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降水井及降水施工方法与流程

2021-10-09 12:39: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降水 施工 方法


1.本技术涉及降水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降水井及降水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区域进行深基坑施工时,由于土体的含水层被切断,受压差影响,地下水将会不断地渗流入基坑,这将对基坑施工产生不利。
3.而且,同一区域的地下水层常常同时具有多层含水层,不同含水层之间还可能被岩层或其他地质隔断,形成由隔水层分隔的浅部的潜水含水层和深部的承压含水层。潜水含水层位于地表,主要受地势高低流动;承压含水层位于隔水层之间,具有一定的压力,当位于上面的隔水层被贯通,则承压含水层的水流将存在向上涌出的趋势,涌出的水流水位可能高于承压含水层。随着基坑施工深度的推进,基坑施工区域将依次受到潜水含水层和承压含水层的渗漏水影响。
4.为了确保基坑施工的安全性,基坑工程需对施工区域范围内进行降水、排水。
5.目前,深基坑工程施工前,多沿基坑施工区域周围建设浅层排水井和深井点降水井,其中浅层排水井主要用于降排潜水含水层中可能流向基坑的水流。深井点降水井用于降排承压含水层中可能对基坑施工造成影响的水流,深井点降水井位于潜水含水层的区域多采用侧壁封闭的井管,减少承压含水层的水流由降水井反渗透进入潜水含水层,对基坑施工造成的影响。浅层排水井与深井点降水井多个井点均于基坑开挖前进行建设。
6.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基坑周围布设的井点数量较多,对基坑施工中的土体开挖及基坑支护存在限制,影响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7.为了改善井点数量多对基坑施工的影响,提高基坑的施工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降水井及降水施工方法。
8.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降水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降水井,贯穿潜水含水层和承压含水层,所述降水井至少包括一个井体,每一所述井体包括沉淀管和滤水管;所述沉淀管的底壁密封,且开口朝上;所述滤水管至少有两节,同一所述井体中所有所述滤水管首尾相连一一叠置于沉淀管上方;所述滤水管为径向截面的内环为圆形的管体;相邻滤水管之间设有沿周向转动至两滤水管卡接或脱离的卡接结构;所述卡接结构卡接或拆离的转动弧度为拆装弧度;所述滤水管侧壁布设有复数个滤水孔;所述滤水管内壁抵贴有用于遮挡滤水孔的遮挡件;所述遮挡件侧壁沿滤水管内周向交替设有用于遮挡滤水孔的遮挡部和用于与滤水孔连通的透水孔;遮挡件沿滤水管内周向转至遮挡部避开滤水孔或转动至透水孔避开滤水孔的弧度为遮挡转动弧度;所述遮挡转动弧度与所述拆装弧度一致;所述遮挡件上方设有用于驱动遮挡件转动遮挡转动弧度的控制机构;所述遮挡件
与控制机构之间连接有连接组件;由同一连接组件连接的遮挡件与控制机构位于不同的滤水管;当所述滤水管转动所述拆装弧度安装于相邻滤水管上面时,驱动安装于该滤水管的控制机构带动对应遮挡件遮挡滤水孔。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遮挡件遮挡位于对应较低地下水水位的滤水孔,使得降水井内优先降排位于上部的地下水,使其与基坑施工深度相适配,减少地下水含水层受隔水层影响而出现阻断,难以采用同一降水井的问题。
