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发动机罩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1-09-18 02:4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发动机 车辆 汽车


1.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动机罩和车辆。


背景技术:

2.发动机罩盖设在发动机舱上,要求具有良好的抗凹性能,以在发生轻微碰撞时,能够保证发动机罩的完整性。
3.同时,在与行人发生碰撞时,发动机罩容易与行人的头部发生碰撞,根据《gbt 24550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国家法规要求,发动机罩应当具备行人碰撞保护性能,要求发动机罩在与行人头部发生碰撞时主动凹陷以缓冲发动机罩对行人头部的冲击力。
4.现有技术中的发动机罩无法较好地兼顾抗凹性能和行人碰撞保护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发动机罩和车辆,能够使得发动机罩兼具抗凹性能和行人碰撞保护性能。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罩,包括外板、缓冲板、内板,以及第一粘合层;缓冲板,具有贴合在所述外板的内表面上的第一板体和连接在所述第一板体上的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一板体之间形成预定夹角;内板具有本体和连接在所述本体上的第三板体;所述本体的外表面与所述外板的内表面围合形成预定空腔,所述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之间形成第一间隙;第一粘合层填充在所述第一间隙内;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通过所述第一粘合层粘合。
7.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粘合层;所述第一板体通过所述第二粘合层粘合在所述外板的内表面上。
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粘合层的粘度大于所述第一粘合层的粘度。
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相互平行。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一板体之间的夹角大小为45
°
至70
°
之间。
11.进一步地,所述本体包括第四板体和设于所述第四板体上并向所述外板方向延伸的第五板体,所述第三板体连接在所述第五板体上,并与所述第五板体形成90
°
夹角。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板体背离所述第一板体的一端上设有向所述第三板体延伸的第一限位板;或,所述第三板体背离所述本体的一端上设有向所述第二板体延伸的第二限位板;或,所述第二板体背离所述第一板体的一端上设有向所述第三板体延伸的第一限位板且所述第三板体背离所述本体的一端上设有向所述第二板体延伸的第二限位板。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平滑连接,所述本体和所述第三板体平滑连接。
14.进一步地,所述本体和所述外板的最小距离为4mm至6mm。
15.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一种发动机罩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16.本发明实施例通过额外设置的缓冲板,并通过第一粘合层连接第二板体和第三板
体,使得发动机罩兼具良好的抗凹性能和良好的行人保护性能。
17.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身、开设于所述车身前端的预定凹腔、设于所述预定凹腔内的发动机总成,以及盖设在所述预定凹腔的开口上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的发动机罩。
18.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19.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方面提供的发动机罩,提高了车辆的行人保护性能。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发动机罩的正视图。
21.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发动机罩的三维图。
22.图中,1、外板;2、缓冲板;21、第一板体;22、第二板体;3、内板;31、本体;311、第五板体;312、第四板体;32、第三板体;33、第二限位板;4、第一粘合层;5、第二粘合层。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24.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6.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7.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8.如图1至图2所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发动机罩,包括外板1、缓冲板2、内板3,以及第一粘合层4;缓冲板2,具有贴合在所述外板1的内表面上的第一板体21和连接在所述第一板体21上的第二板体22;所述第二板体22和所述第一板体21之间形成预
定夹角;内板3具有本体31和连接在所述本体31上的第三板体32;所述本体31的外表面与所述外板1的内表面围合形成预定空腔,所述第二板体22和第三板体32之间形成第一间隙;第一粘合层4填充在所述第一间隙内;所述第二板体22和所述第三板体32通过所述第一粘合层4粘合。
