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1-10-09 10:1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包围 车辆 相关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全包围门相关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2.目前,按照旅游车的标准,需要增加司机室包围门,以保证司机驾驶车辆不受影响,保护司机驾驶安全及提供一个舒适的驾驶环境,由于旅游车行李舱按国标具有行李容积要求,地板骨架及驾驶区平台距地面较高,从而产生遮挡后视镜现象,而旅游车驾驶区前顶有造型要求,前立柱难以连接前围骨架上,导致司机室包围门强度无法保障。
3.由上可知,目前车辆安装的司机室包围门存在强度降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司机室包围门强度较低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体和司机室包围门,车体具有车厢,司机室包围门设置在车厢内且将车厢分隔为司机室和乘客室,司机室包围门包括:门前立柱,门前立柱的顶端与车厢的顶端之间间隔设置以在之间形成避让区域;前端连接扶手,门前立柱与前端连接扶手连接,前端连接扶手连接至车体的前围。
6.进一步地,门前立柱的顶端与车厢的顶端之间的距离与门前立柱的长度的比值大于0.5且小于1。
7.进一步地,车辆还包括仪表台,门前立柱与仪表台连接。
8.进一步地,仪表台内预埋固定板,司机室包围门包括:仪表固定座,仪表固定座连接至固定板处;三通连接座,三通连接座设置在门前立柱上,且仪表固定座和前端连接扶手的端部均连接至三通连接座上。
9.进一步地,门前立柱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二立柱的底端与第一立柱的底端间隔设置,第二立柱的顶端连接至第一立柱的顶端;第三立柱,第三立柱的顶端连接至第一立柱上,第三立柱的底端与第二立柱的底端、第一立柱的底端均间隔设置并呈三角形布置。
10.进一步地,第三立柱位于乘客室。
11.进一步地,第三立柱的顶端连接至第一立柱的中部或者中部的下方。
12.进一步地,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之间构成门前区域,且至少门前区域的中部以上的位置处设置有透明玻璃。
13.进一步地,司机室包围门包括直座,直座为多个,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和第三立柱均通过对应的直座与车体的地板固定。
14.进一步地,车体上对应连接直座的位置处设置有预埋板,预埋板位于地板的下方,直座通过螺栓与预埋板、地板拧紧,且螺栓的螺栓头与地板之间还设置有平垫和弹性垫。
15.进一步地,司机室包围门包括直座,前端连接扶手通过直座与前围固定。
16.进一步地,司机室包围门还包括门体型材和全透玻璃,门体型材和全透玻璃的连接处设置有相互连接的要第一加强固定支架和第二加强固定支架,第一加强固定支架设置在门体型材上,第二加强固定支架设置在全透玻璃的底部的角部处。
17.进一步地,第一加强固定支架为l形板状结构;和/或第二加强固定支架包括第一l形板状段、第一贴合板段和圆管段,第一贴合板段设置在第一l形板状段的外侧并与全透玻璃贴合设置,圆管段与第一l形板状段和第一贴合板段均连接。
18.进一步地,司机室包围门还包括第三加强固定支架,第三加强固定支架设置在全透玻璃的顶部的角部处。
19.进一步地,第三加强固定支架包括第二l形板状段和第二贴合板段,第二贴合板段设置在第二l形板状段的内侧并与全透玻璃贴合设置。
20.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车辆包括车体和司机室包围门,车体具有车厢,司机室包围门设置在车厢内且将车厢分隔为司机室和乘客室,司机室包围门包括:门前立柱,门前立柱的顶端与车厢的顶端之间间隔设置以在之间形成避让区域;前端连接扶手,门前立柱与前端连接扶手连接,前端连接扶手连接至车体的前围。
21.由上可知,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中,通过门前立柱与车厢顶端之间间隔设置以形成避让区域,避让区域可避免影响驾驶者视线受到门前立柱的影响。同时门前立柱与前端连接扶手连接,前端连接扶手与车体前围连接,可加强门前立柱的安装强度,在车辆运行的过程中,避免因门前立柱的强度不够,即司机室包围门强度不够而出现司机室包围门被动打开的情况;有效解决了现有包围门遮挡视线且强度不够的问题。
附图说明
22.构成本技术的一端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3.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车辆的侧视图;以及
24.图2示出了图1中a处结构的放大图;
25.图3示出了图2中第一立柱与地板的安装关系示意图;
26.图4示出了图1中b处结构的放大图;
27.图5示出了图1的俯视图;
28.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的门前立柱与透明玻璃的安装关系示意图;
29.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的前端连接扶手的俯视图;
30.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三加强固定支架的示意图;
31.图9示出了图8的仰视图;