10.相邻滤水管之间通过卡接结构连接,方便滤水管的安装与拆卸;而且滤水管的安装或拆卸需转动的拆装弧度与遮挡件遮挡或避开滤水孔的遮挡转动弧度一致,便于在安装位于上方滤水管时驱动控制机构带动连接组件驱动遮挡件遮挡滤水孔,阻隔滤水孔对应位置的水流进入降水井;在拆卸位于基坑地面上方滤水管时,驱动控制机构通过连接组件带动遮挡件避开滤水孔,滤水孔与透水孔连通,使该滤水管对应水位的地下水顺利进入降水井中,而其他水位的地下水保持被遮挡件遮挡限流。由此可有效减少降水井或排水井的井点数量,减少对基坑施工的影响。
11.而且遮挡件具有透水孔,可通过小范围移动遮挡件,使得透水孔与对应滤水孔连通,实现滤水管处于工作状态。
12.可选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可供连接组件穿设的推动环;所述推动环固定于滤水管内壁避开安装有遮挡件的位置。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滤水管抵于位于相邻滤水管上面时,将推动环套设于对应的连接组件,然后转动滤水管带动连接组件及对应遮挡件遮挡滤水孔。
14.可选的,所述遮挡件为套设于滤水管内壁的内挡管。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遮挡件为环形的内挡管,使其可沿滤水管内壁周向转动,提高遮挡件受控制机构控制的转动精度。
16.可选的,所述卡接结构包括卡槽和凸块;相邻两所述滤水管相抵贴的端面,一设有卡槽,另一设有凸块;所述凸块朝相邻卡槽的一侧设有嵌块;沿平行于滤水管的同一径向,所述嵌块的宽度大于凸块的宽度;所述卡槽设有供嵌块与凸块共同插入的插部和供嵌块卡设的卡部;所述卡部远离卡槽槽底的一侧设有与凸块匹配的限位块;所述嵌块随滤水管由卡部移动至插部的弧度为所述拆装弧度。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邻滤水管采用具有卡槽与凸块的卡接结构连接,可提高滤水管的安装与拆卸施工效率。而且当控制机构随所在滤水管转动时,连接组件带动遮挡件转动使滤水孔与透水孔相通。
18.可选的,所述滤水管至少有三节;连接于同一连接组件中,所述遮挡件所在的滤水管与所述控制机构所在的滤水管之间间隔有至少一个滤水管。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机构与遮挡件之间间隔一定高度,该高度不低于至少一个滤水管,根据实际需求,可使同一连接组件中的控制机构控制位于更下方的遮挡件,用于提前控制遮挡件避开滤水孔的转动操作,减小遮挡件对滤水管位于不同地下水位降排水作业的影响。
20.可选的,同一连接组件穿设于至少三个滤水管,其中位于连接组件上侧的滤水管
固定有所述所述控制机构,位于连接组件下侧的滤水管设有所述遮挡件,且位于中间的滤水管内侧的遮挡件设有辅助环;所述辅助环套设于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于辅助环内绕滤水管轴向转动的弧度不小于所述拆装弧度。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辅助环可使连接组件跨过至少一个滤水管稳固连接于控制机构与遮挡件,使控制机构通过连接组件有效控制遮挡件避开滤水孔或遮挡滤水孔的操作;同时辅助环具有供连接组件活动的空间,在连接组件由控制机构控制而带动遮挡件转动时,降低辅助环所在遮挡件受影响而出现误转动的情况发生。
22.可选的,至少包括两个沉淀管,每一所述沉淀管上方均连接有若干所述滤水管;至少一所述沉淀管及与其连接的滤水管位于承压含水层,至少一所述沉淀管及其连接的滤水管位于所述承压含水层上方。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同一井点位置建筑相连的两组沉淀管与滤水管构成的井体结构,一一对应于潜水含水层与承压含水层的降排水需求,进一步减少承压含水层中水流的压力对潜水含水层降排水的影响。
24.可选的,所述沉淀管与滤水管之间和相邻滤水管之间连接有外连杆,所述外连杆抵于滤水管或沉淀管的外壁,所述外连杆的轴向与滤水管轴向相平行;所述沉淀管和滤水管的外壁均设有供外连杆穿设的套环;位于同一轴向的所有外连杆首尾相连。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外连杆较套环可将沉淀管、滤水管稳定连接。
