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计算单元组件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10:1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组件 单元 装置 特别 计算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计算单元组件。


背景技术:

2.智能类的电子产品,例如智能眼镜,一般需配套计算单元盒子同时使用。计算单元盒子为一个整体,其包括主板、电池、支架及外壳等,且整体较厚,使用时不便于随身携带。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计算单元组件。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计算单元组件,包括第一模块,第一模块包括第一壳体以及设于第一壳体内的第一电子部件;第二模块,第二模块包括第二壳体以及设于第二壳体内的第二电子部件,第一电子部件与第二电子部件电通信;连接件,连接件的第一端与第一模块连接,连接件的第二端与第二模块连接,连接件具有弹性,以使连接件的两端能够保持合拢状态,且在外力作用下,连接件的两端能够张开,外力消失后,连接件的两端恢复至合拢状态,以带动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闭合。
5.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弯曲呈开口环状;
6.连接件为片状或条状;连接件包括弹性片和至少贴合在弹性片一侧的外壳;
7.外壳与弹性片粘接;
8.外壳和弹性片通过双面胶粘接;
9.弹性片为弹性钢片或弹性塑胶片;和/或,外壳为软胶壳;
10.连接件还包括电传输介质,电传输介质一端伸入第一壳体内与第一电子部件连接,电传输介质另一端伸入第二壳体内与第二电子部件连接,电传输介质外露于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的部分埋设于连接件内;
11.连接件还包括电传输介质,电传输介质一端伸入第一壳体内与第一电子部件连接,电传输介质另一端伸入第二壳体内与第二电子部件连接,电传输介质外露于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的部分埋设于弹性片和外壳之间;
12.第一壳体具有第一面,第二壳体具有第二面,连接件的相对的两端合拢时,第一面与第二面闭合;
13.第一壳体对应第一面处设有第一磁性件,第二壳体对应第二面处设有第二磁性件,第一磁性件能够与第二磁性件吸附,第一模块与第二模块闭合,连接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合拢;
14.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均呈盒子状,且两者适配;
15.电传输介质的与第一电子部件和第二电子部件电连接的至少一端的连接方式为可拆卸连接;
16.连接件还包括至少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中的一个可拆卸连接的连接部,连接部设置在连接件的端部;
17.连接部包括分别设于电传输介质的端部的相对两侧的弹片,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中的至少一个的相对的内壁上分别设有卡扣,电传输介质可拆卸连接于第一电子部件和第二电子部件的至少一个时,电传输介质可拆卸连接的一端的弹片与卡扣卡合;
18.第一模块为主板模块;和/或,第二模块为电池模块。
19.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片上设有多个孔,外壳与弹性片一体成型。
附图说明
20.在不一定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可以在不同的视图中描述相似的部件。具有字母后缀或不同字母后缀的相同附图标记可以表示相似部件的不同实例。附图大体上通过举例而不是限制的方式示出各种实施例,并且与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一起用于对所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在适当的时候,在所有附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同一或相似的部分。这样的实施例是例证性的,而并非旨在作为本装置或方法的穷尽或排他实施例。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计算单元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计算单元组件的第一模块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计算单元组件的第二模块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计算单元组件的一个视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计算单元组件的另一个视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计算单元组件的连接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7.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计算单元组件的剖视图。
28.图8为图7中a部分连接件的局部放大图。
29.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计算单元组件的爆炸图。
30.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后壳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计算单元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33.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计算单元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4.图14为图13中b部分的剖视图。
35.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计算单元组件处于合拢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计算单元组件处于张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37.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计算单元组件挂于穿戴物品上的结构图,其中计算单元组件处于张开状态。
38.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计算单元组件挂于穿戴物品上的结构图,其中计算单元组件处于合拢状态。
39.附图标记:
[0040]1‑
第一模块;11

