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兼顾越行、停车及折返功能的市域轨道双侧车站的制作方法

2021-06-01 17:4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折返 兼顾 轨道 轨道交通 停车
兼顾越行、停车及折返功能的市域轨道双侧车站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兼顾越行、停车及折返功能的市域轨道双侧车站。



背景技术:

市域(郊)铁路是连接都市圈中心城市城区和周边城镇组团,为通勤客流提供快速度、大运量、公交化运输服务的轨道交通系统。发展市域(郊)铁路,对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扩大有效投资等具有一举多得之效,有利于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扩大公共交通服务供给、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市域(郊)铁路新建线路单程通行时间宜不超过1小时,设计速度宜为100-160公里/小时,平均站间距原则上不小于3公里,早晚高峰发车间隔不超过10分钟,具体技术标准应根据客流需求、服务范围、工程条件、用地标准等合理确定。

目前,市域轨道交通运营线路一般较长,多采用快慢车组合运营的模式,存在不同编组列车分段运行的现象,因而针对某些车站设置越行条件,做好车站的折返作业的研究,在有效提高全线的运营效率,减少工程规模,节约造价成本等多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依现有技术,如若出现在车站到发线进行停车折返作业,或越行线被故障车占用的现象,车站越行功能必将受限;如若与停车线分开设置,全线需配线站过多,无论是工程规模,还是造价成本都存在一定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兼顾越行、停车及折返功能的市域轨道双侧车站,通过优化市域铁路双侧车站配线布置,可使车站具备越行、折返、停车功能,功能齐全,运营灵活,有效减少配线站数量,降低全线的工程规模,节约造价成本,为市域轨道交通的运营提供便利条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兼顾越行、停车及折返功能的市域轨道双侧车站,

包括上行正线、下行正线、第一站台、第二站台、第一到发线、第二到发线、停车折返线;其中,所述上行正线、下行正线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站台、第二站台,所述第一站台和第二站台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站台的两端和第二站台的两端齐平;所述上行正线与第一站台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到发线;所述第二站台与下行正线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二到发线;所述第一站台和第二站台之间设置有停车折返线;所述第一到发线两端与所述上行正线连接;所述第二到发线两端与所述下行正线连接;所述第一到发线通过第一单渡线与所述停车折返线连接,所述第二到发线通过第二单渡线与所述停车折返线连接;所述第一单渡线、第二单渡线位于所述第一站台、第二站台同一侧;所述停车折返线通过第三单渡线与所述上行正线连接,通过第四单渡线与所述下行正线连接,所述第三单渡线、第四单渡线位于所述第一站台、第二站台另一侧。上行方向和下行方向仅代表相对的两个方向。

作为优选,所述停车折返线为双列位停车折返线。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单渡线位于所述第一站台下行方向一侧,所述第二单渡线位于所述第二站台下行方向一侧;所述第三单渡线位于所述第一站台上行方向一侧,所述第四单渡线位于所述第二站台上行方向一侧。

作为优选,所述停车折返线上行方向一侧端部设置有车挡。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单渡线位于所述第一站台上行方向一侧,所述第二单渡线位于所述第二站台上行方向一侧;所述第三单渡线位于所述第一站台下行方向一侧,所述第四单渡线位于所述第二站台下行方向一侧。

作为优选,所述停车折返线下行方向一侧端部设置有车挡。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到发线两端分别通过第一道岔、第二道岔与所述上行正线连接;所述第二到发线两端分别通过第三道岔、第四道岔与所述下行正线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单渡线一端通过第五道岔与所述停车折返线连接,另一端通过第六道岔与所述第一到发线连接;所述第二单渡线一端通过第七道岔与所述停车折返线连接,另一端通过第八道岔与所述第二到发线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五道岔或第七道岔位于所述停车折返线一端。

作为优选,所述第三单渡线一端通过第九道岔与所述停车折返线连接,另一端通过第十道岔与所述上行正线连接;所述第四单渡线一端通过第十一道岔与所述停车折返线连接,另一端通过第十二道岔与所述下行正线连接;所述第九道岔、第十一道岔靠近所述停车折返线另一端,所述另一端为停车折返线尾端。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兼顾越行、停车及折返功能的市域轨道双侧车站,通过优化市域铁路双侧车站配线布置,可使车站具备越行、折返、停车功能,功能齐全,运营灵活,有效减少配线站数量,降低全线的工程规模,节约造价成本,为市域轨道交通的运营提供便利条件。

