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用于车辆的防滚架的制作方法

2021-10-19 22:0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车辆 零部件 用于 特别 防滚架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防滚架。


背景技术:

2.随着汽车的日益普及和科技持续发展,越野用户已悄然成为一股新生消费群体,但是越野活动中的翻车事故概率远高于普通用车活动,且翻车时驾驶舱易受外力变形,从而容易导致用户受伤。因此,亟需开发一种可用于车辆的支撑结构,以在车辆发生翻滚时,保证驾驶舱具备安全空间,而保证乘员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防滚架,其可有效防止在车辆翻滚时因车身变形而对驾乘人员造成伤害。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5.一种用于车辆的防滚架,用于设于车辆的驾驶舱内,包括:
6.后部支架;
7.侧部支架,分置于所述后部支架的两相对侧、并均与所述后部支架可拆卸相连;
8.顶部支架,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后部支架和两侧所述侧部支架的顶部之间;
9.上部连接单元,设于所述后部支架两相对侧的上部,或者各侧的所述侧部支架的上部,用于与所述车辆相连;
10.底部连接单元,设于所述后部支架两相对侧的底部和/或各侧的所述侧部支架的底部,用于与所述车辆相连。
11.进一步的,各侧的所述上部连接单元设于所述后部支架上,且所述上部连接单元与所述后部支架可拆卸相连。
12.进一步的,所述上部连接单元包括上部连接支架,所述上部连接支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后部支架上,另一端设有以与所述车辆相连的上部连接孔。
13.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支架通过螺栓或螺栓副连接于所述后部支架上。
14.进一步的,于所述后部支架两相对侧的底部设有所述底部连接单元,且所述底部连接单元包括固连于所述后部支架底部的后部连接板,并于所述后部连接板上设有以与所述车辆相连的后部连接孔。
15.进一步的,所述后部支架包括呈“n”形的后部支架主体,以及固连于所述后部支架主体内部的若干后部加强杆,各所述后部连接板分别固连于相应侧的所述后部支架主体的底端。
16.进一步的,于各侧的所述侧部支架的底部设有所述底部连接单元,且所述底部连接单元包括相对于与所述后部支架相连的一端,固连于所述侧部支架另一端底部的侧部连接板,以及沿由所述侧部连接板至所述后部支架的方向,固连于所述侧部支架底部的若干间隔布置的侧部连接支架,并于所述侧部连接板和所述侧部连接支架上分别设有以与所述
车辆相连的侧部连接孔。
17.进一步的,各所述侧部支架包括侧部支架主体和连接杆,所述侧部支架主体至少具有依次相连的横杆、斜杆和竖杆,所述横杆与所述后部支架的顶部相连,所述连接杆连接于所述竖杆和所述后部支架的底部之间,且所述侧部连接板固连于所述竖杆的底端,所述侧部连接支架固连于所述连接杆上,并于所述侧部支架主体和所述连接杆之间固连有侧部加强件。
18.进一步的,所述顶部支架呈三角形,且所述顶部支架与所述后部支架及两侧的所述侧部支架之间,和/或两侧的所述侧部支架与所述后部支架之间通过螺栓或螺栓副相连。
19.进一步的,两侧的所述上部连接单元连接于所述车辆上的安全带安装点处,并于所述后部支架两相对侧的底部和各侧的所述侧部支架的底部均设有所述底部连接单元,且两侧的所述底部连接单元分别构成与所述车辆上的座椅安装点及车身边梁相连。
20.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2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防滚架,通过设置后部支架、与后部支架可拆卸连接的侧部支架,以及顶部支架,不仅可便于在车辆上的拆装,同时也可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能够在车辆翻滚时提高对乘员的保护效果,同时,通过设置上部连接单元和底部连接单元,也能够提高防滚架于车辆上的设置牢固性,从而可为驾乘人员提供安全的驾乘空间,可进一步提高对乘员的保护效果。
22.另外,上部连接支架通过螺栓或螺栓副连接于后部支架上,可便于其于后部支架上的拆装,并可保证两者间的连接强度。通过将后部支架主体设为“n”形,能够提高其抗变形能力。设置间隔布置的若干侧部连接支架,有利于提高本防滚架与车辆之间的连接效果,并可在车身变形失效时,增加防滚架的支撑点,能够提高对乘员的保护效果。
