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发动机舱排热构造的制作方法

2021-09-28 22:1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机舱 发动 排出 热量 构造


1.本发明涉及排出车辆的发动机舱的热量的发动机舱排热构造。


背景技术:

2.以往以来,在车辆的前部设有收容产生热量的发动机的发动机舱。发动机舱的后部通过发动机隔板划分,车宽方向两侧通过前内面板划分,上部通过机罩划分。而且,利用由行驶风、鼓风扇从前方导入发动机舱内的冷却用空气,向前风挡的前侧、轮罩内、发动机舱的下方排热。
3.另一方面,有时主要为了提高隔音性,而通过发动机罩覆盖发动机。此外,为了在车辆行驶时从小石的碰撞等中保护发动机等以及为了对流经车辆下侧的空气进行整流,有时安装有覆盖发动机舱的下侧的底罩。
4.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发动机罩及底罩而难以从发动机舱排热,因此对促进发动机舱的排热的构造进行研究。例如如专利文献1那样,已知有通过覆盖发动机的发动机封装构造物将发动机舱内划分的技术。冷却用空气被从前方导入发动机封装构造物内并向后方流动。由此,排热得以促进、并且实现了改善隔音性、隔热性、行人碰撞时的行人保护性等。
5.现有技术文献
6.专利文献
7.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09178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8.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9.但是,在如上述专利文献1那样在发动机的下部后侧配置变速器等驱动力传递机构的情况下,将发动机冷却而成为高温的冷却用空气到达驱动力传递机构的周围,因此担心驱动力传递机构成为过热状态。特别是,由于流经发动机的排气系统的周围的冷却用空气成为高温,因此要求促进排热且不使高温的冷却用空气到达发动机的下部后侧的驱动力传递机构的周围。
10.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促进发动机舱的排热,并且能够防止配置于发动机下部后侧的驱动力传递机构的过热的发动机舱排热构造。
11.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2.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发动机舱排热构造具备:收容有气缸列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排列的发动机的发动机舱;设于所述发动机舱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轮罩;配设于所述发动机与所述轮罩之间的排气净化装置;以及遮挡水从所述轮罩侵入所述发动机舱的挡泥板,所述发动机舱排热构造用于从所述发动机舱排热,所述发动机舱排热构造的特征在于,具有排出部,该排出部为了向所述轮罩内排出将所述排气净化装置冷却后的所述冷却用空气的一部分,而设于所述挡泥板的与所述排气净化装置相比靠后方的部位。
13.根据上述构成,通常,利用从前方导入发动机舱内的冷却用空气,从外侧冷却由于
燃烧后的高温的排气从内部通过而成为特别高温的排气净化装置以及其前后的排气通路。由于排气净化装置的冷却而成为高温的冷却用空气的一部分从设于挡泥板的与排气净化装置相比靠后方的部位的排出部向轮罩内排出。因此,能够促进发动机舱内的排热,能够防止发动机下部后侧的驱动力传递机构的过热。
14.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发动机舱排热构造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所述排出部设于所述挡泥板上的与支承所述发动机的发动机安装件的前端相比靠后方、且与所述排气净化装置相比靠下方的部位。
15.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利用发动机安装件,使冷却用空气的一部分朝向排气净化装置,并且能够向排出部导出成为高温的冷却用空气。因此,能够促进发动机舱内的排热。
16.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发动机舱排热构造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或者2的发明中,具备:在所述发动机舱内覆盖所述发动机的上面部、侧面部、后面部的隔热罩;以及覆盖所述发动机舱的下侧的底罩,所述排出部设于所述挡泥板上的所述隔热罩的侧面部下端与所述底罩之间的部位。