1)两侧行车方向的快车通过的正线均位于车站最外侧,使得越行列车可实现不过道岔通过车站,无需减速,可有效提高快车效率。

2)上行慢车、下行慢车在到发线停车,乘客在站台上下车,此时快车可由正线快速通过。

3)一般情况下,当所述第一单渡线、第二单渡线位于站台下行方向一侧,上行方向折返列车从第一到发线通过第一单渡线进入停车折返线进行折返,然后通过渡线进入第二到发线,完成折返作业;当所述第一单渡线、第二单渡线位于站台上行方向一侧,下行方向折返列车从第二到发线通过第二单渡线进入停车折返线进行折返,然后通过渡线进入第一到发线,完成折返作业。

4)当列车发生故障时,所述停车折返线可停放故障列车;当故障列车停放位置较靠近停车折返线尾端且远离站台时,对停车折返线的折返功能没有影响,列车可正常折返。这种双侧车站配线的灵活设计,使得车站越行、折返、故障车临时停车互不干扰。

5)停车折返线靠近尾端位置通过渡线与正线的连接,并且停车折返线通过渡线与慢车到发线连接,可贯通列车行驶的两个方向,可实现故障车灵活进出及列车的单向折返。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兼顾越行、停车及上行方向折返列车折返功能的市域轨道双侧车站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兼顾越行、停车及下行方向折返列车折返功能的市域轨道双侧车站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上行正线;2.下行正线;3.第一站台;4.第二站台;5.第一到发线;51.第一道岔;52.第二道岔;6.第二到发线;61.第三道岔;62.第四道岔;7.停车折返线;8.第一单渡线;9.第二单渡线;10.第三单渡线;11.第四单渡线;12.车挡;13.第五道岔;14.第六道岔;15.第七道岔;16.第八道岔;17.第九道岔;18.第十道岔;19.第十一道岔;20.第十二道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兼顾越行、停车及折返功能的市域轨道双侧车站,如图1所示,包括上行正线1、下行正线2、第一站台3、第二站台4、第一到发线5、第二到发线6、停车折返线7;其中,所述上行正线1、下行正线2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站台3、第二站台4,所述第一站台3和第二站台4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站台3的两端和第二站台4的两端齐平;所述上行正线1与第一站台3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到发线5;所述第二站台4与下行正线2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二到发线6;所述第一站台3和第二站台4之间设置有停车折返线7;所述第一到发线5两端与所述上行正线1连接;所述第二到发线6两端与所述下行正线2连接;所述第一到发线5通过第一单渡线8与所述停车折返线7连接,所述第二到发线6通过第二单渡线9与所述停车折返线7连接;所述第一单渡线8、第二单渡线9位于所述第一站台3、第二站台4同一侧;所述停车折返线7通过第三单渡线10与所述上行正线1连接,通过第四单渡线11与所述下行正线2连接,所述第三单渡线10、第四单渡线11位于所述第一站台3、第二站台4另一侧。

所述停车折返线7为双列位停车折返线。所述第一单渡线8位于所述第一站台3下行方向一侧,所述第二单渡线9位于所述第二站台4下行方向一侧;所述第三单渡线10位于所述第一站台3上行方向一侧,所述第四单渡线11位于所述第二站台4上行方向一侧。所述停车折返线7上行方向一侧端部设置有车挡12。

所述第一到发线5两端分别通过第一道岔51、第二道岔52与所述上行正线1连接;所述第二到发线6两端分别通过第三道岔61、第四道岔62与所述下行正线2连接。所述第一单渡线8一端通过第五道岔13与所述停车折返线7连接,另一端通过第六道岔14与所述第一到发线5连接;所述第二单渡线9一端通过第七道岔15与所述停车折返线7连接,另一端通过第八道岔16与所述第二到发线6连接;所述第五道岔13或第七道岔15位于所述停车折返线7下行方向一端。

所述第三单渡线10一端通过第九道岔17与所述停车折返线7连接,另一端通过第十道岔18与所述上行正线1连接;所述第四单渡线11一端通过第十一道岔19与所述停车折返线7连接,另一端通过第十二道岔20与所述下行正线2连接;所述第九道岔17、第十一道岔19靠近所述停车折返线7另一端,所述另一端为停车折返线7尾端。

