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碟式太阳能聚光镜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2021-10-27 13:3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太阳能 聚光镜 聚光 制备方法


1.本发明涉及太阳能聚光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碟式太阳能聚光镜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目前,碟式太阳能聚光镜主要应用在碟式光热发电技术中。碟式光热发电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将阳光聚焦起来作为热源,直接驱动斯特林发动机做功发电。为了保证斯特林发动机的热效率,热源的温度必须达到上千度,这对碟式太阳能聚光镜的聚光精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么高的聚光要求,现在的碟式太阳能聚光镜都采用了加工精度很高的抛物面反光镜。
3.如果应用场景并不需要那么高的点聚焦精度和加热温度,而是将阳光大致地聚集到指定区域内就行了(比如实用新型专利《分布式太阳能蓄热装置》,专利号2018102799515),那么现有的碟式太阳能聚光镜在经济上就不可行了,因为它有两个缺点:(1)高精度的抛物面反光镜,制造成本很高,最终会导致整套系统的成本难以下降,这也是碟式光热发电技术迟迟得不到大规模商用的原因之一;(2)斯特林发动机一般安装在抛物面反光镜的焦点处,相对于太阳跟踪机构的支撑点的力矩很大,使得太阳跟踪机构的功率和能耗都很大,最终增加了制造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方法,可设计出一种结构简洁、造价低廉的碟式太阳能聚光镜,适用于无需高精度点聚焦、只需将阳光大致地聚集到指定区域内即可的应用场景。
5.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碟式太阳能聚光镜的制备方法:
7.所述聚光镜由一次反光镜1和二次反光镜2组成;一次反光镜1上安装了若干个由平面镜切割而成的小镜片5,将入射光线12反射到二次反光镜2上;二次反光镜2位于一次反射镜1的上方且由整块反光镜切割而成,将一次反光镜1反射过来的入射光线12再次反射到蓄热容器17的内部;
8.所述一次反光镜1是一个空心的环形结构,该环形结构的边缘是外环14和内环15;外环14与内环15之间铺设的是小镜片5;内环15的内部放置蓄热容器17;
9.所述内环15所在的平面是一次镜基准面16;所述二次反光镜2的边缘轮廓所在的平面是二次镜基准面6;二次镜基准面6平行于一次镜基准面16;
10.将内环15的圆心与二次反光镜2的边缘轮廓的圆心连接起来,得到的直线是中心连线8;中心连线8垂直于一次镜基准面16;
11.将蓄热容器17的保温玻璃窗25上最接近二次反光镜2的表面选作集光区域7,如果入射光线12能够被一次反光镜1和二次反光镜2反射到集光区域7,就必定能进入蓄热容器
17的内部;
12.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3.(1)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和客户的需求,作出符合所述设计目标的聚光镜的立体图;
14.(2)选用光学仿真软件对聚光镜的立体图进行光学仿真,验证一次反射光线和二次反射光线的光路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15.(3)根据聚光镜的立体图制备聚光镜;
