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车身后围结构和汽车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09:3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车身 汽车 结构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车身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身后围结构和汽车。


背景技术:

2.随着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汽车整体性能、安全性以及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汽车后排行李箱高度关系到用户取放行李的方便性,行李箱高度过高,将严重影响用户取放行李的体验感。车身后围结构与汽车车身的弯扭新性能和后碰性能也息息相关,因此如何设计出性能优良的车身后围结构已成为车身研发中重要的一环。
3.现有技术中,为了满足汽车的弯扭新性能和后碰性能,后门槛的位置通常设计得比较高,从而造成用户取放行李不方便;同时,现有技术中的车身后围结构搭接结构复杂,装配工艺差、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车身后围结构的搭接结构复杂以及后门槛的位置较高等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车身后围结构和汽车。
5.鉴于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身后围结构,包括后围内板、后围外板、后横梁总成以及后地板面板;所述后围外板的上端连接所述后围内板的上端,所述后围外板的下端连接所述后横梁总成的第一侧;所述后横梁总成的第二侧连接在所述后地板面板的下表面;所述后围内板的下端连接在所述后地板面板的上表面;所述后围外板、所述后围内板、所述后横梁总成以及所述后地板面板之间围成后围腔体。
6.可选地,所述后围外板包括外板本体,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外板本体两端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后围内板包括内板本体,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内板本体两端的第三连接板和第四连接板;所述外板本体、所述内板本体以及所述后横梁总成之间围成所述后围腔体。
7.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板,且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三连接板之间围成用于连接汽车左d柱的左d柱腔体;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板,且所述第二连接板和所述第四连接板之间围成用于连接汽车右d柱的右d柱腔体;所述左d柱腔体和所述右d柱腔体均与所述后围腔体连通。
8.可选地,所述车身后围结构还包括均连接在所述后横梁总成上且相互平行的左纵梁和右纵梁;所述左纵梁与所述后横梁总成的长度方向垂直;
9.所述左纵梁的上端连接所述后地板面板的下表面,且所述左纵梁与所述后地板面板之间形成与所述后围腔体连通的左后纵梁腔体;所述左后纵梁腔体的第一延伸方向、所述后围腔体的第二延伸方向以及所述左d柱腔体的第三延伸方向之间两两垂直;
10.所述右纵梁的上端连接所述后地板面板的下表面,且所述右纵梁与所述后地板面板之间形成与所述后围腔体连通的右后纵梁腔体;所述右后纵梁腔体的第四延伸方向、所述后围腔体的第五延伸方向以及所述右d柱腔体的第六延伸方向之间两两垂直。
11.可选地,所述后横梁总成包括横梁本体、左横梁接头以及右横梁接头;所述横梁本体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所述左纵梁远离所述横梁本体的一端连接所述左横梁接头,所述右纵梁远离所述横梁本体的一端连接所述右横梁接头。
12.可选地,所述车身后围结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后围外板远离所述后围内板的端面上的防撞梁总成。
13.可选地,所述防撞梁总成包括后防撞梁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后防撞梁相对两端的左吸能盒以及右吸能盒;所述左吸能盒和所述右吸能盒均连接在所述后围外板和所述后防撞梁之间。
14.可选地,所述防撞梁总成还包括左安装板和右安装板,所述左吸能盒通过所述左安装板连接所述后围外板,所述右吸能盒通过所述右安装板连接所述后围外板。
15.可选地,所述后围内板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翻边、第一横板、第一竖板以及第二翻边;所述后围外板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三翻边、折弯板以及第四翻边;所述后横梁总成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五翻边、第二横板、第二竖板以及第六翻边;所述第二翻边连接所述后地板面板的上表面,第一翻边连接所述第三翻边,所述第四翻连接所述第五翻边,所述第六翻边连接所述后地板面板的下表面。
16.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所述的车身后围结构。
17.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后围外板上端连接所述后围内板的上端,所述后围外板的下端连接所述后横梁总成的第一侧;所述后横梁总成的第二侧连接所述后地板面板的下表面;所述后围内板的下端连接所述后地板面板的上表面;所述后围外板、所述后围内板以及所述后横梁总成围成后围腔体;该后围腔体在提升了该车身后围结构的强度和刚度的同时,还缩小了所述后围外板和所述后围内板的结构尺寸,降低了汽车行李箱的门槛高度,方便了乘客取放行李,提高了汽车的商品性和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后围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后围结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后围结构的俯视图;
