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带回水、水温调节及流量调节功能的混水阀和用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1-10-27 20:17: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调节 回水 水温 用水 流量


1.本技术涉及一种带回水、水温调节及流量调节功能的混水阀和用水系统。


背景技术:

2.混水阀是用于调节冷

热水流量比、进而调节冷热混合水水温的阀门,其在水龙头、花洒等用于系统中有广泛应用。传统混水阀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带回水、水温调节及流量调节功能的混水阀和用水系统。
4.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5.第一方面,提出一种带回水、水温调节及流量调节功能的混水阀,包括:定阀片、第一动阀片和第二动阀片,其中:
6.所述第一动阀片以能够绕着枢转轴线枢转的方式贴靠所述定阀片,所述第二动阀片以能够在第一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贴靠所述第一动阀片,其中,所述枢转轴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7.所述定阀片具有贴靠所述第一动阀片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动阀片具有贴靠所述定阀片的第二表面和贴靠所述第二动阀片的第三表面,所述第二动阀片具有贴靠所述第一动阀片的第四表面;
8.所述定阀片上贯通设置延伸至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冷水孔、第一热水孔、第一混水孔和回水孔,所述第一动阀片上贯通设置从所述第二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三表面的第二混水孔和第三混水孔,所述第一动阀片上设置从所述第二表面向内凹陷的回水槽,所述第二动阀片上设置从所述第四表面向内凹陷的混水槽;
9.当所述第一动阀片与所述定阀片处于第一相对位置时,所述第一热水孔和所述回水孔均与所述回水槽连通,所述第一冷水孔被所述第一动阀片封堵;
10.当所述第一动阀片与所述定阀片处于第二相对位置时,所述第一冷水孔与所述第二混水孔连通,所述第一热水孔被所述第一动阀片封堵,所述第一混水孔与所述第三混水连通;
11.当所述第一动阀片与所述定阀片处于第三相对位置时,所述第一冷水孔被所述第一动阀片封堵,所述第一热水孔与所述第二混水孔连通,所述第一混水孔与所述第三混水连通;
12.当所述第一动阀片与所述定阀片处于第四相对位置时,所述第一冷水孔和所述第一热水孔均与所述第二混水孔连通,所述第一混水孔与所述第三混水连通;并且在所述第四相对位置上,所述第一冷水孔与所述第二混水孔的连通面积和所述第一热水孔与所述第二混水孔的连通面积的比值,响应于所述第一动阀片绕着所述枢转轴线枢转而变化;
13.当所述第二动阀片与所述第一动阀片处于第六相对位置时,所述第二混水孔和所
述第三混水孔均与所述混水槽连通;并且在所述第六相对位置上,所述第二混水孔与所述混水槽的连通面积响应于所述第二动阀片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而变化。
14.一种可选的设计中,当所述第一动阀片与所述定阀片处于第五相对位置时,所述第一冷水孔和所述第一热水孔均与所述回水槽连通。
15.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第二动阀片与所述第一动阀片处于第七相对位置时,所述第二混水孔或/和所述第三混水孔被所述第二动阀片封堵。
16.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冷水孔的在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孔口、所述第一热水孔的在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孔口、所述回水孔在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三孔口、所述第二混水孔的在所述第二表面的第四孔口、以及所述回水槽的在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一槽口均布置在同一个圆筒面上,所述圆筒面的轴心线与所述枢转轴线重合。
17.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混水孔的在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五孔口、以及所述第三混水孔的在所述第二表面的第六孔口均布置于所述枢转轴线上。
18.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第三混水孔在所述第三表面的第七孔口布置于所述枢转轴线上,所述混水槽包括沿着所述第一方向排布的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所述第一槽体包括处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中间槽段、以及位于所述中间槽段相对两侧的左槽段和右槽段。
19.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孔口、所述第二孔口和所述第三孔口在环绕所述枢转轴线的方向上依次邻接布置,所述第一槽体为圆弧形槽体,所述第二混水孔具有在所述第三表面的第八孔口,所述第八孔口在所述第二相对位置和所述第四相对位置之间的枢转弧度≤所述圆弧形槽体的弧度。
