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混凝土大坝坝段基坑引水式排水体系的制作方法

2021-09-25 11:5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大坝 混凝土 基坑 引水 排水


1.本实用新型属于混凝土大坝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凝土大坝坝段基坑引水式排水体系。


背景技术:

2.大坝基坑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由于基坑底面与河道水流面存在水头差的缘故,基岩裂隙、破碎带等渗水几乎不可避免。此外,由于基坑开挖的方式大都采用爆破施工,所以导致基坑底面凹凸不平,低于基坑底面设计高程的区域往往由于地下水渗水的原因导致该区域内渗水量相对较大,特别是在坝基底层混凝土浇筑时,往往会出现部分混凝土浇筑面泡水或过水、未浇筑岩基面积水等现象,不但需要不断变换临时排水设施的位置,而且不可避免的造成部分水泥浆流失、混凝土水灰比变化等情况,影响混凝土浇筑质量。基坑混凝土浇筑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有:
3.1.仓面挤排法:即通过混凝土挤压积水,同时在仓面内设置小型排水设施不间断排水,此法仅在渗水量较小的仓面适用,现场操作麻烦,施工质量难控制;此外,随着混凝土浇筑面积不断扩大,已浇筑区域渗水点被覆盖后,渗水压力不能有效释放,部分转移至未覆盖区域,从而导致未浇筑区域渗流量增大。
4.2.周边防渗法:即在基坑开挖前或开挖过程中,对其周边作防渗处理,如进行防渗帷幕等施工,此法成本较高、影响施工进度且很难保证有良好的实施效果。
5.如何快速且有效的清除积水、避免水泥浆流失以确保混凝土浇筑质量不受或少受影响,同时施工成本合理,是目前需要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混凝土大坝坝段基坑引水式排水体系,其结构简单,通过在基坑较低的位置处铺设引水机构将基坑底面的渗水引流至基坑中部集中排水,基坑中部区域面积广,便于人员操作,同时排水位置固定,相比于现有的基坑排水方法施工更加快速,基本不影响混凝土浇筑作业,降低了施工难度。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混凝土大坝坝段基坑引水式排水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大坝坝段的基坑内的排水单元,所述排水单元包括铺设在基坑底面上且用于引流基坑底部渗水的引水机构和设置在所述引水机构中部且用于收集并抽排所述引水机构内水流的集水桶,集水桶底部埋设在所述引水机构内,集水桶底部与所述引水机构配合的位置开设有通水孔,集水桶内设置有抽水泵;
8.所述引水机构布设在基坑底面高程低于基坑底面设计高程的基坑区域内;所述引水机构包括铺设在基坑底部的粗骨料和覆盖在粗骨料上的防水布。
9.上述的一种混凝土大坝坝段基坑引水式排水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集水桶沿所述引水机构长度方向布设,相邻的两个所述集水桶的间距为5m
~8m。
10.上述的一种混凝土大坝坝段基坑引水式排水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水机构的端部均设置有排气管,所述引水机构中部设置有多个灌浆管,相邻的两个所述灌浆管的间距为5m~8m。
11.上述的一种混凝土大坝坝段基坑引水式排水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水机构顶部最高点高程与基坑底面设计高程相同。
12.上述的一种混凝土大坝坝段基坑引水式排水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浆管顶部、排气管顶部和集水桶顶部均高于坝基常态混凝土顶部。
13.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4.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引水机构将基坑底部渗水引流并集中排水,排水位置固定,相比于现有的基坑排水方法施工更加快速,基本不影响混凝土浇筑作业,降低了施工难度。
15.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集水桶收集引水机构内的流水,给抽水泵一个工作空间,避免基坑渗水量过大溢出引水机构,渗水的抽排效果好。
16.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粗骨料作为引水机构的主体结构,粗骨料既作为防水布的支撑体,同时粗骨料之间的间隙即为引水通道,原材料在施工现场简单易寻,同时施工布设方便,使用效果好。
1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在基坑较低的位置处铺设引水机构将基坑底面的渗水引流至基坑中部集中排水,基坑中部区域面积广,便于人员操作,同时排水位置固定,相比于现有的基坑排水方法施工更加快速,基本不影响混凝土浇筑作业,降低了施工难度。
18.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图1的a

