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自行识别火情的泡沫阀门的制作方法

2021-10-30 08:4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阀门 泡沫 火情 识别 自行


1.本技术涉及泡沫阀门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自行识别火情的泡沫阀门。


背景技术:

2.阀门是用来开闭管路、控制流向、调节和控制输送介质的参数的管路附件;在很多变电站的消防泡沫喷雾系统内均有使用。
3.授权公告号为cn209137816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防火式变电站,包括封闭式的外壳和设置在外壳内的变电设备,还包括设置在外壳内部的灭火装置,灭火装置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钢瓶,钢瓶的出口处设置有柱型阀门和活动通道,柱型阀门的一端固定有弹簧、另一端固定有固定线。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变电设备在正常运行时,封闭式外壳内积聚较多的热量导致封闭式外壳内的温度偏高,固定线在外壳内受热后容易发生断裂,导致柱型阀门在外壳内没有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自动打开钢瓶的出口,因此柱型阀门对火情的识别程度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阀门对火灾识别程度较低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自行识别火情的泡沫阀门。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自行识别火情的泡沫阀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自行识别火情的泡沫阀门,包括阀体、设置在阀体内且用于封闭阀体的阀块以及设置在阀块上的阀杆,所述阀体的一端用于与变电站内的泡沫消防管道连通、另一端用于与喷头连通,所述阀杆的一端伸出阀体并与与所述阀体滑移连接,所述阀体上设有用于驱动阀杆移动的动力组件,所述阀体上设有与动力组件电连接的烟雾报警器。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烟雾报警器检测实时检测变电站内的火灾情况,当变电站内发生火灾时,烟雾报警器向动力组件传递火灾信号,动力组件接收火灾信号后,驱动阀杆移动,阀杆在移动时拉动阀块移动,阀块移动后打开阀体,泡沫消防管道内的灭火剂迅速通过阀体流入喷头内,通过喷头喷向变电站的火灾,快速将火灾扑灭,以此提高阀体对火灾的识别能力,当变电站内发生火灾时,及时完成对火情的处理。
9.可选的,所述动力组件包括与烟雾报警器电连接的动力电机、固定在动力电机的电机轴上的蜗杆以及转动连接在阀体上的传动杆,所述传动杆上固定有与蜗杆相啮合的蜗轮,所述传动杆上固定有动力盘,所述动力盘的周壁上缠绕有动力绳,所述动力绳与所述阀杆伸出阀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阀杆伸出阀体的一端固定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远离阀杆的一端与所述阀体的外侧壁固定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烟雾报警器将火情信号传递至动力电机时,动力电机启动,动力电机带动蜗杆转动,蜗杆驱动蜗轮转动,蜗轮在转动时带动传动杆转动,传动杆带动动力盘转动,动力盘从而收卷动力绳,动力绳在收卷时拉动阀杆移动,阀杆从而拉动阀
块移动,同时阀杆拉动复位弹簧发生变形,以此顺利打开阀体。
11.可选的,所述动力绳上固定有钩绳,所述钩绳与所述阀杆固定连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钩绳增加动力绳与阀杆的连接强度,当动力绳在移动时,顺利拉动阀杆发生移动。
13.可选的,所述阀体上固定有导向杆,所述阀杆上固定有导向板,所述导向杆穿过所述导向板,所述导向板与所述导向杆滑移连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阀杆在移动时,阀杆带动导向板在导向杆上滑移,以此限制阀杆的移动方向,减少阀杆在移动过程中发生偏移的可能性。
15.可选的,所述动力电机与所述阀体之间设有减震垫。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震垫减少动力电机之间与阀体连接的可能性,降低动力电机在运行过程中对阀体造成振动的可能性。
17.可选的,所述阀体的外侧壁上固定有隔热罩,所述隔热罩覆盖所述传动杆和动力电机设置,所述烟雾报警器固定在隔热罩的外侧壁上。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热罩减少变电站内的热量向隔热罩内传递的可能性,减少动力电机受热发生损坏的可能性。
19.可选的,所述隔热罩的外侧壁上设有阻燃层。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阻燃层提高隔热罩的阻燃性能,减少火情向隔热罩内蔓延的可能性。
21.可选的,所述隔热罩的外侧壁上固定有温度传感器。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控变电站内的温度情况,提高对变电站内火情的识别能力。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烟雾报警器在变电站运行过程中实时监测变电站内的火情,当发生火情后,烟雾报警器接收到火情信号并将信号传递至动力组件,动力组件根据火情信号驱动阀杆移动,阀杆从而带动阀块移动而打开阀体,泡沫消防管道内的灭火剂通过阀体进入喷头内,喷头将灭火剂喷向变电站,从而顺利扑灭火情;通过烟雾报警器与动力组件的配合,从而提高变电站内对火情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25.2.钩绳增加动力绳与阀杆的连接强度,当动力绳移动时,顺利拉动阀杆移动;