26.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降水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采用所述降水井的降水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施工步骤:钻进成孔,于目标位置开孔钻进形成井孔;钻进过程中孔内填满泥浆;清孔换浆,钻进目标深度后,对井孔进行冲孔,清除孔内杂物,调节孔内泥浆密度;下井管,包括检查沉淀管与滤水管、填铺底料和安装井管;所述检查沉淀管与滤水管包括:调节遮挡件遮挡于滤水管的滤水孔,滤水孔内填堵黏土,检查沉淀管底壁是否封堵牢固;所述填铺底料包括:于井孔底部填铺一定高度的骨料,形成基层;所述安装井管包括:依次将相邻的沉淀管或滤水管连接,形成井管;将滤水管内的遮挡件通过连接组件与对应的控制机构固定连接,并由控制机构随滤水管的安装作业带动遮挡件遮挡滤水孔;并缓慢下沉井管直至位于最下面的沉淀管下沉至抵于基层;填埋滤料,调节井管使井管与井孔的轴向偏差在设计范围内,于井管与井孔内壁之间填入滤料,滤料大于滤水孔孔径;降水完拔管,根据设计要求,依次将高于基坑地面的滤水管及控制机构拆离;拆离滤水管时带动固定在滤水管的控制机构调节对应的遮挡部避开滤水孔,使对应滤水管继续降水。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借助遮挡件可使滤水管被选择是否连通所在滤水管内外,控制降水井与对应地下水水位是否连通,便于根据基坑施工需求选择控制遮挡件是否遮挡滤水管。而遮挡件是否遮挡滤水管的操作有安装于滤水管的控制机构控制。
28.可选的,还包括降水中洗井,调节位于最上面滤水管对应的遮挡件,使遮挡件脱离滤水孔,使滤水孔连通于滤水管;采用国内空压机抽水,抽除井管内的水,为井管内进行清洗;并疏通滤水孔与对应含水层的通路。
2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遮挡件遮挡了降水井通过滤水管与地下水水流之间
的连通,存滤水管与地下水水流之间不畅通,影响降排水效果;而且由于降水井连接于潜水含水层与承压含水层,轴向长度较大,长时间使用可能后降水井井壁等可能存在较大淤塞。因此在拔除位于基坑地面上方的虑水管后,对降水井进行洗井,可促进滤水孔连通对应地下水水流,使降水井起到对应的降排水功能,同时保持降水井内部水流清洁度,减少影响深井潜水泵的使用。
30.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采用遮挡件遮挡位于对应较低地下水水位的滤水孔,使得降水井内优先降排位于上部的地下水,使其与基坑施工深度相适配,减少地下水含水层受隔水层影响而出现阻断,同时有效减少降水井或排水井的井点数量,减少对基坑施工的影响;2.遮挡件具有透水孔,可通过小范围移动遮挡件,使得透水孔与对应滤水孔连通,实现滤水管处于工作状态。
附图说明
31.图1是实施例1中降水井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井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相邻井体管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主要体现卡接结构;图4是井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中a部放大图,主要体现遮挡件与滤水管的连接结构;图6是实施例1中滤水管的结构示意图,主要体现控制机构的结构;图7是实施例2中滤水管的结构示意图,主要体现控制机构的结构;图8是实施例3中降水井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实施例4中降水施工方法流程框图。
