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装载地板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09-17 20:3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机动车辆 装载 装置 地板 总体


1.本公开总体涉及机动车辆,更具体地涉及用于机动车辆的装载地板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各种乘用车辆(例如客货两用轿车、多人运输车、房车和紧凑型车辆)中,在车辆的后部区域设置了装载空间。可以通过启动盖来进入装载空间,并且可以通过折叠后部座椅或最后排座椅来使装载空间更大。装载空间的地板通常由可移动的地板面板形成,地板面板下面有额外的存储空间。当后部座椅被折叠下来时,靠背被向前折叠,直到靠背的后表面最终几乎水平延伸。在后部区域,靠背的表面通常与地板面板的表面基本上相邻而没有间隙,从而形成连续的扩大的装载地板。然而,在许多情况下,由于结构原因,不可能将靠背的表面转换到完全水平的位置;相反地,通常仍然保持从后到前的一定的向上的坡度,例如介于10
°
至30
°
之间。也就是说,虽然如此放大的装载地板具有连续的装载表面,但装载表面通常不是平的,而是在从地板面板向靠背过渡的区域中有弯折的。


技术实现要素:

3.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装载地板装置。装载地板装置包括后部装载地板元件以及前部装载地板元件,该后部装载地板元件在地板位置形成了装载空间的地板部分,该前部装载地板元件连接到车辆座椅靠背并且可围绕地板元件枢轴枢转,地板元件枢轴沿车辆横向方向延伸,其中前部装载地板元件可在接触位置和至少一个枢转位置之间进行调节,其中当靠背围绕靠背枢轴向前倾斜到倾斜位置时前部装载地板元件相对于水平面的倾角在至少一个枢转位置与接触位置相比减小。
4.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机动车辆。该机动车辆包括装载空间、带有靠背的车辆座椅和装载地板装置,该装载地板装置包括在地板位置构成装载空间的地板部分的后部装载地板元件以及连接到车辆座椅靠背并可围绕沿车辆横向方向延伸的地板元件枢轴枢转的前部装载地板元件,其中前部装载地板元件可在接触位置和至少一个枢转位置之间进行调节,当靠背围绕靠背枢轴向前倾斜到倾斜位置时,前部装载地板元件相对于水平面的倾角在至少一个枢转位置与接触位置相比减小。
5.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研究以下说明书、权利要求和附图就可以理解和知晓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方面、目标和特征。
附图说明
6.在图中:
7.图1a是根据现有技术的座椅靠背处于直立情况下的装载地板装置的侧面示意图;
8.图1b是根据现有技术的座椅靠背处于折叠情况下的装载地板装置的侧面示意图;
9.图1c是根据现有技术的带有一件货物的装载地板装置的侧面示意图;
10.图1d是根据现有技术的带有一件货物的装载地板装置的侧面示意图;
11.图1e是根据现有技术的后部装载地板元件处于直立情况的装载地板装置的侧面示意图;
12.图1f是根据现有技术的装载地板装置的侧面示意图;
13.图2a是机动车辆后部长凳式座椅的后视图,其中第一实施例的装载地板装置的一部分处于第一位置;
14.图2b是后部长凳式座椅的后视图,前部装载地板元件处于可行的枢转位置;
15.图2c是装载地板装置的侧视图,其中车辆座椅处于就座位置;
16.图2d是装载地板装置的侧面视图,其中车辆座椅处于倾斜位置;
17.图2e是装载地板装置的侧视图,其中车辆座椅处于倾斜位置并且前部装载地板元件处于第一枢转位置;
18.图2f是与图2e对应的装载地板装置和一件货物的侧视图;
19.图2g是与图2e对应的装载地板装置的侧视图,其中前部装载地板元件处于第二枢转位置;
20.图2h是图2e的装载地板装置的侧视图,其中车辆座椅处于倾斜位置,前部装载地板元件处于枢转位置,后部装载地板元件处于作为壁的位置;