16.(4)利用激光器对聚光镜进行聚光测试,如果激光器发出的光束没有被反射到集光区域7,则返回步骤(1)修改聚光镜的立体图;要保证入射光线12在一次反光镜1和二次反光镜2的反射下能进入集光区域7,并且不会被蓄热容器17的外壳挡住;
17.所述步骤(1)包括以下步骤:
18.(1-1)在xy平面图上作出一次反光镜1的剖面图;
19.(1-2)以中心连线8为轴,将一次反光镜1的剖面图旋转一周,生成一次反光镜1的立体图;
20.(1-3)在一次反光镜1的立体图上作出小镜片5的安装位置;
21.(1-4)作出二次反光镜2的立体图;二次反光镜1的立体图与一次反光镜1的立体图共同构成聚光镜的立体图;
22.所述步骤(1-1)包括以下步骤:
23.step1,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和客户的需求,选定聚光镜的设计参数:
24.f:一次反光镜1的半径f;
25.r:当二次反光镜2为球面镜时,二次反光镜2的球面半径;
26.h:一次镜基准面16与二次镜基准面6之间的距离;
27.h:集光区域7与一次镜基准面16之间的距离;
28.d:二次反光镜2的边缘轮廓的半径;
29.d:集光区域7的边缘轮廓的半径;
30.step 2,在xy平面图上作蓄热容器17的外壳的剖面轮廓线34;
31.step 3,在xy平面图上作一条线段l
d
33代表集光区域7;线段l
d
33的函数为:y=h,x∈(d-d,d d),中点坐标为:(d,h);
32.step 4,在xy平面图上作一条线段l
d
35代表二次反光镜2的剖面轮廓在x轴方向上的投影;线段l
d
35的函数为:y=h,x∈(0,2d),中点坐标为:(d,h);
33.step 5,过线段l
d
35的两个端点作二次反光镜的剖面轮廓线的曲线函数s
d

34.如果二次反光镜是平面镜,曲线函数s
d
51为:y=h,x∈(0,2d);
35.如果二次反光镜是球形凸面镜,曲线函数s
d
52为:52为:
36.如果二次反光镜是球形凹面镜,曲线函数s
d
53为:53为:
37.step 6,过线段l
d
33与线段l
d
35的中点作中心连线8;中心连线8的函数为:x=d;
38.step 7,选取点(x1,y1)37,取值范围是:x1≥2d,y1=0;过点(x1,y1)37作一条斜率
为k1、长度为l1的线段l136,该线段代表小镜片5的剖面;线段l136的函数为:y=k1(x-x1) y1,x∈(x1,x1 l1cos(tan-1
(k1)));
39.step 8,过线段l136的起点(x1,y1)37作入射光线p038;入射光线p038的函数为:x=x1;
40.step 9,过线段l136的终点作入射光线t039;入射光线t039的函数为:x=x1 l1cos(tan-1
(k1));
41.step 10,将线段l136视为平面反光镜的剖面,按照光学反射定律计算出入射光线p038的一次反射光线p140;一次反射光线p140的斜率为:k
p1
=tan(π/2 2tan-1
(k1)),函数为:y=tan(π/2 2tan-1
(k1))(x-x1) y1,x∈(-∞,x1);
42.step 11,将线段l136视为平面反光镜的剖面,按照光学反射定律计算出入射光线t039的一次反射光线t141;一次反射光线t141的斜率为:k
t1
=tan(π/2 2tan-1
(k1)),函数为:y=tan(π/2 2tan-1
(k1))(x-x
1-l1cos(tan-1
k1)) k1l1cos(tan-1
(k1)) y1,x∈(-∞,x1 cos(tan-1
k1));
43.step 12,计算一次反射光线p140与剖面曲线s
d
的交点(x2,y2)42;
44.step 13,计算一次反射光线t141与剖面曲线s
d
的交点(x3,y3)43;
45.step 14,过点(x2,y2)42作出一次反射光线p140在剖面曲线s
d
上的二次反射光线p244;
46.如果所述二次反光镜是平面镜,则所述二次反射光线p244的斜率为:k
p1
