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有轨电车的地下车站的制作方法

2021-07-23 14:1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有轨电车 车站 地下 用于
一种用于有轨电车的地下车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有轨电车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有轨电车的地下车站。



背景技术:

现代有轨电车作为一种中低运量的地面轨道交通系统,可有效填补大运量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之间的"运能"和"速度"的空白,成为国内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关技术中,当地下段处于客流集散点时,会设置地下车站,通过地下车站作为有轨电车停靠和乘客乘降及等候的场所。

然而,上述地下车站通常采用类似地铁车站的设置,即具有地下两层,地下第一层作为入站层,地下第二层作为站台层,这样会使得地下车站挖掘深度及规模较大,且需要较多的机械通风排烟的设备进行通风,从而使得地下车站的制造和运行成本均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有轨电车的地下车站,其目的在于降低地下车站的制造和运行成本,由此解决地下车站的制造和运行成本较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有轨电车的地下车站,所述地下车站包括地面层和站台层;

所述地面层包括站厅顶板和站厅侧墙,所述站厅顶板位于地面上方,且所述站厅顶板水平布置,所述站厅顶板上具有多个通风井,所述站厅侧墙围设在所述站厅顶板的外边缘,且所述站厅侧墙插装在地面上,所述站厅顶板、所述站厅侧墙和地面之间形成站厅空间,所述站厅侧墙上具有进站入口,所述进站入口与所述站厅空间连通;

所述站台层包括站台、位于所述站台上方的站台顶板、连接所述站台和所述站台顶板的站台侧墙,所述站台的两侧均具有轨道,所述站台的中部和所述站厅空间通过通道连通,所述站台顶板位于地下,且所述站台顶板水平布置,各所述通风井的底部均贯穿所述站台顶板。

可选地,所述通道包括电梯和楼梯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所述电梯包括电扶梯和垂直电梯。

可选地,所述站厅空间包括非付费区和付费区,所述非付费区与所述进站入口连通,所述付费区与所述通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非付费区和所述付费区通过检票闸口分隔。

可选地,所述站厅侧墙上具有多个通风百叶,多个所述通风百叶与多个所述通风井一一对应,各所述通风百叶连通相对应的所述通风井。

可选地,所述地面层还包括设备用房,所述设备用房位于所述站厅空间中。

可选地,所述地下车站还包括疏散楼梯,所述疏散楼梯连通所述站台和地面,且所述疏散楼梯和所述通道分别位于所述站台的两端。

可选地,所述站台上具有站台板,两个所述轨道分别位于所述站台板的两侧,且所述站台板连通所述通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对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有轨电车的地下车站,站厅顶板位于地面上方,且站厅顶板水平布置,站厅侧墙围设在站厅顶板的外边缘,且站厅侧墙插装在地面上,从而使得地面层设置在地面上,仅使得站台层设置在地下,从而避免地下车站全部置于地下,也就可以避免挖掘深度过大,降低地下车站的制造成本。

进一步地,站厅顶板上具有多个通风井,各通风井的底部均贯穿站台顶板,从而通过通风井将自然风引入站台层中,避免站台层在地下过深而不利于自然风的引入,从而避免了使用机械通风排烟的设备,进而降低了制造和运行成本。

另外,站厅顶板和站厅侧墙之间形成站厅空间,站厅侧墙上具有进站入口,站台的中部和站厅空间通过通道连通。那么,乘客可以先后通过进站入口、站厅空间和通道进入到站台上候车,同理,也可以实现出站。

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地下车站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其制造成本,还可以降低其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有轨电车的地下车站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地面层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地下车站的第一横向剖视图;

图4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站台层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地下车站的第二横向剖视图。

图中各符号表示含义如下:

1、地面层;11、站厅顶板;111、通风井;12、站厅侧墙;121、进站入口;122、通风百叶;13、站厅空间;131、非付费区;132、付费区;133、检票闸口;14、设备用房;2、站台层;21、站台;211、轨道;212、站台板;213、缓冲区;22、站台顶板;23、站台侧墙;3、通道;31、电梯;311、电扶梯;312、垂直电梯;32、楼梯;4、疏散楼梯;100、地面;200、有轨电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图1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有轨电车的地下车站的纵向剖视图,如图1所示,该地下车站包括地面层1和站台层2。

图2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地面层的俯视图,图3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地下车站的第一横向剖视图。结合图2和图3所示,地面层1包括站厅顶板11和站厅侧墙12,站厅顶板11位于地面100上方,且站厅顶板11水平布置,站厅顶板11上具有多个通风井111,站厅侧墙12围设在站厅顶板11的外边缘,且站厅侧墙12插装在地面100上,站厅顶板11、站厅侧墙12和地面100之间形成站厅空间13,站厅侧墙12上具有进站入口121,进站入口121与站厅空间13连通。

