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燃烧器及灶具的制作方法

2021-08-17 13:5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厨房用具 灶具 燃烧 器及
一种燃烧器及灶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厨房用具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燃烧器及灶具。



背景技术:

灶具通过设置的燃烧器生成火焰,以将化学能转化成热能。燃烧器包括依次设置的喷嘴、风门和引射管,其中,引射管用于将喷嘴喷出的燃气进行引射,风门用于调节进入引射管内的空气量。由于燃气与空气的混合程度影响燃烧器的燃烧性能,混合越充分,燃气的燃烧效率越高,相关的燃烧器通过设置多级引射管,并采用多级空气的引入,以增强空气的引射能力,来提高燃气与空气的混合程度。但是,该相关的燃烧器的风门结构复杂,通用性也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燃烧器及灶具,以解决如何提升燃烧器的风门的通用性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烧器,包括:喷嘴,用于喷出燃气;第一引射管,所述喷嘴靠近所述第一引射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引射管的横截面积从所述第一端向相对的第二端收缩;第二引射管,所述第二引射管的第三端靠近所述第一引射管的第二端设置,所述第二引射管的横截面积从所述第三端向相对的第四端收缩;第一风门,靠近所述第一引射管的所述第一端设置,用于调节进入所述第一端的空气量;第二风门,与所述第一风门间隔并靠近所述第二引射管的所述第三端设置,用于调节进入所述第三端的空气量。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风门与所述第一引射管连接;所述第二风门能够沿所述第一引射管的延伸方向相对所述第一引射管往复运动,以调节进入所述第二引射管的第三端的空气量。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引射管的靠近所述第二端的表面设置有螺纹;所述第二风门为套设在所述第一引射管上的与所述表面螺纹连接的螺母。

进一步地,所述螺母的外径不小于所述第二引射管的所述第三端的内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引射管靠近所述第二端的表面开设轴向延伸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二风门开设第一通孔并套设在所述表面上,所述第二风门与所述第一通孔相邻的壁面具有第一凸起;或,所述第一引射管靠近所述第二端的表面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二风门开设第一通孔并套设在所述表面上,所述第二风门与所述第一通孔相邻的壁面开设第一凹槽;其中,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凹槽卡合,所述第一凸起能够相对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第一引射管的延伸方向往复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引射管靠近所述第二端的表面开设周向延伸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风门开设第二通孔并套设在所述表面上;所述第二风门能够相对所述第二凹槽沿所述第一引射管的延伸方向往复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风门具有把手,所述把手与所述第二风门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风门包括:止挡件,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引射管的所述第一端,所述止挡件与所述第一端之间形成第一缺口,所述止挡件具有与所述喷嘴连通的第三通孔;遮挡件,所述遮挡件具有第二缺口;其中,所述遮挡件能够相对所述止挡件转动,以调节所述第一缺口和所述第二缺口的重叠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止挡件的外缘设置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引射管的所述第一端的内壁开设第三凹槽;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三凹槽卡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风门还包括:位于所述止挡件和所述遮挡件之间的支撑件,且与所述止挡件和所述遮挡件均连接,所述支撑件具有第三缺口;其中,所述遮挡件能够相对所述支撑件转动,以调节所述第二缺口和所述第三缺口的重叠面积。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定位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引射管的靠近所述第一端的外缘,所述第一定位件与所述第一引射管固定连接;第二定位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引射管的靠近所述第三端的外缘,所述第二定位件与所述第二引射管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定位件的端面与所述第二定位件的端面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件具有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件具有第二定位孔;其中,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连通,以用于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定位件和所述第二定位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灶具,包括上述任一项的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燃烧器及灶具。燃烧器包括第一引射管、第二引射管、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其中,第一风门与第二风门间隔设置,第一风门调节进入第一引射管的空气量,第二风门调节进入第二引射管的空气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一个风门对应地控制一根引射管的空气进气量,各引射管之间的风门在功能上能够彼此独立,可以节约零部件更换的成本;并且,单级引射管的风门也可以应用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级引射管,而不必为多级引射管定制风门,从而有效提升风门的通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灶具简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烧器在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烧器的正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烧器的二级引射管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烧器的第二风门结构示意图;