=tan(π-tan-1
(k1)),函数为:y=tan(π-tan-1
(k1))
×
(x-x2) y2,x∈(-∞,x2);
47.如果所述二次反光镜是球形凸面镜,则所述二次反射光线p244的斜率为:k
p2
=tan(tan-1
k
p1-2θ1),函数为:y=tan(tan-1
k
p1-2θ1)(x-x2) y2,x∈(-∞,x2),其中θ1=tan-1
|(k
m1-k
p1
)/(1 k
m1
k
p1
)|,)|,
48.如果所述二次反光镜是球形凹面镜,则所述二次反射光线p244的斜率为:k
p2
=tan(tan-1
k
p1-2θ1),函数为:y=tan(tan-1
k
p1-2θ1)(x-x2) y2,x∈(-∞,x2),其中θ1=tan-1
|(k
m1-k
p1
)/(1 k
m1
k
p1
)|,)|,
49.step 15,过点(x3,y3)43作出一次反射光线t141在剖面曲线s
d
上的二次反射光线t245;
50.如果所述二次反光镜是平面镜,则所述二次反光光线t245的斜率为:k
t1
=tan(π-tan-1
(k1)),函数为:y=tan(π-tan-1
(k1))
×
(x-x3) y3,x∈(-∞,x3);
51.如果所述二次反光镜是球形凸面镜,则所述二次反光光线t245的斜率为:k
t2
=tan(tan-1
k
t1-2θ2),函数为:y=tan(tan-1
k
t1-2θ2)(x-x3) y3,x∈(-∞,x3),其中θ2=tan-1
|(k
m2-k
t1
)/(1 k
m2
k
t1
)|,)|,
52.如果所述二次反光镜是球形凹面镜,则所述二次反光光线t245的斜率为:k
t2
=tan(tan-1
k
t1-2θ2),函数为:y=tan(tan-1
k
t1-2θ2)(x-x3) y3,x∈(-∞,x3),其中θ2=tan-1
|(k
m2-k
t1
)/(1 k
m2
k
t1
)|,)|,
53.step 16,计算二次反射光线p244与线段l
d
33的交点;如果二次反射光线p244与线
段l
d
33相交于合适位置并且不与蓄热容器17的外壳的边缘轮廓线34相交,就执行下一步骤step17;否则改变线段l136的斜率k1与长度l1,并重复执行step7至step15的所有步骤,直至二次反射光线p244与线段l
d
33相交于合适位置并且不与蓄热容器17的外壳的边缘轮廓线34相交;
54.step 17,计算二次反射光线t245与线段l
d
33的交点;如果二次反射光线t245与线段l
d
33相交于合适位置并且不与蓄热容器17的外壳的边缘轮廓线34相交,就执行下一步骤step18;否则改变线段l136的斜率k1与长度l1,并重复执行step7至step16的所有步骤,直至二次反射光线t245与线段l
d
33相交于合适位置并且不与蓄热容器17的外壳的边缘轮廓线34相交;
55.step 18,选择线段l136的终点作为起点,作一条斜率为k2、长度为l2的线段l246;重复执行step7至step17的步骤,直至入射光线被线段l246和二次反光镜的剖面曲线s
d
反射得到的二次反射光线都与线段l
d
33相交于合适位置;
56.step 19,重复执行step7至step18的步骤,直至一次反光镜1的剖面线段47与中心连线8的最大距离等于一次反光镜1的半径f;
57.step 20,调整一次反光镜1的所有剖面线段47的斜率k1和长度l1,重复执行step6至step19的步骤,直至所有二次反射光线都与线段l
d
33相交于合适位置。
58.优选的,所述步骤(4)包括以下步骤:
59.(3-1)调节激光器的角度和方向,使得激光器发出的光束平行于入射光线p038并且打在一次反光镜1的小镜片5上;
60.(3-2)如果激光器发出的光束经过一次反光镜1和二次反光镜2的反射之后,落在线段l
d
33代表的集光区域7内,则改变激光器的位置,使得激光器发出的光束平行于入射光线p038并且打在一次反光镜1的另一块小镜片5上,并重复以上测试步骤;否则返回执行步骤(1)、修改聚光镜的立体图,直至所有小镜片5都能将激光器发出的光束反射到集光区域7内为止。
