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轨道车辆的侧顶结构及轨道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1-10-09 18:0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轨道 车辆 结构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轨道车辆的侧顶结构及轨道车辆。


背景技术:

2.轨道车辆往往需要设有行李架用于放置行李,但是由于行李架的设置,其对侧顶的开闭造成影响,当需要对位于侧顶后的电气部件进行检修时,操作较为不便。并且,现有技术中,当需要对位于侧顶后侧的电气部件进行检修时,需将侧顶整体拆卸,检修完成后再将侧顶整体安装,操作较为繁琐,且效率较低。
3.而如何简化对位于侧顶后侧的电气部件的检修操作,同时提高检修效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的侧顶结构及轨道车辆,能够简化对位于侧顶后侧的电气部件的检修操作,同时提高检修效率。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的侧顶结构,所述轨道车辆的车厢包括侧墙、中顶以及设于所述侧墙的行李架;所述侧顶结构包括上顶板、下顶板和安装梁,所述安装梁沿纵向设置并与所述侧墙固定,所述上顶板的顶端与中顶连接,所述上顶板的底端位于所述行李架的上方并与所述安装梁连接;所述行李架包括沿纵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托架,所述下顶板包括依次设于相邻两个所述托架之间的侧板,各所述侧板的底端分别与所述行李架可翻转连接。
6.将侧顶结构设置为由上至下设置的上顶板和下顶板,其中,上顶板位于行李架的上方,该上顶板的开合与行李架之间不发生干涉,下顶板设置为包括多个侧板的结构,每个侧板位于行李架的相邻两个托架之间,并且侧板是与行李架之间可翻转连接的,当需要对下顶板后侧的电气部件进行检修时,可根据需要检修的电气部件的具体位置,将对应的侧板翻转即可,无需整体开合操作,从而简化检修操作,并且,由于侧板设于相邻两个托架之间,因此,各侧板在开合过程中不会与行李架发生干涉,从而保证侧板的翻转角度,保证检修操作空间,同时具有行李存放空间且便于检修的操作的效果。
7.另外,由于各侧板的开合彼此独立,每个侧板的体积较小、重量较小,便于检修人员操作,同时,单独开启其中一个侧板相较于将整个侧顶结构同时拆下的方案来说,还能够避免由于侧顶结构的体积较大导致经过多次开合操作后发生变形的情况,从而保证侧顶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8.可选地,所述下顶板还包括设于相邻两个所述侧板之间的安装板,当所述侧板处于关闭状态时,各所述侧板和各所述安装板的内壁面平滑过渡。
9.可选地,所述侧板的顶端与所述安装板之间通过四角锁固定。
10.可选地,所述安装板固定于所述托架和/或所述安装梁。
11.可选地,所述上顶板的顶端与所述中顶之间可翻转连接,所述上顶板的底端与所述安装梁之间可拆卸连接。
12.可选地,所述上顶板的底端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安装梁连接。
13.可选地,所述下顶板的顶端高度高于所述上顶板的底端高度。
14.可选地,所述上顶板的底部与所述下顶板的顶部之间还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设有贯穿设置的连通结构并形成空调回风口。
15.可选地,所述上顶板和所述侧板中,一者与所述连接板的一侧边固定,另一者与所述连接板之间还设有缓冲件。
1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其包括多节车厢,所述车厢包括侧墙、中顶、设于所述侧墙的行李架以及如上所述的侧顶结构。
17.具有如上所述的侧顶结构的轨道车辆,其技术效果与上述侧顶结构的技术效果类似,为节约篇幅,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轨道车辆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图1中的局部放大图;
20.图3是图2中a的放大图;
21.图4是设有安装板处的局部放大图;
22.图5是图4中b的放大图。
23.附图1