第一壳体;111

第一上盖;112

第一后壳;1121

第一安装孔;113第一角部孔;12

第一磁性件;13

第一电子部件;131

主板模块连接器;2

第二模块;21

第二壳体;211

第二上盖;2111

第二安装孔;212

第二后壳;213

第二面;214

第二角部孔;22

第二磁性件;23

第二电子部件;231

电池模块连接器;3

连接件;31

弹性片;311

连接孔;312

孔;32

第一外壳;33

第二外壳;34

双面胶;35

弹片;36

卡扣;4

电传输介质;41

主板模块端连接器;42

电池模块端连接器;5

穿戴物品。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此处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方案以及特征。应理解的是,可以对此处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因此,下述说明书不应该视为限制,而仅是作为实施例的范例。包含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与上面给出的对本实用新型的大致描述以及下面给出的对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0042]
通过下面参照附图对给定为非限制性实例的实施例的优选形式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其它特性将会变得显而易见。
[0043]
本说明书可使用词组“在一种实施例中”、“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又一实施例中”或“在其他实施例中”,其均可指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相同或不同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
[0044]
参见图1至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计算单元组件。该计算机单元组件包括第一模块1、第二模块2和连接件3。第一模块1包括第一壳体11以及设于第一壳体11内的第一电子部件13。第二模块2包括第二壳体21以及设于第二壳体21内的第二电子部件23。第一电子部件13与第二电子部件23电通信。连接件3的第一端与第一模块1连接,连接件3的第二端与第二模块2连接。连接件3具有弹性,以使连接件3的两端能够保持合拢状态,且在外力作用下,连接件3的两端能够张开,外力消失后,连接件3的两端恢复至合拢状态,以带动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闭合。
[0045]
第一电子部件13可以与第二电子部件23以无线方式通信。第一电子部件13上可以设置有例如无线充电元件、蓝牙通信或wifi通信的第一无线元件,第二电子部件23可以设置有与第一无线元件对应的例如无线充电元件、蓝牙通信或wifi通信的第二无线元件。第一电子部件13在连接件3发生弹性变形时可以保持与第二电子部件23的通信。
[0046]
第一电子部件13可以通过连接件3与第二电子部件23以有线方式通信。连接件3中设置通信用的数据线。数据线可以在连接件3发生弹性变形时发生弯曲,连接件3发生弹性变形时第一电子部件13可以通过连接件3保持与第二电子部件23的通信。
[0047]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计算单元组件,由于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通过弹性的连接件3连接,连接件3可以发生弹性变形,在外力作用下可以使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呈张开状态,且外力撤销后,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呈闭合状态。使用时,可以将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张开,悬挂于腰带或服装口袋等穿戴物品5上,悬挂后,在连接件3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下,带动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闭合以便相对于穿戴物品5固定,不容易从穿戴物品5上脱出。本实用新型的计算单元组件可以利用连接件3方便的挂在穿戴物品5上,实现随身携带的功能,提升使用的便捷性。
[0048]
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的张开状态和闭合状态是相对状态,张开状态的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的相对距离大于闭合状态的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的相对距离。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的闭合状态可以是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部分贴合,也可以是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部分靠近。连接件3的两端处于合拢状态相对于处于张开状态时,连接件3的两端更加靠近。
[0049]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计算单元组件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0050]
实施例一
[0051]
如图1所示,实施例一的计算单元组件的连接件3可以弯曲呈开口环状。开口环指环形上设有断口。断口的大小可以是1/2到2/3的环行直径。开口环状的连接件3结构合理,不仅能够方便挂设于穿戴物品5上,还能保持挂设后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连接件3包括大致呈缺口环状的第一部分以及分别连接在第一部分的缺口处的两个壁,两个壁大致相互平行。两个壁可以平行于第一部分的过缺口环的中心与缺口的中心点的连线。
[0052]
如图6至图8所示,连接件3可以由片状或条状的结构弯曲成开口环状。也就是,呈开口环状的连接件3展开时呈片状或条状。
[0053]
继续结合图6至图8,连接件3可以包括弹性片31和至少贴合在弹性片31一侧的外壳。弹性片31可以起到支撑和弹性的作用,外壳可以保护弹性片31,同时使连接件3外观美观。
[0054]
外壳与弹性片31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连接,粘接方式简单,牢固性强。例如,外壳和弹性片31可以通过双面胶34粘接,以使连接件3形成稳定的层结构,即保证了连接件3的弹性,又保证了连接件3的结构强度。
[0055]
如图6和图8所示,实施例一示出的弹性片31的两侧分别设置了外壳,外壳分别包裹弹性片31的两侧,以提升连接件3的强度和美观度。
[0056]
外壳除了与弹性片31以粘接的方式连接外,还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例如,外壳与弹性片31通过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如图6所示,弹性片31上设有多个孔312,外壳与弹性片31注塑成型时,外壳的材质可以进入到弹性片31的孔312内,从而使弹性片31与外壳固定的更好,提高连接件3结构的稳定性。
[0057]
弹性片31的具体材质不限,只要在外力作用下能够发生形变,且在外力撤销后能够恢复原来形状即可。例如,弹性片31可以为弹性钢片或弹性塑胶片,弹性钢片和弹性塑胶片的弹性能够满足需求,且取材方便。同样的,外壳的具体材质也不限,只要具有柔韧性,能够随着弹性片31发生形变和复原,并对弹性片31起到保护作用即可。例如,外壳可以为软胶壳或薄壁硬胶。薄壁硬胶的厚度范围为1mm至2mm。当然,也可以取消外壳,即弹性件的两侧均不设置外壳,在弹性件的两侧采用喷涂或蒸镀等方式进行处理,形成对弹性件的保护,并起到美化外观的作用。外壳可以是pp(聚丙烯),pe(聚乙烯),ps(聚苯乙烯系塑料),abs(丙烯腈(a)、丁二烯(b)、苯乙烯(s)三种单体的三元共聚物),as(丙烯腈

