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节流阀、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2021-08-13 16:0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空调 节流阀 空调器 特别 室外机
节流阀、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节流阀、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冷凝器或蒸发器输出的冷媒容易存在气液两相状态,而气液两相状态的冷媒在经过节流阀时,在节流前和节流后容易产生不连续的冷媒异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节流阀,旨在减小节流过程中产生的冷媒异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节流阀,包括:

阀座,具有依次连通的第一给排口、安装腔及第二给排口,所述安装腔的腔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节流溢流孔;以及

阀芯,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阀芯具有依次连通的第一进出口、节流通道及第二进出口,所述第一进出口及所述第二进出口分别与所述第一给排口及所述第二给排口对应设置;

其中,所述阀芯具有节流位置,在所述节流位置,流体能在经所述第一进出口进入所述节流通道之前,先经所述第一给排口及所述节流溢流孔进入所述安装腔,并于所述安装腔内混合。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节流位置,所述阀芯的外壁与所述安装腔的内壁之间形成有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连通所述节流溢流孔与所述安装腔。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进出口至所述第一进出口的方向上,所述导流通道的宽度逐渐增大。

在一实施例中,在流体的流动路径上,所述节流溢流孔的内壁包括间隔排布的第一内壁及第二内壁;

在所述节流位置,所述第一进出口所在的端面位于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第二内壁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壁相对于所述第二内壁更靠近所述第一给排口;

在所述节流位置,所述第一进出口所在的端面更靠近所述第一内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阀芯靠近所述第一进出口的一端具有外锥面,所述外锥面与所述安装腔的内壁之间形成有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连通所述节流溢流孔与所述安装腔,其中,所述外锥面与所述安装腔的内壁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节流溢流孔的直径为1.0-2.5毫米。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节流溢流孔为多个,多个所述节流溢流孔沿所述安装腔的周向间隔排布。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阀芯还具有非节流位置,在所述非节流位置,流体经所述第二给排口进入所述安装腔后,能分别经所述节流溢流孔排出至所述阀座外以及经所述阀芯后从所述第一给排口排出至所述阀座外。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阀芯还具有非节流位置,在所述非节流位置,所述节流溢流孔被封闭。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非节流位置,所述阀芯封闭所述节流溢流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腔的腔壁上还开设有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非节流溢流孔;

在所述节流位置,所述阀芯封闭所述非节流溢流孔;

在所述非节流位置,流体经所述第二给排口进入所述安装腔后,能分别经所述非节流溢流孔排出至所述阀座外以及经所述阀芯后从所述第一给排口排出至所述阀座外。

在一实施例中,在流体的流动路径上,所述节流溢流孔相对于所述非节流溢流孔更靠近所述第一给排口;

所述阀芯活动设于所述安装腔内,通过反向流动的流体提供的流动压力能切换所述节流位置与所述非节流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节流溢流孔的直径与所述非节流溢流孔的直径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节流溢流孔的数目与所述非节流溢流孔的数目相同,并一一对应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阀座还具有连通所述第一给排口及所述安装腔的第一限位腔;

所述节流阀还包括挡圈,所述挡圈设于所述第一限位腔内;

在所述节流位置,所述阀芯位于所述挡圈外;

在所述非节流位置,所述阀芯限位于所述挡圈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阀芯具有外锥面,所述挡圈具有于所述外锥面配合的内锥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阀座还具有连通所述安装腔及所述第二给排口的第二限位腔;

在所述节流位置,所述阀芯限位于所述第二限位腔内;

在所述非节流位置,所述阀芯位于所述第二限位腔外。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节流阀还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具有依次连通的第一流通口、流体通道及第二流通口;

所述阀座设于所述阀体,所述第一给排口及所述第二给排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流通口及所述第二流通口对应设置,所述安装腔的腔壁与所述流体通道的内壁之间形成有流体过道,在所述节流位置,所述节流溢流孔连通所述流体过道与所述安装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节流阀还包括设于所述流体通道内的第一滤网及第二滤网,且所述第一滤网位于所述第一流通口与所述第一给排口之间,所述第二滤网位于所述第二流通口与所述第二给排口之间。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上述的节流阀。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节流阀。