21.图3a是第二实施例的装载地板装置的侧视图,其中车辆座椅处于就座位置;
22.图3b是图3a的装载地板装置的侧视图,其中车辆座椅处于倾斜位置;
23.图3c是图3a的装载地板装置的侧视图,其中车辆座椅处于倾斜位置,前部装载地板元件处于枢转位置;
24.图4a是第三实施例的装载地板装置的侧视图,其中车辆座椅处于就座位置;
25.图4b是图4a的装载地板装置的侧视图,其中车辆座椅处于倾斜位置;
26.图4c是图4a的装载地板装置的侧视图,其中车辆座椅处于倾斜位置,前部装载地板元件处于枢转位置;
27.图5a是第四实施例的装载地板装置的侧视图,其中车辆座椅处于就座位置;
28.图5b是图5a的装载地板装置的侧视图,其中车辆座椅处于倾斜位置;
29.图5c是图5a的装载地板装置的侧视图,其中车辆座椅处于倾斜位置并且两个前部装载地板元件处于枢转位置;
30.图5d是对应于图5c的装载地板装置和三件货物的侧视图;
31.图6a是根据一实施例的装载地板装置的车辆座椅靠背的侧面视图,其中前部装载地板元件处于第一位置;
32.图6b是图6a中所示的装载地板装置的车辆座椅靠背的侧面视图,其中前部装载地板元件处于第二位置;
33.图6c是图6a中所示的装载地板装置的车辆座椅靠背的侧面视图,其中前部装载地板元件处于第三位置;
34.图6d是图6a中所示的装载地板装置的车辆座椅靠背的侧面视图,其中前部装载地板元件处于第四位置;
35.图7a是用于使装载地板装置处于第一位置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座椅支撑装置的详细视图;
36.图7b是用于使图7a中所示的装载地板装置处于第二位置的车辆座椅支撑装置的
详细视图;
37.图7c是用于使图7a中所示的装载地板装置处于第三位置的车辆座椅支撑装置的详细视图;
38.图8a是用于使装载地板装置处于第一位置的第二实施例的车辆座椅支撑装置的详细视图;
39.图8b是用于使图8a中所示的装载地板装置处于第二位置的第二实施例的车辆座椅支撑装置的详细视图;
40.图8c是用于使图8a中所示的装载地板装置处于第三位置的第二实施例的车辆座椅支撑装置的详细视图;
41.图9a是用于使装载地板装置处于第一位置的第三实施例的车辆座椅支撑装置的详细视图;
42.图9b是用于使图9a中所示的装载地板装置处于第二位置的第三实施例的车辆座椅支撑装置的详细视图;
43.图9c是用于使图9a中所示的装载地板装置处于第三位置的第三实施例的车辆座椅支撑装置的详细视图;
44.图10a是用于使装载地板装置处于第一位置的第四实施例的车辆座椅支撑装置的详细视图;
45.图10b是用于使图10a中所示的装载地板装置处于第二位置的车辆座椅支撑装置的详细视图;
46.图10c是用于使图10a中所示的装载地板装置处于第三位置的车辆座椅支撑装置的详细视图;
47.图10d是用于使图10a中所示的装载地板装置处于第四位置的车辆座椅支撑装置的详细视图;
48.图10e是用于使图10a中所示的装载地板装置处于第五位置的车辆座椅支撑装置的详细视图;
49.图10f是用于使图10a中所示的装载地板装置处于第六位置的车辆座椅支撑装置的详细视图;
50.图10g是用于使图10a中所示的装载地板装置处于第七位置的车辆座椅支撑装置的详细视图;和
51.图10h用于使图10a中所示的装载地板装置处于第八位置的车辆座椅支撑装置的详细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52.在各个附图中,相同的部分总是设置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因此这些部分总体也只描述一次。
53.图1a

1f显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用于机动车辆的装载地板装置的不同视图。可以看到装载空间2,在图1a中装载空间2布置在后排座椅20的车辆座椅后面。在装载空间2中设置有下部装载地板元件4和后部装载地板元件5,两者均以面板的形式并且平行于水平面h延伸,水平面h由机动车辆的x轴线和y轴线跨越(相对于附图的平面垂直地延伸)。在机动车
辆的正常运行中,下部装载地板元件4通常保持就位,并用于覆盖备用车轮槽3。后部装载地板元件5与下部装载地板元件4在竖直延伸的z轴线上隔开。在图1a