23.此外,通过在侧部支架主体和连接杆之间设置侧部加强杆,可提高侧部支架的结构强度,从而可提高其抗变形能力。将顶部支架设置成三角形,能够使其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从而可提高其抗变形能力。在后部支架两相对侧的底部和各侧的侧部支架的底部均设有底部连接单元,能够提高本防滚架与车辆之间的连接牢固性,从而在车辆翻滚时可有效保证本防滚架不受车身变形的影响,进而可提高对乘员的保护效果。
附图说明
24.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防滚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防滚架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防滚架又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防滚架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左侧的侧部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左侧的侧部支架的仰视图;
31.图7为图5中a部分的放大图;
32.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右侧的侧部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右侧的侧部支架的仰视图;
34.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部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1为图10中b部分的放大图;
36.图12为图10中c部分的放大图;
37.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顶部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38.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顶部支架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39.附图标记说明:
40.1、左侧的侧部支架;101、横杆;102、斜杆;103、竖杆;104、第一加强段;105、第二加强段;106、侧部连接板;107、侧部连接支架;108、连接杆;109、第一连接块;
41.2、右侧的侧部支架;
42.3、后部支架;301、后部支架主体;302、后部加强杆;303、配合杆;304、第二连接块;305、后部连接板;306、安装架;
43.4、顶部支架;5、上部连接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4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5.在本实施例中需要指出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顶部”、“底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车辆自身的方位而言。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6.另外,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的后部支架或侧部支架的上部,也即靠近其顶部,但未达到顶部的位置。而在本实施例的防滚架的具体应用实例中,匹配于上部连接单元与车辆上的安全带安装点连接,则上部单元的具体位置,视车辆中安全带安装点的位置进行设置便可,且通常地,在各种车型中,对应于安全带安装点设置的上部连接单元均更为靠近防滚架的顶部。
47.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48.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防滚架,其设于车辆的驾驶舱内,并包括后部支架,分置于后部支架两相对侧、并均与后部支架可拆卸相连的侧部支架,以及可拆卸连接于后部支架和两侧侧部支架的顶部之间的顶部支架。且于后部支架两相对侧的上部,或者各侧的侧部支架的上部分别设有以与车辆相连的上部连接单元,于后部支架两相对侧的底部和/或各侧的侧部支架的底部设有以与车辆相连的底部连接单元。