在上述节流阀中,在节流位置,流体能在经第一进出口进入节流通道之前,先经第一给排口及节流溢流孔进入安装腔,并于安装腔内混合。也即当阀芯处于节流位置时,流体既可经第一给排口进入安装腔,又可以经节流溢流孔进入安装腔内,经第一给排口及节流溢流孔进入安装腔内的流体先于安装腔内混合后,再经第一进出口进入节流通道内。

而流体在节流前,也即流体在经第一进出口进入节流通道内之前,先于安装腔内混合,可以改善流节流阀内的气液两相流体的混合度,使得气液两相流体混合更均匀,从而可以改善节流前流体流动异音情况,进而可以改善节流后(也即流体经第二进出口排出节流通道后)流体流动状态,使流体流动趋于稳定,优化流体流动异音体验,避免出现流体节流前和节流后产生不连续的流体异音,实现流体在经过节流阀节流时的流体流动静音。也即上述节流阀通过增设节流溢流孔,改善节流阀的流体流道,使得气液两相流体能在节流前混合均匀,从而可以改善流体节流前及节流后流体流动异音情况,避免流体节流前和节流后产生不连续的流体异音,实现流体在经过节流阀节流时的流体流动静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节流阀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节流阀在节流工作模式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传统节流阀在节流工作模式下的流体流动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节流阀在节流工作模式下的流体流动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的节流阀在非节流工作模式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节流阀。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该节流阀10包括阀座200及阀芯300。

阀座200具有依次连通的第一给排口210、安装腔220及第二给排口230。安装腔220的腔壁上开设有与安装腔220连通的节流溢流孔240。

阀芯300设于安装腔220内。阀芯300具有依次连通的第一进出口310、节流通道320及第二进出口330。第一进出口310及第二进出口330分别与第一给排口210及第二给排口230对应设置。

其中,如图1-图3所示,阀芯300具有节流位置,也即节流阀10具有节流工作模式。在节流位置,流体能在经第一进出口310进入节流通道320之前,先经第一给排口210及节流溢流孔240进入安装腔220,并于安装腔220内混合。也即当阀芯300处于节流位置时,流体既可经第一给排口210进入安装腔220,又可以经节流溢流孔240进入安装腔220内,经第一给排口210及节流溢流孔240进入安装腔220内的流体先于安装腔220内混合后,再经第一进出口310进入节流通道320内。

而流体在节流前,也即流体在经第一进出口310进入节流通道320内之前,先于安装腔220内混合,可以改善流节流阀10内的气液两相流体的混合度,使得气液两相流体混合更均匀,从而可以改善节流前流体流动异音情况,进而可以改善节流后(也即流体经第二进出口330排出节流通道320后)流体流动状态,使流体流动趋于稳定,优化流体流动异音体验,避免出现流体节流前和节流后产生不连续的流体异音,实现流体在经过节流阀10节流时的流体流动静音。也即上述节流阀10通过增设节流溢流孔240,改善节流阀10的流体流道,使得气液两相流体能在节流前混合均匀,从而可以改善流体节流前及节流后流体流动异音情况,避免流体节流前和节流后产生不连续的流体异音,实现流体在经过节流阀10节流时的流体流动静音。

如图4及图5所示,图4为传统节流阀在节流工作模式下的流体流动示意图,图5为上述的节流阀10在节流工作模式下的流体流动示意图。根据上述图4及图5可以看出,图5所示的流体在经第一进出口310进入节流通道320之前,于第一进出口310前方具有明显的混合过程。

在本实施例中,在节流位置,阀芯300的外壁与安装腔220的内壁之间形成导流通道400,导流通道400连通节流溢流孔240与安装腔220。如此,流体可以经导流通道400运动至第一进出口310与第一给排口210之间,更利于流体混合均匀。

在本实施例中,在流体的流动路径上,节流溢流孔240的内壁包括间隔排布的第一内壁242及第二内壁244,第一内壁242相对于第二内壁244更靠近第一给排口210。在节流位置,第一进出口310所在的端面位于第一内壁242与第二内壁244之间。如此,既能形成导流通道400,又能避免因第一进出口310所在的端面凸出至第一内壁242外(因第一进出口310所在的端面相对于第一内壁242更靠近第一给排口210),而导致阀芯300完全遮挡节流溢流孔240,进而导致节流溢流孔240的流体流出阻力过大。可以理解,当第二内壁244相对于第一进出口310所在的端面更靠近第一给排口210时,可以认为省略了导流通道400。

