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导光板及光源模块的制作方法

2021-10-27 18:4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光源 模块 导光板


1.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光源模块,且特别是关于一种导光板以及使用此导光板的光源模块。


背景技术:

2.一般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与背光模块,而且由于液晶显示面板本身不发光,所以需要靠背光模块提供显示光源至液晶显示面板。因此,背光模块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高辉度以及高均匀度的显示光源。
3.背光模块可分为侧入式背光模块与直下式背光模块。在目前的侧入式背光模块中,搭配高指向性微结构以及收光较佳的膜片时,容易造成多数光线集中在画面中心。这种方式虽能有效提升光利用率,但却容易造成左右两侧与中心处产生亮度对比,进而在左右两侧形成部分暗带。
4.本「背景技术」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在「背景技术」中所公开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道的现有技术。此外,在「背景技术」中所公开的内容并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代表在本实用新型申请前已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实用新型内容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光板,能提升亮度及光均匀度。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源模块,能提升亮度及光均匀度。
7.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8.为达到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导光板包括板体及多个条状结构。板体具有入光面及出光面,且出光面与入光面相邻。多个条状结构配置于出光面。多个条状结构从靠近入光面朝远离入光面的延伸方向延伸,且这些条状结构沿排列方向排列。延伸方向不平行于排列方向。任两相邻的这些条状结构之间具有间距。间距沿排列方向从这些条状结构的一侧至另一侧渐变。
9.为达到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光源模块包括发光元件及上述的导光板。发光元件相对板体的入光面设置。
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源模块中,借由调整导光板上多个条状结构的排列方法,使得任两相邻的多个条状结构之间的间距沿排列方向呈现渐变趋势,可以让光线传递至暗带区域,进而达到提升暗带区域的亮度及光均匀度的效果。在发光元件对应于入光面具有不同的出光强度的情况下,也可以调整为合适的渐变参数。此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光板的设计架构下,于提升暗带区域的亮度及光均匀度的同时,还可维持使得亮带区域的亮度无显著降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由于使用上述的导光板,因此也具有提升亮度及光均匀度的效果。
11.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13.图2为图1沿a

a’剖线的剖面示意图。
14.图3a至图3e为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的条状结构的示意图。
15.图4a至图4c为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的导光板的剖面示意图。
16.附图标记列表
17.1:光源模块
18.10:导光板
19.20:发光元件
20.30:反射片
21.100:板体
22.110:入光面
23.120:出光面
24.121:间隔区域
25.130、140:侧面
26.150:底面
27.200:条状结构
28.300:扩散微结构
29.a

a’:剖线
30.e:延伸方向
31.h、w1:距离
32.l:光线
33.le:长度
34.p:顶点
35.r:排列方向
36.s、s1、s2、s3、s4、s5、s6、s7:间距
37.w: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38.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一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3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沿a