20.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动阀片外围固定逃设一外齿圈结构的蜗轮,第一电机连接与所述蜗轮啮合的蜗杆,以驱动所述第一动阀片绕着所述枢转轴线枢转;
21.还包括阀壳,所述阀壳具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导移槽,所述第二动阀片活动嵌设于所述导移槽中,所述第二动阀片的背离所述第四表面的第五表面上制有在第二方向上延伸的轮槽,第二电机连接偏心轮,所述偏心轮以能够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活动布置于所述轮槽中,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分别与所述枢转轴线和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22.第二方面,提出一种用水系统,包括:
23.壳体,
24.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冷水流道、热水流道、混水流道和回水流道,以及
25.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冷热水阀;
26.其中,所述冷水流道、所述热水流道、所述混水流道和所述回水流道分别与所述第一冷水孔、所述第一热水孔、所述第一混水孔和所述回水孔连通。
27.一种可选的设计中,所述冷水流道和所述热水流道均具有伸出所述壳体外的进水接头,所述混水流道和所述回水流道均具有伸出所述壳体外的出水接头
28.本技术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9.本技术这种混水阀不仅具有水温调节功能,还具有流量调节以及回水功能,可在热水流道因散热冷水而水温不足时,将热水流道中丢温的冷却水快速引出,使上游未丢温的热水迅速补充至热水流道尤其是热水流道的出水端,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热水流道的水温,有助于在使用水终端的后续出水温度接近用户所需的理想温度,非常适用于在对水温和流量具有自动调节要求的水路系统中。
附图说明
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制。
3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用水系统的整体示意图。
32.图2是图1中用水系统的局部剖视图。
33.图3是图1中用水系统的局部剖视图。
34.图4是图1中用水系统的局部示意图。
35.图5是图4的局部分解图。
36.图6是图1中用水系统的局部示意图。
37.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混水阀的局部示意图。
38.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混水阀的局部分解图。。
39.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混水阀的局部分解图。
40.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混水阀的局部分解图。
41.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混水阀的第一动阀片与定阀片处于第一相对位置时的示意图。
42.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混水阀的第一动阀片与定阀片处于第二相对位置时的示意图。
43.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混水阀的第一动阀片与定阀片处于第三相对位置时的示意图。
44.图1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混水阀的第一动阀片与定阀片处于第四相对位置时的示意图,该图中第一冷水孔与第二混水孔的连通面积大于第一热水孔与第二混水孔的连通面积。
45.图1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混水阀的第一动阀片与定阀片处于第四相对位置时的示意图,该图中第一冷水孔与第二混水孔的连通面积等于第一热水孔与第二混水孔的连通面积。
46.图1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混水阀的第一动阀片与定阀片处于第四相对位置时的示意图,该图中第一冷水孔与第二混水孔的连通面积小于第一热水孔与第二混水孔的连通面积。
47.图1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混水阀的第一动阀片与定阀片处于第五相对位置时的示意图。
48.图18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混水阀的第二动阀片与第一动阀片处于第六相对位置时的剖面示意图。
49.图19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混水阀的第二动阀片与第一动阀片处于第六相对位置时的剖面示意图;其中,图18中第二混水孔与混水槽的连通面积大于图19中第二混水孔与混水槽的连通面积。
50.图20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混水阀的第二动阀片与第一动阀片处于第七相对位置时的剖面示意图。
51.附图标记说明:
52.c

