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强夯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09-29 04:45: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装置 特别 设备


1.本实用新型涉及强夯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强夯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强夯能级的不断提高,单独的强夯机无法满足将更重的夯锤提升至更高的高度,这时就需要使用辅助门架,辅助门架主要由上部横梁和左右两条支撑臂组成,两支撑臂间隔设置,两支撑臂的端部固定连接在横梁上,使得辅助门架成“门”字型。目前业内常用的辅助门架重约10吨,其中横梁重量为3吨,该种类型的辅助门架可以将40~60吨的夯锤提升至20米的高度。当需要施工时,需要将辅助门架平放在地面上进行组装,之后将辅助门架与放平在地面的强夯机吊臂尾部连接,最后由强夯机的变幅卷扬将吊臂和辅助门架拉起。
3.但是,随着强夯夯击能级进一步提高,需要将约100吨的夯锤提升至30米高度,这时需要更大尺寸的辅助门架,辅助门架的重量将达到18吨。如果还采用常规起吊辅助门架将会出现两个难以克服的问题:
4.第一,由于辅助门架为平行四边形,辅助门架的稳定性较差,起吊夯锤时辅助门架会左右摇摆,此时完全需要依靠强夯机主吊臂进行限位。当施工场地不平或者土地松软,将增加施工的危险性。
5.第二,对于重量为18吨的辅助门架,常规的强夯机变幅卷扬已无法拉起平放在地面的辅助门架,这时需要额外的吊机与强夯机配合辅助拉起辅助门架。但是,在中途或结束后,需要更大的吊机与强夯机配合将辅助门架放平在地面上,而且需要人爬至高空捆绑吊机和辅助门架,不仅增加了施工成本及人员危险性,而且施工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6.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强夯装置,辅助门架的稳定性强,重量轻,提高了施工的安全性以及施工效率,而且降低了施工成本。
7.一种强夯装置,包括强夯机、主吊臂和辅助门架,主吊臂的一端铰接于强夯机,强夯机通过卷扬钢绳与主吊臂的另一端连接,主吊臂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承重吊臂,承重吊臂上设有起吊夯锤的第一滑轮组,辅助门架呈“a”字型,承重吊臂的端部铰接于辅助门架的顶部,辅助门架用于支撑承重吊臂。
8.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承重吊臂沿着水平方向设置。
9.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滑轮组连接于该承重吊臂的中部,当该强夯装置吊起该夯锤时,该夯锤位于该主吊臂与该辅助门架之间。
10.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承重吊臂包括第一承重部和第二承重部,该第一承重部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该主吊臂上,该第一承重部的另一端与该第二承重部通过螺栓与螺孔配合实现可拆装地连接,该第二承重部远离该第一承重部的端部铰接于该辅助门架的顶部。
11.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辅助门架包括第一支撑臂、第二支撑臂和安装座,
该第一支撑臂、该第二支撑臂的端部均铰接于该安装座,该第一支撑臂、该第二支撑臂可绕着铰接处转动。
12.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安装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该第一支撑臂的端部铰接于该第一连接块,该第二支撑臂的端部铰接于该第二连接块。
13.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安装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块,该承重吊臂与该第三连接块之间设有连接座,该承重吊臂与该连接座之间通过第一转轴与第一轴孔配合实现可转动地连接,该第三连接块与该连接座之间通过第二转轴与第二轴孔配合实现可转地连接。
14.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转轴的长度方向垂直于该第二转轴的长度方向。
15.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支撑臂靠近该第二支撑臂的一侧设有定位杆,该定位杆的端部铰接于该第一支撑臂,该第二支撑臂上设有容置该定位杆的定位孔,该定位杆上固定连接有抵靠块,当该定位杆插入该定位孔中,且该抵靠块抵靠在该第二支撑臂上时,该辅助门架保持“a”字型。
16.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强夯机包括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该第一驱动机构通过钢绳与该第一滑轮组配合驱使该夯锤上下移动;该第二驱动机构通过钢绳与第二滑轮组配合驱使该主吊臂绕着铰接处摆动。
17.本实用新型的强夯装置的辅助门架呈“a”字型,辅助门架的稳定性强,且夯锤是通过承重吊臂实现起吊,无需在辅助门架的顶部设置横梁,因此辅助门架重量轻,强夯机利用自身变幅卷扬即可自主吊起或下放辅助门架,不仅提高了强夯装置施工的安全性以及施工效率,而且降低了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强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主吊臂与承重吊臂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辅助门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辅助门架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承重吊臂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强夯装置。
24.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5.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本技术通过以下实施例对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的具体实现过程进行说明。
26.第一实施例