17.根据上述构成,从前方导入隔热罩的内侧的冷却用空气的一部分,从设于与排气净化装置相比靠后方的部位、且挡泥板上的隔热罩的侧面部下端与底罩之间的部位的排出部,向轮罩内排出。因此,能够促进发动机舱内的排热,能够防止发动机下部后侧的驱动力传递机构的过热。
18.发明效果
19.根据本发明的发动机舱排热构造,能够促进发动机舱的排热,并且能够防止配置于发动机下部后侧的驱动力传递机构的过热。
附图说明
20.图1是车辆的前侧部分的说明图。
21.图2是轮罩内衬安装状态的轮罩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22.图3是表示轮罩与排气净化装置的位置关系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23.图4是图3的iv-iv线主要部分剖面图。
24.图5是挡泥板的排出部的说明图。
25.图6发动机安装件的侧视图。
26.附图标记说明
27.1:发动机舱
28.2:前侧框
29.3:发动机
30.4:隔热罩
31.5:驱动力传递机构
32.6:轮罩
33.7:排气净化装置
34.8:副车框
35.11:轮罩内衬
36.12:挡泥板
37.14:下臂
38.15:转向横拉杆
39.16:减震器
40.18:发动机安装件
41.18c:前侧下部固定部
42.18d:后侧下部固定部
43.19:底罩
44.20:排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45.以下,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以下优选的实施方式的说明本质上仅为例示,无意限定本发明、本发明的适用物或其用途。
46.如图1所示,在车辆v的前侧部分设有发动机舱1。以下,图中的箭头f、箭头l、箭头u分别表示车辆的前方、左方、上方。在发动机舱1内,在沿车辆v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前侧框2之间收容有气缸列在前后方向上排列的多缸发动机3(所谓的纵置发动机)。该发动机3通过发动机罩(以下称作隔热罩4)覆盖上面部、后面部、左右的侧面部,覆盖上面部的部分能够开闭。
47.发动机舱1通过连结于一对前侧框2的未图示的前内面板在车宽方向上被划分,与发动机舱1后方的车厢之间通过未图示的发动机隔板(dash panel)划分。在发动机3的下部后侧配设具有变速器等的驱动力传递机构5,为了向后轮传递驱动力,驱动力传递机构5沿着从未图示的发动机隔板向后方延伸的设于底板的底板通道,向车辆后方延伸。发动机舱1的上部通过能够开闭的未图示的机罩覆盖。
48.隔热罩4通过具有隔热功能的例如合成树脂材料形成,将发动机舱1内划分为隔热罩4的内侧的高温区域与隔热罩4的外侧的低温区域。而且,从发动机3的热量中保护配设于隔热罩4的外侧的电池等部件。此外,隔热罩4具有覆盖发动机3并提高隔音性的隔音功能、以及在与行人的碰撞时在行人与发动机3之间缓和冲击的行人的保护功能。
49.在发动机3的前侧配设有未图示的散热器、鼓风扇等,箭头所示的冷却用空气通常通过行驶风或者鼓风扇从前方经由车辆v的前侧开口部被导入发动机舱1内。导入发动机舱1内的冷却用空气中的被导入隔热罩4的内侧的冷却用空气,在发动机3与隔热罩4之间朝向发动机3的下部后侧的驱动力传递机构5流动。未导入隔热罩4的内侧的冷却用空气将隔热罩4的外侧的电池等部件冷却。
50.在发动机舱1的车宽方向外侧设有收容前轮等的左右一对轮罩6。在发动机3与轮罩6之间配设有用于净化发动机3的排气的排气净化装置7。例如对发动机3供给燃烧用的空气的进气系统配设于发动机3的左侧,在发动机3的右侧配设排气系统,排气净化装置7配设于右前轮的轮罩6与发动机3之间。以下,以右前轮的轮罩6与排气净化装置7为中心进行说明。
51.如图1~图5所示,在轮罩6安装有从小石等碰撞中保护轮罩6的内壁且用于提高隔音性的轮罩内衬11。此外,用于遮挡由于行驶的车辆v的前轮的旋转而从轮罩6侵入发动机舱1内的水、小石等的挡泥板12,通过螺栓、推式铆钉等固定于前侧框2、轮罩内衬11等。轮罩
内衬11与挡泥板12为了降低小石等碰撞引起的噪声且轻量化,例如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
52.在轮罩6的下部,能够转动地支承于在前侧框2的下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副车框8的下臂14、构成转向机构的转向横拉杆(tie rod)15等从车宽方向中央侧延伸。在下臂14安装有具备螺旋弹簧且上部例如固定于前内面板1a的规定的部位的减震器16的下部,从而构成悬架机构。在副车框8及前侧框2上固定有用于固定发动机3的发动机安装件18。