1d中所示的地板位置,后部装载地板元件5形成装载空间2的第一地板部分2.1,该部分意在装载行李或其他货物。在图1a中,车辆座椅20处于就座位置,其中靠背22在座位元件21上方向上延伸。后部装载地板元件5的前缘与靠背22的后侧近似平齐。
54.图1b显示处于倾斜位置的靠背22,在该位置处,靠背相对于座位元件21和机动车辆的其余部分向前倾斜,并且相对于水平面h的倾斜角约为5
°
。因此,靠背22的后侧形成了现在扩展的装载空间2的第二地板部分2.2,该部分邻近在第一地板部分2.1的前面。虽然靠背22的后侧基本上是平的,但它与后部装载地板元件5并未形成整体平的装载面,而是在从后部装载地板元件5到靠背22的过渡处存在弯曲。如图1c和图1d所示,如果在装载空间2中运输单个长的货物30,这会是有问题的。在一些情况下,如图所示,该件货物仅在靠背22的部分区域和后部装载地板元件5的部分区域内被支撑,并且在这些部分区域之间在其长度的很大一部分没有支撑。在极端情况下,如图1d所示,这会导致货物30的弯曲或断裂。
55.图1e同样显示了处于倾斜位置的靠背22,但其中后部地板元件5已被提升到作为壁的位置,在该位置它基本上竖直延伸,并以未在这里详细显示的方式被支撑在装载空间2内。因此,后部装载地板元件5起到分隔壁的作用,例如,位于下部装载地板元件4上的可损坏的货物31将被保护免受放置在靠背22上的两个重型货物32、33的影响。靠背22相对于水平面h的倾斜增加了风险,尤其是在机动车辆向前加速的情况下,重型货物32、33将移位和/或掉落,从而推动直立的后部装载地板元件5,这最终会导致后部装载地板元件让路,如图1f所示。这相应地又会导致可损坏的货物31被损坏或破坏。
56.图2a和图2b各自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实施例的装载地板装置1的后排座椅的透视图,其中某些部件总体与图1a

1f中所示的装载地板装置1a基本对应,并且在这方面不会再描述。然而,在该设计中,每个车辆座椅20的靠背22都具有前部装载地板元件23,该元件23可相对于靠背22围绕地板元件枢轴b枢转。地板元件枢轴b在车辆横向方向(即平行于y轴线)延伸,并根据图2a和图2b中所示的车辆座椅20的就座位置布置在前部装载地板元件23的上端。图2a显示了接触位置,其中前部装载地板元件23抵靠在靠背22上,而图2b显示了可行的枢转位置,其中装载地板元件23从靠背22突出。
57.图2c为装载地板装置1的侧视图,其中靠背22处于就座位置,前部装载地板元件23处于接触位置。后部装载地板元件5设置在与水平面h平行的第一地板位置,其中后部装载地板元件5设置为显著低于装载空间2的后装载基座6。如果要扩展装载空间2的可用表面,则靠背22围绕靠背枢轴a向前枢转到倾斜位置,如图2d所示。处于该位置的装载地板装置1在这种状态下也可以使用,但与传统的装载地板装置1a相比没有任何优势。为了利用该设计的优点,将前部装载地板元件23从相对于水平面h的倾角约为15
°
的接触位置枢转到第一枢转位置,如图2e所示,在第一枢转位置它设置为与水平面h平行。前部装载地板元件23由支撑装置25相对于靠背支撑在的第一枢转位置,为了清晰起见,在装载地板装置1的总体表示中省略该支撑装置,但在图6a

10h中在其有利的实施例中进行说明。
58.进一步地,后部装载地板元件5被移动到第二地板位置,在第二地板位置后部装载地板元件5设置为高于第一地板位置。更具体地说,后部装载地板元件5设置在后装载基座6的上方。后部装载地板元件5从而与前部装载地板元件23几乎没有间隙地邻接,使两个装载
地板元件5、23共同形成平坦的水平面。尤其地,前部装载地板元件23的后缘相对于后部装载地板元件5的前缘没有竖直偏移,或者最多偏移几毫米,这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此,如图2f所示,长件货物30可以水平存储,其中它在其整个长度都被支撑。因此,不存在下垂或断裂的风险。图2g显示了一种配置,其中后部装载地板元件5设置在与水平面h平行的第三地板位置,但处于后装载基座6的高度水平。为了实现与后部装载地板元件5尽可能无间隙地连接,前部装载地板元件23设置在第二支撑位置,在该位置前部装载地板元件23与后部装载地板元件5平齐,没有任何明显的偏移,但相对于水平面h也有小于5
°
的轻微倾斜。在这方面,当后部装载地板元件5设置为与后装载基座6水平对齐时,可以减少前部装载地板元件23相对于后部装载地板元件5的高度差。因此,在装载表面中总体上会有轻微的弯曲,但这对于大多数货物来说可以忽略不计并且不会产生任何不利影响。
59.图2h显示了一种配置,其中前部装载地板元件23同样设置在第一枢转位置,由此是水平的,而后部装载地板元件5垂直设置在作为壁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装载空间的第一地板部分2.1由下部装载地板元件4形成,而第二地板部分2.2由前部装载地板元件23形成,并通过后部装载地板元件5与第一地板部分2.1隔开,后部装载地板元件5现在有利地充当分隔壁。由于第二地板部分2.2形成水平平面,可以放置多件货物(此处未显示),而不会增加移位或掉落的风险。因此,放置在第一地板区域2.1的货物也能更好地防止损坏。
60.图3a