在本实施例中,在节流位置,第一进出口310所在的端面更靠近第一内壁242,也即第一进出口310所在的端面与第一内壁242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一进出口310所在的端面与第二内壁244之间的间距。如此,可以使得导流通道400更长,从而更利于流体混合均匀。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进出口330至第一进出口310的方向上,导流通道400的宽度逐渐增大。如此,更利于流体混合均匀。

在本实施例中,阀芯300靠近第一进出口310的一端具有外锥面302,外锥面302与安装腔220的内壁之间形成导流通道400。在第二进出口330至第一进出口310的方向上,外锥面302与安装腔220的内壁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

在本实施例中,节流溢流孔240的直径为1.0-2.5毫米。其中,节流溢流孔240的直径的太小,会导致通过节流溢流孔240进入安装腔220内的流体的流动阻力过大,而节流溢流孔240的直径太大,会导致通过节流溢流孔240进入安装腔220内的流体的流动阻力过小,而且节流溢流孔240的直径太大,还会影响阀芯300的结构强度。综合上述因素,设置节流溢流孔240的直径为1.0-2.5毫米。

在本实施例中,节流溢流孔240为多个,多个节流溢流孔240沿安装腔220的周向间隔排布。如此,更利于经第一给排口210及节流溢流孔240进入安装腔220内的流体于安装腔220内均匀混合。在本实施例中,多个节流溢流孔240沿安装腔220的周向等间距排布。在本实施例中,节流溢流孔240为两个。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及图7所示,阀芯300还具有非节流位置,也即节流阀10具有非节流工作模式。阀芯300能在节流位置与非节流位置之间切换。可以理解,在节流工作模式下,节流阀10的输出流量较小,而在节流工作模式下,节流阀10的输出流量较大。

在本实施例中,在非节流位置,节流溢流孔240被封闭。如此,可以避免节流溢流孔240干扰节流阀10的非节流工作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在非节流位置,阀芯300封闭节流溢流孔240。如此,在移动阀芯300以使得阀芯300从节流位置切换为非节流位置的同时,即可封闭节流溢流孔240。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额外设置封闭节流溢流孔240的节流封闭结构,此时,在非节流位置,阀芯300可以不封闭节流溢流孔240。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腔220的腔壁上还开设有与安装腔220连通的非节流溢流孔250。在非节流位置,流体经第二给排口230进入安装腔220后,能分别经非节流溢流孔250排出至阀座200外以及经阀芯300后从第一给排口210排出至阀座200外。也即在非节流位置,流体经第二给排口230进入安装腔220后,部分流体直接经非节流溢流孔250排出至阀座200外,部分流体依次经过第二进出口330、节流通道320及第一进出口310后,从第一给排口210排出至阀座200外。也即上述节流阀10通过增设非节流溢流孔250,使得节流阀10具有较大输出流量,从而使得节流阀10具有非节流工作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在节流位置,节流溢流孔240处于打开状态,阀芯300封闭非节流溢流孔250。在非节流位置,非节流溢流孔250处于打开状态,阀芯300封闭节流溢流孔240。如此,可以避免非节流溢流孔250干扰节流阀10的节流工作模式,并可以避免节流溢流孔240干扰节流阀10的非节流工作模式。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额外设置封闭非节流溢流孔250的非节流封闭结构,此时,在节流位置,阀芯300可以不封闭非节流溢流孔250。同理,也可以额外设置封闭节流溢流孔240的节流封闭结构,此时,在非节流位置,阀芯300可以不封闭节流溢流孔240。