32.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二加强固定支架的示意图;
33.图11示出了图10的侧视图;
34.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的三通连接座的示意图;
35.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的直座的示意图,其中直座与前端连接扶手连接;
36.图14示出了图13的侧视图;
37.图1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的直座的示意图,其中直座与门前立柱连接;
38.图16示出了图15的俯视图;
39.图17示出了图15的侧视图;
40.图1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加强固定支架的示意图;
41.图19示出了图18的侧视图。
42.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43.10、车体;101、地板;102、仪表固定座;20、后视镜;30、仪表台;40、司机室包围门;51、第一立柱;52、第二立柱;53、第三立柱;54、透明玻璃;60、前端连接扶手;70、全透玻璃;80、第三加强固定支架;801、第二l形板状段;802、第二贴合板段;90、第二加强固定支架;901、第一l形板状段;902、圆管段;903、第一贴合板段;110、三通连接座;120、直座;130、螺栓;140、第一加强固定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4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45.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技术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46.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端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端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47.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辆内部安装的司机室包围门40影响视线且强度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了一种车辆。
48.如图1至图19所示,车辆包括车体10和司机室包围门40,车体10具有车厢,司机室包围门40设置在车厢内且将车厢分隔为司机室和乘客室,司机室包围门40包括门前立柱和前端连接扶手60,门前立柱的顶端与车厢的顶端之间间隔设置以在之间形成避让区域;门前立柱与前端连接扶手60连接,前端连接扶手60连接至车体10的前围。
49.具体地,通过门前立柱与车厢顶端之间间隔设置以形成避让区域,避让区域可避免影响驾驶者看后视镜20时的视线受到门前立柱的影响。同时门前立柱与前端连接扶手60连接,前端连接扶手60与车体10的前围连接,可加强门前立柱的安装强度,在车辆运行的过程中,避免因门前立柱的强度不够,即司机室包围门40强度不够而出现司机室包围门40被动打开的情况;有效解决了现有包围门遮挡视线且强度不够的问题。
50.如图1所示,门前立柱的顶端与车厢的顶端之间的距离与门前立柱的长度的比值大于0.5且小于1。门前立柱需要与前端连接扶手60连接同时不遮挡驾驶者的视线,因此门前立柱的顶端与车厢顶端之间的距离与门前立柱的长度的比值应在0.5至1之间,门前立柱的长度过大会影响操作者的视线;门前立柱的长度过小不方便与前端连接扶手60连接,影响门前立柱的安装强度。
51.如图1和图5所示,车辆还包括仪表台30,门前立柱与仪表台30连接。门前立柱通过
与车辆的仪表台30连接进一步加强门前立柱的安装强度,以使司机室包围门40的安装强度增加,避免出现门前立柱强度不够导致司机室包围门40在车辆运行过程中被动打开。
52.如图1、图5和图12所示,仪表台30内预埋固定板,司机室包围门40包括仪表固定座102和三通连接座110,仪表固定座102连接至固定板处;三通连接座110设置在门前立柱上,且仪表固定座102和前端连接扶手60的端部均连接至三通连接座110上。
53.具体地,在仪表台30内部预埋固定板,固定板与仪表固定座102连接,以加强仪表固定座102的安装强度,门前立柱上通过安装三通连接座110分别与仪表固定座102和前端连接扶手60连接,门前立柱、仪表固定座102和前端连接扶手60形成一个整体,仪表固定座102和前端连接扶手60均可加强门前立柱的安装强度,进一步加强了司机室包围门40的安装强度。
54.在本实施例中,三通连接座110为嵌入式三通。
55.如图1、图5和图6所示,门前立柱包括第一立柱51、第二立柱52和第三立柱53,第二立柱52的底端与第一立柱51的底端间隔设置,第二立柱52的顶端连接至第一立柱51的顶端;第三立柱53的顶端连接至第一立柱51上,第三立柱53的底端与第二立柱52的底端、第一立柱51的底端均间隔设置并呈三角形布置。
56.具体地,门前立柱由三角形分布的第一立柱51、第二立柱52和第三立柱53组成,第二立柱52和第三立柱53均与第一立柱51连接,三角形分布可加强门前立柱整体的稳定性,使车辆在运行过程中,门前立柱与车体10稳定连接,避免司机室包围门40松动影响驾驶。
57.如图5所示,第三立柱53位于乘客室。司机室包围门40将车体10内部分为司机驾驶室与乘客室,第三立柱53位于乘客室,可加强驾驶室的空腔,避免第三立柱53影响驾驶者驾驶车辆,以保证驾驶者舒适驾驶。