6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62.本发明可应用在如附图3所示的分布式太阳能蓄热装置(《分布式太阳能蓄热装置》,专利号2018102799515),功能是将阳光聚集到蓄热容器17的内部、将蓄热容器17内部的蓄热介质加热到200摄氏度以上;
63.如附图1、2所示,该碟式太阳能聚光镜由一次反光镜1和二次反光镜2组成;一次反光镜1上安装了若干个由平面镜切割而成的小镜片5,可将入射光线12反射到二次反光镜2上;二次反光镜2由整块反光镜切割而成,可将一次反光镜1反射过来的入射光线再次反射到蓄热容器17的内部。
64.该碟式太阳能聚光镜的设计理念是:
65.(1)充分利用应用场景对聚光精度要求不高的特点,采用小块平面镜拼接的方式来制作一次反光镜1,取代了必须依靠机械模具和打磨工艺才能制作的抛物面反光镜;
66.(2)优先选用塑料来制作一次反光镜1的小镜片支撑件4;
67.(3)利用二次反光镜2将集光区域7从一次反光镜1的焦点位置转移到一次反光镜1的中心位置附近,降低了整个聚光镜相对于俯仰转动轴的力矩;
68.(4)在平面镜、球形凸面镜和球形凹面镜三者之间,优先选择平面镜来制作二次反
光镜2。
69.得益于上述设计理念,整个聚光镜的成本被削减到200元以内,远远低于传统抛物面反光镜的成本,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70.不过,跟传统的抛物线聚光镜相比,该碟式太阳能聚光镜的聚光要求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抛物线聚光镜的聚光要求是:点聚焦,“聚光比”越高越好;但是该碟式太阳能聚光镜的聚光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71.(1)面聚焦,只要将阳光聚集到指定范围内就行了,对“聚光比”没有任何要求;
72.(2)不能让蓄热容器17的外壳挡住阳光;
73.(3)为了降低阳光在玻璃表面的反射损耗,尽量让阳光接近垂直入射;
74.(4)在保证所有入射光线都被聚集到集光区域7的前提下,尽量减小二次反光镜2的投影尺寸。
75.由于聚光要求发生了变化,所以在设计一次反光镜1的剖面线段47时,采用“在抛物线上划分线段”的方法无法获取得最优化的聚光效果,必须采用本发明介绍的新方法。
76.本发明的思路是:先在xy平面图上作出一次反光镜1的剖面图,用剖面线段47来代替小镜片5的剖面;分别对剖面线段47的每个线段进行斜率和长度的调整,直至所有光路都满足前述的聚光要求为止;再以一次反光镜1与二次反光镜2的中心连线8为轴,将一次反光镜1的剖面图旋转一周以生成一次反光镜1的立体图;接着在一次反光镜1的立体图上作出小镜片5的安装位置;然后用用光学仿真软件lighttools对整个聚光镜进行光学仿真,验证所有光路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最后把立体图制作成实物,用激光器对实物进行聚光测试。
附图说明
77.附图1是碟式太阳能聚光镜的外观图。图中的标记为:1-一次反光镜;2-二次反光镜;3-一次反光镜组件;4-小镜片支撑件;5-小镜片;13-支撑杆;14-外环;15-内环。
78.附图2是碟式太阳能聚光镜的剖面图。图中的标记为:1-一次反光镜;2-二次反光镜;6-二次镜基准面面;7-集光区域;8-中心连线;9-集光平面;11-剖面线段;12-入射光线;13-支撑杆;14-外环;15-内环;16-一次镜基准面。
79.附图3是分布式太阳能蓄热装置的整机图。图中的标记为:1-一次反光镜;2-二次反光镜;7-集光区域;10-集光圆;13-二次反光镜支撑杆;17-蓄热容器;18-蓄热容器支撑臂;19-俯仰转动云台;20-俯仰转动电机;21-云台支撑脚;22-滚轮组件;23-水平转动轨道;24-水平转动电机。