29.本实施例中,内板3依次通过第一粘合层4和缓冲板2连接在外板1上,在发生轻微的碰撞时,外板1和缓冲板2共同发生向下的运动趋势,在第一粘合层4的缓冲作用下,外板1凹陷的运动趋势被消除,从而能够达到良好的抗凹性能;而在与行人发生碰撞且发动机罩与行人的头部发生碰撞时,由于行人的头部对外板1的冲击力较大,因此第一粘合层4将受到无法缓冲的较大的剪切力从而发生失效,由此外板1能够向下凹陷缓冲以缓冲发动机罩对行人头部的冲击力,由于内板3和外板之间第一粘合层4失效,因此,凹陷的过程中,内板3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外板1单独凹陷,能够有效地缓冲对行人头部的冲击力。
30.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中,通过额外设置的缓冲板2,并通过第一粘合层4连接第二板体22和第三板体32,使得发动机罩兼具良好的抗凹性能和良好的行人保护性能。
31.优选地,缓冲板2一体成型,缓冲板2通过弯折翻边形成所述第一板体21和所述第二板体22;内板3一体成型,内板3通过弯折翻边形成本体31和第三板体32。
32.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至图2,还包括第二粘合层5;所述第一板体21通过所述第二粘合层5粘合在所述外板1的内表面上。
33.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粘合层5将第一板体21连接在外板1的内表面上,连接便捷且强度足够,在外板1受到较大的冲击力而产生凹陷时,第二粘合层5不易发生失效。
34.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至图2,所述第二粘合层5的粘度大于所述第一粘合层4的粘度,以保证第一板体21和外板1的内表面之间的连接强度。
35.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至图2,所述第二板体22和所述第三板体32相互平行。由此,在外板1受到较大的冲击力而产生凹陷时,第一粘合层4的各个位置失效时受到的剪切力基本一致,更容易发生失效,从而能够更好地缓冲对行人头部的冲击力。
36.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至图2,所述第三板体32和所述第一板体21之间的夹角大小为45
°
至70
°
之间。在与行人的头部发生碰撞时,外板1受到的力与外板1形成的锐角一般为45
°
至70
°
之间,由此,将第二板体22和所述第一板体21之间的夹角大小设置为45
°
至70
°
之间,第一粘合层4受到的剪切力较大,能够更进一步地提高第一粘合层4在发动机罩与行人的头部发生碰撞时的失效概率。
37.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至图2,所述本体31包括第四板体312和设于所述第四板体312上并向所述外板1延伸的第五板体311,所述第三板体32连接在所述第五板体311上,并与所述第五板体311形成90
°
夹角。
38.本实施例中,在外板1凹陷至一定程度时,外板1与内板3接触;在外板1继续凹陷时,由于第三板体32与第五板体311之间的夹角为90
°
,且与第二板体22平行的第三板体32与外板1之间的角度为45
°
至70
°
,可知,第五板体311和外板1之间的锐角大小在30
°
至45
°
之间,因此外板1对内板3的力能够分为沿第五板体311延伸的第一分力和沿第三板体32延伸的第二分力,且第一分力和第二分力的大小不至于太小,第五板体311在第一分力作用下将沿外板1凹陷的方向弯折,第三板体32在第二分力作用下将沿外板1凹陷的方向弯折,从而避免外板1凹陷被内板3阻碍以致无法缓冲对行人头部的冲击力的情况发生。同时,内板3和
外板1同时塌陷,能够对行人头部提供不至于造成损害的支撑力,以尽可能快地停止行人头部的移动。
39.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至图2,所述第二板体22背离所述第一板体21的一端上设有向所述第三板体32延伸的第一限位板;或,所述第三板体32背离所述本体31的一端上设有向所述第二板体22延伸的第二限位板33;或,所述第二板体22背离所述第一板体21的一端上设有向所述第三板体32延伸的第一限位板,且所述第三板体背离所述本体31的一端上设有向所述第二板体22延伸的第二限位板33。
40.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限位板,或设置第二限位板33,或同时设置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33,能够避免填充在第一间隙内的第一粘合层4沿倾斜的第一间隙滑出。
41.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至图2,所述第一板体21和所述第二板体22平滑连接,所述本体31和所述第三板体32平滑连接。
42.优选地,第一板体21和第二板体22的平滑连接的半径为3mm,本体31和所述第三板体32平滑连接的半径3mm。
43.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至图2,所述本体31和所述外板1的最小距离为4mm至6mm。优选地,本体31和外板1的最小距离为5mm。
44.优选地,请参阅图1至图2,所述第三板体32背离所述本体31的一端上设有向所述第二板体22延伸的第二限位板33;且,第二限位板33上设有背离所述第三板体32延伸的第三限位板34,所述第三限位板34和所述第二板体22之间形成与第一间隙连通的第二间隙。更进一步地,本体31和第三板体32的平滑连接处于外板1之间形成与第一间隙连通的第三间隙。本实施例中,第二间隙、第一间隙、第三间隙以及预定凹腔依次连通,内板3与其它结构之间的距离呈先增大后减小并在第三间隙处宽度最小最后在预定腔室内得到扩大。在与行人的头部发生碰撞时,缓冲板2在缓冲发生碰撞伊始时,即外板1还未直接接触到内板3前对行人头部的冲击力后,外板1接触到内板3,被缓冲后的冲击力通过内板3的凹陷得到进一步缓冲。此时,第三间隙设置在本体31和所述第三板体32平滑连接处,使得内板3的缓冲效果良好。
45.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身、开设于所述车身前端的预定凹腔、设于所述预定凹腔内的发动机总成,以及盖设在所述预定凹腔的开口上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的发动机罩。
46.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应用了第一方面提供的发动机罩,提高了车辆的行人保护性能。
47.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4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