图6a为另一种第二风门与第一引射管的第二端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6b为另一种第二风门与第一引射管的第二端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6c为另一种第二风门与第一引射管的第二端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烧器的第一风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烧器的支撑件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烧器的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烧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烧器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灶具,10-燃烧器,10a-第一凹槽,10b-第一凸起,10c-第一缺口,10d-第二缺口,10e-第二凹槽,10f-第二通孔,10g-拨片,10h-第二凸起,10j-第三凹槽,10k-第三缺口,11-喷嘴,12-引射管,121-第一引射管,1211-第一端,1212-第二端,1213-第一引射通道,1214-第一定位件,1214a-第一定位孔,122-第二引射管,1221-第三端,1222-第四端,1223-第二引射通道,12a-第二定位件,12b-第二定位孔,13-风门,131-第一风门,1311-止挡件,1312-遮挡件,1313-支撑件,132-第二风门,1321-第一通孔,1322-第二通孔,1323-把手,20-面板,30-旋钮,40-炉头,50-输送管,l-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例和技术方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在以下的描述中,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仅仅是是区别不同的对象,不表示各对象之间具有相同或联系之处。应该理解的是,所涉及的方位描述“上方”、“下方”均为正常使用状态时的方位。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术语“连接”在未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既包括直接连接也包括间接连接。术语“靠近”,靠近某个位置表示的是一个范围,该范围内的点到该位置的距离比这个点到与该位置的相对端的距离要小。术语“第一端/第二端/……端”中的“端”的含义是指物体的端面或端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烧器,可以是燃气燃烧器,其作为热能设备可应用于燃气灶具、燃气热水器以及燃气烤箱等家用电器中。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应用场景类型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燃烧器产生限定。

以下以燃烧器10应用在灶具1为例,对燃烧器10的工作原理进行示例性说明。如图1所示,灶具1包括燃烧器10、面板20、旋钮30和炉头40。燃烧器10和旋钮30可嵌入式安装在面板20上,炉头40位于燃烧器10的上部并从面板20上露出。旋钮30用于对燃烧器10中的燃气进行点火或关闭,使燃烧器10的炉头40处的燃气被点燃以形成火焰或切断燃气以熄灭火焰。

其中,燃烧器10作为灶具1的核心部件直接影响燃气的燃烧性能,以下将重点介绍燃烧器10的工作过程。如图2所示,燃烧器10包括喷嘴11、引射管12和风门13。引射管12可以有多组,每组引射管12可以是一级引射管12,也可以是多级引射管12组成。以图2为例,为燃烧器10的俯视剖视图,燃烧器10具有两组引射管12,其中,图2下部的一组引射管12为一级引射管,引射管为文丘里管,对应地为炉头40的内环供气,并最终在炉头40形成内环火。图2上部的一组引射管12为二级引射管12,由两根文丘里管首尾衔接设置而成,对应地为炉头40的外环供气,并最终在炉头40形成外环火。文丘里管的原理是,气体或液体在管内流动,在管道截面的最窄处,动态压力达到最大值,静态压力达到最小值。气体或液体的速度因通道截面面积的减小而上升,而气体或液体的静态压力在该截面处达到最小值,进而与外界形成压力差。由于压力差的作用,外界物质靠近该区域时能够被吸附。为方便理解,首先对下部的一级引射管12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

图2下部的引射管12为文丘里管,其结构呈喇叭状,具有中空的通道,该通道为引射管12的引射通道。引射通道包括渐缩段和渐扩段,其中渐扩段靠近炉头40的内环设置,渐缩段靠近喷嘴11设置。在引射管12的渐缩段,由引射通道的入口至出口方向,引射通道的渐缩段的横截面面积逐渐缩小,需要说明的是,横截面是指与引射管12的长度延伸方向垂直的面。这样气体由入口至出口方向流动的过程中(燃气流经路径如图2中的实线箭头所指示),可以起到增大气体流速,降低气体压力的作用。喷嘴11与引射管12相邻设置,喷嘴11具有入口端和出口端,入口端和出口端连通形成中空的通道。其中,喷嘴11的入口端连接燃气供应管道,喷嘴11的出口端设置在引射管12的入口端附近,由喷嘴11的入口至出口方向,喷嘴11的通道的横截面面积也是渐缩式的,需要说明的是,横截面是指与喷嘴11的长度延伸方向垂直的面。这样燃气经喷嘴11的通道流动能够增速降压并向引射管12的引射通道内喷射。随着压力的降低,燃气在喷嘴11的出口端形成负压,即,引射管12的入口端形成负压。

风门13设置在引射管12的入口端,如图3所示,风门13部分开设缺口,受负压作用,外界的空气可由该缺口被吸入引射管12的引射通道与燃气混合(空气流经路径如图2中的虚线箭头所指示),以给燃气的燃烧提供必要的氧气供应。可以加大空气的进气量,使空气与燃气混合更充分,从而有效提高燃气充分燃烧的程度,进而提高燃气的燃烧效率和热负荷,同时还能减少烟气中有害气体的排放。可通过旋转风门13调节缺口的面积,以调节进入引射管12的空气量,从而改变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比例。混合的气体首先经引射管12的引射通道的渐缩段继续增速降压,然后进入引射管12的引射通道的渐扩段,由引射通道的入口至出口方向,引射通道的渐扩段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增大,这样混合的气体由该方向流动的过程中,可以逐渐降低气体流速,增大气体压力,最终使混合的气体稳定缓和地进入炉头40的内环,并逐渐回升压力,经点火进行稳定燃烧生成内环火焰。以下对上部的二级引射管12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