枢转轴线,f1

第一方向,f2

第二方向;
[0053]1‑
冷水流道,2

热水流道,3

混水流道,4

回水流道,5

用水终端,6

混水阀,7

水温传感器,9

壳体,10

台盆;
[0054]
101

冷水接头,201

热水接头,301

混水接头,401

回水接头;
[0055]
601

定阀片,602

第一动阀片,603

第二动阀片,604

阀壳,605

第一电机,606

第二电机,607

蜗轮,608

蜗杆,609

偏心轮;
[0056]
601a

第一表面,602a

第二表面,602b

第三表面,603a

第四表面,603b

第五表面;
[0057]
6041

导移槽;
[0058]
6032

轮槽;
[0059]
6011

第一冷水孔,6012

第一热水孔,6013

回水孔,6014

第一混水孔;
[0060]
6021

回水槽,6022

第二混水孔,6023

第三混水孔;
[0061]
6031

混水槽;6031a

第一槽体,6031b

第二槽体,6031a1

中间槽段,6031a2

左槽段,6031a3

右槽段;
[0062]
6011a

第一孔口,6012a

第二孔口,6013a

第三孔口,6022a

第四孔口,6014a

第五孔口,6021a

第一槽口,6023a

第六孔口,6023b

第七孔口,6022b

第八孔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63]
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可以理解,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文所描述的各个实施例的一些技术手段可相互替换或结合。
[0064]
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若存在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对象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对象。并且,“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表示不少于两个。本技术所说的“多个”,表示不少于两个。
[0065]
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若存在术语“连接”、“安装”、“固定”、“收容”等,如无特别说明,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分体连接,也可以是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不可拆卸地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地连接。又例如,“收容”并不一定表示整体完全收容,该概念还包括一部分突出于外部的部分收容情况。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前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66]
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若存在术语“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清楚且简化地描述本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例如,若图中装置被翻转,被描述为在其他元件“下方”的元件将被定位在其他元件的“上方”。
[0067]
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若存在术语“依次”、“顺次”,例如短语“依次排布的a、b、c”,仅指示元件a、b、c的排列顺序,并不排除在a和b之间和/或b和c之间布置其它元件的可能性。
[0068]
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若存在术语“基于”、“根据”,用于描述影响确定的一个或多个因素。该术语不排除影响确定的附加因素。即,确定可仅基于这些因素或至少部分地基于这些因素。例如短语“基于a来确定b”,这种情况下,a为影响b的确定的因素,此短语不排除b的确定可能还基于c。
[0069]
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术语“响应于”以及有关的术语是指一个信号或事件被另一个信号或事件影响到某个程度,但不一定是完全地或直接地受到影响。如果事件a“响应于”事件b而发生,则a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响应于b。例如,b的出现最终可能导致a的出现,但可能存在其它中间事件和/或条件。在其它情形中,b可能不一定导致a的出现,并且即使b尚未发生,a也可能发生。此外,术语“响应于”还可以意味着“至少部分地响应于”。术语“确定”广泛涵盖各种各样的动作,可包括演算、计算、处理、推导、调研、查找(例如,在表、数据库或其他数据结构中查找)、探明、和类似动作,还可包括接收(例如,接收信息)、访问(例如,访问存储器中的数据)和类似动作,以及解析、选择、选取、建立和类似动作等等。其他术语的相关定义将在下文描述中给出。
[0070]
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若存在术语“如果”,取决于上下文,通常可以与“当

时”或“在

时”或“响应于确定”或“响应于检测到”互换。
[0071]
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若存在术语“被配置为”,取决于上下文,通常可以与“具有