32.附图标记说明:1、土体结构;11、潜水含水层;12、承压含水层;13、隔水层;2、沉淀管;21、环管;22、隔离栅格;3、滤水管;31、滤水孔;32、环槽;4、井体管;41、套环;42、外连杆;43、尼龙网;5、卡接结构;51、卡槽;511、插部;512、卡部;513、限位块;52、凸块;53、嵌块;6、遮挡件;61、卡环;62、透水孔;63、遮挡部;64、辅助环;7、控制机构;71、推动环;72、缺口;73、挡片;8、连接组件;81、固定杆;82、活动杆;9、深井潜水泵;101、滤料;102、基层。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

9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参考图1,土体结构1主要包括潜水含水层11、隔水层13和承压含水层12。其中潜水含水层11位于地表,主要受地势高低流动;当受到遮挡时,同一水位的潜水含水层11的水流将被阻隔。隔水层13与承压含水层12可能有多层,交替设置于潜水含水层11的下方。承压含水层12具有一定的压力,当位于上面的隔水层13被贯通,则承压含水层12的水流将存在向上涌出的趋势,涌出的水流水位可能高于承压含水层12。
35.深基坑工程施工纵深可能涉及潜水含水层11、承压含水层12及隔水层13。
36.受潜水含水层11与承压含水层12水流的影响,基坑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漏水、滑坡等事故,对深基坑工程的施工将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37.为了减小地下水对深基坑工程的影响,基坑施工前一般于基坑施工范围内建筑降水井和或排水井,使施工过程中基坑范围内的土体保持相对干燥。其中降水井埋深较深,常为深井点降水施工方法所用,具有排水量大、降水深度大、降水范围大等特点,适用于降低承压含水层12对施工土体的影响。排水井埋深较浅,适用于排出潜水含水层11会基坑施工土体的影响。
38.但基坑施工过程中若数量较多的降水井与排水井,则可能对基坑开挖、建筑等步骤造成一定的干扰影响,因此本技术考虑在同一井点位置开设既可以排出潜水含水层11水流也可以降排承压含水层12水流的降水井,用于通过该降水井缓解多个井点数量对基坑施工效率的影响。
39.实施例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降水井。
40.参照图1,降水井包括至少一个井体,所有井体收尾相连安装于同一井点位置。
41.本实施例中,井体只有一个,井体包括至少三个井体管4,其中位于最下方的一个井体管4为沉淀管2,安装于承压含水层12;其他所有井体管4为滤水管3,贯穿潜水含水层11、隔水层13和承压含水层12。
42.参考图1,沉淀管2的底壁密封,且开口朝上。滤水管3为上下连通的通管,滤水管3与沉淀管2的内径一致。
43.参考图2,每个井体管4均设有套环41,相邻井体管4之间连接有外连杆42,每一外连杆42穿设于对应井体管4的套环41。外连杆42的轴向与井体管4轴向相平行。位于同一轴向的所有外连杆42首尾相连。
44.本实施例中,相邻井体管4沿外周向可设置至少两个外连杆42。同一井体管4外壁具有供同一外连杆42穿设的至少两个套环41。相邻外连杆42之间可以为螺纹连接、套接或卡接连接成同一轴向的杆体。
45.外连杆42与套环41之间还可以采用螺纹连接,用于提高外连杆42与井体管4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相邻井体管4之间连接稳固性。
46.参考图2,通过套环41与外连杆42可使相邻井体管4之间紧密连接,使降水井整体连接紧密,使整体轴度处于设计范围内。
47.相邻井体管4之间可增设用于降低井体管4与井体管4之间出现淤塞问题的尼龙网43,尼龙网43可通过卡箍或其他紧固件锁紧,同时尼龙网43还被外连杆42压设稳固抵于滤水管3或沉淀管2外壁。
48.参考图3,相邻井体管4之间设有卡接结构5,卡接结构5用于使井体管4之间沿井体管4周向转实现卡接或脱离,具有便于拆卸与安装的作用。卡接结构5包括卡槽51和凸块52。即,滤水管3与抵接于其的沉淀管2或其他滤水管3之间通过卡接结构5实现可拆卸连接。
49.参考图3,相邻井体管4相抵贴的端面,一设有卡槽51,另一设有凸块52;凸块52朝相邻卡槽51的一侧设有嵌块53。