49.本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防滚架,通过设置后部支架、与后部支架可拆卸连接的侧部支架,以及顶部支架,不仅可便于在车辆上的拆装,同时也可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能够在车辆翻滚时提高对乘员的保护效果;另外,通过设置上部连接单元和底部连接单元,能够提高防滚架于车辆上的设置牢固性,从而可为驾乘人员提供安全的驾乘空间,可进一步提高对乘员的保护效果。
50.基于如上整体结构,本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防滚架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至图4中所示,其中,本实施例的各侧的上部连接单元具体设于后部支架3上,并与后部支架3可拆卸连接。当然,上部连接单元除了设有后部支架3上,亦可视具体情况而设于侧部支架上。
51.由图5、图6并结合图4中所示,左侧的侧部支架1包括侧部支架主体和连接杆108,且侧部支架主体具有依次相连的横杆101、斜杆102和竖杆103,且横杆101与后部支架3的顶部相连,连接杆108连接于竖杆103和后部支架3的底部之间。当然,侧部支架主体除了仅具有横杆101、斜杆102和竖杆103,还可视具体情况而进一步设置其他杆体。另外,为利于轻量化设计,本实施例的各杆体均为内部中空的圆管状结构。
52.本实施例中,左侧的侧部支架1与后部支架3之间具体通过螺栓或螺栓副相连,如此设置,不仅可便于两者之间的拆装,同时也可保证两者间的连接强度。为此,如图7中所示,于横杆101和连接杆108用于和后部支架3连接的一端均插设焊接有第一连接块109,并于第一连接块109上构造有外伸设置的第一连接台,且于第一连接台上构造有以供螺栓等紧固件穿过的通孔。另外,本实施例中,为提高本防滚架的抗变形能力,如图4中所示,沿由侧部连接杆108至后部支架3的方向,连接杆108向上倾斜设置。
53.此外,为便于左侧的侧部支架1与下述顶部支架4的连接,于横杆101和斜杆102的交接点设有向一侧外凸设置的延伸杆,并于延伸杆中亦插设有如上所述的第一连接块109。本实施例中,为提高左侧的侧部支架1的结构强度,于侧部支架主体和连接杆108之间固连有侧部加强件。
54.基于侧部支架主体的上述结构,为进一步提高左侧的侧部支架1的结构强度,以防止其变形,本实施例的侧部加强件包括连接于横杆101和竖杆103之间的第一加强段104,以及连接于第一加强段104和连接杆108之间的第二加强段105。该第二加强段105具体为截面呈u形的加强板,且该加强板整体大致呈三角形。
55.为提高本防滚架于车辆上的设置牢固性,于左侧的侧部支架1的底部设有底部连接单元。该底部连接单元包括相对于与后部支架3相连的一端,固连于左侧的侧部支架1另一端的侧部连接板106,以及沿由侧部连接板106至后部支架3的方向(也即图5中所示的由左至右的方向),固连于左侧的侧部支架1底部的若干间隔布置的侧部连接支架107,并于侧部连接板106和侧部连接支架107上分别设有以与车辆相连的侧部连接孔。
56.其中,如图5中所示,本实施例的侧部连接板106具体固连于竖杆103的底端,且基于车辆的具体结构,其可为图5中所示的弯折状的板体,亦可为平板形的板体。侧部连接孔具体为间隔设置于侧部连接板106上的四个,并用于和车身边梁连接。本实施例的侧部连接支架107具体对应于车辆座椅安装点固连于连接杆108上,其上形成的侧部连接孔用于和车辆座椅安装点相连。
57.为降低加工成本,本实施例的左侧的侧部支架1和右侧的侧部支架2为左右对称结构,右侧的侧部支架2的具体结构如图8和图9中所示,其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左侧的侧部支架1的结构即可,本文不再详述。
58.本实施例的后部支架3和两侧的侧部支架通过螺栓或螺栓副相连。其中,后部支架3包括后部支架主体301,以及固连于后部支架主体301内部若干后部加强杆302。且后部支架主体301具体被设置呈“n”形,以此可提高其抗变形能力。其中,如图10中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后部加强杆302具体为呈“米”字形布置的六个,如此设置,可较好的提高后部支架3的结构强度和抗变形能力,从而可提高对驾乘人员的保护效果。当然,后部加强杆302除了为六个,亦可为呈“x”形布置的四个、呈倒置的“t”形布置的三个,抑或为其他数量。
59.另外,仍由图10照中所示,为便于实现后部支架3与上述侧部支架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对应于上述各横杆101和连接杆108,于后部支架主体301上设有向前部外伸的配合杆303。与此同时,为便于后部支架3与下述顶部支架4连接,于后部支架3的中部也设有呈八字形布置的两个配合杆303。