苯乙烯共聚物),硬质pvc(聚氯乙烯)等材质。
[0058]
连接件3的两端与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的连接方式不限,而且连接件3的两端与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的连接方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连接方式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式连接。继续结合图1和图6,实施例一中的连接件3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孔311,连接件3的两端可以通过穿设连接孔311内的紧固件与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连接。连接孔311例如可以为螺钉孔,紧固件可以为螺钉。具体地,连接件3的弹性片31上开设连接孔311,连接孔311用于与第一模块1的第一壳体11固定连接,与第二模块2的第二壳体21固定连接。
[0059]
如图3至图5,以及图7和图8,连接件3还包括电传输介质4,电传输介质4一端伸入第一壳体11内与第一电子部件13电连接,电传输介质4另一端伸入第二壳体21内与第二电
子部件23电连接,电传输介质4外露于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的部分埋设于连接件3内。连接件3不仅起到弹性连接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的作用,还起到支撑和保护电传输介质4的作用,利于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的电传输。
[0060]
继续结合图7和图8,电传输介质4外露于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的部分埋设于弹性片31和外壳之间。弹性片31和外壳可以对电传输介质4有效保护。如图6和图8所示,外壳包括第一外壳32和第二外壳33,第一外壳32包覆于呈开口环状的弹性片31的外侧,第二外壳33包覆于呈开口环状的弹性片31的内侧。电传输介质4可以埋设于第二外壳33与弹性片31之间,电传输介质4与弹性片31和第二外壳33之间均可以采用双面胶34粘接。弹性片31与第一壳体11之间可以一体注塑成型,也可以通过双面胶34粘接。如图8所示,连接件3形成由内至外依次包括第二外壳33、双面胶34、电传输介质4、弹性片31、双面胶34和第一外壳32的多层结构。
[0061]
继续结合图4和图5,第一壳体11的一端角设有第一角部孔113,第二壳体21的与第一壳体11设有第一角部孔113的端角设有第二角部孔214,电传输介质4的一端穿过第一角部孔113伸入至第一壳体11内与第一电子部件13连接,电传输介质4的另一端穿过第二角部孔214伸入至第二壳体21内第二电子部件23连接。电传输介质4的两端可以均与第一电子部件13和第二电子部件14焊接到一起。连接件3的弹性片31两端可以分别通过第一角部孔113和第二角部孔214伸入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21内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21固定连接,例如,利用螺钉固定到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21上。连接件3的壳体也通过第一角部孔113和第二角部孔214伸入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21内,连接件3整体更美观。
[0062]
为了利于减小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闭合后的体积,第一壳体11具有第一面,第二壳体21具有第二面213,连接件3的相对的两端合拢,带动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闭合时,第一面与第二面213贴合,整体结构更紧凑,提高便携性。
[0063]
如图9至图11所示,第一壳体11对应第一面处设有第一磁性件12,第二壳体21对应第二面213处设有第二磁性件22,第一磁性件12能够与第二磁性件22吸附。利用第一磁性件12与第二磁性件22的吸附作用,在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闭合时,保持稳定的闭合状态,并使连接件3回复弹性变形,连接件3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合拢。