能力”、“被设计为”、“用于”或“能够”互换。
[0072]
现在,参照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
[0073]
图1至图20示出了本技术用水系统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其包括冷水流道1、热水流道2、混水流道3、回水流道4和用水终端5。用水终端5为水龙头,其具有与混水流道3连通的出水口。冷水流道1的出水端和热水流道2的出水端通过同一个混水阀6与混水流道3的进水端可通断地连通,即,混水阀6既连接至冷水流道1与混水流道3之间,又连接至热水流道2与混水流道3之间。并且,回水流道4的进水端也通过前述混水阀6与热水流道2可通断地连通。
[0074]
在本实施例中,混水阀6用于调整进入冷水流道1与混水流道3的连通面积和热水流道2与混水流道3的连通面积的比例,由此调节进入混水流道3的冷、热水比例,从而在混水流道3中获得理想的水温输送至用水终端5,满足用户对用水温度的需求。混水阀6还用于选择性地导通或断开回水流道4与热水流道2的连通。此外,混水阀6还用于调节混水流道3的流量。具体见后文描述。
[0075]
在本实施例中,用水终端5具体是与混水流道3的出水端连通的水龙头,其具有出水口。使用时,从冷水流道1和/或热水流道2流入混水流道3的水被送至该水龙头,供用户使用。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用水终端5是沐浴用的花洒。可以理解的是,混水流道3的一部分形成于作为用水终端5的水龙头内部。
[0076]
参照图3至图10所示,混水阀6包括定阀片601、第一动阀片602和第二动阀片603,其中:
[0077]
第一动阀片602以能够绕着枢转轴线c枢转的方式贴靠定阀片601,即,第一动阀片602与定阀片601贴靠布置,且第一动阀片602能够相对于定阀片601绕枢转轴线c枢转。第二
动阀片603以能够在第一方向f1上移动的方式贴靠第一动阀片602,即,第二动阀片603与第一动阀片602贴靠布置,且第二动阀片603能够相对于第二动阀片603(和定阀片601)在第一方向f1上移动。并且,前述枢转轴线c与第一方向f1垂直。定阀片601具有贴靠第一动阀片602的第一表面601a。第一动阀片602具有贴靠定阀片601的第二表面602a和贴靠第二动阀片603的第三表面602b。第二动阀片603具有贴靠第一动阀片602的第四表面603a。定阀片601上贯通设置延伸至前述第一表面601a的第一冷水孔6011、第一热水孔6012、第一混水孔6014和回水孔6013。第一动阀片602上贯通设置从前述第二表面602a延伸至前述第三表面602b的第二混水孔6022和第三混水孔6023。第一动阀片602上设置从前述第二表面602a向内凹陷的回水槽6021。第二动阀片603上设置从前述第四表面603a向内凹陷的混水槽6031。
[0078]
冷水流道1、热水流道2、混水流道3和回水流道4分别与第一冷水孔6011、第一热水孔6012、第一混水孔6014和回水孔6013对应连通。
[0079]
当第一动阀片602与定阀片601处于第一相对位置时,第一热水孔6012和回水孔6013均与回水槽6021连通,第一冷水孔6011被所述第一动阀片602封堵,如图11并参考图8

图10所示。此状态下,冷水流道1的水被隔挡在第一动阀片602的第二表面602a,回水槽6021将第一热水孔6012和回水孔6013连通,从热水流道2送至第一热水孔6012的水(如热水的冷却水)可经回水槽6021流至回水孔6013,从回水孔6013引出。
[0080]
当第一动阀片602与定阀片601处于第二相对位置时,第一冷水孔6011与第二混水孔6022连通,第一热水孔6012被第一动阀片602封堵,第一混水孔6014与第三混水连通,如图12并参考图8

图10所示。此状态下,冷水流道1的水能够流入第二混水孔6022,热水流道2的水则被隔挡在第一动阀片602的第二表面602a。
[0081]
当第一动阀片602与定阀片601处于第三相对位置时,第一冷水孔6011被第一动阀片602封堵,第一热水孔6012与第二混水孔6022连通,第一混水孔6014与第三混水连通,如图13并参阅图8

图10所示。此状态下,热水流道2的水能够流入第二混水孔6022,冷水流道1的水则被隔挡在第一动阀片602的第二表面602a。
[0082]
当第一动阀片602与定阀片601处于第四相对位置时,第一冷水孔6011和第一热水孔6012均与第二混水孔6022连通,第一混水孔6014与第三混水连通,如图14

图16并参考图8

图10所示。并且在该第四相对位置上(即保证第一冷水孔6011和第一热水孔6012均与第二混水孔6022连通,第一混水孔6014与第三混水连通的前提下),第一冷水孔6011与第二混水孔6022的连通面积和第一热水孔6012与第二混水孔6022的连通面积的比值,可通过使第一动阀片602绕着枢转轴线c(小角度)枢转而调节。也即,在该第四相对位置上,第一冷水孔6011与第二混水孔6022的连通面积和第一热水孔6012与第二混水孔6022的连通面积的比值,响应于第一动阀片602绕着枢转轴线c枢转而变化,由此调节混水流道3的水温。
[0083]
当第一动阀片602与定阀片601处于第五相对位置时,第一冷水孔6011和第一热水孔6012均与回水槽连通,如图17并参考图8

图10所示。此状态下,冷水流道1和热水流道2的水均被第一动阀片602隔挡。
[0084]
当第二动阀片603与第一动阀片602处于第六相对位置时,第二混水孔6022和第三混水孔6023均与混水槽6031连通,如图18、图19并参阅图8

