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10:3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装置 连接


1.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2.连接装置是人们经常使用的装置。然而,目前连接装置在设置的尺寸较大,影响连接装置适应能力。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装置。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包括:
6.第一本体;
7.两个条状件,以第一方向悬空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侧面;所述两个条状件之间形成有安装凹槽;
8.两个卡钩,背对背对应设置于所述两个条状件的末端,能够向靠近所述安装凹槽侧移动;
9.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卡设于所述第一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能够移动,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安装凹槽内;
10.变形件,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外侧,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凹槽内,分别与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一连接件接触,处于变形状态,用于通过变形力使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维持于第一位置,与所述两个卡钩在第二方向重叠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不同。
11.在一些可选的式中,所述第一本体具有滑道,所述第一连接件的部分插设于所述滑道内,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尾端设置有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和所述变形件位于所述滑道的壁体的背对侧;
12.其中,所述凸起结构与所述第一连接件为一体结构;或,所述凸起结构与所述第一连接件为不同结构件。
13.在一些可选的式中,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
14.第二本体,具有第一容纳腔和两个开口;所述第一本体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两个卡钩的至少部分分别对应通过所述两个开口凸出于所述第二本体的外表面,所述第二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能够移动;
15.所述第二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以第三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本体能够迫使所述卡钩向靠近所述安装凹槽侧移动。
16.在一些可选的式中,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
17.第三本体,具有第二容纳腔、两个第一卡槽和插口;所述第二本体的部分通过所述插口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所述两个卡钩的至少部分分别对应通过所述两个开口卡设于
所述两个第一卡槽内;所述第三本体通过所述卡钩的至少部分卡设于所述第一卡槽内而与所述第一本体固定连接;
18.所述第二本体在外力作用下能够带动所述第一本体向远离所述第三本体侧移动;所述第二本体向远离所述第三本体侧移动的情况下,所述两个卡钩能够向靠近所述安装凹槽侧移动至退出所述两个第一卡槽,所述第二本体能够带动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三本体分开。
19.在一些可选的式中,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
20.至少一个第二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三本体,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对接;
21.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沿长度方向具有第一容纳通槽,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连接件沿长度方向具有第二容纳通槽;
22.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
23.第一连接线,穿设于所述第一容纳通槽;
24.第二连接线,穿设于所述第二容纳通槽,与所述第一连接线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连接件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的对接端接触。
25.在一些可选的式中,所述两个条状件与所述第一本体可转动地连接。
26.在一些可选的式中,所述两个卡钩分别对应与所述两个条状件可转动的连接;所述两个卡钩与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表面接触;其中,所述开口位于所述第二表面处;
27.所述第二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以第三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所述两个卡钩沿所述第二表面滑动,以及向靠近所述安装凹槽侧移动;
28.其中,所述第二表面为曲面或斜面。
29.在一些可选的式中,所述卡钩为工字形结构,所述卡钩具有两背对背设置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二本体的壁部卡设于所述第二卡槽内;其中,所述第二本体的壁部为形成所述开口的壁部。
30.在一些可选的式中,所述两个卡钩分别对应与所述两个条状件固定连接;
31.所述第二本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以第三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本体迫使所述两个条状件向靠近所述安装凹槽侧移动,所述两个条状件能够带动所述卡钩转动而向靠近所述安装凹槽侧移动。
32.在一些可选的式中,所述第三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满足平行条件,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满足垂直条件。
33.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所述连接装置包括:第一本体;两个条状件,以第一方向悬空设置于第一本体的第一侧面;两个条状件之间形成有安装凹槽;两个卡钩,背对背对应设置于两个条状件的末端,能够向靠近安装凹槽侧移动;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卡设于第一本体,相对于第一本体能够移动,至少部分设置于安装凹槽内;变形件,套设于第一连接件的外侧,至少部分位于安装凹槽内,分别与第一本体和第一连接件接触,处于变形状态,用于通过变形力使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维持于第一位置,与两个卡钩在第二方向重叠设置。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装置,变形件的至少部分位于安装凹槽内能够大大减小变形件在第一方向的设置空间。