27.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强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主吊臂与承重吊臂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强夯装置包括强夯机10、主吊臂20和辅助门架30,主吊臂20的一端铰接于强夯机10,强夯机10通过卷扬钢绳与主吊臂20的另一端连接,主吊臂20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承重吊臂21,承重吊臂21上设有起吊夯锤50的第一滑轮组22,辅助门架30呈“a”字型,承重吊臂21的端部铰接于辅助门架30的顶部,辅助门架30用于支撑承重吊臂21。
28.本实用新型的强夯装置的辅助门架30呈“a”字型,辅助门架30的稳定性强,且夯锤50是通过承重吊臂21实现起吊,无需在辅助门架30的顶部设置横梁,因此辅助门架30重量轻,强夯机10利用自身变幅卷扬即可自主吊起或下放辅助门架30,不仅提高了强夯装置施工的安全性以及施工效率,而且降低了施工成本。
29.进一步地,承重吊臂21可通过螺栓与螺孔配合可拆装地连接在主吊臂20上,或者承重吊臂21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主吊臂20上,根据实际需要可自由选择。
30.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承重吊臂21沿着水平方向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承重吊臂21在起吊夯锤50的过程中用作承重作用,替代了现有门架横梁。
31.进一步地,承重吊臂21是由多块钢板和钢管相互焊接成型。在本实施例中,承重吊臂21与主吊臂20连接的一端呈矩形,承重吊臂21与辅助门架30连接的另一端呈四棱锥型。
32.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第一滑轮组22连接于承重吊臂21的中部,当强夯装置吊起夯锤50时,夯锤50位于主吊臂20与辅助门架30之间。
33.进一步地,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辅助门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3所示,辅助门架30包括第一支撑臂31、第二支撑臂32和安装座33,第一支撑臂31、第二支撑臂32的端部均铰接于安装座33,第一支撑臂31、第二支撑臂32可绕着铰接处转动。当使用辅助门架30时,利用强夯机10将辅助门架30拉起成竖立状态,之后将第一支撑臂31和第二支撑臂32展开,第一支撑臂31和第二支撑臂32的端部抵靠在地面上,此时辅助门架30呈“a”字型;当不使用辅助门架30时,先利用强夯机10将辅助门架30放平在地面上,之后将第一支撑臂31和第二支撑臂32相互收拢,或者先将第一支撑臂31和第二支撑臂32相互收拢,之后利用强夯机10将辅助门架30放平在地面上。在本实施例中,辅助门架30整体为钢结构。
34.进一步地,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辅助门架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安装座3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块331和第二连接块332,第一支撑臂31的端部铰接于第一连接块331,第二支撑臂32的端部铰接于第二连接块33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块331与第二连接块332间隔设置,第一连接块331上设有第一铰接孔,第二连接块332上设有第二铰接孔,第一支撑臂31与第一连接块331之间通过第一销轴与第一铰接孔配合实现铰接,第二支撑臂32与第二连接块332之间通过第二销轴与第二铰接孔配合实现铰接。
35.进一步地,安装座3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块333,承重吊臂21与第三连接块333之间设有连接座40,承重吊臂21与连接座40之间通过第一转轴与第一轴孔配合实现可转动地连接,第三连接块333与连接座40之间通过第二转轴与第二轴孔配合实现可转地连接。当强夯机10将辅助门架30吊起时,辅助门架30可绕着第二转轴转动,连接座40可绕着第一转轴转动,能够避免承重吊臂21、连接座40以及辅助门架30的连接处应力太大而损伤器件。
36.进一步地,第一转轴的长度方向垂直于第二转轴的长度方向,即连接座40的转动
方向与辅助门架30的转动方向不同。
37.进一步地,第一支撑臂31靠近第二支撑臂32的一侧设有定位杆311,定位杆311的端部铰接于第一支撑臂31,第二支撑臂32上设有容置定位杆311的定位孔101,定位杆311上固定连接有抵靠块312,当定位杆311插入定位孔101中,且抵靠块312抵靠在第二支撑臂32上时,辅助门架30保持“a”字型。当强夯机10将辅助门架30拉起,并将第一支撑臂31和第二支撑臂32展开后,转动定位杆311与定位孔101对齐,之后将第二支撑臂32向着第一支撑臂31靠拢,或者将第一支撑臂31向着第二支撑臂32靠拢,直至定位杆311插入定位孔101中,当抵靠块312抵靠在第二支撑臂32上时,辅助门架30可保持“a”字型。在本实施例中,定位杆311铰接于第一支撑臂31靠近安装座33的一端,方便将定位杆311插入定位孔101中。
38.进一步地,强夯机10包括第一驱动机构(图未示)和第二驱动机构(图未示),第一驱动机构通过钢绳与第一滑轮组22配合驱使夯锤50上下移动;第二驱动机构通过钢绳与第二滑轮组23配合驱使主吊臂20绕着铰接处摆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为卷绕机构,通过卷、放钢绳实现夯锤50上下移动;第二驱动机构为卷绕机构,通过卷、放钢绳实现主吊臂20摆动。
39.第二实施例
40.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承重吊臂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强夯装置与第一实施例的强夯装置结构大致相同,不同点在于承重吊臂21的结构不同。
41.具体地,承重吊臂21包括第一承重部211和第二承重部212,第一承重部21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主吊臂20上,第一承重部211的另一端与第二承重部212通过螺栓与螺孔配合实现可拆装地连接,第二承重部212远离第一承重部211的端部铰接于辅助门架30的顶部。由于承重吊臂21的整体长度较长,承重吊臂21的长度大于或等于6m(米),将承重吊臂21拆分为第一承重部211和第二承重部212两个部分更方便装车运输。
42.进一步地,第一承重部211和第二承重部212是由多块钢板和钢管相互焊接成型。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承重部211呈矩形,第二承重部212呈四棱锥型。
43.本实施例的强夯装置的其他结构请参照第一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44.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技术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技术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