3c显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装载地板装置1,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地板元件枢轴b不设置在靠背22的上端区域,而是设置在近似中间。因此,可枢转安装在其上的前部装载地板元件23较短。图3a和图3b显示了在各自的情况下处于后装载基座6下方的第一地板位置的后部装载地板元件5和处于就座位置或倾斜位置的靠背22,而前部装载地板元件23处于接触位置。如果根据图3c将前部装载地板元件23调整到枢转位置(前部装载地板元件23在该枢转位置上水平设置并且由支撑装置25(未显示)进行支撑),并将后部装载地板元件5移到第二地板位置,就可以得到封闭的水平装载面,其中后部装载地板元件5几乎完全设置在后装载基座6的高度水平。
61.图4a

4c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三实施例的装载地板装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后部装载地板元件5通过装载空间枢轴d连接到装载空间2。装载空间枢轴d设置为靠近后装载基座6并且沿车辆横向方向延伸。图4a和图4b基本上对应于图3a和图3b并且在这方面不会再作说明。在图4c中,前部装载地板元件23已调整到枢转位置,在枢转位置中它相对于水平面h的倾角约为5
°
并通过支撑装置25(未显示)进行支撑。后部装载地板元件5通过围绕装载地板枢轴d的枢转操作从水平的第一地板位置枢转到第二地板位置,在第二地板位置中它相对于水平面h的倾角也约为5
°
。因此,前部装载地板元件23的倾角对应于后部装载地板元件5的倾角,两者形成总体上稍微倾斜但本身是平坦的装载表面。这个表面也非常适合接收长件货物30。位于第二地板位置的后部装载地板元件5可以直接支撑在车身上的装载空间2内,或者也可以通过前部装载地板元件23及其支撑装置25支撑。
62.图5a

5d显示了根据本公开的第四实施例的装载地板装置1,其中在靠背22上设置有两个前部装载地板元件23、24,两个前部装载地板元件23、24可围绕单独的地板元件枢轴b、c枢转。两个地板元件枢轴b、c平行于车辆横向方向延伸并且就图5b中所示的倾斜位置而言与前部装载地板元件23、24一样在车辆纵向上相对于彼此偏移。但图5a和图5b中的后部装载地板元件5处于第一地板位置,而在图5c中它已经升起至第二地板位置,在该位置处后
部装载地板元件5与后装载基座6平齐。而且,两个前部装载地板元件23、24已经调整到枢转位置,在该位置它们是水平布置的并通过使用支撑装置25(未显示)来支撑。前部装载地板元件23由此直接与后部装载地板元件5相连,并由此形成由第一地板部分2.1和第二地板部分2.2组成的平面水平支撑面。另一装载地板元件24同样水平设置,但相对于其他两个装载地板元件5、23在竖直方向上偏移。形成第三地板部分2.3。在图5d中,后部装载地板元件5设置在作为壁的位置并相应地将第二地板部分2.2和第三地板部分2.3与第一地板部分2.1隔开,在这种情况下,由下部地板元件4形成第一地板部分2.1。由于两个前部装载地板元件23、24的水平定向,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安全地存储重型货物32、33,其中对可损坏的货物31造成损坏的风险较低。
63.图6a