50.沿平行于井体管4同一径向的嵌块53的宽度大于凸块52的宽度;卡槽51设有供嵌
块53与凸块52共同插入的插部511和供嵌块53卡设的卡部512;卡部512远离槽底的一侧设有与凸块52匹配的限位块513。通过卡槽51与凸块52可使相邻井体管4之间实现快速拆装,提高降水井的连接效率。
51.本实施例中,将卡槽51设置于位于相邻两井体管4中上面井体管4的下端面,对应的凸块52位于位于下面的井体管4上端面,这样可减少卡槽51积水积灰等。
52.相邻井体管4相抵贴的端面,位于下面的端面为倾斜向上的锥面,对应位于上面的端面为倾斜向下的锥面。
53.参考图3、图4,滤水管3侧壁布设有复数个滤水孔31;滤水管3内壁抵贴有用于遮挡滤水孔31的遮挡件6;遮挡件6与控制机构7之间连接有连接组件8。通过同一连接组件8连接的控制机构7与遮挡件6位于不同的滤水管3。
54.参考图3、图4本实施例中,滤水管3为内径相等的圆形管;遮挡件6为套设于滤水管3内壁的内挡管,使遮挡件6可沿滤水管3内壁周向转动。遮挡件6侧壁沿滤水管3周向交替设有用于遮挡滤水孔31的遮挡部63和用于与滤水孔31连通的透水孔62。
55.参考图4、图5,为了提高遮挡件6相对滤水管3周向位置稳定,提高遮挡件6中遮挡部63与透水孔62交替对应于滤水孔31的精度,遮挡件6外壁延伸径向向滤水管3设有卡环61,滤水管3设有与卡环61对应匹配的环槽32。
56.遮挡件6沿滤水管3内周向转至遮挡部63避开滤水孔31或转动至透水孔62避开滤水孔31的弧度为遮挡转动弧度;;位于相邻井体管4之间的卡接结构5卡接或拆离的转动弧度为拆装弧度,即嵌块53随滤水管3由卡部512移动至插部511的弧度为拆装弧度。遮挡转动弧度与拆装弧度一致。
57.参考图4,本实施例中,连接组件8包括固定杆81和活动杆82,活动杆82连接于固定杆81的上端部。活动杆82和固定杆81之间可采用螺纹连接或卡扣连接等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以实现固定杆81与活动杆82快速拆卸、安装。
58.固定杆81沿平行于遮挡件6轴向的方向设置,固定杆81一侧避开透水孔62固定于遮挡件6,另一侧向上延伸至遮挡件6所在滤水管3的上方。
59.通过活动杆82可延长固定杆81的轴向长度,使活动杆82或直接由固定杆81连接于位于与固定杆81固定连接的遮挡件6上方的滤水管3。
60.参考图4、图6,控制机构7包括可供固定杆81穿设的推动环71。本实施例中推动环71固定于滤水管3内壁避开安装有遮挡件6的位置。具体的遮挡件6可穿设于滤水管3设有滤水孔3的中部,推动环71位于滤水管3的端部。为了提高推动环71带动固定杆81转动的效果,滤水管3的两个端部均可设有推动环71。滤水管3制备时,滤水管3一端部的推动环7可与滤水管3一体制备而成,提高该推动环71与滤水管的连接强度。位于滤水管3另一端部的推动环71可在滤水管3套装遮挡件6之后再采用焊接等其他固定方式固定在滤水管3。控制机构7设置于滤水管3的位置与用于安装遮挡件6的位置相错,减少控制机构7控受位于同一滤水管3中遮挡件6转动影响。
61.参考图4、图6,本实施例中,推动环71为闭环。推动环71的内径与活动杆82外径相适配,可供活动杆82穿设并与对应固定杆81可拆卸连接。
62.相邻滤水管3安装时,先将活动杆82穿设于推动环71;再将滤水管3移动至待连接滤水管3上面时;接着将活动杆82与对应固定杆81连接;然后控制滤水管3沿周向转动安装,
使推动环71通过活动杆82及固定杆81带动遮挡件6遮挡滤水孔采用该方式连接时,推动环71的内径与活动杆82匹配,使得当滤水管3拆离时,刚好驱动推动环7促使活动杆82及固定杆81带动遮挡件6转动,实现滤水孔31与透水孔62相通,使得水流可由降水井外依次通过滤水孔31、透水孔62进入降水井内。
63.参考图4,同一连接组件8可穿设于至少三个滤水管3,即根据实际降排水需求,同一井体具有至少个滤水管三个。
64.参考图4,由同一连接组件8连接的遮挡件6与控制机构7对应所在的滤水管3之间至少间隔有一个滤水管3,即,为位于连接组件8中间的滤水管3。位于连接组件8中间的滤水管3套设的遮挡件6的内壁设有至少一个供活动杆82穿设的辅助环64。固定杆81可通过连接活动杆82穿设于辅助环64。活动杆82于辅助环64内绕滤水管3轴向转动的弧度不小于拆装弧度。