80.附图4是蓄热容器的剖面图。图中的标记为:25-保温玻璃窗;26-光热转化器;27-蓄热容器罐体;28-外壳;29-轴承;30-旋转接头;31-油仓;32-保温材料。
81.附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图一。图中的标记为:8-中心连线l
m
;33-线段l
d
;34-蓄热容器的外壳剖面;35-线段l
d
;36-线段l1;37-线段l1的起点(x1,y1);38-入射光线p0;39-入射光线t0;40-一次反射光线p1;41-一次反射光线t1;42-交点(x2,y2);43-交点(x3,y3);44-二次反射光线p2;45-二次反射光线t2;46-线段l2;47-剖面线段;51-剖面曲线s
d

82.附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图二。图中的标记为:8-中心连线l
m
;33-线段l
d
;34-蓄热容器的外壳剖面;35-线段l
d
;36-线段l1;37-线段l1的起点(x1,y1);38-入射光线p0;39-入射光线t0;40-一次反射光线p1;41-一次反射光线t1;42-交点(x2,y2);43-交点(x3,y3);44-二
次反射光线p2;45-二次反射光线t2;46-线段l2;47-剖面线段;48-二次反光镜的球心;49-法线m1;50-法线m2;52-剖面曲线s
d

83.附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图三。图中的标记为:8-中心连线l
m
;33-线段l
d
;34-蓄热容器的外壳剖面;35-线段l
d
;36-线段l1;37-线段l1的起点(x1,y1);38-入射光线p0;39-入射光线t0;40-一次反射光线p1;41-一次反射光线t1;42-交点(x2,y2);43-交点(x3,y3);44-二次反射光线p2;45-二次反射光线t2;46-线段l2;47-剖面线段;48-二次反光镜的球心;49-法线m1;50-法线m2;53-剖面曲线s
d

84.附图8是一次反光镜的三维图一。图中的标记为:8-中心连线l
m

85.附图9是一次反光镜的三维图二。图中的标记为:5-小镜片。
具体实施方式
86.下面结合附图1-9,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
87.根据本发明制备而成的碟式太阳能聚光镜,其具体应用实例是一种全新的产品:分布式太阳能蓄热装置(专利名称:《分布式太阳能蓄热装置》,专利号:2018204520155),如附图1-4所示:
88.如附图3所示,分布式太阳能蓄热装置主要由碟式太阳能聚光镜、蓄热容器17、蓄热容器支撑臂18、俯仰转动云台19、俯仰转动电机20、云台支撑脚21、滚轮组件22、水平转动轨道23、水平转动电机24组成;
89.如附图1所示,碟式太阳能聚光镜由一次反光镜1、二次反光镜2、二次反光镜支撑杆13组成;一次反光镜1由6个一次反光镜组件3连接而成,形成一个朝向入射光线的向阳面;一次反光镜组件3包括小镜片5和小镜片支撑件4,由若干个小镜片5和一个小镜片支撑件4连接而成;小镜片5由平面镜切割而成,安装在小镜片支撑件4的向阳面上,形成一次反光镜1的反射面,可将入射光线12反射到二次反光镜2上;二次反光镜2的反射面与一次反光镜1的反射面相对,可将一次反光镜1反射过来的入射光线12反射到集光区域7内;
90.集光区域7指的是蓄热容器17的保温玻璃窗25上最接近二次反光镜2的表面,如果入射光线12能够被一次反光镜1和二次反光镜2反射到集光区域7,就必定能进入蓄热容器17的内部;
91.如附图3所示,一次反光镜1通过连接件固定在蓄热容器17上,二次反光镜2通过二次反光镜支撑杆13连接到蓄热容器17上;
