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多连杆后支柱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05:4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连杆 支柱 部件 固定 车辆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连杆后支柱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2.多连杆后悬架因其出色的操控性能及较好的空间占用率被广泛地使用在各类小型汽车之上。其中较为常见的后悬架结构是将螺旋弹簧与减震器集成在一起固定于车身后轮罩处。此种结构会导致螺旋弹簧和减震器的力集中在一起传递到车身之上,因此对于此处的车身结构强度有较高的要求。另外一方面,因为来自路面的震动也通过后减震器不断地传递到车身,出于对车内震动及噪声的控制,一般对于此处安装点的动刚度要求也比较严格。
3.现有的后支柱固定结构如图1所示,后减震器安装板上形成有3个安装孔,与车身的三个安装点a、b、c对应连接。而置物板连接前板d不能覆盖安装点 a,导致后减震器安装点a动刚度低,影响nvh性能,胎噪声大。另外,置物板连接前板冲压成型性能差,模具及工艺复杂,与下车身部位无封闭截面连接,车身扭转刚度较弱。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多连杆后支柱固定结构,其能解决现有技术中安转的动感度低、模具工艺复杂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采样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多连杆后支柱固定结构,包括后减震器安装板、置物板连接上板、置物板连接前板,所述后减震器安装板上设置有三个安装孔,每一个所述安装孔分别对应一个车身安装点,所述置物板连接上板安装在车身上,且所述置物板连接上板覆盖至少一个所述车身安装点,所述后减震器安装板与所述车身上的车身安装点所在位置连接,所述置物板连接上板连接置物板连接前板,所述置物板连接上板设置有翻边结构。
7.进一步的,还包括置物板连接下板、轮罩加强梁和轮罩内板,所述置物板连接下板和所述置物板连接前板连接,所述置物板连接下板还连接轮罩加强梁和轮罩内板,所述轮罩加强梁和轮罩内板均与车身连接。通过设置置物板连接下板、轮罩加强梁和轮罩内板,将置物板连接下板、轮罩加强梁和轮罩内板连接成封闭的截面。
8.进一步的,所述置物板连接下板与所述置物板连接前板焊接连接,且置物板连接下板与所述置物板连接前板之间形成几字形结构。
9.进一步的,还包括下车身连接件,所述轮罩加强梁通过下车身连接件与车身连接。本实用新型由于置物板连接下板、轮罩加强梁和轮罩内板连接形成封闭截面,加上轮罩加强梁通过下车身连接件与车身连接,使得上下车身在轮罩处焊接成一个完整的环形结构,提升车身扭转刚度。
10.本实用新型通过提供后减震器安装板、置物板连接上板和置物板连接前板,置物板连接上板覆盖至少一个所述车身安装点,以保证在该安装点上的动刚度,满足nvh的性能
要求,降低胎噪声。
11.进一步的,由于本实用新型中将原现有技术的置物板连接前板拆完为置物板连接上板和置物板连接前板,简化了冲压工艺,零件设计时能够做出更多结构上的变化,可实现其他部件的安装功能。
附图说明
12.图1为现有技术的多连杆后支柱固定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多连杆后支柱固定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置物板连接上板和置物板连接前板的结构示意图;
15.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置物板连接上板和后减震器安装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16.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置物板连接前板和置物板连接下板的结构示意图;
17.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置物板连接前板、置物板连接下板、轮罩加强梁、轮罩内板和下车身连接件之间的结构示意图;
18.图7为图2的a