附图说明
3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接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剖视图;
35.图2为对应图1结构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36.图3为对应图1结构的一个结构爆炸图;
3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接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剖视图;
38.图5为对应图4结构中的第二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39.图6为对应图4结构的一个结构爆炸图;
40.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接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爆炸图;
41.图8为对就在图7结构的另一个视角图。
42.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接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剖视图;
43.图10为对应图9结构的一个结构爆炸图;
44.图11为对应图9结构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45.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接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46.附图标记:100、第一本体;101、滑道;102、滑槽;103、连接凸起;110、条状件;120、安装凹槽;130、卡钩;131、第二卡槽;140、第一连接件;150、变形件;160、凸起结构;200、第二本体;210、第一容纳腔;220、开口;230、连接槽;300、第三本体;310、第二容纳腔;320、插口;330、第一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47.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实施例中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方式,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技术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48.在本技术实施例记载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49.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第三”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第一\第二\第三”区分的对象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50.连接装置包括:第一本体100、两个条状件110、两个卡钩130、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140和变形件150。两个条状件110以第一方向悬空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100的第一侧面;所述两个条状件110之间形成有安装凹槽120;两个卡钩130背对背对应设置于所述两个条状件110的末端,两个卡钩130能够向靠近所述安装凹槽120侧移动;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140卡设于所述第一本体100,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14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能够移动;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140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安装凹槽120内;变形件150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40的外侧,变形件150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凹槽120内,变形件150分别与所述第一本体100和所述第一连接件140接触,变形件150处于变形状态,变形件150用于通过变形力使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140维持于第一位置,变形件150与所述两个卡钩130在第二
方向重叠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不同;由于变形件150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凹槽120内能够大大减小变形件150在第一方向的设置空间,从而减小连接装置在第一方向的设置空间。
5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0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一本体100可以为长方体状结构。又例如,第一本体100可以为中空的结构。
5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条状件110的截面形状不作限定。例如,条状件110的截面形状可以为矩形,也可以为正方体形,还可以为圆形。
53.这里,第一方向不作限定。例如,第一方向可以为第一本体100的长度方向。又例如,第一方向也可以为条状件110的长度方向。作为一示例,第一方向为第一本体100的长度,第一方向也为条状件110的长度,也即,条状件110悬空延伸的方向与长度方向一致,如图1和图2所示。
54.这里,安装凹槽120的形状不作限定。例如,安装凹槽120可以为长方体状结构。
5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卡钩130的截面形状不作限定。例如,卡钩130的截面形状可以为矩形,也可以为梯形,还可以为三角形。
56.这里,卡钩130的部分凸出条状件110的表面,以便卡钩130与其他结构件连接。
57.这里,两个卡钩130背对背设置是指两个卡钩130的凸起部分背对背设置。
58.这里,卡钩130能够向靠近所述安装凹槽120侧移动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例如,卡钩130可以通过变形向靠近所述安装凹槽120侧移动。又例如,卡钩130可以通过运动向靠近所述安装凹槽120侧移动。当卡钩130能够向靠近所述安装凹槽120侧移动的情况下,卡钩130与其他结构件断开连接。
59.这里,两个卡钩130对应设置于所述两个条状件110的末端是指两个卡钩130中的一个卡钩130设置于两个条状件110中的一个条状件110的末端,两个卡钩130中的另一个卡钩130设置两个条状件110中的另一个条状件110的末端。
6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40的数量不作限定。例如,第一连接件14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作为一示例,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连接件140的数量为两个。
61.这里,第一连接件140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安装凹槽120内为第一连接件140可以全部设置于所述安装凹槽120内,也可以部分设置于所述安装凹槽120内。