图2上部的两根引射管12均为文丘里管,远离炉头40的引射管12为一级引射管,称之为第一引射管121,靠近炉头40的引射管12为二级引射管,称之为第二引射管122。第一引射管121和第二引射管122可共轴线设置,第一引射管121和第二引射管122的结构均呈喇叭状,第一引射管121具有中空的第一引射通道,第一引射通道为渐缩式通道,第二引射管122具有中空的第二引射通道,第一引射通道与第二引射通道连通。第一引射通道由入口端至出口端方向,引射通道的横截面面积逐渐缩小,第二引射通道由入口端至出口端方向,引射通道的横截面面积先逐渐缩小,后逐渐扩大。第一引射通道的出口端位于第二引射通道的入口端附近。喷嘴11与第一引射管121相邻设置,喷嘴11的入口端连接燃气供应管道,喷嘴11的出口端设置在第一引射管121的入口端附近。燃气经喷嘴11通道增速降压并向第一引射管121的第一引射通道喷射,并在第一引射通道的入口端附近形成负压。

第一引射通道的入口端有第一空气入口,受负压作用,外界的空气可由第一空气入口被吸入第一引射通道与燃气混合。混合后的气体经第一引射通道继续增速降压,向第二引射管122的第二引射通道喷射,并在第二引射通道的入口端附近形成负压。第二引射通道的入口端有第二空气入口,受负压作用,外界的空气可由第二空气入口再次被吸入第二引射通道与混合气体再次混合,以进一步提高燃气与空气的混合程度,从而使燃气能够充分燃烧。再次混合后的气体经第二引射通道的渐缩段继续增速降压,然后进入第二引射通道的渐扩段,混合的气体逐渐降低气体流速,增大气体压力,最终使混合的气体稳定缓和地进入炉头40的外环,并逐渐回升压力,经点火进行稳定燃烧生成外环火焰。并与炉头40的内环火焰共同形成可供用户使用的火焰。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燃烧器10包括喷嘴11、第一引射管121、第二引射管122、第一风门131和第二风门132。喷嘴11用于喷出燃气。具体的,喷嘴11具有中空的通道,由喷嘴11的入口端至出口端方向(燃气流经路径如图4中的实线箭头所指示),通道的横截面面积逐渐缩小,需要说明的是,横截面是指与喷嘴11的长度延伸方向垂直的面。喷嘴11的入口端可与燃气供应管道连接,燃气首先经喷嘴11的通道增速降压,完成初步引射,并在喷嘴11的出口端形成负压。第一引射管121靠近喷嘴11设置,喷嘴11的一端靠近或者插入到第一引射管121的第一端1211,当然,喷嘴11的端面也可与第一引射管121的第一端1211平齐设置,具体地在此不作限制。需要说明的是,靠近某个位置表示的是一个范围,该范围内的点到该位置的距离比这个点到与该位置的相对端的距离要小。端的含义是指物体的端面或端点。

具体的,第一引射管121的横截面积从第一端1211向相对的第二端1212收缩。需要说明的是,横截面是指与第一引射管121的长度延伸方向垂直的面。端的含义是指物体的端面或端点。具体的,第一引射管121靠近喷嘴11的出口端设置。需要说明的是,靠近某个位置表示的是一个范围,该范围内的点到该位置的距离比这个点到与该位置的相对端的距离要小。第一引射管121的结构呈喇叭状,且为对称结构,对称轴线为l,第一引射管121形成有中空的第一引射通道1213,第一引射管121的内壁面可以是较光滑的壁面,这样气流在流经该通道的过程中,气流的流动阻力较小,以降低流体的能量损失。第一端1211为气流的入口端,第二端1212为气流的出口端,由入口端至出口端方向,第一引射通道1213的横截面的面积逐渐减小,即,第一引射管121的内壁面是光滑过渡的,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气流在通道内流动的稳定性。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喷嘴11的出口端伸入第一端1211,从喷嘴11的出口端喷出的燃气进入第一引射通道1213。

与燃气进入第一引射通道1213相配合,还需要引入一定量的空气进入该通道,使燃气与空气充分混合,这样燃气才能够在炉头被点火燃烧。具体的,第一风门131靠近第一引射管121的第一端1211设置,用于调节进入第一端1211的空气量。需要说明的是,靠近某个位置表示的是一个范围,该范围内的点到该位置的距离比这个点到与该位置的相对端的距离要小。端的含义是指物体的端面或端点。具体的,第一风门131设置于第一引射通道1213的入口端,即,喷嘴11的出口端附近。第一风门131连通第一引射通道1213与外界环境,受负压作用,外界的空气经第一风门131被吸入至第一引射通道1213内(空气流经路径如图4中的虚线箭头所指示),并与入射至第一引射通道1213的燃气进行初步混合。第一风门131能够调节进入到第一引射通道1213的空气量,具体的,燃气与空气在合适的混合比下,才能达到较佳的燃烧状态,燃气的进气量由燃气的进气阀门控制,一般相对固定,用户仅需通过调节第一风门131控制进入到第一引射通道1213的空气量,以改变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比,从而使燃气充分燃烧。初步混合的气体经第一引射通道1213继续增速降压。