22.图4是图3中a

a向的剖视图;
23.图5是图3中b

b向的剖视图;
24.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后围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5.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26.10、后围内板;101、第三连接板;102、第四连接板;103、内板本体; 104、第一翻边;105、第一竖板;106、第一横板;107、第二翻边;11、后围外板;111、第一连接板;112、第二连接板;113、外板本体;114、第三翻边;115、折弯板;116、第四翻边;12、后横梁总成;121、横梁本体;122、左横梁接头;123、右横梁接头;124、第五翻边;125、第二竖板;126、第二横板;127、第六翻边;128、第一侧;129、第二侧;13、后地板面板;14、后围腔体;15、左d柱腔体;16、右d柱腔体;17、左纵梁;18、右纵梁; 19、左后纵梁腔体;21、防撞梁总成;211、后防撞梁;212、左吸能盒;213、右吸能盒;214、左安装板;215、右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8.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中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9.为了方便解释本发明中车身后围结构和各部件的安装关系,本发明所指的“左”为实际指向汽车左侧的方向(也即图3中上方),本发明中所指的“右”即为实际指向汽车右侧的方向(也即图3中的下方);本发明中所指的“内”为实际指向汽车车头的方向(也即图3中的右方),本发明中所指的“外”为实际指向汽车车尾的方向(也即图3中的左方),本发明中所指的“上”为实际指向汽车车顶的方向(也即图3中的前方),本发明中所指的“下”为实际指向汽车车底的方向(也即图3中的后方)。
30.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身后围结构,包括后围内板10、后围外板11、后横梁总成12以及后地板面板13;所述后围外板11的上端连接(焊接等)所述后围内板10的上端,所述后围外板11的下端连接(焊接等)所述后横梁总成12的第一侧128;所述后横梁总成12的第二侧129连接(焊接等)在所述后地板面板13的下表面;所述后围内板10 的下端连接(焊接等)在所述后地板面板13的上表面;所述后围外板11、所述后围内板10、所述后横梁总成12以及所述后地板面板13之间围成后围腔体14。可以理解地,当连接在所述后地板面板13上下两表面的所述后围内板 10和所述后横梁总成12对齐时,所述后围腔体14右所述后围外板11、所述后围内板10以及所述后横梁总成12围成。进一步地,所述后围腔体14包括所述后横梁总成12折弯的横梁腔体,以及所述后围内板10和所述后围外板 11形成的门槛腔体;而所述后围外板11和所述后围内板10组成汽车行李箱的后门槛,所述后地板面板13构成汽车行李箱。
31.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后围外板11的上端连接所述后围内板10的上端,所述后围外板11的下端连接所述后横梁总成12的第一侧128;所述后横梁总成12的第二侧129连接所述后地板面板13的下表面;所述后围内板10的下端连接所述后地板面板13的上表面;所述后围外板11、所述后围内板10、所述后横梁总成12以及所述后地板面板13之间围成后围腔体14;该后围腔体14在提升了该车身后围结构的强度和刚度的同时,还缩小所述后围外板11 和所述后围内板10的结构尺寸,降低了汽车行李箱的门槛高度,方便了乘客取放行李,提高了汽车的商品性进而用户体验。
32.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后围外板11包括外板本体113,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外板本体113两端的第一连接板111和第二连接板112;所述后围内板10包括内板本体103,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内板本体103两端的第三连接板101和第四连接板102;所述外板本体113、所述内板本体103 以及所述后横梁总成12之间围成所述后围腔体14。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一连接板111和所述第二连接板112分别位于所述外板本体113的左右两端,且均向汽车车顶的方向延伸;而所述第三连接板101和所述第四连接板102分别位于所述内板本体103的左右两端,且均向汽车车顶的方向延伸。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后围内板10和所述
后围外板11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33.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连接板111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板101,且所述第一连接板111和所述第三连接板101之间围成用于连接汽车左d柱的左d柱腔体15;所述第二连接板112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板102,且所述第二连接板112和所述第四连接板102之间围成用于连接汽车右d柱的右d柱腔体16;所述左d柱腔体15和所述右d柱腔体16均与所述后围腔体14连通。可以理解地,汽车左d柱插接在所述左d柱腔体15内,汽车右d柱插接在所述右d柱腔体16内。本实用新型中,该车身后围结构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降低了其制造和安装成本。