26.3.隔热罩减少变电站内热量向动力电机内传递的可能性,减少动力电机受热而发生损坏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自行识别火情的泡沫阀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图1中阀体、隔热罩、动力组件、阀块以及阀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图2中a部放大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阀体;11、阀块;12、阀杆;121、导向板;13、隔热罩;131、阻燃层;14、烟雾报警器;15、温度传感器;16、导向杆;2、动力组件;21、动力电机;211、减震垫;22、蜗杆;23、传动杆;231、蜗轮;24、动力盘;241、动力绳;242、钩绳;25、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自行识别火情的泡沫阀门。
33.参照图1和图2,一种自行识别火情的泡沫阀门包括阀体1、阀块11、阀杆12、隔热罩13以及烟雾报警器14,阀体1的一端用于与泡沫消防管道连通、另一端与喷头连通,阀块11滑移连接在阀体1内且用于封闭阀体1,阀杆12的一端焊接在阀块11的顶壁上、另一端伸出阀体1,阀杆12与阀体1滑移连接,隔热罩13焊接在阀体1上,隔热罩13覆盖阀杆12设置,隔热罩13的外侧壁上涂设有阻燃层131,烟雾报警器14安装在隔热罩13的外侧壁上,阀体1的外侧壁上设有用于驱动阀杆12移动的动力组件2,动力组件2与烟雾报警器14电连接,动力组件2位于隔热罩13内;在变电站正常运行过程中,烟雾报警器14实时监控变电站内的是否存在火情,当变电站内产生火情时,隔热罩13减少火情产生热量向动力组件2传递而导致动力组件2损坏的可能性,阻燃层131提高隔热罩13的阻燃性,减少火灾向隔热罩13内蔓延的可能性;当烟雾报警器14检测到火情后,将火情信号传递至动力组件2时,动力组件2从而驱动阀杆12移动,阀杆12从而带动阀块11移动打开阀体1,泡沫消防管道内的灭火剂通过阀体1进入喷头内,喷头再将灭火剂喷向变电站内,从而快速扑灭火情;以此通过烟雾报警器14和动力组件2的配合,提高阀体1对火情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34.参照图1,隔热罩13的外侧壁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15;温度传感器15实时监测变电站内的温度,从而根据变电站内温度的变化判断是否存在火情,进一步提高对变电站内火情的识别能力。
35.参照图2和图3,动力组件2包括动力电机21、蜗杆22、传动杆23以及动力盘24,阀体1的外侧壁上粘黏有减震垫211,动力电机21固定在减震垫211上并与烟雾报警器14电连接,蜗杆22与动力电机21的电机轴同轴固定,传动杆23转动连接在隔热罩13内,传动杆23沿阀体1的轴线方向设置,传动杆23上同轴固定有与蜗杆22相啮合的蜗轮231,动力盘24与传动杆23同轴固定,动力盘24上缠绕有动力绳241,动力绳241采用钢丝绳,阀杆12位于动力盘24下方,动力绳241的一端伸出动力盘24,阀杆12伸出阀体1的一端焊接有导向板121,动力绳241伸出动力盘24的一端与导向板121的顶壁固定连接,动力绳241靠近导向板121的一端固定有钩绳242,钩绳242设置四个,四个钩绳242沿导向板121的周向均布,钩绳242远离动力绳241的一端与导向板121的顶壁固定连接,阀体1的外侧壁上焊接有导向杆16,导向杆16沿竖直方向设置,导向杆16远离阀体1的一端穿过导向板121,导向板121与导向杆16滑移连接,导向杆16上套设有复位弹簧25,复位弹簧25一端与导向板12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阀体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在发生火灾时,烟雾报警器14将火情信号传递至动力电机21时,动力电机21接收信号后带动蜗杆22转动,蜗杆22驱动蜗轮231转动,蜗轮231带动传动杆23转动,传动杆23在转动时带动动力盘24转动,动力盘24从而收卷动力绳241,动力绳241从而通过钩绳242拉动导向板121移动,导向杆16限制导向板121的移动,导向板121在移动时带动阀杆12移动,同时拉动复位弹簧25发生拉伸形变,从而顺利带动阀杆12移动,当阀块11打开阀体1后,利用蜗轮231与蜗杆22的自锁,从而固定阀杆12,保持阀体1处于打开状态,当火情消除后,动力电机21反向转动,从而通过蜗轮231与蜗杆22配合,带动传动杆23复位,传动杆23从而带动动力盘24复位,复位弹簧25从而拉动导向板121复位,导向板121在推动阀杆12移动,阀杆12推动阀块11闭合阀体1,以此通过驱动阀杆12的移动,自动实现阀体1的启闭。
36.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自行识别火情的泡沫阀门的实施原理为:当变电站正常运行时,烟雾报警器14实时监测变电站内的情况,当变电站内发生火灾时,烟雾报警器14将火灾信号传递至动力组件2,动力组件2从而驱动阀杆12移动,阀杆12在移动时拉动阀块11移动,从而打开阀体1,泡沫消防管道内的灭火剂从而通过阀体1进入喷头内,喷头再将灭火剂喷向变电站内从而扑灭火情,以此通过烟雾报警器14与动力组件2的配合,自动对变电站内的火情进行识别和处理,从而有利于提高变电站内对火情的管控能力。
37.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