如图4所示,第二引射管122的第三端1221靠近第一引射管121的第二端1212设置,第二引射管122的横截面积从第三端1221向相对的第四端1222收缩。需要说明的是,靠近某个位置表示的是一个范围,该范围内的点到该位置的距离比这个点到与该位置的相对端的距离要小。端的含义是指物体的端面或端点。横截面是指与第二引射管122的长度延伸方向垂直的面。具体的,第一引射管121的第二端1212可以伸入第二引射管122的第三端1221内预设距离设置,也可以是第二端1212与第三端1221共端面设置,还可以是第二端1212在第三端1221外,并与第三端1221间隔较小的预设距离设置,不改变燃气的流动方向即可。

具体的,沿轴线l的方向,第一引射管121和第二引射管122依次排布。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引射管121的轴线和第二引射管122的轴线均与喷嘴11的轴线重合,或者,第一引射管121的轴线和第二引射管122的轴线均与喷嘴11的轴线具有一定的偏心距,但是不影响从喷嘴11喷出的燃气进入第一引射管121,以及不影响从第一引射管121喷出的气体进入第二引射管122。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采用将第一引射管121、第二引射管122和喷嘴11共轴线l设置的方式继续做后续阐述。

具体的,第二引射管122靠近第一引射管121的第二端1212设置,第二引射管122的结构也呈喇叭状,且为对称结构,对称轴线为l,第二引射管122形成有中空的第二引射通道1223,第二引射管122的内壁面也可以是较光滑的壁面,这样气流在流经该通道的过程中,气流的流动阻力较小,以降低流体的能量损失。第三端1221为气流的入口端,且第三端1221的内径大于第二端1212的外径,这样,第三端1221才能将由第一引射管121喷射的气流完全接收到,而不会导致第一引射管121的气流喷射到第二引射管122的外部。第四端1222为气流的出口端,由入口端至出口端方向,第二引射通道1223的横截面的面积逐渐减小。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以第一引射管121的第二端1212伸入第二引射管122的第三端1221内预设距离设置进行后续阐述。经第一引射通道1213引射的混合气体入射至第二引射通道1223进一步增速降压。由于第一风门131的空气进气量有限,还可以进一步设置第二风门132,从而进一步提高空气的进气量,使燃气与空气混合更充分,进而提高燃气的燃烧效率。

具体的,如图4所示,第二风门132与第一风门131间隔并靠近第二引射管122的第三端1221设置,用于调节进入第三端1221的空气量。需要说明的是,靠近某个位置表示的是一个范围,该范围内的点到该位置的距离比这个点到与该位置的相对端的距离要小。端的含义是指物体的端面或端点。具体的,沿轴线l的方向,第二风门132设置在第二引射管122的入口端,并与第一风门131相间隔。由于第三端1221的内径大于第二端1212的外径,从而第三端1221与外界连通,并与第二风门132共同形成空气入口。混合气体经第一引射通道1213的增速降压作用在第二端附近形成负压,即第三端处为负压,受负压作用,外界的空气经该空气入口再次被吸入至第二引射通道1223(空气流经路径如图4中的虚线箭头所指示),并与入射至第二引射通道1223的混合气体进行二次混合,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燃气与空气的混合程度。第二风门132能够调节空气入口的大小,从而改变吸入至第二引射通道1223的空气量,以适应不同的燃气与空气混合比。二次混合的气体经第二引射通道1223再次引射,进一步提高了混合气体的引射能力。

此外,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对于多级引射管可包括更多的引射管,例如可以是三根或者四根甚至更多,沿轴线l依次排列。同样的,根据空气进气量的需要,相应地也可设置更多的风门。以上的具体数量在此不作限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燃烧器包括第一引射管、第二引射管、第一风门和第二风门,其中,第一风门与第二风门间隔设置,第一风门调节进入第一引射管的空气量,第二风门调节进入第二引射管的空气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一个风门对应地控制一根引射管的空气进气量,各引射管之间的风门在功能上能够彼此独立,可以节约零部件更换的成本;并且,单级引射管的风门也可以应用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级引射管,而不必为多级引射管定制风门,从而有效提升风门的通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二风门132与第一引射管121连接,第二风门132能够沿第一引射管121的延伸方向相对第一引射管121往复运动,以调节进入第二引射管122的第三端1221的空气量。具体的,第二风门132设置在靠近第一引射管121的第二端1212,使第二风门132能够稳定地与第一引射管121连接。第二风门132与第二引射管122的第三端1221形成开放式的空气入口,第二风门132能够沿轴线l相对第一引射管121往复运动,以改变该空气入口的面积,从而改变进入到第二引射通道1223的空气量。即,第二风门132能够远离第二引射管122的第三端1221,以增大第二风门132与第三端1221的空气入口面积,从而提高空气的进气量;第二风门132还能够靠近第二引射管122的第三端1221,以减小第二风门132与第三端1221的空气入口面积,从而降低空气的进气量。