a向示意图。
19.图中,1、后减震器安装板;2、置物板连接上板;3、置物板连接前板;4、置物板连接下板;5、轮罩加强梁;6、轮罩内板;7、下车身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内容。在更加详细地讨论示例性实施例之前应当提到的是,一些示例性实施例被描述成作为流程图描绘的处理或方法。虽然流程图将各项操作(或步骤)描述成顺序的处理,但是其中的许多操作可以被并行地、并发地或者同时实施。此外,各项操作的顺序可以被重新安排。当其操作完成时所述处理可以被终止,但是还可以具有未包括在附图中的附加步骤。所述处理可以对应于方法、函数、规程、子例程、子程序等等。
2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连杆后支柱固定结构,如图2至图7所示,该多连杆后支柱固定结构包括后减震器安装板1、置物板连接上板2、置物板连接前板3,所述后减震器安装板1上设置有三个安装孔,每一个所述安装孔分别对应一个车身安装点,所述置物板连接上板2安装在车身上,且所述置物板连接上板 2覆盖至少一个所述车身安装点,所述后减震器安装板1与所述车身上的车身安装点所在位置连接,所述置物板连接上板2连接置物板连接前板3,所述置车身安装点,以保证在该安装点上的动刚度,满足nvh的性能要求,降低置物板连接上板2设置有翻边结构。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提供后减震器安装板1、置物板连接上板2和置物板连接前板3,置物板连接上板2覆盖至少一个所述噪声。本实施例中,具体的覆盖车身安装点a。进一步的,将原现有技术的置物板连接前板拆完为置物板连接上板和置物板连接前板,简化了冲压工艺,零件设计时能够做出更多结构上的变化,可实现其他部件的安装功能。
22.进一步的,本实施例的多连杆后支柱固定结构还包括置物板连接下板4、轮罩加强梁5和轮罩内板6,所述置物板连接下板4和所述置物板连接前板3 连接,所述置物板连接下
板4还连接轮罩加强梁5和轮罩内板6,所述轮罩加强梁5和轮罩内板6均与车身连接。通过设置置物板连接下板4、轮罩加强梁5 和轮罩内板6,将置物板连接下板4、轮罩加强梁5和轮罩内板6连接成封闭的截面。
23.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置物板连接下板4与所述置物板连接前板3焊接连接,且置物板连接下板4与所述置物板连接前板3之间形成几字形结构,如图 5所示部件e。
24.进一步的,本实施例还包括下车身连接件7,所述轮罩加强梁5通过下车身连接件7与车身连接。本实用新型由于置物板连接下板4、轮罩加强梁5和轮罩内板6连接形成封闭截面,加上轮罩加强梁5通过下车身连接件7与车身连接,使得上下车身在轮罩处焊接成一个完整的环形结构,提升车身扭转刚度。


技术特征:
1.一种多连杆后支柱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减震器安装板、置物板连接上板、置物板连接前板,所述后减震器安装板上设置有三个安装孔,每一个所述安装孔分别对应一个车身安装点,所述置物板连接上板安装在车身上,且所述置物板连接上板覆盖至少一个所述车身安装点,所述后减震器安装板与所述车身上的车身安装点所在位置连接,所述置物板连接上板连接置物板连接前板,所述置物板连接上板设置有翻边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连杆后支柱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置物板连接下板、轮罩加强梁和轮罩内板,所述置物板连接下板和所述置物板连接前板连接,所述置物板连接下板还连接轮罩加强梁和轮罩内板,所述轮罩加强梁和轮罩内板均与车身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连杆后支柱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置物板连接下板与所述置物板连接前板焊接连接,且置物板连接下板与所述置物板连接前板之间形成几字形结构。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连杆后支柱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车身连接件,所述轮罩加强梁通过下车身连接件与车身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连杆后支柱固定结构,包括后减震器安装板、置物板连接上板、置物板连接前板,所述后减震器安装板上设置有三个安装孔,每一个所述安装孔分别对应一个车身安装点,所述置物板连接上板安装在车身上,且所述置物板连接上板覆盖至少一个所述车身安装点,所述后减震器安装板与所述车身上的车身安装点所在位置连接,所述置物板连接上板连接置物板连接前板,所述置物板连接上板设置有翻边结构。通过提供后减震器安装板、置物板连接上板和置物板连接前板,置物板连接上板覆盖至少一个所述车身安装点,以保证在该安装点上的动刚度,满足NVH的性能要求,降低胎噪声。降低胎噪声。降低胎噪声。


技术研发人员:徐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3.29
技术公布日:2021/10/23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