端与第二级热管(6)的吸热区相接触,第二级热管(6)带走温差发电装置(5)未利用的余热,维持温差发电装置(5)的冷端温度,温差发电装置(5)利用冷热端的温度差,产生电能,为水下静默式潜航器提供运行的能量;第二级热管(6)的放热区穿过内外壳体间的肋片(7)置于内外壳体间的海水(8)中,增加了散热面积,提高了散热效率,通过对流换热的方式将余热传递给内外壳体间的海水(8),并最终释放给潜航器外部的海水(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耦合热管技术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内外壳体间的海水(8)、潜航器外部的海水(9)彼此独立,堆芯区域、温差发电区域、余热排出区域彼此独立,之间通过热管传递热量,而各个工作区域并不直接接触,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耦合热管技术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温差发电装置(5)的热端温度由第一级热管(3)的放热区维持,温差发电装置(5)的冷端温度由第二级热管(6)的吸热区维持,温差发电装置(5)恒定的温度差下运行工作,产生电能(12),供给水下潜航器的正常运行使用;保证了系统的非能动性,减小了体积尺寸,符合水下静默式潜航器的设计和运行要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耦合热管技术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二级热管(6)的吸热区置于温差发电装置(5)的冷端,吸收热电转换未利用的余热;第二级热管(6)的放热区置于内外壳体间的海水(8),将热量最终释放给海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耦合热管技术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级热管(3)置于基体(4)中,与温差发电装置(5)、第二级热管(6)相互交错布置,形成类似于三明治的叠放结构;提高了换热面积,提高了空间利用效率。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耦合热管技术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级热管(3)和第二级热管(6)的个数及布置方式根据需求的换热量及具体的温度条件进行调整,在保证温差发电器(5)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实现余热量的排出。

技术总结
一种耦合热管技术的余热直接排出系统,包括两级热管,第一级热管吸热区插入核反应堆芯的导热基座内部,通过与基座中交错分布的燃料棒进行热交换,将热量通过热管传输给布置在热管放热区的温差发电装置,作为温差发电装置的热端;第二级热管的吸热区布置在温差发电装置的冷端,带走热电转换过程中未利用的余热,二级热管的放热区置于双层壳体中间,通过对流传热的方式,将热量从放热区传递给内外壳体间的海水;本发明采用了高效热管技术,在保证结构紧凑,安全可靠的同时,提高了能量传输与冷却的效率,提高了转换功率。极大地提高了水下无人潜航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证了系统的非能动性,结构全程封闭,安全稳定,无杂质进入,无污染,耐腐蚀。耐腐蚀。耐腐蚀。


技术研发人员:王进仕 杨青凌 马自强 陈伟雄 严俊杰 王成龙 秋穗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安交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1.05.31
技术公布日:2021/9/9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