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跨骑型电动三轮车的制作方法

2021-09-17 20:2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跨骑 车身 支承 前轮 后轮

技术特征:
1.一种跨骑型电动三轮车,其包含:前侧车身(bf),其支承单一的前轮(wf);后侧车身(br),其支承左右一对后轮(wr);动力单元(u),其驱动所述后轮(wr);摆动装置(50),其安装于所述前侧车身(bf)的下部,并将所述后侧车身(br)在侧倾方向上可摆动地支承,所述跨骑型电动三轮车的特征在于,所述后侧车身(br)包含:摆臂(16),其支承所述动力单元(u);后缓冲器(88),其将该摆臂(16)悬挂于所述后侧车身(br),所述动力单元(u)通过前侧固定部(200)及左右一对后侧固定部(201)固定于所述摆臂(16),所述后缓冲器(88)的下端部在比所述后侧固定部(201)靠后方的位置,支承于所述摆臂(16)的后端部件(107),所述后端部件(107)形成向上方敞开的大致u字状截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电动三轮车,其特征在于,在车身侧面观察时,所述动力单元(u)的下缘部(120a)和臂部(103)重叠。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电动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摆臂(16)具有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臂部(103)和将左右一对所述臂部(103)相互连接的横跨部(c),所述横跨部(c)由上侧板部件(110)和下侧板部件(111)构成,在所述横跨部(c)的大致中央设置有所述上侧板部件(110)和所述下侧板部件(111)相接的接合部(105)。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骑型电动三轮车,其特征在于,在俯视车身时,所述横跨部(c)的前端缘或后端缘为向车辆前后方向弯曲的弯曲部(106)。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跨骑型电动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部(105)构成比所述臂部(103)的上缘部低的凹部,在所述接合部(105)的正上方配设所述动力单元(u)。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跨骑型电动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部(105)的前端缘部(105b)形成圆弧形状。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跨骑型电动三轮车,其特征在于,在车身侧面观察时,所述接合部(105)的底部(105a)朝向后方呈直线状延伸。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电动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车身(br)具有:左右一对主框架(71),其从所述摆臂(16)的枢轴(24)向后上方延伸后,在弯曲部(71a)弯曲并向后方延伸;横框架(80),其在所述弯曲部(71a)的正后的位置将所述左右一对主框架(71)相互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跨骑型电动三轮车,其特征在于,具有搭载于所述后侧车身(br)的pcu(64),所述pcu(64)由pcu固定用框架(78)支承,该pcu固定用框架(78)从所述左右一对主框架(71)分别朝向车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到不相互接触的位置。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通过提高后侧车身的刚性,能够提高缓冲性及操纵稳定性的电动三轮车。该跨骑型电动三轮车包含:前侧车身(BF)、后侧车身(BR)、动力单元(U)、摆动装置(50),其中,所述后侧车身(BR)包含:摆臂(16),其支承所述动力单元(U);后缓冲器(88),其将该摆臂(16)悬挂于所述后侧车身(BR)。所述动力单元(U)通过前侧固定部(200)及左右一对后侧固定部(201)固定于所述摆臂(16),所述后缓冲器(88)的下端部在比所述后侧固定部(201)靠后方的位置,支承于所述摆臂(16)的后端部件(107)。所述后端部件(107)形成向上方敞开的大致U字状截面。(107)形成向上方敞开的大致U字状截面。(107)形成向上方敞开的大致U字状截面。


技术研发人员:池长俊宏 筒井正行 岩崎谦二郎 山本伸吾 内山一 中西孝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2021.03.12
技术公布日:2021/9/16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