34.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5所示,所述车身后围结构还包括均连接在所述后横梁总成12上且相互平行的左纵梁17和右纵梁18;所述左纵梁17与所述后横梁总成12的长度方向垂直;可以理解地,所述左纵梁17和所述右纵梁18沿汽车前后的方向安装在所述后地板面板13的下表面上,所述后横梁总成12沿汽车左右的方向安装在所述后地板面板13的下表面上。
35.所述左纵梁17的上端连接所述后地板面板13的下表面,且所述左纵梁17与所述后地板面板13之间形成与所述后围腔体14连通的左后纵梁腔体19;所述左后纵梁腔体19的第一延伸方向(即向汽车车尾的延伸方向)、所述后围腔体14的第二延伸方向(即向汽车左侧的延伸方向)以及所述左d柱腔体 15的第三延伸方向(即向汽车车顶的延伸方向)之间两两垂直;可以理解地,所述左后纵梁腔体19、所述后围腔体14以及所述左d柱腔体15构成左三通结构,该左三通结构提高了该车身后围结构左端的连接强度。
36.所述右纵梁18的上端连接所述后地板面板13的下表面,且所述右纵梁 18与所述后地板面板13之间形成与所述后围腔体14连通的右后纵梁腔体;所述右后纵梁腔体的第四延伸方向(即向汽车车尾的延伸方向)、所述后围腔体14的第五延伸方向(即向汽车右侧的延伸方向)以及所述右d柱腔体 16的第六延伸方向(即向汽车车顶的延伸方向)之间两两垂直。可以理解地,所述右后纵梁腔体、所述后围腔体14以及所述右d柱腔体16形成右三通结构,该右三通结构提高了该车身后围结构右端的连接强度。
37.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所述左三通结构和所述右三通结构的设计,大幅度提升了整车的弯扭性能、强度以及刚度;同时所述左三通结构和所述右三通结构增加了汽车后碰时的传力通道,从而提升了汽车乘员舱的安全性能。
38.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后横梁总成12包括横梁本体121、左横梁接头122以及右横梁接头123;所述横梁本体121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左纵梁17和所述右纵梁18,所述左纵梁17远离所述横梁本体121的一端连接所述左横梁接头122,所述右纵梁18远离所述横梁本体121的一端连接所述右横梁接头123。可以理解地,所述左纵梁17搭接在所述左横梁接头122 和所述横梁本体121之间,并通过焊接进行固定;而所述右纵梁18搭接在所述右横梁接头123和所述横梁本体121之间,并通过焊接进行固定。该后横梁总成12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39.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车身后围结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后围外板11远离所述后围内板10的端面上的防撞梁总成21。可以理解地,所述防撞梁总成21安装在汽车的尾部,由于加强汽车尾部的强度和刚度,同时还提高了汽车的后碰性能,进而提升了汽车的安全性。
40.在一实施例中,该车身后围结构的安装顺序为:首先将所述后围外板11 连接所述后地板面板13,并形成总地板结构;同时将所述左纵梁17和右纵梁 18连接在所述后横梁总成12上,并形成下梁结构;再将所述下横梁结构焊接在所述总底板节后上;接着将所述后围外板11连接所述后围内板10和所述后地板面板13;最后将所述防撞梁总成21安装该所述后围外板11上。本实用新型中的车身围板结构的结构简单、零件少、无烧焊、工艺性好以及成本低。
41.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防撞梁总成21包括后防撞梁211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后防撞梁211相对两端的左吸能盒212以及右吸能盒213;所述左吸能盒212和所述右吸能盒213均连接在所述后围外板11和所述后防撞梁211之间。作为优选,所述防撞梁总成21还包括左安装板214和右安装板 215,所述左吸能盒212通过所述左安装板214连接所述后围外板11,所述右吸能盒213通过所述右安装板215连接所述后围外板11。可以理解地,当汽车发生后碰时,所述左吸能盒212和所述右吸能会进行溃缩吸能,降低了汽车的后碰力,进而提升了汽车乘员舱的安全性。
42.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后围内板10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一翻边104、第一横板106、第一竖板105以及第二翻边107;所述后围外板 11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三翻边114、折弯板115以及第四翻边116;所述后横梁总成12包括顺次连接的第五翻边124、第二横板126、第二竖板125以及第六翻边127;所述第二翻边107连接所述后地板面板13的上表面,第一翻边 104连接所述第三翻边114,所述第四翻连接所述第五翻边124,所述第六翻边127连接所述后地板面板13的下表面。可以理解地,所述内板本体103、所述第三连接板101以及所述第四连接板102均设有所述第一翻边104、所述第一竖板105、所述第一横板106以及第二翻边107;所述外板本体113、所述第一连接板111以及第二连接板112均设有所述第三翻边114、所述折弯板 115以及第四翻边116。
43.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后围内板10、所述后围外板11以及所述后横梁总成 12的两侧均设有翻边结构,通过翻边结构可实现相邻两结构件之间的紧密连接,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该车身后围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的车身后围结构。
44.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后围结构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