65.控制机构7延长控制间隔,控制位于控制机构7所在滤水管3更下方的遮挡件6,可在滤水管7拆卸时,提前连通滤水孔31与透水孔61,减小遮挡件6对滤水管3正常降排水作业的影响。
66.而位于同一连接组件8中的辅助环64可提高连接组件8连接于控制机构7与遮挡件6的连接稳定性,还可助于固定杆81与活动杆82保持轴向稳定。
67.为了提高控制机构7对遮挡件6绕自身轴向转动实现遮挡滤水孔31或者避开滤水孔31的控制效果,每一遮挡件6可通过至少两组连接组件8连接于两个控制机构7,这两控制机构7位于同一滤水管3。
68.实施例2本技术公开一种降水井。
69.参考图7,基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控制机构7的结构不同。
70.参考图4、图7,本实施例中,推动环71设置有供连接组件8沿垂直于推动环71轴向的方向卡进推动环71的缺口72。
71.固定杆81上端部可延伸至与推动环7同一水平位置,并通过缺口72穿入推动环71内。推动环71的内壁具有供固定杆81绕滤水管3轴向转动的至实现遮挡或连通滤水孔31的转动范围,该转动范围与拆装弧度相对应。
72.缺口72可位于推动环71远离滤水管3内壁的一侧,固定杆81带动遮挡件6转动时,固定杆8抵于推动环71位于缺口72两侧中的一侧。或者缺口72可位于推动环71与滤水管3内壁相邻的一侧部,这样无需固定杆81具有径向弹性功能,即固定杆81保持竖直即可卡进推动环71。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是缺口72位于推动环71与滤水管3内壁相邻的一侧部,由此提高固定杆81与遮挡件6的连接稳固。
73.参考图7,具体的,推动环71设有缺口72的一侧设有可转动遮挡缺口72的挡片73。挡片73一侧连接于推动环71远离滤水管3内壁的一侧,挡片73的另一侧常态抵于滤水管3内壁。挡片73连接于推动环71的一侧具有一定的弹性,或者挡片73采用铰接方式连接于推动环71的一侧。挡片73受力抵于推动环71远离滤水管3一侧时,缺口72刚好供固定杆81穿过。
74.参考图4、图7,在固定杆81穿设于缺口72时,挡片73抵于滤水管3的一侧朝缺口72的另一侧转动至供固定杆81完全卡进推动环71。固定杆81卡于推动环71后,挡片73复位,并使远离连接于推动环71的一侧抵于滤水管3内壁。而在推动环71随滤水管3转动时,固定杆
81可抵于挡片73或夹设于推动环71靠近缺口72的一侧。
75.实际使用过程中,固定杆81上端部可通过连接活动杆82穿过缺口72,位于推动管71内。
76.实施例3本技术公开一种降水井。
77.基于实施例1或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参考图8,本实施例中,井体至少有两个,每一个承压含水层12设有一个井体,潜水含水层11与相邻隔水层13贯穿设有一个井体。所有井体收尾相连位于同一井点位置。本实施例中以两个井体为例进行阐述。每一个井体中至少包括三个井体管4,同一井体中位于最下面的井体管4为沉淀管2,其余为滤水管3。沉淀管2的底壁密封,且开口朝上。滤水管3为上下连通的通管,滤水管3与沉淀管2的内径一致。
78.参考图4、图8,本实施例中滤水管3及连接组件8的结构与实施例1或实施例2中滤水管3的结构一致。
79.即相邻井体之间不相通,通过位于上方的井体的沉淀管1密封结构可遮挡位于承压含水层12的井体可能受到的承压含水层12的水流,减少承压含水层水12流向上渗透。
80.两个井体的所有井体管4外壁均通过套环41与外连杆42连接;两井体中相抵接的滤水管3与沉淀管2通过卡接结构5实现可拆卸连接。
81.两个井体的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井体结构相同。区别在于:位于上方井体的沉淀管2下部设有供控制机构7安装的环管21,环管21开口朝向位于其下方的滤水管3。滤水管3中固定有用于带动位于其下方滤水管3中遮挡件6遮挡或避开滤水孔31的控制机构7。