a剖视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引水机构和集水桶的安装关系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排水单元、排气管、灌浆管和坝基常态混凝土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23.附图标记说明:
[0024]1‑
基坑;
ꢀꢀꢀꢀꢀꢀꢀꢀꢀꢀꢀꢀꢀꢀꢀ2‑
集水桶;
ꢀꢀꢀꢀꢀꢀꢀꢀꢀꢀꢀꢀꢀ3‑
通水孔;
[0025]4‑
引水机构;
ꢀꢀꢀꢀꢀꢀꢀꢀꢀꢀꢀ5‑
粗骨料;
ꢀꢀꢀꢀꢀꢀꢀꢀꢀꢀꢀꢀꢀ6‑
防水布;
[0026]7‑
排气管;
ꢀꢀꢀꢀꢀꢀꢀꢀꢀꢀꢀꢀꢀ8‑
灌浆管;
ꢀꢀꢀꢀꢀꢀꢀꢀꢀꢀꢀꢀꢀ9‑
坝基常态混凝土。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多个设置在所述混凝土大坝坝段的基坑1内的排水单元,所述排水单元包括铺设在基坑1底面上且用于引流基坑1底部渗水的引水机构4和设置在所述引水机构4中部且用于收集并抽排所述引水机构4内水流的集水桶2,集水桶2底部埋设在所述引水机构4内,集水桶2底部与所述引水机构4配合的位置开设有通水孔3,
集水桶2内设置有抽水泵;
[0028]
所述引水机构4布设在基坑1底面高程低于基坑1底面设计高程的基坑1区域内;所述引水机构4包括铺设在基坑1底部的粗骨料5和覆盖在粗骨料5上的防水布6。
[0029]
本实施例中,所述粗骨料5粒径为5mm~80mm。
[0030]
本实施例中,集水桶2布设在引水机构4中基坑1底面较低的位置处,有利于渗水向集水桶2中流动。
[0031]
本实施例中,防水布6覆盖在粗骨料5顶部,在坝基常态混凝土9浇筑前用砂浆将防水布6边侧压在基坑1底部即可固定防水布6,或者在坝基常态混凝土9浇筑过程中,人工铲部分坝基常态混凝土9压住防水布6边侧即可;坝基常态混凝土9的浇筑和抽水泵的抽排同时进行,当坝基常态混凝土9施工完成后回填集水桶2并通过灌浆施工回填所述引水机构4,保证坝基的稳定性。
[0032]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基坑1较低的位置处铺设引水机构4将基坑底面的渗水引流至基坑中部集中排水,基坑中部区域面积广,便于人员操作,同时排水位置固定,相比于现有的基坑排水方法施工更加快速,基本不影响混凝土浇筑作业,降低了施工难度。
[0033]
通过设置集水桶2收集引水机构4内的流水,给抽水泵一个工作空间,避免基坑1渗水量过大溢出引水机构4,渗水的抽排效果好。
[0034]
通过设置粗骨料5作为引水机构4的主体结构,粗骨料5既作为防水布6的支撑体,同时粗骨料5之间的间隙即为引水通道,原材料在施工现场简单易寻,同时施工布设方便,使用效果好。
[0035]
本实施例中,所述集水桶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集水桶2沿所述引水机构4长度方向布设,相邻的两个所述集水桶2的间距为5m~8m。
[0036]
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引水机构4较长,总引水量较大时需要在一个所述引水机构4内设置多个集水桶2,集水桶2内的抽水泵同时抽排水流,防止水流过大冲出防水布6。
[0037]
本实施例中,所述引水机构4的端部均设置有排气管7,所述引水机构4中部设置有多个灌浆管8,相邻的两个所述灌浆管8的间距为5m~8m。
[0038]
需要说明的是,预埋灌浆管8和排气管7用于所述引水机构4的灌浆回填,保证粗骨料5之间空隙回填密实,防止空气残留,保证坝基的结构稳固;
[0039]
如图4所示,实际对引水机构4进行回填灌浆施工时,首先从引水机构4的中部灌浆管8灌浆,此时,与该灌浆管8相邻的两个灌浆管8作为该灌浆管8灌浆时的排气管,直至浆液到达这相邻的两个灌浆管8,此时恢复其灌浆功能,再从此处进行灌浆施工,按照此原理对引水机构4进行回填,直至引水机构4的两端排气管7均出现浆液,停止灌浆,完成引水机构4的回填。
[0040]
本实施例中,所述灌浆管8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灌浆管8与多个集水桶2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
[0041]
本实施例中,所述引水机构4顶部最高点高程与基坑1底面设计高程相同,保证引水机构4在渗水量较大时的渗水能力。
[0042]
本实施例中,所述灌浆管8顶部、排气管7顶部和集水桶2顶部均高于坝基常态混凝土9顶部,以便于后续的回填施工。
[0043]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在基坑1底面布设排水单元,浇筑坝基常态混凝土9,坝基常
态混凝土9的浇筑和抽水泵的抽排同时进行,坝基常态混凝土9施工完成后拆除抽水泵,随后首先回填集水桶2,然后通过灌浆施工的方式回填引水机构4,保证坝基的稳定性。
[0044]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