a’剖线的剖面示意图。请参考图1及图2,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1包括导光板10及发光元件20。导光板10包括板体100及多个条状结构200。板体100具有入光面110、出光面120、相对的两侧面130、
140及底面150,且出光面120与入光面110相邻,侧面130、140分别连接于入光面110、出光面120及底面150,出光面120与底面150相对。发光元件20相对板体100的入光面110设置,适于发出光线l并入射至入光面110。多个条状结构200配置于出光面120。多个条状结构200从靠近入光面110朝远离入光面110的延伸方向e延伸,且这些条状结构200沿排列方向r排列,其中延伸方向e不平行于排列方向r。在本实施例中,延伸方向e例如是垂直于入光面110,排列方向r例如是平行于入光面110,即延伸方向e是垂直于排列方向r,但不局限于此。图1及图2中的多个条状结构200数量仅为示意,本实用新型并不特别限制条状结构200的数量。
40.任两相邻的多个条状结构200之间具有间距s,且间距s的范围例如为0.01μm~10mm,但不局限于此。于一实施例,在两相邻的条状结构200之间的间距s所对应的区域例如为一平坦表面,不具有任何结构。使任两相邻的多个条状结构200之间具有间距s的功能在于提升光线l于板体100内产生全反射的机率,相对而言,多个条状结构200则会使光线l从板体100的出光面120出射。间距s沿排列方向r从这些条状结构200的一侧至另一侧渐变。具体而言,间距s沿排列方向r从板体100的侧面130至侧面140的趋势为渐变。以下将以图2为例来详细说明。图2中多个条状结构200的数量为8个,因此这些条状结构200之间具有间距s1、s2、s3、s4、s5、s6、s7。在本实施例中,间距s沿排列方向r从多个条状结构200的一侧(板体100的侧面130)至另一侧(板体100的侧面140)以先渐增之后再渐减的方式渐变。意即,间距s1~s4的距离是越来越大,而间距s4~s7的距离是越来越小。整体而言,在间距s1~s7中,位于两侧的间距s1、s7的距离为最小,位于中间的间距s4的距离为最大。
41.此外,较佳地,间距s沿排列方向r从多个条状结构200的一侧(板体100的侧面130)至另一侧(板体100的侧面140)例如是呈等差级数的方式渐变,但不局限于此。以本实施例为例,若间距s1为1mm,则间距s2为2mm,间距s3为4mm,间距s4为8mm,间距s5为4mm,间距s6为2mm,间距s7为1mm。依据不同设计需求,可以再调整渐变参数,本实用新型并不特别限制渐变的方式。
42.多个条状结构200在平行于排列方向r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包括半圆形(如图1所示)及三角形,但不局限于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条状结构200的形状,只要能达到出光方向的控制、打散光线的效果即可。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条状结构200例如是半圆柱状。关于多个条状结构200的详细结构,具体而言,条状结构200在延伸方向e上的长度le为大于0且小于500mm。条状结构200在排列方向r上的宽度w为大于0且小于200mm。条状结构200的顶点p与出光面120之间的距离h,即为条状结构200的高度,为大于0且小于200mm。
43.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元件20例如是包括具有多个点光源的发光元件20,其中点光源例如是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但不局限于此。发光元件20也可以是其他种类的光源组件,例如灯管,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光源种类。此外,图1中的发光元件20数量仅为示意,本实用新型也不特别限制发光元件20的数量。
44.导光板10例如还包括多个扩散微结构300,配置于底面150。在本实施例中,扩散微结构300可以是网点或其他能让光线扩散的微结构。此外,多个扩散微结构300的分布密度也可依不同的设计需求或不同的光学效果需求而调整,本实用新型并不特别限制。
45.光源模块1例如还包括反射片30,配置于导光板10下方,以将从导光板10下方漏出的光线l反射回导光板10内,提升光利用效率。
46.在本实施例中,出光面120邻近入光面110的一侧例如具有间隔区域121,但不局限
于此。间隔区域121不具有多个条状结构200且为平坦表面。具体而言,间隔区域121从邻近入光面110的一侧至邻近条状结构200的一侧的距离w1为大于0且小于100mm。由于多个发光元件20以间隔排列配置于导光板10旁,因此所发出的光线l进入导光板10后会产生对应多个发光元件20的多个亮区及两发光元件20之间的暗区,形成亮度不均匀的热点(hot spot)现象。借由间隔区域121的设置,可让光线l进入导光板10时,不受结构影响能有效混光,进而改善亮度不均匀的热点现象。另外,间隔区域121的设置也可以降低在对板体100的边缘进行加工时,对多个条状结构200造成损伤的可能性。因此,不仅是出光面120邻近入光面110的一侧,依据不同设计需求,间隔区域121也可以设置在出光面120远离入光面110的一侧,或是出光面120分别邻近两侧面130、140的一侧,如图1所示。