82.位于下方井体中的控制机构7与实施例2相同。
83.位于下方的井体的滤水管3中的遮挡件6可通过连接组件8穿设于推动环71。
84.实施例4本实施例公开一种降水施工方法。
85.参考图9,基于实施例1、实施例2或实施例3,降水施工方法包括s010施工准备、s020测放井位、s030钻进成孔、s040清孔换浆、s050下井管、s060填埋滤料、s070降水前洗井和s080降水完拔管等施工步骤。
86.参考图2、图8,s010施工准备,备齐施工材料或设备,施工材料或设备包括滤水管3、沉淀管2、隔离栅格22、尼龙网43、外连杆42、活动杆82、滤料101和深井潜水泵9等。其中滤水管3和沉淀管2为无砂混凝土深井管,尼龙网43为40

60目尼龙网43。
87.s020测放井位,根据井位平面布局图测量放置井点位置。如果受根据施工条件的影响,可适当调整施工井点位置。
88.s030钻井成孔,于目标位置开孔钻进形成井孔;钻进过程采用同一孔径,一径到底。钻井施工达到设计深度时,宜多钻0.3

0.5m。钻进过程中孔内填满泥浆。
89.采用清水水压平衡法进行冲击钻进成孔,用抽筒抽取岩芯钻进,施工时应保证孔内水面高度与孔口平,防止塌孔事故发生。若钻进过程中通过易塌孔的流砂层或泥浆漏失严重的地层时,可采用少投粘土增大孔内泥浆浓度,防止塌孔。
90.当遇有隔水粘土层时,为了防止冲击成孔时在孔壁形成泥皮,影响水井出水量,在成孔后要进行二次扩孔,扩孔直径比设计直径大50-100mm。
91.s040清孔换浆,钻进目标深度后,将钻具提出孔外,然后用清水继续正循环操作替换泥浆,直到泥浆粘度小于20秒为止。泥浆置换时送水管要下入距离孔底0.5米左右,以保证将浓泥浆返出孔内,确保洗井质量和降水井的出水量。
92.s050下井管包括s051检查沉淀管2与滤水管3、s052填铺底料和s053安装井管等步骤。
93.具体的,s051检查沉淀管2与滤水管3,调节遮挡件6遮挡于滤水管3的滤水孔31,滤水孔31内填堵黏土,检查沉淀管2底壁是否封堵牢固;s052填铺底料,于井孔底部填铺一定高度的骨料,形成基层102;骨料可为颗粒大于滤水管3滤水孔31的粗砂石。
94.参考图2、图9,s053安装井管,依次将相邻的沉淀管2或滤水管3连接,将滤水管3内的遮挡件6通过连接组件8与对应的控制机构7固定连接、相邻滤水管3、滤水管3与沉淀管2之间包裹尼龙网43,形成井管;并缓慢下沉井管直至位于最下面的沉淀管2下沉至抵于基层102。
95.参考图1、图8,同时,沉淀管2靠近开口的一侧设置有一可拆卸的隔离栅格22,用于限制深井潜水泵等进入沉淀管2底部,减少出现沉淀管2内的沉淀物质扬起而影响深井潜水泵抽水使用的问题。
96.参考图1、图9,s060填埋滤料101,调节井管使井管与井孔的轴向偏差在设计范围内,于井管与井孔内壁四周均匀缓慢填入滤料101,避免造成孔内架桥现象;滤料101大于滤水孔31孔径。
97.s070降水前洗井,可以使用清水洗井,用原钻井泵泵入清水,也就是清水换浆后,再继续循环洗井。也可以采用压风机洗井,若井内沉没比不够时应注入清水,洗井必须洗到水清砂净为止。
98.s080降水完拔管,监测基坑工作面深度与降水井内的水位差,水位差达到降水要求后;根据设计要求,依次将高于基坑地面的滤水管3及控制机构7拆离;拆离控制机构7前调节对应的遮挡件6脱离滤水孔31,使对应滤水管3继续降水。
99.拆卸时,先将待拆卸的滤水管3或沉淀管2对应的外连杆42从套管及与之相连的外连杆42中拆离;再拆离尼龙网43;接着控制控制机构7驱动固定杆81带动遮挡件6移动至透水孔62与滤水孔31连通;然后拆卸滤水管3,使于固定杆81连接的活动杆82和控制机构7等结构随之被拆除。
100.参考图5,逐节拔管后,再次投入降水使用前,还可进行降水中洗井。调节位于最上面滤水管3对应的遮挡件6,使遮挡件6脱离滤水孔31,使滤水孔31连通于滤水管3;采用空压机抽水,抽除降水井内的水,为降水井内进行清洗;并疏通滤水孔与对应含水层的通路,促进滤水孔31连通对应含水层水流,使降水井起到对应的降排水功能,同时保持降水井内部水流清洁度,减少影响深井潜水泵的使用。
10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