6d以放大的视图显示了具有前部装载地板元件23的处于倾斜位置的靠背22,如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前部装载地板元件23可围绕地板元件枢轴b枢转,该枢轴b设置为靠近座椅靠背22的头端。此外,还显示了支撑装置25,支撑装置25具有平稳地设置在靠背上的第一支撑元件26和与前部装载地板元件23连接以便围绕支撑元件枢轴e枢转的第二支撑元件27。第一支撑元件以销的方式配置,该销沿车辆的横向方向延伸。与此对应地,在第二支撑元件上形成多个保持结构27.1

27.3。在图6a中所示的接触位置,第一支撑元件26不与任何保持结构27.1

27.3接合。在第一枢转位置,如图6b所示,第一支撑元件26与第一保持结构27.1互锁接合,由此前部装载地板元件23相对于靠背22被支撑。以相应的方式,第一支撑元件26可以与第二保持结构27.2或与第三保持结构27.3接合,如图6c和图6d所示,以达到第二和第三枢转位置。在图7a

7c中,再次显示了支撑装置25,各自对应的第一至第三枢转位置。
64.图8a

8c示意性地显示了第二实施例的支撑装置25,其中第一支撑元件26再次以销的方式配置,但其中第二支撑元件27形成关于第一支撑元件26的引导连杆,在第二支撑元件27中又形成了三个保持结构27.1

27.3。
65.图9a

9c示出了第三实施例的支撑装置25,通过使用支撑装置25,在各自的枢转位置处的前部装载地板元件23的倾角实际上是连续可调的。因此,第一支撑元件26的形式是与齿条形式的第二支撑元件27配合的小齿轮。因此,齿条的每个齿形成了保持结构,这相应地对应于各个枢转位置。通过旋转小齿轮,齿条移位,其中合适的锁定机构(在这里没有显示)防止齿条和小齿轮在货物的重量下自行移动。小齿轮可以由用户通过手轮操作,也可以通过合适的致动器利用马达操作。
66.图10a