5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24.100

侧顶结构;200

侧墙;300

中顶;400

行李架,410

托架;
[0025]1‑
上顶板;2

下顶板,21

侧板,22

安装板;3

安装梁;4

缓冲件;5
‑ꢀ
紧固件;6

连接板;7

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7]
参考图1

5,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轨道车辆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图2中a的放大图;图4是设有安装板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图4中b的放大图。
[0028]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的侧顶结构及轨道车辆,其中,轨道车辆包括多节车厢,如图1所示,每节车厢包括侧墙200、中顶300、行李架400以及侧顶结构100,其中,行李架400固设于侧墙200。具体的,侧顶结构100包括上顶板1、下顶板2和安装梁3,其中,安装梁3沿车厢的纵向设置,并且该安装梁3与侧墙200固定,上顶板1的顶端与中顶300 连接,上顶板1的底端与安装梁3连接,行李架400包括沿纵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托架410,下顶板2包括依次设于相邻两个托架410之间的侧板21,各侧板21的底端分别与行李架400可翻转连接(如图2所示)。
[0029]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将侧顶结构100设置为由上至下设置的上顶板1和下顶板2,其中,上顶板1位于行李架400的上方,该上顶板1的开合与行李架400之间不发生干涉,下
顶板2设置为包括多个侧板21的结构,每个侧板21位于行李架400的相邻两个托架410之间,并且侧板21 是与行李架400之间可翻转连接的,当需要对下顶板2后侧的电气部件进行检修时,可根据需要检修的电气部件的具体位置,将对应的侧板21翻转即可,无需整体开合操作,从而简化检修操作,并且,由于侧板21设于相邻两个托架410之间,因此,各侧板21在开合过程中不会与行李架400 发生干涉,从而保证侧板21的翻转角度,保证检修操作空间,同时具有行李存放空间且便于检修的操作的效果。
[0030]
另外,由于各侧板21的开合彼此独立,每个侧板21的体积较小、重量较小,便于检修人员操作,同时,单独开启其中一个侧板21相较于将整个侧顶结构100同时拆下的方案来说,还能够避免由于侧顶结构100的体积较大导致经过多次开合操作后发生变形的情况,从而保证侧顶结构100 的整体稳定性。
[0031]
在上述实施例中,下顶板2还包括设于相邻两个侧板21之间的安装板 22,各安装板22分别与各托架410一一对应,每个侧板21设于相邻两个托架410之间,因此,相邻两个侧板21在托架410处形成缝隙,安装板 22设于该缝隙,使得当侧板21处于关闭状态时,各侧板21和各安装板22 的内壁面平滑过渡,其中,内壁面是指朝向车厢内的一侧壁面,平滑过渡的设置能够使得车厢内壁整体平整,乘客体验性好。
[0032]
在上述实施例中,侧板21与安装板22之间通过四角锁固定,当然,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将侧板21和安装板22之间通过紧固件5等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均可,而通过四角锁固定时,能够进一步简化侧板21的开合操作。同时,通过四角锁固定时,还能够提高开合效率。另外,还可以将侧板21的顶端与安装梁3固定,由于上顶板1和下顶板2之间需要完全接合,具体可以是刚好接合的也可以是重叠的,而上顶板1的底端是与安装梁3 连接的,因此将下顶板2与安装板22固定相较于将下顶板2与安装梁3 固定来说,能够简化操作和制作工艺。
[0033]
进一步的,该安装板22固定于托架410(如图4所示)或者安装板22 固定于安装梁3,或者,还可以将该安装板22同时与托架410和安装梁3 固定均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当然,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将该安装板22 固定于侧墙200,而将安装板22固定于托架410和/或安装梁3时,能够简化固定操作,同时可简化该安装板22的结构要求。
[0034]
在上述实施例中,上顶板1的顶端与中顶300之间可翻转连接,上顶板1的底端与安装梁3之间可拆卸连接。当需要对上顶板1后侧的电气部件进行检修时,可将上顶板1相对于中顶300板翻转即可实现开合,便于操作。
[0035]
进一步的,如图3和图5所示,上顶板1的底端与安装梁3之间通过紧固件5实现可拆卸连接,或者也可以将二者之间通过四角锁实现可拆卸连接均可,而实际运用过程中,对于上顶板1后侧的电气部件的检修频率相对较低,因此,将上顶板1和安装梁3之间通过紧固件5实现可拆卸连接时,能够进一步确保二者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0036]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下顶板2的顶端高度高于上顶板1的底端高度,如此一来,上顶板1的底端位于下顶板2的后侧,由于上顶板1的底端是与安装梁3连接的,因此无论二者之间的固定方式是通过紧固件5连接还是通过四角锁连接,均会被下顶板2隐藏,乘客从车厢内均无法看到,从而提高车厢内的美观性,优化乘客体验。
[0037]
本实施例中,也可以将该上顶板1的顶端与中顶300可拆卸连接,并将上顶板1的底端与安装梁3之间可翻转连接,可翻转的连接可保证内壁面整体平整,而可拆卸连接的一侧需要有锁定件(具体可以是紧固件5也可以是四角锁等),将上顶板1的底端通过锁定件与安
装梁3可拆卸连接,并且连接处通过下顶板2遮挡时,能够优化乘客体验。
[0038]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上顶板1的底部与下顶板2的顶部之间还设有连接板6,该连接板6设有贯穿设置的连通结构7,该连通结构7连通于侧顶结构100的后侧与车厢内之间,该连通结构7能够形成空调回风口,从而最大化利用空间。具体的,该连通结构7可以是设于连接板6的通孔,或者,还可以将该连接板6设置为多个并分别与各侧板21 一一对应设置,相邻两个连接板6之间留有间隙并形成上述连通结构7均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0039]
本实施例中,对于该连接板6的具体结构并不做限定,具体可将该连接板6与上顶板1固定也可以将该连接板6与下顶板2固定均可,以连接板6与下顶板2固定来说,该连接板6可以是由下顶板2的顶端翻边形成,也可以将该连接板6和下顶板2设置为分体式结构并相对固定即可。
[0040]
当连接板6是与下顶板2固定时,该连接板6朝向上顶板1的一侧边与上顶板1之间设有缓冲件4,当连接板6是与上顶板1固定时,该连接板6朝向下顶板2的一侧边与下顶板2之间设有缓冲件4。当关闭侧板21 时,缓冲件4能够夹设于连接板6和上顶板1之间或者夹设于连接板6和侧板21之间,以起到缓冲作用,避免直接碰撞造成损伤。具体的,对于缓冲件4与连接板6之间的固定方式,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如二者之间可通过紧固件连接固定、粘接固定或套接固定等均可。
[0041]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