图10所示。在此状态下,混水槽6031将第二混水孔6022和第三混水孔6023连通。若此时第一动阀片602与定阀片601处于上述第二相对位置或第三相对位置或第四相对位置,那么流入第二混水孔6022冷水和/或热
水便会依次经过混水槽6031、第三混水孔6023、混水槽6031向流向混水流道3。若此时第一动阀片602与定阀片601处于上述第一相对位置或第五相对位置,虽然第二混水孔6022、混水槽6031、第三混水孔6023、第一混水孔6014依次连通,但是由于冷水流道1和热水流道2中的水均不能进入第二混水孔6022,故不会有水流至混水流道3。并且在该第六相对位置上(即保证第二混水孔6022和第三混水孔6023均与混水槽6031连通的前提下),第二混水孔6022与混水槽6031的连通面积可通过使第二动阀片603在前述第一方向f1上的移动而调节。也即,在该第六相对位置上,第二混水孔6022与混水槽6031的连通面积响应于第二动阀片603在第一方向f1上移动而变化,由此调节混水流道3的流量。
[0085]
当第二动阀片603与第一动阀片602处于第七相对位置时,第二混水孔6022被第二动阀片603封堵,如图20并参考图8

图10所示。此状态下,即便第一动阀片602与定阀片601处于上述第二相对位置或第三相对位置或第四相对位置、且第三混水孔6023与混水槽6031连通,因第二混水孔6022被第二动阀片603封堵,流至混水槽6031的水被隔挡在第一动阀片602的第三表面602b,不能流至第三混水孔6023。可见,在第二动阀片603与第一动阀片602处于第七相对位置时,冷水流道1和热水流道2的水也不会进入混水流道3,更不会到达用水终端5。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当第二动阀片603与第一动阀片602处于特定的相对位置时,第三混水孔6023被第二动阀片603封堵,亦能阻挡水流进入混水流道3。
[0086]
由上述描述可知,用户既可以通过枢转第一动阀片602以调整第一动阀片602与定阀片601的相对位置来切断流向混水流道3的水流,又可以通过移动第二动阀片603或/和枢转第一动阀片602以调整第二动阀片603与定阀片601的相对位置来切断流向混水流道3的水流。所以,若想通过混水阀6将水流隔档在混水流道3的上游侧,只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即可:混水阀6的第一动阀片602与定阀片601具有上述第五相对位置,第二动阀片603与第一动阀片602处于上述第七相对位置。
[0087]
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完全有能力选择定阀片601上第一冷水孔6011、第一热水孔6012、回水孔6013和第一混水孔6014,第一动阀片602上回水槽6021、第二混水孔6022和第三混水孔6023,以及第二动片上混水槽6031的具体结构和具体位置,以实现上述功能。请再次参阅图8、图9和图10,具体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下述这样的设计:
[0088]
第一冷水孔6011的在前述第一表面601a的第一孔口6011a、第一热水孔6012的在前述第一表面601a的第二孔口6012a、回水孔6013在前述第一表面601a的第三孔口6013a、第二混水孔6022的在前述第二表面602a的第四孔口6022a、以及回水槽6021的在前述第二表面602a的第一槽口6021a均布置在同一个圆筒面上,即该圆筒面穿过前述的各个孔口和槽口。并且,前述圆筒面的轴心线与枢转轴线c重合。如此使得枢转第一动阀片602时,对应的各个孔口或槽口能够选择性地连通或隔断。
[0089]
进一步的,上述第一孔口6011a、第二孔口6012a、第三孔口6013a、以及第四孔口6022a均为环绕枢转轴线c的弧形孔口,第一槽口6021a为环绕枢转轴线c的弧形槽口,从而更便于控制对应孔口或槽口的接通面积。
[009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混水孔6014的在前述第一表面601a的第五孔口6014a、以及第三混水孔6023的在前述第二表面602a的第六孔口6023a均布置于枢转轴线c上。因此,在第一动阀片602绕枢转轴线c枢转至任一角度时,第三混水孔6023始终与第一混水孔6014保持
连通。
