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膝垫的制作方法

2021-10-09 09:0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膝垫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膝垫。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在车辆的仪表盘的内侧设置有膝垫。图6是表示膝垫a的配置位置的立体图(在图6中省略了仪表盘)。图7是表示从斜下方看到的现有技术的膝垫a的立体图。图6及图7中,箭头rr 的方向表示车辆后方,箭头up的方向表示上方,箭头h的方向表示车宽方向。
3.如图6所示,两个膝垫a的配置位置分别与乘坐在前排座椅上的驾乘人员的两个膝部c相对。膝垫a由外壳d和膝垫本体e组合而成。外壳d为朝着车辆后方敞开的箱形构件。该外壳d具备被固定连接在仪表板加强件f上的固定部g。膝垫本体e由聚氨酯等的弹性材料构成。如图7所示,膝垫本体e的前侧部分e1装在外壳d内,膝垫本体e的后侧部分e2从外壳d向车辆后方延伸。
4.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膝垫a会与在惯性力的作用下向车辆前方移动的驾乘人员的膝部c相抵接。由此,能够阻止驾乘人员的移动。另外,膝垫a通过膝垫本体e的弹性变形,而缓和对驾乘人员膝部c 的冲击。
5.然而,上述现有技术的膝垫a中,膝垫本体e的前侧部分e1整体被外壳d所包覆,即,膝垫本体e的前侧部分e1的上侧、下侧、前侧、以及左右两侧均被外壳d所包覆。因此,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而使驾乘人员的膝部c与膝垫本体e相抵接时,虽然膝垫本体e的后侧部分e2能够充分变形而发挥缓和驾乘人员膝部c所受的冲击的作用,但是膝垫本体e的前侧部分e1的变形受到外壳d的制约,因而,无法良好地发挥缓和驾乘人员膝部c所受的冲击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膝垫本体的前侧部分也能够有效地发挥缓和驾乘人员膝部所受的冲击的作用的膝垫。
7.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膝垫,该膝垫安装在车辆的仪表盘的内侧,具备向车辆后方敞开的箱形的外壳、和由弹性材料构成的膝垫本体,该膝垫本体被配置为,前侧部分装在所述外壳内,后侧部分从所述外壳向车辆后方延伸,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底板的内侧区域被切除而形成缺口部,所述底板的围着所述缺口部的部分支撑着所述膝垫本体的前侧部分。
8.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膝垫的优点在于,膝垫本体的前侧部分也能够有效发挥缓和驾乘人员膝部所受的冲击的作用。具体而言,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向车辆前方移动的驾乘人员的膝部与膝垫本体相抵接而使膝垫本体变形。此时,未被外壳包覆的膝垫本体的后侧部分充分变形,从而能够有效地发挥缓和驾乘人员膝部所受的冲击的作用。同时,当膝垫本体与驾乘人员的膝部相抵接后,膝垫本体的前侧部分因受到挤压而从外壳底板上形成的缺口部向下方膨出地变形。因此,膝垫本体的前侧部分也能够有效地发挥缓和驾乘人员膝部
所受的冲击的作用。
9.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膝垫中,较佳为,所述外壳具有与所述底板上下相对的顶板、及将所述底板与所述顶板相连的左侧的侧板和右侧的侧板,在所述顶板、所述左侧的侧板、及所述右侧的侧板中的至少一方上也形成有缺口部。基于该结构,外壳中,除了底板以外,在顶板、左侧的侧板、及右侧的侧板中的至少一方上也形成有缺口部,因而,能够进一步增加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膝垫本体的前侧部分的变形量。
10.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膝垫中,较佳为,所述底板上的缺口部及/或所述顶板、所述左侧的侧板、及所述右侧的侧板中的至少一方上的缺口部被形成为向车辆后方敞开的形状。基于该结构,由于缺口部向车辆后方敞开,所以,膝垫本体能够以从外壳脱出的方式大幅变形,该变形能够吸收一部分碰撞能量,从而能够提高缓和冲击的效果。并且,外壳的后端部分也能够以向外侧(车宽方向的外侧)扩展的方式变形,该外壳的变形也能够吸收一部分碰撞能量,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缓和冲击的效果。
附图说明
11.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膝垫的配置位置的截面图。
12.图2是表示从斜下方看到的本实施方式的膝垫的立体图。
13.图3是表示从侧前方看到的本实施方式的膝垫的立体图。
14.图4是表示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本实施方式的膝垫的变形状态的侧视图。
15.图5是表示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本实施方式的膝垫的变形状态的仰视图。
16.图6是表示现有技术的膝垫的配置位置的立体图。
17.图7是表示从斜下方看到的现有技术的膝垫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将本实用新型的膝垫设置在车辆的驾驶座前方的情形进行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膝垫同样可被设置在副驾驶座的前方。
