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便携式AI落地图像识别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10:1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识别 装置 图像 落地 ai

一种便携式ai落地图像识别装置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图像识别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ai落地图像识别装置。


背景技术:

2.图像识别,是指利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和理解,以识别各种不同模式的目标和对象的技术,是应用深度学习算法的一种实践应用。现阶段图像识别技术一般分为人脸识别与商品识别,人脸识别主要运用在安全检查、身份核验与移动支付中;商品识别主要运用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特别是无人货架、智能零售柜等无人零售领域。
3.图像识别可能是以图像的主要特征为基础的。每个图像都有它的特征,对图像识别时眼动的研究表明,视线总是集中在图像的主要特征上,也就是集中在图像轮廓曲度最大或轮廓方向突然改变的地方,这些地方的信息量最大。而且眼睛的扫描路线也总是依次从一个特征转到另一个特征上。由此可见,在图像识别过程中,知觉机制必须排除输入的多余信息,抽出关键的信息。
4.专利号cn202020608306公布了一种便携式图像识别装置,包括装置本体、插接槽和图像采集镜头,所述装置本体外侧固定安装有显示屏,所述显示屏底部固定安装有若干个控制按钮,所述装置本体背侧固定安装有安装盖,所述安装盖外侧固定安装有图像采集镜头,所述图像采集镜头内部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菲林面,所述图像采集镜头内部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安装有滑槽,所述滑槽上固定安装有滑块,所述滑块之间固定安装有聚光镜,所述装置本体内部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图像处理器,所述装置本体内部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图像处理器之间固定安装有隔离板,所述装置本体顶部固定安装有插接槽,本装置结构简单,携带方便且识别效果好。
5.目前,在技术上存在一定不足:1、不方便对识别装置进行固定导致装置的实用性降低;2、装置结构复杂不方便进行拆卸导致装置维护时困难度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携式ai落地图像识别装置,通过竖杆、通槽、螺栓、套杆、通孔、圆盘、铰链和支架的相互配合,从而方便的对装置进行固定从而能够增加装置的实用性,再通过盖板、卡块、螺钉孔、螺钉、底座和卡槽的相互配合从而方便将装置进行拆卸降低后期维护难度,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ai落地图像识别装置,包括盖板,所述盖板的外侧壁与底座的外侧壁通过螺钉连接,所述盖板的外侧壁安装有卡块,所述卡块有两组呈对称安装在盖板的外侧壁左侧与右侧,所述底座的顶部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有两组呈对称开设在底座的顶部左侧与右侧,且卡块位于卡槽内侧壁,所述底座的外侧壁安装有竖杆,所述竖杆的外侧壁开设有通槽,所述竖杆的外侧壁与套杆的内侧壁通过螺栓连接且螺栓贯穿通
槽内侧壁,所述套杆的外侧壁开设有通孔且螺栓贯穿通孔,所述套杆的底部安装有圆盘,所述圆盘的底部外侧壁与支架的一端通过铰链连接,所述支架有三组均匀安装在圆盘的底部。
9.可选的,所述盖板的外侧壁与底座的外侧壁均开设有螺钉孔且螺钉贯穿螺钉孔。
10.可选的,所述底座的内侧壁安装有图像处理器。
11.可选的,所述盖板的外侧壁安装有显示器,所述盖板的外侧壁安装有采集镜头。
12.可选的,所述采集镜头的输出端与图像处理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图像处理器的输出端与显示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图像处理器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的输出端电性连接。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4.1、本实用新型实用,操作方便且使用效果好,底座的外侧壁安装有竖杆,竖杆的外侧壁开设有通槽,套杆的外侧壁开设有一组对称的通孔,竖杆位于套杆的内侧壁,从而通过螺栓贯穿通孔使得螺栓贯穿通槽,再通过螺母螺纹连接螺栓的另一端外侧壁,从而能够将竖杆固定在套杆的内侧壁,套杆的底部安装有圆盘,圆盘的底部与支架的一端通过铰链连接,支架有三组均匀安装在圆盘的底部,由于支架与圆盘的底部通过铰链连接,从而支架能够在圆盘的底部进行转动,由于三组支架间形成三角状,从而通过将三组支架进行转动,使得三组支架对圆盘进行支撑从而能够有效的将套杆进行支撑,从而能够将底座进行固定增加装置的实用性。
15.2、本实用新型中,盖板的外侧壁左侧与右侧安装有一组对称的卡块,底座的外侧壁左侧与右侧开设有一组对称的卡槽,卡块与卡槽间相互匹配,从而通过卡块插入到卡槽内能够有效的将盖板与底座进行固定,盖板的外侧壁四周与底座的外侧壁四周均开设有对称的螺钉孔,通过螺钉紧固连接在螺钉孔内,从而能够有效的将盖板与底座进行固定,当需要将装置进行拆卸时,通过拧动螺钉使得螺钉脱离螺钉孔内,再通过将卡块拔出卡槽,从而能够将底座与盖板进行拆卸,从而方便人员进行检修。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便携式ai落地图像识别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便携式ai落地图像识别装置的套杆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便携式ai落地图像识别装置的盖板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便携式ai落地图像识别装置的底座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盖板;2、显示器;3、采集镜头;4、底座;5、套杆;6、圆盘; 7、铰链;8、支架;9、竖杆;10、通槽;11、螺栓;12、通孔;13、卡块; 14、卡槽;15、螺钉孔;16、图像处理器;17、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下面将结合图1~图4,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便携式ai落地图像识别装置进行详细的说明。
24.如图1