[0064]
第一磁性件12和第二磁性件22中的一个可以为磁体,另一个可以为能够被磁体吸附的铁磁性构件;或者第一磁性件12和第二磁性件22均为能够相吸附的磁体。
[0065]
如图1至图3,以及图4和图5所示,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21均呈盒子状,且两者适配。具体的,如图1至图5所示,第一壳体11可以包括第一上盖111和第一后壳112,第一上盖111和第一后壳112扣合形成矩形状的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21可以包括第二上盖211和第二后壳212,第二上盖211和第二后壳212扣合形成矩形状的第二壳体21。第一后壳112和第二上盖211形状适配,第一面形成于第一后壳112,第二面213形成于第二上盖211。第一角部孔113可以设于第一后壳112的端角,第二角部孔214可以设于第二上盖211的端角。
[0066]
如图9至图11所示,第一磁性件12可以为三个,并分别设于第一后壳112的三个端角处。第二磁性件22也为三个,并分别设于第二上盖211的三个端角处。当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闭合时,三个第一磁性件12和三个第二磁性件22一一对应,并相互吸附。三个第一磁性件12位于第一后壳112的三个端角处,第一后壳112的剩余的一个端角处设置第一角部孔113。三个第二磁性件22位于第二上盖211的三个端角处,第二上盖211的剩余的一个端角处
设置第二角部孔214。第一后壳112和第二上盖211的四个端角都有相互靠近的作用力,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在外力消失后能够更好的闭合。
[0067]
为了稳定固定第一磁性件12和第二磁性件22,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一后壳112的三个端角处分别设有第一安装孔1121,三个第一磁性件12固定装设于第一安装孔1121内。第二上盖211的三个端角处分别设有第二安装孔2111,三个第二磁性件22固定装设于第二安装孔2111内。
[0068]
实施例二
[0069]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连接件3与第一模块1和/或第二模块2的连接方式不同。区别还在于电传输介质4与第一电子部件13和/或第二电子部件23的连接方式不同。如图12至图14所示,连接件3与第一模块1和/或第二模块2采用可拆卸式的连接方式连接。电传输介质4的与第一电子部件13和第二电子部件23电连接的至少一端的连接方式为可拆卸连接。
[0070]
如图12所示,连接件3还包括至少与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21中的一个可拆卸连接的连接部,连接部设置在连接件3的端部。连接件3通过连接部实现与第一模块1和/或第二模块2的可拆卸式连接。
[0071]
如图13和图14所示,连接部包括分别设于电传输介质4的端部的相对两侧的弹片35。第一壳体11和第二壳体21中的至少一个的相对的内壁上分别设有卡扣36。电传输介质4可拆卸连接于第一电子部件13和第二电子部件23的至少一个时,电传输介质4可拆卸连接的一端的弹片35与卡扣36卡合。
[0072]
具体的,如图12所示,实施例二中示出的连接件3的两端部分别设有连接部,连接件3的两端与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均为可拆卸式连接。具体的,继续结合图12至图14,电传输介质4的两端部分别凸出于连接件3的两端部,连接件3的两端部分别设有位于电传输介质4的端部的相对两侧的弹片35。第一壳体11上设有第一插接口,第二壳体21上设有第二插接口,第一插接口的相对的内壁上分别设有卡扣36,第二插接口的相对的内壁上也设有卡扣36。当电传输介质4的两端部分别可拆卸连接于第一电子部件13和第二电子部件23实现电通信时,连接件3的两端部的弹片35分别和对应的卡扣36卡合,防止电传输介质4和连接件3从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上脱离。当施加作用力于连接件3的弹片35,弹片35与卡扣36解除卡合,连接件3的端部能够从插接口拔出,实现连接件3与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的拆卸。
[0073]
电传输介质4可以为有线传输介质,有线传输介质可以为柔性电路板或数据线。当电传输介质4为有线传输介质时,继续结合图12,电传输介质4的至少一端可以形成第一连接器,第一电子部件13和第二电子部件23的至少一个具有与第一连接器适配的第二连接器。通过连接器连接的方式,并配合卡扣36结构,可以实现快速拆装,且拆装时可以降低电传输介质4损坏的风险。