62.这里,第一连接件140卡设于所述第一本体10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能够移动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例如,第一本体100设置有滑轨,第一连接件140与滑轨可移动地连接。
63.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第一连接件140直接卡设于所述第一本体100,也即,第一连接件140通过与第一本体100连接,第一连接件140既能够相对于第一本体100移动,第一连接件140又不会与第一本体100脱开,不需要设置其他的结构件来使第一连接件14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移动,能够减化连接装置的结构。
64.作为一示例,所述第一本体100具有滑道101,所述第一连接件的部分插设于所述滑道101内,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尾端设置有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和所述变形件位于所述滑道101的壁体的背对侧;以便通过凸起结构使第一连接件卡设于滑道101内,防止第一连接件从滑道101内脱开。
65.在本示例中,滑道101的截面形状不作限定。例如,滑道101的截面形状与第一连接
件的滑道101的截面形状相同。当然,滑道101的截面形状与第一连接件的滑道101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不同。
66.在本示例中,所述第一本体100还具有滑槽102,凸起结构160的部分位于所述滑槽102内,凸起结构160能够在所述滑槽102内滑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14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移动的情况下,所述凸起结构160在所述滑槽102内滑动;以便通过凸起结构160防止第一连接件140和第一本体100脱开,还能够通过凸起结构160限制第一连接件14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滑动的行程。
67.在本示例中,凸起结构160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40可以为一体结构,如图4和12所示。当然,所述凸起结构160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40也可以为不同结构件,如图1和图2所示。
68.所述凸起结构160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40为不同结构件的情况下,凸起结构160可以卡设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140的表面。这里,凸起结构16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凸起结构160为片状结构,凸起结构160具有能够卡设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140的表面的镂空结构。这里,如图1和图2所示,凸起结构160同时与两个第一连接件140连接。需要注意的是,当第一连接件140的数量为一个时,凸起结构160可以与一个第一连接件140连接。
6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变形件150的结构不作限定,只要能够变形即可。例如,变形件150为能够变形的塑胶件。又例如,如图2和图3所示,变形件150可以为弹簧。
70.这里,第二方向不作限定。例如,第一方向为第一本体100的长度方向,第二方向为第一本体100的高度方向。作为一示例,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满足垂直条件;也即,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垂直或大体垂直。
71.这里,变形件150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凹槽120内可以为变形件150全部位于所述安装凹槽120内,也可以为变形件150的部分位于所述安装凹槽120内。
72.这里,如图1所示,由于条状件110以第一方向悬空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100的第一侧面,卡钩130设置于条状件110的末端;也即,设置条状件110和卡钩130需要设定的空间,而变形件150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凹槽120内,变形件150与所述两个卡钩130在第二方向重叠设置;能够大大减小变形件150在第一方向的设置空间,也即,变形件150占用了一部分设置条状件110和卡钩130需要设定的空间;从而大大地减小了连接装置在第一方向的设置空间。
73.这里,第一位置不作限定。第一位置可以为变形件150能够使第一连接件140稳定处于的任何位置。例如,如图1所示,第一位置可以为凸起结构160与滑槽102的第一侧壁抵接时的位置;这里,第一连接件140基于滑槽102的第一侧壁和变形件150的变形力稳定地处于第一位置。又例如,第一位置可以为凸起结构160与滑槽102的第二侧壁抵接时的位置,滑槽102的第二侧壁和滑槽102的第一侧壁相对设置,这里,第一连接件140基于外力和变形件150的变形力稳定地处于第一位置。再例如,第一位置可以为凸起结构160位于滑槽102的第一侧壁和滑槽102的第二侧壁之间的一个位置,这里,第一连接件140基于外力和变形件150的变形力稳定地处于第一位置。
74.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二本体200,第二本体200具有第一容纳腔210和两个开口220;所述第一本体100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210内,所述两个卡钩130的至少部分分别对应通过所述两个开口220凸出于
所述第二本体200的外表面,所述第二本体20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能够移动;所述第二本体20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以第三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本体200能够迫使所述卡钩130向靠近所述安装凹槽120侧移动;以便通过移动第二本体200使所述卡钩130向靠近所述安装凹槽120侧移动。
75.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二体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二本体200可以为长方体状结构。又例如,第二体可以为中空结构。
76.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两个卡钩130的至少部分分别对应通过所述两个开口220凸出于所述第二本体200的外表面,以便两个卡钩130与其他结构件连接。
77.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本体20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能够移动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例如,第一容纳腔210的形状与第一本体100的外部轮廓匹配,第二本体200套设于第一本体100的外侧,第二本体20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能够以第三方向移动。
78.需要注意的是,所述第二本体20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移动的情况下,两个卡钩130分别对应在两个开口220内移动。