92.如附图4所示,蓄热容器17由保温玻璃窗25、光热转化器26、蓄热容器罐体27、外壳28、旋转接头30和轴承29组成;光热转化器26安装在蓄热容器罐体27上,两者形成一个封闭的油仓31,油仓31内盛放导热油;保温玻璃窗25安装在光热转化器26上,其朝向入射光线的表面就是集光区域7;被碟式太阳能聚光镜聚集的入射光线12透过保温玻璃窗25照射到光热转化器26内部;蓄热容器罐体27与外壳28之间有比较大的空间,该空间内安装有保温材料32;
93.如附图3所示,蓄热容器17通过轴承29连接到蓄热容器支撑臂18上,蓄热容器支撑臂18固定在俯仰转动云台19上;碟式太阳能聚光镜与蓄热容器17作为一个整体在俯仰转动云台19上拥有俯仰转动的自由度,可在俯仰转动电机20及减速传动机构的作用下实现俯仰转动;
94.俯仰转动云台19通过支撑脚21连接到滚轮组件22上,滚轮组件22可在水平转动轨道23上进行水平转动;水平转动轨道23上设置有内齿轮,与水平转动电机24的外齿轮互相啮合;碟式太阳能聚光镜、蓄热容器17、蓄热容器支撑臂18、俯仰转动云台19、支撑脚21、滚轮组件22等设备作为一个整体拥有水平转动的自由度,可在水平转动电机24的驱动下在水平转动轨道23上进行水平转动。
95.该产品的工作流程为:
96.蓄热容器17上安装有九轴加速度陀螺仪角度传感器,可测量出碟式太阳能聚光镜的方位角;
97.单片机控制系统根据当地经纬度、日期和时间计算出太阳的方位角;
98.单片机控制系统根据碟式太阳能聚光镜方位角与太阳方位角的差值,驱动俯仰转动电机20和水平转动电机24,将该差值调节至误差允许范围内;
99.碟式太阳能聚光镜将阳光聚集到光热转化器26内部,把光热转化器26加热,光热转化器26再把油仓31内的导热油加热;
100.油31内的导热油在保温材料32的作用下,可实现长时间保温蓄热;
101.在油泵的作用下,油仓31内的导热油可以从旋转接头30中抽出,再通过换热器生成热水、蒸汽等。
102.根据本发明制备而成的碟式太阳能聚光镜,根据二次反光镜2的不同,有三种不同的结构,以下将分成3个实施例进行阐述。
103.实施例1
104.本实施例的二次反光镜2是平面镜,设计方法主要由六个步骤组成:(1)如图5所示,选用solidworks作为三维设计工具,利用solidworks的草图功能作出一次反光镜1的剖面图;(2)如图8所示,以一次反光镜1与二次反光镜2的中心连线8为轴,将一次反光镜1的剖面图旋转一周以生成一次反光镜1的立体图;(3)如图9所示,在一次反光镜1的立体图上作出小镜片5的安装位置;(4)选用光学仿真软件lighttools,对包括一次反光镜1和二次反光镜2在内的整个聚光镜进行光学仿真,验证一次反射光线和二次反射光线的光路是否符合设计要求;(5)将聚光镜的立体图制作成实物;(6)利用激光器对聚光镜的实物进行聚光测试。
105.步骤(1)由以下步骤组成:
106.step1,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和客户的需求,选定聚光镜的设计参数:
107.f:一次反光镜1的半径f;
108.r:当二次反光镜2为球面镜时,二次反光镜2的球面半径;
109.h:一次镜基准面16与二次镜基准面6之间的距离;
110.h:集光区域7与一次镜基准面16之间的距离;
111.d:二次反光镜2的边缘轮廓的半径;
112.d:集光区域7的边缘轮廓的半径;
113.step 2,在solidworks的草图上作蓄热容器17的外壳的剖面轮廓线34;
114.step 3,在solidworks的草图上作一条线段l
d
33代表集光区域7;线段l
d
33的函数为:y=h,x∈(d-d,d d),中点坐标为:(d,h);
115.step 4,在solidworks的草图上作一条线段l
d
35代表二次反光镜2的剖面轮廓在x
轴方向上的投影;线段l
d
35的函数为:y=h,x∈(0,2d),中点坐标为:(d,h);
116.step 5,过线段l
d
35的两个端点作二次反光镜的剖面轮廓线的曲线函数s
d
51;曲线函数s
d
51为:y=h,x∈(0,2d);
117.step 6,过线段l
d