47.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1中,借由调整导光板10上多个条状结构200的排列方法,使得任两相邻的多个条状结构200之间的间距s沿排列方向r呈现渐变趋势,从中间入射的光线l有较高机率在传递至出光面120时在间距s所对应的区域上产生全反射,进而往两侧的暗带区域传递,由于两侧的多个条状结构200之间的间距s较小、多个条状结构200排列较为集中,因此光线l容易从导光板10的两侧出射,进而达到提升两侧的暗带区域的亮度及光均匀度的效果。在发光元件20对应于入光面110具有不同的出光强度的情况下,也可以调整为合适的渐变参数。在此架构下,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1相较于现有技术的光源模块,整体的光均匀度可以提升约4%,并且中间的亮带区域的亮度并无显著降低。
48.图3a至图3e为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的条状结构的示意图。请参考图1、图3a至图3e,如上所述,多个条状结构200在平行于排列方向r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包括半圆形(如图1所示)及三角形(如图3a所示)。另一方面,条状结构200例如是凸起于出光面120的棱镜柱之外,也可以是凹陷于出光面120的结构,如图3b及图3c所示。在凹陷类型的实施例中,条状结构200的长度le及宽度w的定义如前述,而条状结构200的高度则为底部最低点至出光面120的距离,其同样为大于0且小于200mm。
49.此外,在图1的实施例中,条状结构200的顶点p与出光面120之间的距离h从条状结构200靠近入光面110的一端朝远离入光面110的一端皆保持不变,但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距离h也可以是从条状结构200靠近入光面110的一端朝远离入光面110的一端以先渐增之后再渐减的方式渐变(如图3d所示);亦或是从条状结构200靠近入光面110的一端朝远离入光面110的一端以先渐减之后再渐增的方式渐变(如图3e所示)。并且,在距离h渐变的过程中,若是渐增的情况,则条状结构200的宽度w也会随着距离h的渐增而增加,若是渐减的情况,则条状结构200的宽度w也会随着距离h的渐减而减少。
50.图4a至图4c为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的导光板的剖面示意图。请参考图1、图4a至图4c,在本实施例中,间距s沿排列方向r从多个条状结构200的一侧(板体100的侧面130)至另一侧(板体100的侧面140)以先渐增之后再渐减的方式渐变,但不局限于此。在发光元件20对应于入光面110的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出光强度的情况下,可以对渐变方式进行调整。举例而言,当图1中的发光元件20两侧的出光强度大于中间的出光强度时,则如图4a所示将间距s沿排列方向r从多个条状结构200的一侧(板体100的侧面130)至另一侧(板体100的侧面140)以先渐减之后再渐增的方式渐变设置,使得从两侧入射的光线l有较高机率在传递至出光面120时在间距s所对应的区域上产生全反射,进而往中间的暗带区域传递。当图1中发光元件20右侧的出光强度大于左侧的出光强度时,则如图4b所示将间距s沿排列方向r从
多个条状结构200的一侧(板体100的侧面130)至另一侧(板体100的侧面140)以渐增的方式渐变,使得从右侧入射的光线l有较高机率在传递至出光面120时在间距s所对应的区域上产生全反射,进而往左侧的暗带区域传递。同理,当图1中发光元件20左侧的出光强度大于右侧的出光强度时,则如图4c所示将间距s沿排列方向r从多个条状结构200的一侧(板体100的侧面130)至另一侧(板体100的侧面140)以渐减的方式渐变,使得从左侧入射的光线l有较高机率在传递至出光面120时在间距s所对应的区域上产生全反射,进而往右侧的暗带区域传递。上述的图4a至图4c中,多个条状结构200的数量仅为示例其排列方式,并非限制多个条状结构200的数量。
51.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光源模块中,借由调整导光板上多个条状结构的排列方法,使得任两相邻的多个条状结构之间的间距沿排列方向呈现渐变趋势,从中间入射的光线有较高机率在传递至出光面时在间距所对应的区域上产生全反射,进而往两侧的暗带区域传递,由于两侧的间距较小、多个条状结构排列较为集中,因此光线容易从导光板的两侧出射,进而达到提升暗带区域的亮度及光均匀度的效果。在发光元件对应于入光面具有不同的出光强度的情况下,也可以调整为合适的渐变参数。此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光板的设计架构下,于提升暗带区域的亮度及光均匀度的同时,还可维持使得亮带区域的亮度无显著降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由于使用上述的导光板,因此也具有提升亮度及光均匀度的效果。
5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不须达成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检索,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