79.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二本体200和第一本体100可以卡设在一起,以防止第二本体200和第一本体100分开;也即,第二本体200既能够相对于第一本体100移动,又不会与第一本体100分开。例如,如图4和图6所示,第二本体200具有连接槽230,第一本体100具有连接凸起103,连接凸起103卡设于连接槽230内,连接凸起103能够在连接槽230内滑动,以便通过连接凸起103卡设于连接槽230内而防止第二本体200和第一本体100分开,且通过连接凸起103相对于连接槽230滑动还能够限制第二本体200相对第一本体100移动的行程。
80.在本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本体20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以第三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本体200迫使所述卡钩130向靠近所述安装凹槽120侧移动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
81.例如,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两个条状件110与所述第一本固定连接,所述两个条状件110能够变形,两个条状件110变形的情况下,卡钩130向靠近所述安装凹槽120侧移动;此时,第二本体200可以与两个条状件110接触,当第二本体20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移动时,第二本体200迫使两个条状件110变形而使卡钩130向靠近所述安装凹槽120侧移动。当然,第二本体200也可以与两个卡钩130接触,当第二本体20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移动时,第二本体200迫使两个卡钩130向靠近所述安装凹槽120侧移动,两个条状件110适应性变形。
82.又例如,所述两个条状件110与所述第一本体100可转动地连接,两个条状件11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转动的情况下,卡钩130向靠近所述安装凹槽120侧移动;此时,第二本体200可以与两个条状件110接触,当第二本体20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移动时,第二本体200迫使两个条状件110转动而使卡钩130向靠近所述安装凹槽120侧移动。当然,第二本体200也可以与两个卡钩130接触,当第二本体200相对于第一本体100移动时,第二本体200迫使两个卡钩130向靠近所述安装凹槽120侧移动,两个条状件110适应性转动。
83.示例一,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两个条状件110与所述第一本体100可转动地连接,所述两个卡钩130分别对应与所述两个条状件110可转动的连接;所述两个卡钩130与所述第二本体200的第二表面接触;其中,所述开口220位于所述第二表面处;所述第二本体20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以第三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所述两个卡钩130沿所述第二表面滑动,以及向靠近所述安装凹槽120侧移动;以便通过第二本体200与卡钩130接触而使卡钩
130向靠近所述安装凹槽120侧移动,以便卡钩130与其他结构件断开连接。
84.在示例一中,所述两个条状件110与所述第一本体100可转动地连接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例如,所述两个条状件110与所述第一本体100可以通过第一转轴实现可转动地连接。
85.在示例一中,所述两个卡钩130分别对应与所述两个条状件110可转动的连接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例如,所述两个卡钩130分别对应与所述两个条状件110可以通过第二转轴实现可转动地连接。
86.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两个第一结构件分别对应与两个第二结构件连接是指两个第一结构件中的一个第一结构件与两个第二结构件中的一个第二结构件连接,两个第一结构件中的另一个第一结构件与两个第二结构件中的另一个第二结构件连接。
87.在示例一中,第二表面不作限定,只要第二表面具有导向作用即可,以便所述第二本体20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以第三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所述两个卡钩130沿所述第二表面滑动,以及向靠近所述安装凹槽120侧移动。例如,所述第二表面可以为曲面,也可以为斜面。
88.这里,开口220位于所述第二表面处,第二表面可以包括形成开口220的壁部的外表面,第二表面也可以包括形成开口220的壁部的内表面。
89.在示例一中,为了保证所述两个卡钩130沿所述第二表面滑动,可以在条状件110和第一本体100之间设置第二弹性件,以便通过第二弹性件的变形力使卡钩130与第二表面保持接触。这里,第二弹性件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二弹性件可以为扭簧。
90.当然,第二表面也可以包括形成开口220的壁部的外表面和形成开口220的壁部的内表面。
91.作为一示例,如图9和图11所示,所述卡钩130为工字形结构,所述卡钩130具有两背对背设置的第二卡槽131,所述第二本体200的壁部卡设于所述第二卡槽131内;其中,所述第二本体200的壁部为形成所述开口220的壁部;通过所述第二本体200的壁部卡设于所述第二卡槽131内,能够保证卡钩130与第二本体200的第二表面接触。
92.示例二,所述两个条状件110与所述第一本体100可转动地连接,所述两个卡钩130分别对应与所述两个条状件11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本体20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以第三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本体200迫使所述两个条状件110向靠近所述安装凹槽120侧移动;所述两个条状件110能够带动所述卡钩130转动而向靠近所述安装凹槽120侧移动。
93.在示例二中,所述第二本体200迫使所述两个条状件110向靠近所述安装凹槽120侧移动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例如,第二本体200设置有滑台,滑台表面与条状件110接触,基于滑台表面的导向作用,所述第二本体200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以第三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条状件110沿滑台表面移动向靠近所述安装凹槽120侧移动,所述两个条状件110能够带动所述卡钩130转动而向靠近所述安装凹槽120侧移动。
94.这里,滑台表面可以斜面,也可以曲面。
95.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三方向不作限定。例如,第三方向可以和第一方向满足平行条件,也即,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平行或大体平行。
96.在本实现方式中,卡钩130与其他结构件连接的实现方式不作限定。
97.例如,所述连接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三本体300,第三本体300具有第二容纳腔310、