第二风门132具体的工作过程如下:如图4所示,在使用状态下,第二风门132往左侧方向运动的过程中,第二风门132与第二引射管122的第三端1221形成的空气入口的空间逐渐缩小,能够被吸入至第二引射通道1223的空气量逐渐减少,直到第二风门132运动至与第二引射管122的第三端1221抵接,第二风门132完全关闭该空气入口,以阻止外界空气被吸入第二引射通道1223;第二风门132往右侧方向运动的过程中,第二风门132与第二引射管122的第三端1221形成的空气入口的空间逐渐增大,能够被吸入至第二引射通道1223的空气量逐渐提高。

通过将第二风门设置在第一引射管的一端,并能够相对第二引射管往复运动,采用改变第二风门与第二引射管的空气入口面积,以独立调节第二引射管的空气进气量,结构简单有效。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引射管121的靠近第二端1212的表面设置有螺纹,第二风门132为套设在第一引射管121上的与表面螺纹连接的螺母。具体的,第一引射管121的出口端表面具有外螺纹,第二风门132的形状任意,考虑到燃烧器10空间结构的紧凑性,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二风门132可以是大致的圆盘状,第二风门132具有通孔,通孔的内径大于第一引射管121的第二端1212的外径,以使第二端1212能够穿设于通孔,从而使第二风门132与第一引射管121连接。与通孔相邻的壁面设置有与外螺纹适配的内螺纹,这样第二风门132就能够以螺纹连接的方式与第一引射管121稳定地连接。用户通过拨动第二风门132就能够使第二风门132沿轴线l相对第一引射管121往复运动,以调节第二风门132与第二引射管122的第三端1221的空气入口面积。

螺纹式的第二风门132具体的工作过程如下:如图5所示,螺母132整体为实心件,这样,螺母132的外缘就能够与第二引射管122的第三端1221的内缘形成空气入口。拨动螺母132,使螺母132绕第一引射管121转动,并在螺纹的导向作用下,螺母132沿靠近第二引射管122的方向运动,螺母132与第二引射管122的第三端1221形成的空气入口的空间逐渐缩小,能够被吸入至第二引射通道1223的空气量逐渐减少,直到螺母132运动至与第二引射管122的第三端1221抵接,螺母132完全关闭该空气入口,以阻止外界空气被吸入第二引射通道1223;同理,可以拨动螺母132沿相反的方向转动,使螺母132沿远离第二引射管122的方向运动,螺母132与第二引射管122的第三端1221形成的空气入口的空间逐渐增大,能够被吸入至第二引射通道1223的空气量逐渐提高。用户可根据炉头40生成的火焰颜色以及火焰燃烧的稳定程度等指标来判断是需要增大空气的进气量还是减小空气的进气量。

可选的,沿第二风门132的周向,在第二风门132的外缘设置有防滑纹,防滑纹可以增大拨动第二风门132所需的摩擦阻力,这样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有效降低拨动第二风门132发生打滑的现象。

通过螺纹螺母的具体连接方式实现第二风门与第一引射管的连接,通过该方式独立控制第二风门的空气进气量,结构简单,操作便捷,控制灵活。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螺母的外径不小于第二引射管122的第三端1221的内径。具体的,螺母的外径只有大于或等于第二引射管122的第三端1221的内径时,螺母在才能够与第二引射管122的第三端1221抵接,以完全覆盖第二引射通道1223,从而关闭第二风门132,阻止外界空气被吸入第二引射通道1223,从而扩大了进入第二引射通道1223的空气量的调节范围。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风门132的具体设置可以有另外的形式。如图6a所示,第一引射管121靠近第二端1212的表面开设轴向延伸的第一凹槽10a,第二风门132开设第一通孔1321并套设在表面上,第二风门132与第一通孔1321相邻的壁面具有第一凸起10b。具体的,沿第一引射管121的长度延伸方向,在第一引射管121靠近第二端1212的表面开设第一凹槽10a,第一凹槽10a的数量任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第二风门132的具体结构任意,由于引射管的截面形状为圆形,考虑到燃烧器10空间结构设置的紧凑性,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二风门132可以圆盘形。第二风门132的大致中间区域开设第一通孔1321,第一引射管121的第二端1212穿设于第一通孔1321,第一通孔1321的内径与第二端1212的外径大致相同,这样可以保证第二风门132与第一引射管121的第二端1212的良好适配,有效减少二者之间的间隙,从而有效避免外界空气由此间隙进入到第二引射通道1223。