在本实施例中,同时设置节流溢流孔240与非节流溢流孔250,且在流体的流动路径上,节流溢流孔240与非节流溢流孔250存在前后位置之差,也即在流体的流动路径上,节流溢流孔240相对于非节流溢流孔250更靠近第一给排口210。如此,通过控制阀芯300在流体的流动路径上移动即可实现节流位置与非节流位置的切换,非常便于实现节流位置与非节流位置的切换。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阀芯300也可以不在流体的流动路径上移动,而是在其他方向上移动,能实现节流位置与非节流位置的切换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阀芯300活动设于安装腔220内。在节流工作模式下,流体沿图2所示的箭头的方向流动,在流体的流动压力下,阀芯300稳定处于节流位置;而在非节流模式下,流体的流动路径反向,沿图6所示的箭头的方向流动,在流体的流动压力下,阀芯300从节流位置移动至非节流位置,并稳定处于非节流位置。也即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反向流动的流体提供的流动压力即可实现节流位置与非节流位置的切换。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设置额外的移动机构,通过移动机构移动阀芯300来实现节流位置与非节流位置的切换。

在其他实施例中,在非节流位置,当流体经第二给排口230进入安装腔220后,能分别经节流溢流孔240排出至阀座200外以及经阀芯300后从第一给排口210排出至阀座200外时,也能使得节流阀10具有较大输出流量,从而使得节流阀10具有非节流工作模式。此时,非节流溢流孔250可以省略。而且此时,在非节流位置,节流溢流孔240并没有被封闭。

在本实施例中,非节流溢流孔250的直径为1.0-2.5毫米。非节流溢流孔250的直径的太小,会导致通过非节流溢流孔250排出至阀座200外的流体的流动阻力过大,而非节流溢流孔250的直径太大,会导致通过非节流溢流孔250排出至阀座200外的流体的流动阻力过小,而且非节流溢流孔250的直径太大,还会影响阀芯300的结构强度。综合上述因素,设置非节流溢流孔250的直径为1.0-2.5毫米。

在本实施例中,节流溢流孔240的直径与非节流溢流孔250的直径相同。如此,更利于封闭或打开节流溢流孔240及非节流溢流孔250,而且更利于制造阀芯300。

在本实施例中,非节流溢流孔250为多个,多个非节流溢流孔250沿安装腔220的周向间隔排布。如此,更利于流体通过非节流溢流孔250排出至阀座200外。在本实施例中,多个非节流溢流孔250沿安装腔220的周向等间距排布。在本实施例中,非节流溢流孔250为两个。

在本实施例中,节流溢流孔240的数目与非节流溢流孔250的数目相同,并一一对应设置。如此,更利于封闭或打开节流溢流孔240及非节流溢流孔250,而且更利于制造阀芯300。

在本实施例中,阀座200还具有连通的第一给排口210及安装腔220的第一限位腔260。节流阀10还包括挡圈500,挡圈500设于第一限位腔260内。在节流位置,阀芯300位于挡圈500外;在非节流位置,阀芯300限位于挡圈500内。如此,可以避免在非节流位置,阀芯300自第一给排口210滑出至阀座200外。

在本实施例中,挡圈500具有于外锥面302配合的内锥面502。如此,非常便于阀芯300插入挡圈500。

在本实施例中,阀座200还具有连通的安装腔220及第二给排口230的第二限位腔270。在节流位置,阀芯300限位于第二限位腔270内。在非节流位置,阀芯300位于第二限位腔270外。如此,可以避免在节流位置,阀芯300自第二给排口230滑出至阀座200外。

在本实施例中,节流阀10还包括阀体600。阀体600具有依次连通的第一流通口610、流体通道620及第二流通口630。

阀座200设于阀体600。安装腔220的腔壁与流体通道620的内壁之间形成有流体过道700。在节流位置,节流溢流孔240连通流体过道700与安装腔220。第一给排口210与第一流通口610连通,流体过道700靠近第一给排口210的一端与第一流通口610连通。在非节流位置,非节流溢流孔250连通流体过道700与安装腔220。

在本实施例中,节流阀10还包括设于流体通道700内的第一滤网800及第二滤网900。第一滤网800位于第一流通口610与第一给排口210之间。第二滤网900位于第二流通口630与第二给排口230之间。设置第一滤网800及第二滤网900,可以有效避免流体内的杂质堵塞内径较小的节流通道330。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室外机,该空调室外机包括上述的节流阀10。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上述的节流阀1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