两个第一卡槽330和插口320;所述第二本体200的部分通过所述插口320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310内,所述两个卡钩130的至少部分分别对应通过所述两个开口220卡设于所述两个第一卡槽330内;所述第三本体300通过所述卡钩130的至少部分卡设于所述第一卡槽330内而与所述第一本体10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本体200在外力作用下能够带动所述第一本体100向远离所述第三本体300侧移动;所述第二本体200向远离所述第三本体300侧移动的情况下,所述两个卡钩130能够向靠近所述安装凹槽120侧移动至退出所述两个第一卡槽330,所述第二本体200能够带动所述第一本体100与所述第三本体300分开;以便通过卡钩130卡设于所述两个第一卡槽330内而实现第三本体300和第一本体100固定连接,通过第二本体200移动而使第一本体100和第三本体300分开。
98.在本示例中,第三本体300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三本体300可以为长方向体状结构。又例如,第三本体300为中空结构。
99.在本示例中,第二容纳腔310用于容纳第二本体200。第二容纳腔310可以容纳一个第二本体200,也可以容纳多个第二本体200。例如,如图7和图8所示,第二容纳腔310可以容纳三个第二本体200。
100.在本示例中,两个第一卡槽330分别与第二容纳腔310连通。
101.在本示例中,插口320与第二容纳腔310连通。插口320的数量不作限定。
102.例如,第三本体300可以具有两个插口320,两个插口320相对设置;这里,第二本体200可以从不同方向插设于第二容纳腔310内。当然,连接装置可以包括两个第二本体200,两个第二本体200分别对应从两个插口320插设于第二容纳腔310内,此时,第三本体300可以对称设置两组两个第一卡槽330。
103.在本示例中,所述连接装置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连接件,至少一个第二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三本体300,至少一个第二连接件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140对接;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140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连接件对接的情况下,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140处于第二位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140处于第二位置的长度小于等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140处于第一位置的长度;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140处于第一位置的长度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140的最大长度,以便通过第三本体300和第一本体100固定连接,而使第二连接和第一连接对接。
104.这里,至少一个第二连接件的数量与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140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作为一示例,至少一个第二连接件的数量与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140的数量均为两个。
105.这里,第二连接件设置于第三本体300的方式不作限定。例如,第二连接件可以固定于第三本体300。又例如,第二连接件和第一连接件140的结构相同,此时,第三本体300用于连接两个第一本体100,也即,两个第二本体200相对插设于第二容纳腔310内。
106.这里,第二位置不作限定,第二位置可以为第一连接件140能够处于的任何位置,第二位置与上述第一位置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107.作为一示例,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140处于第二位置的长度小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140处于第一位置的长度;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140处于第一位置的长度为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140的最大长度;以便通过变形件150的变形力使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140稳定地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连接件对接。
108.这里,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140沿长度方向具有第一容纳通槽,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连接件沿长度方向具有第二容纳通槽;所述连接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第一连接线穿设于所述第一容纳通槽;第二连接线穿设于所述第二容纳通槽,第二连接线与所述第一连接线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连接件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140的对接端接触;从而实现通过第三本体300使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接触而连接。
109.这里,第三本体300可以为连接器,第一本体100用于固定第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线可以通过第三本体300固定。当然,第二连接线和第一连接线也可以相同,也即,通过第三本体300连接两组第一本体100固定的第一连接线。
110.这里,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均为光纤。
111.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装置包括:第一本体100;两个条状件110,以第一方向悬空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100的第一侧面;所述两个条状件110之间形成有安装凹槽120;两个卡钩130,背对背对应设置于所述两个条状件110的末端,能够向靠近所述安装凹槽120侧移动;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140,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安装凹槽120内,相对于所述第一本体100能够移动;变形件150,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40的外侧,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凹槽120内,分别与所述第一本体100和所述第一连接件140接触,处于变形状态,用于通过变形力使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140维持于第一位置,与所述两个卡钩130在第二方向重叠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不同;由于变形件150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安装凹槽120内能够大大减小变形件150在第一方向的设置空间,从而减小连接装置在第一方向的设置空间。
11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