第二风门132的内壁面设置有第一凸起10b,第一凸起10b与第一凹槽10a的延伸方向均大致相同,第一凸起10b与第一凹槽10a配合以限制第二风门132相对第一引射管121转动。第一凸起10b的数量与第一凹槽10a的数量相对应。如图6a所示,第一凸起10b与第一凹槽10a卡合,第一凸起10b能够相对第一凹槽10a沿第一引射管121的延伸方向往复滑动。具体的,如图6a所示,第一凸起10b与第一凹槽10a的形状大小适配,能够相互抵接,以有效避免使用过程中产生晃动等不稳定现象,影响使用效果。且第一凸起10b的长度小于第一凹槽10a,这样,第一凸起10b就能够沿着第一凹槽10a来回滑动。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6b所示,也可以是第一引射管121靠近第二端1212的表面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一凸起10b,第二风门132开设第一通孔1321并套设在表面上,第二风门132与第一通孔1321相邻的壁面开设第一凹槽10a。这样也能够限制第二风门132与第一引射管121的相对位置。具体的,沿第一引射管121的长度延伸方向,在第一引射管121靠近第二端1212的表面具有第一凸起10b,第一凸起10b的数量任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第二风门132的内壁面开设第一凹槽10a,第一凸起10b与第一凹槽10a的延伸方向均大致相同,第一凸起10b与第一凹槽10a配合以限制第二风门132相对第一引射管121转动。第一凸起10b的数量与第一凹槽10a的数量相对应。第一凸起10b的长度大于第一凹槽10a,第一凹槽10a能够沿着第一凸起10b来回滑动。

第二风门132以凸起和凹槽配合式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如图6a所示,拨动第二风门132使第一凸起10b沿第一引射管121的第一凹槽10a滑动,从而使第二风门132沿轴线l的方向相对第一引射管121做大致的直线运动。具体的,第二风门132往靠近第二引射管122的方向运动的过程中,第二风门132与第二引射管122的第三端1221形成的空气入口的空间逐渐缩小,能够被吸入至第二引射通道1223的空气量逐渐减少,直到第二风门132运动至与第二引射管122的第三端1221抵接,使第二风门132完全覆盖第三端1221关闭该空气入口,以阻止外界空气被吸入第二引射通道1223;第二风门132往远离第二引射管122的方向运动的过程中,第二风门132与第二引射管122的第三端1221形成的空气入口的空间逐渐增大,能够被吸入至第二引射通道1223的空气量逐渐提高。

通过将第二风门与第一引射管的第二端设置成第一凸起与第一凹槽相配合的形式,使第二风门能够相对第一引射管往复直线运动,从而独立控制第二风门与第二引射管的第三端的空气入口面积,其结构简单,也易于生产制造。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风门132的具体设置可以有另外的形式。如图6c所示,第一引射管121靠近第二端1212的表面开设周向延伸的第二凹槽10e,第二风门132开设第二通孔1322并套设在表面上。具体的,沿第二端1212的周向开设第二凹槽10e,第二凹槽10e的宽度大于第二风门132的厚度,需要说明的是,宽度是指第二凹槽10e沿第二端1212延伸方向的长度。第二通孔1322的内径与第二端1212开设有第二凹槽10e部分的外径大致相同,以保证第二风门132与第二端1212的良好适配。

第二风门132能够相对第二凹槽10e沿第一引射管121的延伸方向往复滑动。具体的,第二风门132可以在第二凹槽10e的宽度范围内滑动,以靠近或者远离第二引射管122的第三端1221,从而改变空气的进气量。

通过将凹槽沿第一引射管的第二端的周向开设,进一步提高了第二风门设置的灵活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风门132具有把手1323,把手1323与第二风门132固定连接。具体的,在第二风门132远离第二引射管122的一侧设置把手1323,把手1323的具体结构任意。通过把手1323用户可以较方便地拨动第二风门132,提升第二风门132使用的便利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风门131包括止挡件1311和遮挡件1312。止挡件1311设置在靠近第一引射管121的第一端1211,止挡件1311与第一端1211之间形成第一缺口10c,止挡件1311具有与喷嘴11连通的第二通孔13111。具体的,止挡件1311是异形件,止挡件1311的横截面面积小于第一引射管121的第一端1211的横截面面积,需要说明的是,横截面是指与轴线l垂直的面。止挡件1311设置在第一引射管121的入口端,第一引射管121的入口端可以形成沉台,这样就可以将止挡件1311嵌入在第一引射管121的入口端内,以固定住止挡件1311的位置。可以理解的是,止挡件1311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与第一引射管121形成连接。

如图7所示,止挡件1311的外缘的一部分与第一引射管121的内缘接触,另一部分与第一端1211的内缘形成空气的入口,即所述的第一缺口10c,第一缺口10c与第一引射通道1213连通。第一缺口10c的数量任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缺口10c的数量可以是两个。所形成的第一缺口10c的形状任意,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缺口10c的形状为扇形。止挡件1311的大致中间区域开设第二通孔10f,以供喷嘴11的出口端插入,使喷嘴11能够稳定的与止挡件1311连接。