10h显示了第四实施例的支撑装置,其中第一支撑元件26再次以销的形式配置,第二支撑元件27与第二实施例类似形成具有保持结构27.1

27.3的引导连杆。然而,除了本身是刚性的引导连杆之外,还设置了两个可移动的导向元件28.1、28.2,其中一个导向元件与第二保持结构27.2相关联,一个导向元件与第三保持结构27.3相关联。如果前部装载地板元件23移动离开接触位置(这对应于图10a),则第一支撑元件沿引导连杆从第一保持结构27.1移动到第二保持结构27.2,从而使弹簧加载的第一导向元件28.1抵抗回复力偏转,直到第一支撑元件26最终与第二保持结构27.2接合,如图10c所示。第二保持结构27.2与第三保持结构27.3一样具有横向延伸至箭头所示的位移方向的边缘,该边缘确保在第一支撑元件26上具有最大的保持作用。如果前部装载地板元件23进一步移动,则第一支撑元件26离开第二保持结构27.2,从而弹性加载的第一导向元件28.1在进一步的操作过程
中返回到其起始位置(见图10d),通过偏转第二导向元件28.2,第一支撑元件26与第三保持结构27.3接触,如图10e所示。为了将前部装载地板元件23移回接触位置,用户首先将其移动稍微远离,由此第一支撑元件26离开第三保持结构27.3,第二导向元件28.2返回其起始位置,如图10f所示。在进一步的操作过程中,第一支撑元件26只是沿着引导连杆滑回第一保持结构27.1,这是由于第二和第三保持结构27.2、27.3被第一和第二导向元件28.1、28.2所覆盖。这两个导向元件28.1、28.2由此形成斜坡状的导向面,在每种情况下,第一支撑元件都被偏转到保持结构27.2、27.3上方。
67.应当指出,在说明书中单独提到的特征和措施可以以任何期望的技术上有利的方式相互结合,并提供本公开的另外的实施例。该描述尤其与附图结合地还描述并详细说明了装载地板装置。
68.如在本公开所示和所描述的,提供了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装载地板装置。合适的机动车辆尤其是乘用车,例如多人运输车、小型客车、suv(运动型多用途车辆)、轿车、客货两用车或紧凑型车辆。在这种情况下,术语“装载地板装置”是指构成机动车辆的装载地板的一部分或布置在装载地板区域的多个元件的装置。“装载地板”表示意在装载行李、货物或其他(无生命)物体的车辆区域。作为另一种选择,也可以使用术语载货空间地板。
69.装载地板装置具有后部装载地板元件,后部装载地板元件处于地板位置时形成装载空间的地板部分。装载空间(至少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也可称为存储空间或行李箱)总体上是车辆为装载而设置的内部部分。尤其地,可以只为装载提供装载空间,也就是说,不是针对车辆的乘员提供装载空间。后部装载地板元件至少可以定位在地板位置(可选地也可以固定安装在该地板位置,但这优选地是例外),其中后部装载地板元件构成了装载空间的地板部分。根据使用情况,该地板部分可以是装载地板的一部分,或者可选地也可以形成整个装载地板。装载地板元件可以定位在地板位置,这意味着它可以正常地支撑在这个地板位置,为此,可以在装载空间内存在合适的支撑结构。在任何情况下,地板部分都意在在操作状态下被装载,也就是说,装载空间内的物体可以保持在地板部分上。通常情况下,后部装载地板元件是以面板的形式,至少主要是平的或者有一个至少主要是平的表面,当按照预期使用时该表面朝上。正如下面将清楚描述的那样,后部装载地板元件优选是可拆卸地设置在装载空间内,并且可以设置(或支撑)在装载空间内的不同的限定位置。尤其地,在后部装载地板元件下方可以形成自由空间,自由空间在底部由第二或更低的装载地板元件等限定。尤其地,后部装载地板元件是可移除的,以便在竖直方向上扩展可用的装载空间。
70.装载地板装置进一步具有前部装载地板元件,该前部装载地板元件连接到车辆座椅的靠背上,以便围绕在车辆横向方向上延伸的地板元件枢轴枢转,以便可在接触位置和至少一个枢转位置之间调节,当靠背在围绕靠背的枢轴向前倾斜到倾斜位置时,前部装载地板元件相对于水平面的倾角在枢转位置与接触位置相比减小。相对于车辆纵向轴线(x轴线),前部装载地板元件至少主要设置在后部装载地板元件的前面,也就是说更靠近车辆的前面。如同后部装载地板元件一样,它可以是面板的形式,至少主要是平的或者至少有一个主要是平的表面。它连接到车辆座椅的靠背。车辆座椅通常是后座之一,或者在有两排以上的座椅的情况下的最后面的座椅。术语“车辆座椅”还明确包括意在供一个以上的乘员使用的长凳型座椅或长凳型座椅的部分,其中座椅的靠背可以完全折叠,也可以分开折叠,也就
是说,例如在各自的情况下折叠50%,或在各自的情况下折叠三分之一(1/3|1/3|1/3)或40/60。前部装载地板元件围绕在车辆横向方向延伸的地板元件枢轴可枢转地连接到靠背,并且可在至少两个位置(即前部装载地板元件可以至少部分地靠在靠背上的接触位置以及前部装载地板元件至少主要从靠背突出的相对于靠背枢转的枢转位置)之间调节。调节具体可以手动进行,但可行的是,至少一个致动器可以配置为以描述的方式调节前部装载地板元件。
71.地板元件枢轴沿车辆的横向方向延伸,即平行于y轴线,只要相应的车辆座椅朝向车辆的前方。对应的枢转运动相应地在x

z平面上进行。在接触位置,前部地板元件可以至少部分地靠在靠背上,其中相应的接触可以限制在地板元件的面向靠背的表面的一部分。在接触位置,以节省空间的方式相对于靠背容纳装载地板元件。相比之下,在至少一个枢转位置,装载地板元件相对于靠背枢转,也就是说,前部装载地板元件的至少一部分通过枢转运动转移到使它与靠背隔开的位置。因此,地板元件枢轴可以形成在装载地板元件的上端部分处,以便在枢转位置处,在相对的下端部分获得相对于靠背的最大距离。然而,可选地,地板元件枢轴也可以设置在靠背的例如中间区域。靠背可以以已知的方式围绕靠背枢轴倾斜或枢转。该靠背枢轴同样沿车辆横向方向延伸,也就是说平行于y轴线。在正常就座位置,靠背向上延伸,通常向后倾斜,而在倾斜位置,靠背是向前倾斜的。如果前部装载地板元件因此保持在接触位置,它通常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角度是例如从10
°
到30
°
,也就是说它不是水平延伸的。这通常是因为由于存在坐垫使得靠背不能进一步向前倾斜。
72.然而,当靠背处于倾斜位置时,由于前部装载地板元件的可调性,其相对于水平面的倾角在至少一个枢转位置处与接触位置相比减小。这意味着,虽然相对于水平面仍有倾斜,但倾斜量较小,或前部装载地板元件在枢转位置平行于水平面延伸,即倾角减小到零。水平面在此指的是机动车的x