站台层2包括站台21、位于站台21上方的站台顶板22、连接站台21和站台顶板22的站台侧墙23,站台21的两侧均具有轨道211,站台21的中部和站厅空间13通过通道3连通,站台顶板22位于地下,且站台顶板22水平布置,各通风井111的底部均贯穿站台顶板22。

对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有轨电车的地下车站,站厅顶板11位于地面100上方,且站厅顶板11水平布置,站厅侧墙12围设在站厅顶板11的外边缘,且站厅侧墙12插装在地面100上,从而使得地面层1设置在地面100上,仅使得站台层2设置在地下,从而避免地下车站全部置于地下,也就可以避免挖掘深度过大,降低地下车站的制造成本。

进一步地,站厅顶板11上具有多个通风井111,各通风井111的底部均贯穿站台顶板22,从而通过通风井111将自然风引入站台层2中,避免站台层2在地下过深而不利于自然风的引入,从而避免了使用机械通风排烟的设备,进而降低了制造和运行成本。

另外,站厅顶板11和站厅侧墙12之间形成站厅空间13,站厅侧墙12上具有进站入口121,站台21的中部和站厅空间13通过通道3连通。那么,乘客可以先后通过进站入口121、站厅空间13和通道3进入到站台21上候车,同理,也可以实现出站。

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地下车站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其制造成本,还可以降低其运行成本。

可选地,通道3包括电梯31和楼梯32中的至少一种。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梯31和楼梯32均可以起到连接站台21和站厅空间13的作用,保证乘客能够顺利乘车或出站,且两者同时设置能够提高地下车站的可靠性。

示例性地,电梯31包括电扶梯311和垂直电梯31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扶梯311和垂直电梯312能够满足车站通行及无障碍需求,增大适用性。

继续参见图2,站厅空间13包括非付费区131和付费区132,非付费区131与进站入口121连通,付费区132与通道3连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非付费区131和付费区132,能够为乘客实现提前检票,避免在有轨电车200上进行检票。

可选地,非付费区131和付费区132通过检票闸口133分隔。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检票闸口133能够提高检票效率,且节省人力。

可选地,站厅侧墙12上具有多个通风百叶122,多个通风百叶122与多个通风井111一一对应,各通风百叶122连通相对应的通风井11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风百叶122起到排气通风的作用,满足地下车站自然通风的需求,无需设置机械排烟,缩小了地下车站规模,减小了地下车站投资。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通风井111的顶部设置透明钢化玻璃,避免外物堵塞通风井,且能够将自然光引入站台层2,从而节省地下站台照明所需电能。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通风井111不仅具有通风的作用,还具有采光的作用。

可选地,地面层1还包括设备用房14,设备用房14位于站厅空间13中。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备用房14中可以存储多种消防设备和入电设备等,从而保障地下车站的正常运行。

需要说明的是,地面层1中还可以设置管理用房。

图4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站台层的俯视图,图5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地下车站的第二横向剖视图。结合图4和图5所示,地下车站还包括疏散楼梯4,疏散楼梯4连通站台21和地面100,且疏散楼梯4和通道3分别位于站台21的两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疏散楼梯4可以在必要时起到疏散乘客的作用,满足地下车站消防疏散要求。

再次参见图1,站台21上具有站台板212,两个轨道211分别位于站台板212的两侧,且站台板212连通通道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站台板212为乘客提供了候车的区域,并且使得乘客可以通过电梯31或楼梯32从站厅空间13进入到站台21。

示例性地,站台板212的一端(图4的右端)设置有缓冲区213,缓冲区213起到连接站台板212和电梯31、楼梯32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地下车站具有如下优势:

1、采用浅埋地下的站台层2,减少地下车站宽度和楼梯32数量,缩小地下车站规模。

2、地下车站上下行、换乘皆在同站台21,乘车方向辨识清晰、且无需过轨换乘,安全性高。

3、在站台21一端设置电扶梯311、垂直电梯312和楼梯32作为车站主出入口,在站台21另一端设置疏散楼梯4,保证车站有两个安全出口,满足地下车站消防疏散要求。

4、站台顶板22与通风井111连通,满足地下车站通风采光及排烟的需要。无需设置机械送排风系统和设备,节能环保,空间舒适,节省运营维护成本。

5、地面层1和站台层2在地上和地下分开设置,有效的减少地下土建规模和通风排烟机械设备,减少投资和后期运营维护费用。

6、通风井111与设备用房14合建,缩小占地面积,减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