如图7所示,遮挡件1312可与止挡件1311相邻设置,相邻的含义是指两者之间接触或者间隔较近并且该间隔内没有其他实体。当然,遮挡件1312与止挡件1311之间也可以设置有其他部件。遮挡件1312具有第二缺口10d。具体的,遮挡件1312的形状任意,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遮挡件1312可以是大致的圆形件,以较好地适配第一引射管121的入口端形状,使燃烧器10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遮挡件1312位于止挡件1311远离第一引射管121的一侧,并开设第二缺口10d,第二缺口10d的数量与第一缺口10c的数量对应。第二缺口10d的形状任意,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二缺口10d的形状也为扇形,以较好地适应第一缺口10c。遮挡件1312的大致中间区域也开设有用于与喷嘴11以及第二通孔10f连通的通孔。

如图7所示,遮挡件1312能够相对止挡件1311转动,以调节第一缺口10c和第二缺口10d的重叠面积。具体的,遮挡件1312套设于喷嘴11上,并能够相对喷嘴11转动。需要说明的是,重叠面积是指第一缺口10c和第二缺口10d相连通的部分的面积。当遮挡件1312转动至第一缺口10c和第二缺口10d相连通时,相连通的部分共同形成空气的入口,外界空气能够从该空气入口被吸入第一引射通道1213。并且,通过转动遮挡件1312,可以调节空气入口的面积大小,以控制空气的进气量。第一缺口10c和第二缺口10d的重叠面积达到最大值时,空气的进气量相应地也越大;第一缺口10c和第二缺口10d的重叠面积为0时,空气的进气量也为0,也就是,第一缺口10c被遮挡件1312完全覆盖时,就可以阻止空气进入第一引射通道1213。

第一风门131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在使用状态下,转动遮挡件1312,使止挡件1311逐渐被遮挡,也就是第一缺口10c逐渐被打开,使外界环境与第一引射通道1213连通。受负压作用,外界的空气由第一缺口10c被吸入到第一引射通道1213与燃气初次混合。随着第一缺口10c被打开的面积逐渐增大,相应地,吸入到第一引射通道1213的空气量也逐渐提高,直到第一缺口10c与第二缺口10d重叠的面积达到最大值,空气的进气量也达到最大。沿相反的反向转动遮挡件1312,使止挡件1311逐渐被露出,也就是第一缺口10c逐渐被关闭,阻断外界环境与第一引射通道1213连通,从而阻止外界空气进入到第一引射通道1213,这样就能够停止空气的继续输入。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来调节空气的进气量,具体的,用户可根据炉头40生成的火焰颜色以及火焰燃烧的稳定程度等指标来判断是需要增大空气的进气量还是减小空气的进气量。

可选的,遮挡件1312的外缘还可以设置拨片10g,拨片10g的具体结构任意。通过拨片10g用户可以较方便地转动遮挡件1312,提升第一风门131使用的便利性。

通过将第一风门设置成止挡件和遮挡件的形式,止挡件形成有第一缺口,遮挡件形成有第二缺口,且遮挡件能够相对止挡件转动,以独立调节第一引射管的空气进气量,结构简单易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止挡件1311的外缘设置第二凸起10h,第一引射管121的第一端1211的内壁开设第二凹槽10j,第二凸起10h与第二凹槽10j卡合。具体的,第一引射管121的入口端形成有第二凹槽10j,止挡件1311的外缘形成有第二凸起10h,第二凸起10h与第二凹槽10j的形状和尺寸相适配,通过第二凹槽10j与第二凸起10h配合以限制止挡件1311与第一引射管121的相对位置,使止挡件1311能够稳定地固定于第一引射管121。第二凹槽10j的数量任意,第二凹槽10j与第二凸起10h的数量相对应。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引射管121的入口端形成第二凸起10h,止挡件1311的外缘形成第二凹槽10j,具体在此不作限制。通过凸起与凹槽配合的方式实现止挡件与第一引射管的固定连接,装卸过程都较为简单,同时也方便零部件的独立更换。

可选的,止挡件1311也可通过螺钉连接、铆接、焊接或者胶接等方式实现与第一引射管121的连接,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8所示,第一风门131还包括位于止挡件1311和遮挡件1312之间的支撑件1313,且与止挡件1311和遮挡件1312均连接,支撑件1313具有第三缺口10k。具体的,支撑件1313的形状任意,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支撑件1313为如图8所示的结构,燃烧器10的一级引射管和二级引射管均可共用一个支撑件1313,无需分别设置支撑件1313,进一步提高了燃烧器10结构的紧凑性,同时也精简了零部件的设置。