y平面,当然根据当前的驾驶情况该平面与垂直于重力方向的平面可以不对应。它也可以称为水平平面或水平车辆平面。
73.当靠背调整为倾斜位置并且前部装载地板元件调整为枢转位置时,可采用前部装载地板元件表面和后部装载地板元件表面进行装载。在这方面,增加了有效可用的装载面积。通过该装置,减小了前部装载地板元件相对于水平面的倾角。因此,得到了几乎或完全水平的支撑面。因此,放置在前部装载地板元件上的物体会移动或坠落的风险大大降低,其中货物同时始终受到支撑。
74.虽然这里提到了靠背,但在相邻布置的多个车辆座椅的情况下,或者在分体式长凳型座椅的情况下,对于彼此相邻设置的多个靠背,每个靠背都有至少一个这里描述的前部装载地板元件,这在上文已经提到过。
75.在后部装载地板元件的至少一个地板位置和前部装载地板元件的至少一个枢转位置中,装载地板元件优选地设置为彼此相邻,其中前部装载地板元件的倾角与后部装载地板元件的倾角之差不大于10
°
。该差可以进一步优选不超过5
°
或不超过2
°
。也就是说,前部装载地板元件的倾角与后部装载地板元件的倾角大致或完全对应。进一步地,装载地板元件设置为彼此相邻,这意味着在x方向和z方向上装载地板元件之间的距离不超过5cm,优选不超过3cm,更优选不超过1cm。在该实施例中,设置两个装载地板元件形成至少近似连续平面的装载表面。因此,在横向于后部装载地板元件的表面方向上,两个装载地板元件表面与后部装载地板元件的表面的相互相邻区域的偏移量不大于3cm、不大于2cm或不大于1cm。
因此,偏移量对应于横向于后部装载地板元件表面的方向上的距离。也就是说,如果后部装载地板元件的表面水平延伸,则偏移量对应于竖直距离。因此,两个装载地板元件之间要么没有偏移,要么只有轻微的偏移。还可以说,这两个装载地板元件至少可以近似连续地相互合并。
76.根据一个实施例,处于至少一个枢转位置的至少一个前部装载地板元件相对于水平面的倾角不大于10
°
。进一步地,根据其他实施例,该倾角可以不大于5
°
或不大于2
°
。相应的倾角由靠背相对于水平面的倾角和前部装载地板元件相对于靠背的倾角给出。如果前部装载地板元件的倾角不超过10
°
,并且可以相应地认为前部装载地板元件几乎是水平定向的,则放置在其上的物体移动或坠落的风险会降到最低。
7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前部装载地板元件可以定位在单个枢转位置,这就足够了。在另一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前部装载地板元件可以定位在具有不同倾角的多个枢转位置。不同的枢转位置对应于不同的倾角,因此也对应于地板元件枢轴的不同枢转角度。因此,产生了不同的可行方案。例如,如果靠背在倾斜位置的倾角并非总是恒定的,则可以相关地进行枢转位置的调整。此外,如果两个参数不能同时最小化,则用户可以选择不同的枢转位置,以便在前部装载地板元件和后部装载地板元件之间实现最小偏移,或者在前部装载地板元件的倾角和后部装载地板元件的倾角之间实现最小差。
78.由于前部装载地板元件意在用于装载,因此,如果它可以以某种方式支撑在枢转位置以便例如防止调整到接触位置,则是方便的。原则上,前部装载地板元件可以被支撑在例如车身的固定部分或后部装载地板元件上。然而,根据一个实施例,每个前部地板元件可以通过支撑装置支撑在靠背上以处于每个枢转位置。针对前部地板元件与靠背之间的力流,插入相应的支撑装置。支撑装置的某些部分可以刚性或可移动地连接到前部装载地板元件上,而其他部分可以刚性或可移动地连接到靠背上。如果通过使用致动器进行调整,则至少一个致动器可以是支撑装置的一部分。
79.根据一个实施例,支撑装置具有设置在靠背上的第一支撑元件和设置在前部装载地板元件上的第二支撑元件,其中一个支撑元件具有用于每个枢转位置的保持结构,另一个支撑元件在枢转位置处以联锁方式与该保持结构接合。第一和第二支撑元件可以是单部件或多部件形式,也可以可选地包括多个可移动地相互连接的部件。在支撑元件上形成至少一个保持结构,其中保持结构的数目对应于所提供的枢转位置的数目。每个保持结构都是如此配置,以使另一支撑元件以联锁的方式在各个枢转位置与之接合。由于联锁接合,一个保持元件被支撑在另一个保持元件上,从而相对于靠背进一步支撑前部装载地板元件。例如,相应的保持结构可以是另一支撑元件与之接合的突出部。保持结构还可以由另一支撑元件的齿配对系统所接合的齿系统的齿形成。例如,一个支撑元件可以是齿条的形式,另一支撑元件可以是小齿轮的形式,其中通过旋转小齿轮来改变相应的枢转位置。