[009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混水孔6023在第三表面602b的第七孔口6023b也布置于枢转轴线c上。混水槽6031包括在第一方向f1上排布的第一槽体6031a和第二槽体6031b,第一槽体6031a包括处于第一方向f1上的中间槽段6031a1、以及位于该中间槽段6031a1相对两侧的左槽段6031a2和右槽段6031a3。
[0092]
根据上述描述可以知晓,只有在第一动阀片602与定阀片601处于上述第二、第三或第四相对位置时,第二动阀片603的混水槽6031将第二混水孔6022和第三混水孔6023连通(第二动阀片603与第一动阀片602处于上述第六相对位置)才有意义。因本实施例中第二动阀片603并不会跟随第一动阀片602枢转,故而当第一动阀片602与定阀片601处于第二、第三、第四这些不同的相对位置时,第一动阀片602与第二动阀片603之间具有较大的角度变化,若保证第一动阀片602与定阀片601处于第二相对位置、第三相对位置和第四相对位置中的任一个相对位置时,通过在第二方向f2上移动第二动阀片603便能通过混水槽6031将第二混水孔6022和第三混水孔6023连通,则一般需要混水槽6031具有较大的尺寸。而本实施例将该混水槽6031设计成上述结构,提升了混水槽6031尤其是第一槽体6031a的周向尺寸,从而满足了前述要求。
[0093]
进一步的,第一孔口6011a、第二孔口6012a和第三孔口6013a在环绕枢转轴线c的方向上依次邻接(邻靠并隔开)布置。上述第一槽体6031a为圆弧形槽体。第二混水孔6022具有在第三表面602b的第八孔口6022b,该第八孔口6022b在上述第二相对位置和上述第四相对位置之间的枢转弧度≤圆弧形槽体的弧度。
[0094]
第一动阀片602外围固定逃设一外齿圈结构的蜗轮607,第一电机605连接与蜗轮607啮合的蜗杆608,以驱动第一动阀片602绕着所述枢转轴线c枢转。使用时,第一电机605带动蜗杆608枢转,蜗杆608带动与之啮合的蜗轮607枢转,蜗轮607带动与之固定的第一动阀片602枢转,如此调整第一动阀片602与定阀片601的相对位置。
[0095]
该混水阀6还包括阀壳604,该阀壳604具有在第一方向f1上延伸的导移槽6041,第二动阀片603活动嵌设于该导移槽6041中。第二动阀片603的背离第四表面603a的第五表面603b上制有在第二方向f2上延伸的轮槽6032。第二电机606连接偏心轮609,偏心轮609以能够在前述第二方向f2上移动的方式活动布置于轮槽6032中,其中,第二方向f2分别与枢转轴线c和第一方向f1垂直。使用时,第二电机606带动偏心轮609绕着该偏心轮609的偏心轴线转动,偏心轮609做偏心转动时,其外周面挤压轮槽6032的槽壁,进而带动盖阀壳604沿着导移槽6041在第一方向f1上往复移动,如此调整第二动阀片603与第一动阀片602的相对位置。
[0096]
在本实施例中,该用水系统还包括一壳体9,上述冷水流道1、热水流道2、混水流道3和回水流道4的至少一部分流道段设置在该壳体9内,上述混水阀6也安装在该壳体9上。其中,冷水流道1和热水流道2均具有伸出壳体9外的带有外螺纹的进水接头,以方便与外部冷水管和热水罐的连接。混水流道3和回水流道4均具有伸出壳体9外的出水接头,以方便与外部回水管和用水终端5的连接。
[0097]
此外,为了实现对混水流道3中水温、流量以及是否回水的自动控制,该用水系统还配置了水温传感器7,以及图中未画出的第一电加热器、供水开关、温度设定元件和控制器。其中,水温传感器7连接至热水流道2,用于获取热水流道2当前的第一水温。第一电加热
器连接至热水流道2热,用于对热水流道2进行加热,以提升热水流道2的水温。控制器分别与前述第一电机605、第二电机606、水温传感器7、第一电加热器、供水开关和水温设定元件通信连接,以用于接收供水开关、水温设定元件和水温传感器7的相关信号,并控制第一电机605、第二电机606和第一电加热器的工作状态。
[0098]
此外,本实施例提供了该用水系统的一种供水方法,该供水方法包括:
[0099]
s101,用水系统接收作用于供水开关的打开操作。
[0100]
在本实施例中,供水开关是一个可以转动的旋钮,其上印制有表示开、关状态的“on”和“off”,并且该旋钮外围的壳体9上印制有。初始状态下,旋钮处于“off”的关闭位置。现用户需要从作为用水终端5的水龙头放水,转动该旋钮使其由“off”位置转变为“on”位置。
