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自行车用脚踏板顺反旋转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08:5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旋转 驱动 脚踏板 车用 装置


1.本技术涉及一种顺反旋转驱动装,具体是一种自行车用脚踏板顺反旋转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2.19世纪一些欧洲人也构思出了一些理想的自行车图,自行车发明的早期阶段,人们认为越大的轮子行驶的速度越快,两名男子骑着一辆车轮几乎为一人高的自行车,在自行车的发明阶段,有些人并没有把自行车的两个轮子设计成前后放置,而是把两个轮子做成了左右放置,这种自行车的外形有些类似轮椅,2012年,中国有了手脚双动力的健身自行车,该车在骑行的同时,可以推拉车把获得向前的驱动力,实现了健身与代步的完美结合,由于推拉车把的作用,在骑行中,可以有效锻炼腰部、腹部、腿部、胸部、手臂等全身肌肉,掀开了自行车历史的新纪元。
3.现有自行车在反向踏动脚踏板时,不能够提供驱动动力,易造成脚踏板反向无阻碍任意转动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脚踏驱动相对较为吃力。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自行车用脚踏板顺反旋转驱动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一种自行车用脚踏板顺反旋转驱动装置,包括边围框、踏动组件、压排组件和输出组件,所述边围框前后框口均安装有侧盖,且边围框两侧均倾斜向上安装有插接管一端;
5.所述踏动组件包括脚踏轴、圆轴、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所述脚踏轴一端内侧通过轴承与短管内转动连接,且脚踏轴一端安装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与第二齿轮相互啮合连接,且第二齿轮装配在圆轴对应端内侧;
6.所述压排组件包括圆块、u型条块、活塞筒和圆活塞,所述圆块装配在圆轴中间位置,且圆块两侧圆面均开设有椭圆滑槽,所述u型条块底端与圆活塞顶部圆面相互固定连接,且u型条块内侧壁顶部均通过衔接滑块与对应的两个椭圆滑槽相互滑动衔接,所述圆活塞滑动安装在活塞筒内;
7.所述输出组件包括气动马达、第一齿轮、进气管和第二止回阀,所述气动马达的输出端装配有第一齿轮,且气动马达的进气端口与进气管一端连接,所述进气管上安装有第二止回阀,且进气管另一端与活塞筒内底部相互连通。
8.进一步地,所述侧盖外侧侧壁顶部中间位置开设有孔结构,且孔结构外侧端口与短管一端相互固定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边围框一侧侧壁底部开设有矩形窗口,且边围框内中间位置均通过对称分布的两个固定连接板与活塞筒相互固定连接。
10.进一步地,所述边围框内一侧侧壁与固定板一端相互固定连接,且固定板一侧侧壁与气动马达对应端面相互固定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圆轴位于两个侧盖之间顶部,且圆轴两端分别与对应的两个侧盖
内侧侧壁相互转动连接。
12.进一步地,所述活塞筒环形面底部连通安装有弯管一端,且弯管上安装有第一止回阀。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止回阀的流向控制方向与第一止回阀的流向控制方向相反,且第二止回阀和第一止回阀分别作为排气和吸气的协调控制组件。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齿轮通过链条与外置自行车上的传动结构相互传动连接。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齿轮规格小于第三齿轮规格,且第二齿轮与第三齿轮的传动比为3:1。
16.进一步地,所述衔接滑块为柱状结构,且衔接滑块与椭圆滑槽之间填充有润滑剂。
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行车用省力型脚踏板顺反旋转驱动装置。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9.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20.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边围框内部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活塞筒内部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侧盖内侧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侧盖外侧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圆块和圆轴连接结构示意图。
25.图中:1、侧盖,2、边围框,3、短管,4、插接管,5、矩形窗口,6、脚踏轴,7、圆块,8、椭圆滑槽,9、圆轴,10、u型条块,11、第一止回阀,12、活塞筒,13、固定板,14、气动马达,15、第一齿轮,16、进气管,17、第二止回阀,18、弯管,19、衔接滑块,20、圆活塞,21、第二齿轮,22、第三齿轮,23、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