80.根据一个实施例,靠背仅具有一个前部装载地板元件,该元件通常沿着靠背的至少一个主要部分延伸。根据可选的实施例,靠背具有两个前部装载地板元件,在倾斜位置它们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相互偏移,并且它们可以围绕设置为相对于彼此偏移的两个地板元件的枢轴枢转。在倾斜位置,两个前部装载地板元件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相互偏移,也可以说,当靠背处于倾斜位置时,两个装载地板元件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一个设置在另一个的后面。每个装载地板元件因此连接到靠背,以便可围绕其自身的地
板元件枢轴枢转。由于靠背在倾斜位置的非水平定向,在枢转位置,在两个装载地板元件表面之间存在偏移,但它们是彼此平行定向的。也就是说,两个装载地板元件在枢转位置相对于彼此以台阶式的方式布置。因此,可以获得两个相互偏移的、较小的装载表面部分,例如,每个部分本身可以水平定向。当然,也可以提供两个以上的装载地板元件。
81.在一些情况下,如果后部装载地板元件可以在相对于水平面的不同倾角的多个地板位置处支撑在装载空间中,则是有利的。因此,它通常水平设置在第一地板位置,而在第二地板位置,它被设置为在车辆纵向方向上从前到后倾斜。因此,第二地板位置可以与前部装载地板元件的枢转位置相结合,使两个装载地板元件相对于水平面倾斜,但如上所述形成几乎或完全均匀的装载表面,其中前部装载地板元件的倾角和后部装载地板元件的倾角相同或略有差异(例如不超过10
°
)。在该实施例中,还可以提供后部装载地板元件,该后部装载地板元件通过在车辆横向方向上延伸的装载空间枢轴可枢转地连接到装载空间的后部区域的装载空间。
82.此外或可选地,后部装载地板元件可以在不同高度的多个地板位置处支撑在装载空间中。例如,可以提供下部地板位置,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当靠背处于就座位置时装载空间中的可用高度,而提供上部地板位置,以在靠背处于倾斜位置且前部装载地板元件处于枢转位置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后部装载地板元件与前部装载地板元件之间的偏移。
83.根据一个实施例,后部装载地板元件在靠背设置在倾斜位置时可在与靠背相邻的后部支撑在作为壁的位置,该作为壁的位置设置为相对于竖直方向的角度不大于20
°
。因此,在车辆内设置了支撑结构或保持结构,该结构将后部装载地板元件支撑或保持在所述的作为壁的位置。竖直面对应于z方向或车辆竖直方向。相对于竖直面的角度优选地不超过10
°
或不超过5
°
。在上述作为壁的位置中,后部装载地板元件以壁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定位,并将装载区域有效的或扩大的划分为前部区域和后部区域,在前部区域中设置至少一个前部装载地板元件。同样在该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前部装载地板元件在枢转位置定位为几乎或完全水平的也是有利的,因为物体移动或坠落的风险因此被最小化。在物体相应地移动或坠落的情况下,它将压在以壁位置设置的后部装载地板元件上。根据后部装载地板元件及其在车辆内的支撑的稳定性,这会导致后部装载地板元件分离或者甚至断裂。这相应地又可能导致后侧区域的货物受损。如果至少一个前部装载地板元件被转移到枢转位置,那么发生所述问题的风险最小化。
84.应当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构思的情况下,可以对上述结构作出改变和修改,而且应当理解的是,这些构思旨在由下列权利要求所涵盖,除非这些权利要求以其语言另有明确表示。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章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