58.如图6所示,第三立柱53的顶端连接至第一立柱51的中部或者中部的下方。第三立柱53安装在第一立柱51的中部或者中部的下方可避免第三立柱53影响乘客的乘坐空间,同时可以更好地与第一立柱51和第二立柱52配合加强门前立柱的安装强度。
59.如图6所示,第一立柱51与第二立柱52之间构成门前区域,且至少门前区域的中部以上的位置处设置有透明玻璃54。在驾驶者驾驶过程中可通过透明玻璃54实施观察车内乘客室的情况,为避免透明玻璃54过大导致易碎且清理不方便,透明玻璃54安装在门前区域的中部以上的位置处。
60.在本实施例中透明玻璃54为有机透明玻璃。
61.如图1、图2、图15、图16和图17所示,司机室包围门40包括直座120,直座120为多个,第一立柱51、第二立柱52和第三立柱53均通过对应的直座120与车体10的地板101固定。直座120与车体10的地板101固定连接,且与第一立柱51、第二立柱52和第三立柱53配合固定,可减小车辆运行过程中第一立柱51、第二立柱52和第三立柱53与车体10的地板101间的集中应力,以加强第一立柱51、第二立柱52和第三立柱53安装强度,提高司机室包围门40的安装稳定性。
62.如图4所示,车体10上对应连接直座120的位置处设置有预埋板,预埋板位于地板101的下方,直座120通过螺栓130与预埋板、地板101拧紧,且螺栓130的螺栓头与地板101之间还设置有平垫和弹性垫。通过预埋板与直座120连接可加强直座120与预埋板和地板101连接的稳定性,直座120通过螺栓130与预埋板和地板101拧紧连接,直座120可拆卸方便使
用和维护,同时在螺栓130处设置平垫和弹性垫可减小螺栓130的磨损以加强螺栓130的使用寿命。
63.如图1、图13和图14所示,司机室包围门40包括直座120,前端连接扶手60通过直座120与前围固定。前端连接扶手60通过直座120与前围固定连接可以加强前端连接扶手60的安装强度,且方便进行拆卸维修保养,使用方便。
64.如图1、图18和图19所示,司机室包围门40还包括门体型材和全透玻璃70,门体型材和全透玻璃70的连接处设置有相互连接的要第一加强固定支架140和第二加强固定支架90,第一加强固定支架140设置在门体型材上,第二加强固定支架90设置在全透玻璃70的底部的角部处。
65.具体地,通过第一加强固定支架140和第二加强固定支架90将全透玻璃70与门体型材稳固安装,其中第二加强固定支架90设置在全透玻璃70的底部的角部处以加强全透玻璃70下部的安装强度,使之不松动,通过全透玻璃70可实时观察乘客室的情况。
66.如图4、图10、图11、图18和图19所示,第一加强固定支架140为l形板状结构。第二加强固定支架90包括第一l形板状段901、第一贴合板段903和圆管段902,第一贴合板段903设置在第一l形板状段901的外侧并与全透玻璃70贴合设置,圆管段902与第一l形板状段901和第一贴合板段903均连接。圆管段902与第一l形板状段901和第一贴合板段903配合使用加强了全透玻璃70安装的稳定性,避免在车辆运行过程中由于全透玻璃70安装不稳定导致损坏的问题。
67.如图1、图8和图9所示,司机室包围门40还包括第三加强固定支架80,第三加强固定支架80设置在全透玻璃70的顶部的角部处。第三加强固定支架80设置在全透玻璃70的顶部的角部处。第三加强固定支架80与第二加强固定支架90和第一加强固定支架140配合使用,第二加强固定支架90设置在全透玻璃70的底部的角部处,加强全透玻璃70底部安装结构的稳定性,第三加强固定支架80设置在全透玻璃70的顶部的角部处,加强全透玻璃70顶部安装结构的稳定性。
68.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三加强固定支架80包括第二l形板状段801和第二贴合板段802,第二贴合板段802设置在第二l形板状段801的内侧并与全透玻璃70贴合设置。第三加强固定支架80与第二加强固定支架90结构类似,以加强全透玻璃70安装的稳定性。
69.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70.一种车辆包括车体10和司机室包围门40,车体10具有车厢,司机室包围门40设置在车厢内且将车厢分隔为司机室和乘客室,司机室包围门40包括:门前立柱,门前立柱的顶端与车厢的顶端之间间隔设置以在之间形成避让区域;前端连接扶手60,门前立柱与前端连接扶手60连接,前端连接扶手60连接至车体10的前围。
71.由上可知,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中,通过门前立柱与车厢顶端之间间隔设置以形成避让区域,避让区域可避免影响驾驶者视线受到门前立柱的影响。同时门前立柱与前端连接扶手60连接,前端连接扶手60与车体10前围连接,可加强门前立柱的安装强度,在车辆运行的过程中,避免因门前立柱的强度不够,即司机室包围门40强度不够而出现司机室包围门40被动打开的情况;有效解决了现有包围门遮挡视线且强度不够的问题。
72.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端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端的实
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73.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74.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7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