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28.在本技术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技术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29.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0.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套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1.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32.请参阅图1

6所示,一种自行车用脚踏板顺反旋转驱动装置,包括边围框2、踏动组件、压排组件和输出组件,所述边围框2前后框口均安装有侧盖1,且边围框2两侧均倾斜向上安装有插接管4一端;
33.所述踏动组件包括脚踏轴6、圆轴9、第二齿轮21和第三齿轮22,所述脚踏轴6一端内侧通过轴承23与短管3内转动连接,且脚踏轴6一端安装有第三齿轮22,所述第三齿轮22与第二齿轮21相互啮合连接,且第二齿轮21装配在圆轴9对应端内侧;
34.通过将与脚踏轴6内侧端安装的第三齿轮22与位于圆轴9上的第二齿轮21转动且第二齿轮21与第三齿轮22之间传动比为3:1,达到省力脚踏制动的效果,有利于将经圆轴9连接的圆块7转动。
35.所述压排组件包括圆块7、u型条块10、活塞筒12和圆活塞20,所述圆块7装配在圆轴9中间位置,且圆块7两侧圆面均开设有椭圆滑槽8,通过开设在圆块7上的椭圆滑槽8转动,能够将经衔接滑块19连接的u型条块10有序往复上下移动,所述u型条块10底端与圆活塞20顶部圆面相互固定连接,且u型条块10内侧壁顶部均通过衔接滑块19与对应的两个椭圆滑槽8相互滑动衔接,所述圆活塞20滑动安装在活塞筒12内;
36.通过开设在圆块7上的椭圆滑槽8转动,能够将经衔接滑块19连接的u型条块10有序往复上下移动,便于将相连的圆活塞20在活塞筒12内上下移动,实现将旋转运动转化成往复直线运动的功能。
37.所述输出组件包括气动马达14、第一齿轮15、进气管16和第二止回阀17,所述气动马达14的输出端装配有第一齿轮15,且气动马达14的进气端口与进气管16一端连接,所述进气管16上安装有第二止回阀17,且进气管16另一端与活塞筒12内底部相互连通;
38.通过压缩的高压气体经进气管16在第二止回阀17作用下,能够将高压气体输送至气动马达14内,达到将气动马达14运行的效果,有利于将第一齿轮15转动,实现脚踏板顺反旋转输出同向驱动力的功能。
39.所述侧盖1外侧侧壁顶部中间位置开设有孔结构,且孔结构外侧端口与短管3一端相互固定连接;所述边围框2一侧侧壁底部开设有矩形窗口5,且边围框2内中间位置均通过
对称分布的两个固定连接板与活塞筒12相互固定连接,达到固定的效果;所述边围框2内一侧侧壁与固定板13一端相互固定连接,且固定板13一侧侧壁与气动马达14对应端面相互固定连接,达到固定气动马达14的效果;所述圆轴9位于两个侧盖1之间顶部,且圆轴9两端分别与对应的两个侧盖1内侧侧壁相互转动连接;所述活塞筒12环形面底部连通安装有弯管18一端,且弯管18上安装有第一止回阀11;所述第二止回阀17的流向控制方向与第一止回阀11的流向控制方向相反,且第二止回阀17和第一止回阀11分别作为排气和吸气的协调控制组件,通过第二止回阀17和第一止回阀11分别作为排气和吸气的协调控制组件,能够保证活塞同12压气排气正常进行;所述第一齿轮15通过链条与外置自行车上的传动结构相互传动连接,达到驱动自行车的效果;所述第二齿轮21规格小于第三齿轮22规格,且第二齿轮21与第三齿轮22的传动比为3:1;所述衔接滑块19为柱状结构,且衔接滑块19与椭圆滑槽8之间填充有润滑剂,通过在衔接滑块19与椭圆滑槽8之间填充有润滑剂,能够减少摩擦磨损程度。
40.本技术在使用时,当踏动脚踏轴6旋转时,通过将与脚踏轴6内侧端安装的第三齿轮22与位于圆轴9上的第二齿轮21转动且第二齿轮21与第三齿轮22之间传动比为3:1,达到省力脚踏制动的效果,有利于将经圆轴9连接的圆块7转动;
41.当圆块7转动时,通过开设在圆块7上的椭圆滑槽8转动,能够将经衔接滑块19连接的u型条块10有序往复上下移动,便于将相连的圆活塞20在活塞筒12内上下移动,实现将旋转运动转化成往复直线运动的功能;
42.当上下往复移动的圆活塞20对活塞筒12内进行压缩排气时,通过压缩的高压气体经进气管16在第二止回阀17作用下,能够将高压气体输送至气动马达14内,达到将气动马达14运行的效果,有利于将第一齿轮15转动,实现脚踏板顺反旋转输出同向驱动力的功能。
43.本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
44.1.本技术结构合理,通过将与脚踏轴6内侧端安装的第三齿轮22与位于圆轴9上的第二齿轮21转动且第二齿轮21与第三齿轮22之间传动比为3:1,达到省力脚踏制动的效果,有利于将经圆轴9连接的圆块7转动;
45.2.本技术结构合理,通过开设在圆块7上的椭圆滑槽8转动,能够将经衔接滑块19连接的u型条块10有序往复上下移动,便于将相连的圆活塞20在活塞筒12内上下移动,实现将旋转运动转化成往复直线运动的功能;
46.3.本技术结构合理,通过压缩的高压气体经进气管16在第二止回阀17作用下,能够将高压气体输送至气动马达14内,达到将气动马达14运行的效果,有利于将第一齿轮15转动,实现脚踏板顺反旋转输出同向驱动力的功能。
4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