越行列车直接通过快车通过上行正线1、下行正线2通过车站,实现列车通过不降速,提高运行效率;停站列车通过道岔进入第一到发线5、第二到发线6停车,乘客可实现上下车,有效降低越行对车站的干扰。

一般情况下,上行方向折返列车从第一到发线5通过第一单渡线8进入停车折返线7进行折返,然后通过第二单渡线9进入第二到发线6,完成折返作业。

当列车发生故障时,所述停车折返线7可停放故障列车;当故障列车停放位置较靠近停车折返线7尾端且远离站台时,对所述停车折返线7的列车折返功能没有影响,上行折返列车仍可完成折返作业。故障车可通过第三单渡线10进入上行正线1。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兼顾越行、停车及折返功能的市域轨道双侧车站,如图2所示,包括上行正线1、下行正线2、第一站台3、第二站台4、第一到发线5、第二到发线6、停车折返线7;其中,所述上行正线1、下行正线2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站台3、第二站台4,所述第一站台3和第二站台4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站台3的两端和第二站台4的两端齐平;所述上行正线1与第一站台3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到发线5;所述第二站台4与下行正线2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二到发线6;所述第一站台3和第二站台4之间设置有停车折返线7;所述第一到发线5两端与所述上行正线1连接;所述第二到发线6两端与所述下行正线2连接;所述第一到发线5通过第一单渡线8与所述停车折返线7连接,所述第二到发线6通过第二单渡线9与所述停车折返线7连接;所述第一单渡线8、第二单渡线9位于所述第一站台3、第二站台4同一侧;所述停车折返线7通过第三单渡线10与所述上行正线1连接,通过第四单渡线11与所述下行正线2连接,所述第三单渡线10、第四单渡线11位于所述第一站台3、第二站台4另一侧。

所述停车折返线7为双列位停车折返线。所述第一单渡线8位于所述第一站台3上行方向一侧,所述第二单渡线9位于所述第二站台4上行方向一侧;所述第三单渡线10位于所述第一站台3下行方向一侧,所述第四单渡线11位于所述第二站台4下行方向一侧。所述停车折返线7下行方向一侧端部设置有车挡12。

所述第一到发线5两端分别通过第一道岔51、第二道岔52与所述上行正线1连接;所述第二到发线6两端分别通过第三道岔61、第四道岔62与所述下行正线2连接。所述第一单渡线8一端通过第五道岔13与所述停车折返线7连接,另一端通过第六道岔14与所述第一到发线5连接;所述第二单渡线9一端通过第七道岔15与所述停车折返线7连接,另一端通过第八道岔16与所述第二到发线6连接;所述第五道岔13或第七道岔15位于所述停车折返线7上行方向一端。

所述第三单渡线10一端通过第九道岔17与所述停车折返线7连接,另一端通过第十道岔18与所述上行正线1连接;所述第四单渡线11一端通过第十一道岔19与所述停车折返线7连接,另一端通过第十二道岔20与所述下行正线2连接;所述第九道岔17、第十一道岔19靠近所述停车折返线7另一端,所述另一端为停车折返线7尾端。

越行列车直接通过快车通过上行正线1、下行正线2通过车站,实现列车通过不降速,提高运行效率;停站列车通过道岔进入第一到发线5、第二到发线6停车,乘客可实现上下车,有效降低越行对车站的干扰。

一般情况下,下行方向折返列车从第二到发线6通过第二单渡线9进入停车折返线7进行折返,然后通过第一单渡线8进入第一到发线5,完成折返作业。

当列车发生故障时,所述停车折返线7可停放故障列车;当故障列车停放位置较靠近停车折返线7尾端且远离站台时,对所述停车折返线7的列车折返功能没有影响,下行折返列车仍可完成折返作业。故障车可通过第四单渡线11进入下行正线2。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施例提供的兼顾越行、停车及折返功能的市域轨道双侧车站,通过优化市域铁路双侧车站配线布置,可使车站具备越行、折返、停车功能,功能齐全,运营灵活,有效减少配线站数量,降低全线的工程规模,节约造价成本,为市域轨道交通的运营提供便利条件。

以上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示例性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范围。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凡利用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或者对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实施例的专利涵盖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