[0074]
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可以为排针、排母、usb公母座、xh连接器、vh连接器、btb连接器、fpc连接器、ffc连接器、rf连接器等中的一种。
[0075]
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的具体功能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产品确定,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例如第一模块1可以为主板模块;第二模块2可以为电池模块。当第一模块1为主板模块,第二模块2为电池模块时,主板模块设有主板模块连接器131,电传输介质4的一
端设有与主板模块连接器131连接的主板模块端连接器41。电池模块设有电池模块连接器231,电传输介质4的另一端设有与电池模块连接器231连接的电池模块端连接器42,参见图12。主板模块端连接器41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弹片35,电池模块端连接器42的相对的两侧也分别设有弹片35。连接件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主板模块和电池模块时,主板模块端连接器41与主板模块的主板模块连接器131电连接,主板模块端连接器41两侧的弹片35分别与主板模块上的卡扣36扣合。电池模块端连接器42与电池模块的电池模块连接器231电连接,电池模块端连接器42两侧的弹片35分别与电池模块上的卡扣36扣合,参见图14。可以理解的是,弹片35和卡扣36的位置可以互换,即,弹片35可以设置在电池模块和主板模块上,而卡扣36则设置在电池模块端连接器42和主板模块端连接器41的两侧。
[0076]
如图2所示,主板模块包括主板上盖、主板后壳和主板,主板上盖形成第一上盖111,主板形成第一电子部件13,主板后壳形成第一后壳112,主板上盖和主板后壳扣合形成第一壳体11,主板设于第一壳体11内。
[0077]
如图3所示,电池模块包括电池上盖、电池后壳和电池,电池上盖形成第二上盖211,电池后壳形成第二后壳212,电池形成第二电子部件23,电池上盖和电池后壳扣合形成第二壳体21,电池设于第二壳体21内。电池和主板通过电传输介质4连接,电池能够用于为主板供电。
[0078]
下面结合图15至图18对本实用新型的计算单元组件的使用方式进行说明:
[0079]
由第一模块1、第二模块2和连接件3构成的计算单元组件可以具有图15所示的闭合状态和图16所示的张开状态。由于连接件3具有弹性,可以发生弹性变形,在外力作用下可以任意扳动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以改变两者的相对位置。在对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施加反向力时,可以使整个计算单元组件呈张开状态,便于通过连接件3夹持或挂设于穿戴物品5上,参见图17。当作用于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的外力撤销后,在连接件3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下,连接件3复原并拉动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闭合,连接件3的两端从穿戴物品5的两侧夹持住穿戴物品5,参见图18,从而使整个计算单元组件稳定的固定于穿戴物品5上。
[0080]
当需要从穿戴物品5上卸下计算单元组件时,扳动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连接件3在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的带动下发生弹性形变并张开,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也相对张开,便可容易地将计算单元从穿戴物品5上卸下。
[0081]
计算单元组件可以应用于智能眼镜,计算单元组件能够佩戴于使用者的穿戴物品5上,与智能眼镜同时使用并能够随同使用者一起运动,携带方便。
[0082]
本实用新型的计算单元组件可以利用连接件3以夹持或悬挂的方式佩戴于穿戴物品5上,实现随身携带的功能,便于与使用者同时运动,且佩戴后能够固定,提升携带时的稳定性。
[0083]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