[0101]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供水开关也是旋钮开关,不同的是这个旋钮开关上印制有表示关闭状态的“off”、以及表示用水流量的“小”、“中”、“大”。当用于将该旋钮开关旋转至“小”、“中”、“大”的角度位置时,表示想要从用水终端5(或混水流道3)获得对应流量的水流,此时该供水开关不仅处于打开状态,而且还指示了想要获得的理想出水流量。可见,当用户将该旋钮开关旋转至前述“小”、“中”、“大”中任一位置的操作,均为对供水开关9的打开操作。
[0102]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供水开关同样是旋钮开关,不同的是这个旋钮开关上印制有表示关闭状态的“off”、以及表示用水温度的“25℃”或“45℃”或“60℃”。当用于将该旋钮开关旋转至“25℃”或“45℃”或“60℃”的角度位置时,表示想要从混水流道3获得对应温度的水流至用水终端5,此时该供水开关不仅处于打开状态,而且还指示了想要获得的理想水温,其供水开关和水温设定元件为同一部件,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定。可见,当用户将该旋钮开关旋转至前述“25℃”或“45℃”或“60℃”中任一位置的操作,均为对供水开关的打开操作。
[0103]
s102,用水系统响应于上述打开操作,从水温设定元件获取混水流道3的目标水温,从水温传感器7获取热水流道2当前的第一水温。
[0104]
在本实施例中,水温设定元件是与上述旋钮式供水开关并排布置的另一个旋钮。当用户将该旋钮式水温设定元件旋转至不同的角度位置时,表示用户想要从混水流道3获得对应的理想水温。
[0105]
通常情况下,用户在开启供水开关之前(s101之前),会先对水温设定元件进行操作,以设定混水流道3的目标水温,然后再打开供水开关。若用户在开启供水开关之前,并未对水温设定元件进行水温设定的操作,那么该用水系统可从水温设定元件获取前一次设定的水温作为目标水温。比如,用户将供水开关选择至“on”状态之前,并未对水温设定元件8做任何旋转操作,而此时水温设定元件指示的水温为“45℃”,那么在用户将供水开关选择至“on”状态后,控制器从水温设定元件获得的混水流道3的目标水温为“45℃”。
[0106]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供水开关和水温设定元件集成在同一个触控屏中。
[0107]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供水开关和水温设定元件均带有语音识别模块,对供水开关的打开或关闭操作、对水温设定元件的操作是声控操作,从而可通过声音命令打开或关闭供水开关、及设定混水流道3的目标水温。
[0108]
s103,如果第一水温<目标水温,且目标水温与第一水温的温差>预设的温差阈
值,则控制混水阀6的第一动阀片602与定阀片601处于上述第一相对位置,从而将热水流道2中的冷却水送至回水流道4,以让上游未冷却的热水快速流入第一热水孔6012。
[0109]
如果第一水温<目标水温,且目标水温与第一水温的温差<上述温差阈值,则控制混水阀6的第一动阀片602与定阀片601处于上述第三相对位置,控制混水阀6的第二动阀片603与第一动阀片602处于上述第六相对位置,并控制第一电加热器对热水流道2加热,使热水流道2以对应流量向混水流道3供水。如此在目标水温与第一水温相差不大时,借助第一电加热器对热水流道2的冷却水加热升温,以保证混水流道3的水温为目标水温。
[0110]
如果第一水温>目标水温,且第二水温<目标水温,则控制混水阀6的第一动阀片602与定阀片601处于上述第四相对位置,控制混水阀6的第二动阀片603与第一动阀片602处于上述第六相对位置,并且根据第一水温、第二水温和目标水温确定第一动阀片602与定阀片601在第四相对位置的具体配合角度、以及第二动阀片603与第一动阀片602在第六相对位置的具体配合角度;其中,第二水温是冷水流道1的当前水温。此策略的目的同样是为了保证混水流道3的水温为目标水温。
[0111]
如果第一水温=目标水温,则控制混水阀6的第一动阀片602与定阀片601处于上述第二相对位置,控制混水阀6的第二动阀片603与第一动阀片602处于上述第六相对位置。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