60.具体地,由图11结合图10中所示,于各配合杆303中插设焊接有第二连接块304,并于各第二连接块304上构造有外伸设置的第二连接台,且于各第二连接台上分别形成有对应于上述通孔设置的配合孔,由此,可使得螺栓穿过配合孔和通孔后与螺母螺接而实现第一连接台和第二连接台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也即实现后部支架3和侧部支架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其中,基于本实施例的各杆体均为圆管结构,为降低加工成本,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台和第二连接台的结构大致相同。
61.另外,为提高第一连接台和第二连接台之间的连接效果,具体实施时,可基于螺栓的穿设方向,而相应地在第一连接台或第二连接台上构造以与螺母抵接的抵接平面。本实施例中,为提高防滚架与车辆之间的连接牢固性,于后部支架3两相对侧的底部也设有底部连接单元,由图10中所示,该底部连接单元包括固连于后部支架3底部的后部连接板305,并于后部连接板305上设有以与车辆相连的后部连接孔。
62.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后部支架3两相对侧的底部和各侧的侧部支架的底部均设有底部连接单元,能够提高本防滚架与车辆之间的连接牢固性,从而在车辆翻滚时,可有效保证本防滚架不受车身变形的影响,进而可提高对驾乘人员的保护效果。
63.其中,仍由图10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各后部连接板305分别固连于相应侧的后部支架主体301的底端。且后部连接板305的具体结构与上述侧部连接板106的结构类似,于其上也形成有以与车身边梁连接的间隔布置的四个后部连接孔。另外,由图10并结合图2和图4中所示,前述上部连接单元包括上部连接支架5,且该上部连接支架5的一端连接于后部支架3上,另一端设有以与车辆相连的上部连接孔。
64.为便于拆装,本实施例的上部连接支架5具体通过螺栓或螺栓副连接于后部支架3上。由图12并结合图10中所示,为便于在后部支架3上安装上部连接支架5,于后部支架3上固连由安装架306。该安装架306包括一端与后部支架3焊接相连的u形板,以及固连于u形板另一端的安装板,并于该安装板上开设有间隔设置的两个安装孔。
65.仍由图12中所示,本实施例的上部连接支架5整体呈直角三角形结构,并包括垂直相连的侧板和后板,以及连接于侧板和后板之间的三角板。且对应于安装孔,于后板上构造有过孔,并基于过孔为光孔或螺纹孔的情况,可采用螺栓副或螺栓而实现上部连接支架5和安装架306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另外,于侧板上还形成有以与车辆连接的车辆连接孔,本实施例的两个上部连接支架5即通过该车辆连接孔具体连接于车辆的安全带安装点处。
66.由图13、图14并结合图1和图2中所示,为提高结构强度,本实施例的顶部支架4呈三角形,且顶部支架4与后部支架3及两侧的侧部支架之间通过螺栓和螺栓副相连,如此不仅可实现可拆卸连接,同时也可保证连接强度。通过将顶部支架4设置成三角形,能够使其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从而可提高其抗变形能力。
67.具体地,对应于上述后部支架3上的第二连接块304,于顶部支架4的两个杆体的端部分别插设有如上所述的第一连接块109,并对应于上述侧部支架上的第一连接块109,于另一杆体的两端分别插设有如上所述的第二连接块304。其中,第一连接块109和第二连接
块304可通过螺栓或螺栓副相连,其具体结构参照上文。
68.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在后部支架3两相对侧的底部和各侧的侧部支架的底部均设有底部连接单元,亦可仅在侧部支架的底部或后部支架3的底部设置底部连接单元,但此结构会降低本防滚架与车辆之间的连接牢固性,从而可能会降低对驾乘人员的保护效果。
69.本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防滚架,通过采用如上结构,可借助原车固有的安装点安装,且其不仅可便于于车辆上的拆装,同时可使其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并可保证驾乘人员驾乘空间的安全性。由此,在车辆发生意外翻滚而导致车身变形时,本防滚架可以座椅和车身边梁为支撑,而为驾乘人员提供安全的生存空间,从而可有效防止驾乘人员受到伤害,可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7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