19.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膝垫1的配置位置的截面图。图2是表示从斜下方看到的膝垫1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从侧前方看到的膝垫 1的立体图。各图中,箭头rr的方向表示车辆后方,箭头up的方向表示上方,箭头h的方向表示车宽方向。
20.如图1所示,膝垫1被设置在车辆的仪表盘2的内侧,并被配置在仪表盘2内侧的与乘坐在驾驶座椅上的驾乘人员的膝部n相对的位置。即,两个膝垫1分别位于与驾乘人员的右膝和左膝相对的位置。由于两个膝垫1结构相同,所以在此仅以其中一侧的膝垫1为代表进行说明。
21.膝垫1由外壳3和膝垫本体4组合而成。
22.外壳3是由树脂或金属制成的向车辆后方敞开的箱形构件。该外壳3具备顶板31、底板32、前板33、左侧板34、及右侧板3 5。本实施方式中,外壳3的高度尺寸被设定为略小于宽度尺寸。另外,前板33具有两个向车辆前方突出的固定部36。
23.另一方面,在仪表盘2的内侧设置有仪表板加强件5。通过将两个固定部36固定连接在仪表板加强件5上,外壳3被安装在车体上。
24.膝垫本体4是由聚氨酯等弹性材料制成的构件。膝垫本体4的前侧部分41装在外壳3内。该前侧部分41的形状与外壳3的内部空间的形状一致。即,外壳3的内部空间被膝垫本体4的前侧部分41 无间隙地填充。膝垫本体4的后侧部分42从外壳3向车辆后方延伸出规定尺寸。
25.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膝垫1会与在惯性力的作用下向车辆前方移动的驾乘人员的膝部n相抵接。从而,能够阻止驾乘人员的移动。并且,膝垫1能够通过膝垫本体4的弹性变形,而缓和驾乘人员的膝部n所受的冲击。在此,为了确保膝垫本体4的后侧部分42的后端面(与驾乘人员的膝部n相对的面)42a能够良好地承接向车辆前方移动的驾乘人员的膝部n,该后端面42a被构成为越位于下部越靠近车辆前方地倾斜的斜面。
26.本实施方式的膝垫1的特征在于,如图2所示,外壳3的底板3 2的内侧区域被切除而形成向车辆后方敞开的缺口部32d。具体而言,外壳3的底板32具有前端支撑部32a、左侧的侧端支撑部3 2b、和右侧的侧端支撑部32c,缺口部32d被前端支撑部32 a、左侧的侧端支撑部32b、和右侧的侧端支撑部32c围住。
27.前端支撑部32a从外壳3的前板33的下端缘向车辆后方延伸规定尺寸。该前端支撑部32a从下侧支撑着膝垫本体4的前侧部分41的底部的前端部41a。
28.左侧的侧端支撑部32b从外壳3的左侧的侧板34的下端缘向右侧延伸规定尺寸。该侧端支撑部32b从下侧支撑着膝垫本体4的前侧部分41的底部左侧的侧端部41b。
29.右侧的侧端支撑部32c从外壳3的右侧的侧板35的下端缘向左侧延伸规定尺寸。该侧端支撑部32c从下侧支撑着膝垫本体4的前侧部分41的底部右侧的侧端部41c。
30.以下,对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膝垫1所发挥的作用进行说明。
31.图4是表示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膝垫1的变形状态的侧视图。如图4所示,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向车辆前方移动的驾乘人员的膝部n隔着仪表盘2与膝垫本体4相抵接,而使膝垫本体4产生变形。此时,未被外壳3包覆的膝垫本体4的后侧部分42充分变形,从而能够有效地发挥缓和驾乘人员膝部n所受的冲击的作用。同时,膝垫本体4与驾乘人员的膝部n相抵接后,前侧部分41因受到挤压而从外壳3的底板32上形成的缺口部32d向下方膨出地变形。因此,该膝垫本体4的前侧部分41也能够有效地发挥缓和驾乘人员膝部n 所受的冲击的作用。
32.图5是表示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膝垫1的变形状态的仰视图。如图5所示,随着膝垫本体4的变形,外壳3的底板32上的缺口部3 2d被撑开成朝着车辆后方大幅敞开的形状。由于缺口部32d大幅敞开,所以膝垫本体4能够以从外壳3向下方脱出的方式大幅变形,该变形能够吸收一部分碰撞能量,从而能够提高缓和驾乘人员膝部n 所受的冲击的效果。同时,外壳3的后端部分向外侧(车宽方向的外侧)扩展变形(参照图5的箭头)时也能够吸收一部分碰撞能量,因而能够更进一步提高缓和驾乘人员膝部n所受的冲击的效果。
33.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记载,可进行适当的变更。
34.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仅在外壳3的底板32上形成缺口部32d的结构。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在外壳3的顶板31、左侧的侧板34、及右侧的侧板35中的至少一方上形成缺口部。由此,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膝垫本体4的前侧部分41能够获得更多的变形量,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缓和驾乘人员的膝部n所受的冲击的作用。
35.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缺口部32d被形成为向车辆后方敞开的形状,但不局限于
此,缺口部也可以是不敞开的开口。而且,缺口部的形状也不受限定,可以是多边形、圆形、椭圆形等任意的形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