如图5所示,支撑件1313位于止挡件1311和遮挡件1312之间,支撑件1313开设有用于套设喷嘴11的通孔,围绕该通孔还开设有第三缺口10k。第三缺口10k的作用与止挡件1311的第一缺口10c的作用大致相同。第三缺口10k的数量可与第一缺口10c的数量对应,由于在使用状态下,支撑件1313与第一引射管121相对静止,因此,第三缺口10k的位置需与第一缺口10c的位置大致相同,保持第三缺口10k与第一缺口10c相连通。

如图5所示,遮挡件1312能够相对支撑件1313转动,以调节第二缺口10d和第三缺口10k的重叠面积。需要说明的是,重叠面积是指第二缺口10d和第三缺口10k相连通的部分的面积。当遮挡件1312转动至第二缺口10d和第三缺口10k相连通时,相连通的部分共同形成空气的入口,外界空气能够从该空气入口被吸入第一引射通道1213。通过转动遮挡件1312,可以调节空气入口的面积大小,以控制空气的进气量。第二缺口10d和第三缺口10k的重叠面积达到最大值时,空气的进气量相应地也越大;当第二缺口10d和第三缺口10k的重叠面积为0时,空气的进气量也为0,也就是,第三缺口10k被遮挡件1312完全覆盖时,就可以阻止空气进入第一引射通道1213。

一方面,支撑件1313与止挡件1311的作用大致相同,另一方面,支撑件1313为遮挡件1312的转动提供了平稳的转动平面,使得调节过程更为有效和稳定,同时也填补了止挡件1311和遮挡件1312之间的缝隙,有效避免了第一引射通道1213被关闭时,空气从缝隙被吸入第一引射通道1213。

通过在第一风门设置支撑件,以进一步提升第一风门使用的便利性和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燃烧器10还包括第一定位件1214和第二定位件1224。第一定位件1214设置在第一引射管121的靠近第一端1211的外缘,第一定位件1214与第一引射管121固定连接。具体的,第一定位件1214的数量任意,在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可沿第一端1211的外缘间隔设置两个第一定位件1214,且关于第一引射管121的轴线对称设置。第一定位件1214也可与第一引射管121一体成型。

如图9所示,第二定位件1224设置在第二引射管122的靠近第三端1221的外缘,第二定位件1224与第二引射管122固定连接。具体的,第二定位件1224的数量与第一定位件1214相对应,第二定位件1224也可与第二引射管122一体成型。

如图9所示,第一定位件1214的端面与第二定位件1224的端面抵接。需要说明的是,抵接是指第一定位件1214与第二定位件1224的紧密接触,二者无相对位移。具体的,第一定位件1214与第二定位件1224可以是通过螺钉等紧固元件固定连接,也可以是焊接或胶接,使第一引射管121和第二引射管122能够稳定地连接,并提高二者的同轴度。

通过在引射管上设置定位件,使二级引射管能够实现稳定且同轴的连接,以保证燃烧器使用的稳定性,该设置方式简单易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定位件1214具有第一定位孔12a,第二定位件1224具有第二定位孔12b,第一定位孔12a和第二定位孔12b连通,以用于连接件连接第一定位件1214和第二定位件1224。具体的,第一定位孔12a和第二定位孔12b是安装孔,通过安装孔将第一引射管121和第二引射管122稳定地连接在一起。同时,第一定位件1214的安装孔和第二定位件1224的安装孔的位置大致相同,从而可以有效地保证第一引射管121和第二引射管122共轴线设置。连接件可以是螺钉、铆钉和插销等。

可选的,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可在第二定位件1224开设凹槽,第一定位件1214可以是与该凹槽适配的凸起,且凸起能够卡合于凹槽内,也就是通过卯榫连接的方式实现第一引射管121和第二引射管122的固定连接。凹槽的具体形状和数量任意,凸起的形状与数量与凹槽相同。当然,也可以是在第一定位件1214开设凹槽,第二定位件1224为凸起。通过卯榫的连接方式有效提升使用的便利性。

如图10和图11所示,图11为燃烧器10的俯视图,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烧器10还包括连接引射管12的输送管50和连接输送管50的炉头40。具体的,对于单级引射管12,输送管50直接与单级引射管12的出口端连接。对于多级引射管12,输送管50与第二引射管122的出口端连接。输送管50具有与引射管12的引射通道连通的通道,输送管50可将引射通道内充分与空气混合的燃气混合气体输送至燃烧器10的炉头40。以图11为例,设置了两列引射管12组件,对应地每一组引射管12连接一根输送管50,其中,与单级引射管12连接的输送管50连接炉头40的内环通道,与多级引射管12连接的输送管50连接炉头40的外环通道。燃气混合气体经点火装置点火,在炉头40生成火焰。

炉头40的外环通道围绕内环通道设置,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燃烧器10的整体体积,同时也能是内外环所形成的火焰相对集中。相较于引射管12和输送管50的通道,炉头40的环形通道,通道体积大,能够对流入的燃气混合气体进行缓冲,使其流动趋于平稳,使得燃烧更加稳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