4所示,一种便携式ai落地图像识别装置,包括盖板1,所述盖板 1的外侧壁与底座4的外侧壁通过螺钉17连接,所述盖板1的外侧壁安装有卡块13,所述卡块13有两组呈对称安装在盖板1的外侧壁左侧与右侧,所述底座4的顶部开设有卡槽14,所述卡槽14有两组呈对称开设在底座4的顶部左侧与右侧,且卡块13位于卡槽14内侧壁,所述底座4的外侧壁安装有竖杆9,所述竖杆9的外侧壁开设有通槽10,所述竖杆9的外侧壁与套杆5的内侧壁通过螺栓11连接且螺栓11贯穿通槽10内侧壁,所述套杆5的外侧壁开设有通孔12且螺栓11贯穿通孔12,所述套杆5的底部安装有圆盘6,所述圆盘6的底部外侧壁与支架8的一端通过铰链7连接,所述支架8有三组均匀安装在圆盘6的底部。其中,通过竖杆、通槽、螺栓、套杆、通孔、圆盘、铰链和支架的相互配合,从而方便的对装置进行固定从而能够增加装置的实用性,再通过盖板、卡块、螺钉孔、螺钉、底座和卡槽的相互配合从而方便将装置进行拆卸降低后期维护难度。
25.本实施例中如图3

4所示,所述盖板1的外侧壁与底座4的外侧壁均开设有螺钉孔15且螺钉17贯穿螺钉孔15。其中,结构简单方便连接。
26.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底座4的内侧壁安装有图像处理器16。其中,图像处理器能够有效的图像进行处理。
27.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盖板1的外侧壁安装有显示器2,所述盖板 1的外侧壁安装有采集镜头3。其中,显示器能够有效显示采集图像。
28.本实施例中如图1

2所示,所述采集镜头3的输出端与图像处理器16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图像处理器16的输出端与显示器2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图像处理器16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的输出端电性连接。其中,能够及时的切断外部电源。
29.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便携式ai落地图像识别装置,工作时,底座4的外侧壁安装有竖杆9,竖杆9的外侧壁开设有通槽10,套杆5的外侧壁开设有一组对称的通孔12,竖杆9位于套杆5的内侧壁,从而通过螺栓11 贯穿通孔12使得螺栓11贯穿通槽10,再通过螺母螺纹连接螺栓11的另一端外侧壁,从而能够将竖杆9固定在套杆5的内侧壁,套杆5的底部安装有圆盘 6,圆盘6的底部与支架8的一端通过铰链7连接,支架8有三组均匀安装在圆盘6的底部,由于支架8与圆盘6的底部通过铰链7连接,从而支架8能够在圆盘6的底部进行转动,由于三组支架8间形成三角状,从而通过将三组支架8进行转动,使得三组支架8对圆盘6进行支撑从而能够有效的将套杆5进行支撑,从而能够将底座4进行固定增加装置的实用性,盖板1的外侧壁左侧与右侧安装有一组对称的卡块13,底座4的外侧壁左侧与右侧开设有一组对称的卡槽14,卡块与卡槽间相互匹配,从而通过卡块13插入到卡槽14内能够有效的将盖板1与底座4进行固定,盖板1的外侧壁四周与底座4的外侧壁四周均开设有对称的螺钉孔15,通过螺钉17紧固连接在螺钉孔15内,从而能够有效的将盖板1与底座4进行固
定,当需要将装置进行拆卸时,通过拧动螺钉17 使得螺钉17脱离螺钉孔15内,再通过将卡块13拔出卡槽14,从而能够将底座4与盖板1进行拆卸,从而方便人员进行检修。
30.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携式ai落地图像识别装置1、盖板;2、显示器;3、采集镜头;4、底座;5、套杆;6、圆盘;7、铰链;8、支架;9、竖杆;10、通槽;11、螺栓;12、通孔;13、卡块;14、卡槽;15、螺钉孔;16、图像处理器;17、螺钉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31.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