53.如图6所示,发动机安装件18具有圆柱状的主体部18a、用于将主体部18a固定于前侧框2的上部固定部18b、以及为了将主体部18a固定于副车框8而形成为从上部固定部18b越靠下侧越沿前后扩展的前侧下部固定部18c和后侧下部固定部18d。发动机3经由托架18e固定于主体部18a。圆柱状的主体部18a以固定托架18e的主体部18a的上表面朝向车宽方向内侧上方的方式倾斜(参照图4)。以沿着该主体部18a的倾斜的方式,后侧下部固定部18d朝向车宽方向外侧下方倾斜。
54.如图5所示,轮罩内衬11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分被从上部切口至车宽方向内侧部分的下端,以容纳悬架机构、转向机构等。被切口的轮罩内衬11的中段部通过挡泥板12连结,其上侧的上段部通过连结部件13连结。
55.如图2~图4所示,挡泥板12的上侧通过前侧框2及从前侧框2向上方延伸的前内面板1a等,将轮罩6与发动机舱1划分,来遮挡水侵入发动机舱1。轮罩6与发动机3之间的排气净化装置7配设于挡泥板12的上侧。
56.排气净化装置7净化从其前侧上部导入的发动机3的排气,并向从后侧下部向车辆后方延伸的排气通路7a排出净化后的排气。覆盖发动机3的隔热罩4的侧面部下端,延伸至覆盖至排气净化装置7的下端的位置并固定于前侧框2。发动机舱1的下侧通过固定于副车框8等的底罩19覆盖,在行驶时防止小石向发动机3等碰撞等,并对流经车辆v的下侧的空气进行整流。
57.如图5所示,在挡泥板12上设有用于使发动机舱1与轮罩6内后部通过斜线区域e连通的排出部20。该斜线区域e是挡泥板12与发动机安装件18的后侧下部固定部18d之间的开口区域,以往是为了防止水侵入发动机舱1而通过挡泥板12覆盖的区域。来自排出部20的冷却用空气的排出具有促进排热且抑制水经由排出部20侵入发动机舱1的作用。
58.该排出部20为挡泥板12的后部侧部位,将与排气净化装置7相比靠后方且下方的部位切口而设,但也可以通过在挡泥板12的该部位开孔来设置。此外,排出部20设于与发动机安装件18的主体部18a的前端相比靠后方的部位。在此之上,该排出部20设于隔热罩4的侧面部下端与底罩19之间的部位。
59.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发动机舱排热构造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60.通过行驶风或者鼓风扇从前方向发动机舱1内导入冷却用空气。冷却用空气被分为向前风挡的前侧排出的部分、向轮罩6内排出的部分、以及经由底板通道向车辆后部下侧排出的部分。
61.从发动机舱1向隔热罩4的内侧导入的冷却用空气在发动机3的上方或者侧方朝向发动机3的下部后侧流动。其中流经发动机3的排气系统一侧的侧方的冷却用空气如图1、图3、图4的箭头所示那样在排气净化装置7的附近流动而将排气净化装置7冷却。
62.由于排气净化装置7的冷却而成为高温的冷却用空气的一部分在向发动机3的下部后侧流动的中途、从隔热罩4的内侧流出到发动机舱1内。而且,经由在向发动机3的下部
后侧流动的中途所设置的排出部20,向轮罩6内后部排出。
63.由于将排气净化装置7冷却而成为高温的冷却用空气的一部分被从排出部20向轮罩6内排出,因此能够促进发动机舱1的排热。未从排出部20排出的冷却用空气经由收容有驱动力传递机构5的未图示的底板通道,向车辆后部下侧排出,但由于能够减少流向驱动力传递机构5的将排气净化装置7冷却后的高温的冷却用空气,因此能够防止驱动力传递机构5的过热。
64.此时,利用发动机安装件18的前侧下部固定部18c,使从前方流动而来的冷却用空气的一部分朝向上方的排气净化装置7,从而促进排气净化装置7的冷却。此外,利用发动机安装件18的后侧下部固定部18d,向排出部20导出将排气净化装置7冷却而成为高温的冷却用空气,从而能够促进发动机舱1的排热。
65.而且,从隔热罩4流出到发动机舱1内的冷却用空气并不通过底罩19而向车辆v的下侧排出,而是经过发动机3的侧方朝向发动机3的下部后侧流动。在其流路的中途,从挡泥板12中的设于隔热罩4的侧面部下端与底罩之间的部位的排出部20,冷却用空气的一部分被向轮罩6内排出。因此,能够促进发动机舱1的排热。
66.排气净化装置7既可以配设于左前轮的轮罩6与发动机3之间,例如在发动机3为v型发动机的情况下也可以配置于左右两方。在上述情况下也同样,通过设置与排气净化装置7对应的排气部20,能够促进发动机舱1的排热。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对上述实施方式施加了各种变更的方式来实施,本发明也包含其各种变更方式。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