33与线段l
d
35的中点作中心连线8;中心连线8的函数为:x=d;
118.step 7,选取点(x1,y1)37,取值范围是:x1≥2d,y1=0;过点(x1,y1)37作一条斜率为k1、长度为l1的线段l136,该线段代表小镜片5的剖面;线段l136的函数为:y=k1(x-x1) y1,x∈(x1,x1 l1cos(tan-1
(k1)));
119.step 8,过线段l136的起点(x1,y1)37作入射光线p038;入射光线p038的函数为:x=x1;
120.step 9,过线段l136的终点作入射光线t039;入射光线t039的函数为:x=x1 l1cos(tan-1
(k1));
121.step 10,将线段l136视为平面反光镜的剖面,按照光学反射定律计算出入射光线p038的一次反射光线p140;一次反射光线p140的斜率为:k
p1
=tan(π/2 2tan-1
(k1)),函数为:y=tan(π/2 2tan-1
(k1))(x-x1) y1,x∈(-∞,x1);
122.step 11,将线段l136视为平面反光镜的剖面,按照光学反射定律计算出入射光线t039的一次反射光线t141;一次反射光线t141的斜率为:k
t1
=tan(π/2 2tan-1
(k1)),函数为:y=tan(π/2 2tan-1
(k1))(x-x
1-l1cos(tan-1
k1)) k1l1cos(tan-1
(k1)) y1,x∈(-∞,x1 cos(tan-1
k1));
123.step 12,计算一次反射光线p140与剖面曲线s
d
的交点(x2,y2)42;
124.step 13,计算一次反射光线t141与剖面曲线s
d
的交点(x3,y3)43;
125.step 14,过点(x2,y2)42作出一次反射光线p140在剖面曲线s
d
51上的二次反射光线p244;二次反射光线p244的斜率为:k
p1
=tan(π-tan-1
(k1)),函数为:y=tan(π-tan-1
(k1))
×
(x-x2) y2,x∈(-∞,x2);
126.step 15,过点(x3,y3)43作出一次反射光线t141在剖面曲线s
d
51上的二次反射光线t245;二次反光光线t245的斜率为:k
t1
=tan(π-tan-1
(k1)),函数为:y=tan(π-tan-1
(k1))
×
(x-x3) y3,x∈(-∞,x3);
127.step 16,计算二次反射光线p244与线段l
d
33的交点;如果二次反射光线p244与线段l
d
33相交于合适位置并且不与蓄热容器17的外壳的边缘轮廓线34相交,就执行下一步骤step17;否则改变线段l136的斜率k1与长度l1,并重复执行step7至step15的所有步骤,直至二次反射光线p244与线段l
d
33相交于合适位置并且不与蓄热容器17的外壳的边缘轮廓线34相交;
128.step 17,计算二次反射光线t245与线段l
d
33的交点;如果二次反射光线t245与线段l
d
33相交于合适位置并且不与蓄热容器17的外壳的边缘轮廓线34相交,就执行下一步骤step18;否则改变线段l136的斜率k1与长度l1,并重复执行step7至step16的所有步骤,直至二次反射光线t245与线段l
d
33相交于合适位置并且不与蓄热容器17的外壳的边缘轮廓线34相交;
129.step 18,选择线段l136的终点作为起点,作一条斜率为k2、长度为l2的线段l246;重复执行step7至step17的步骤,直至入射光线被线段l246和二次反光镜的剖面曲线s
d
反射得到的二次反射光线都与线段l
d
33相交于合适位置;
130.step 19,重复执行step7至step18的步骤,直至一次反光镜1的剖面线段47与中心连线8的最大距离等于一次反光镜1的半径f;
131.step 20,调整一次反光镜1的所有剖面线段47的斜率k1和长度l1,重复执行step6至step19的步骤,直至所有二次反射光线都与线段l
d
33相交于合适位置。
132.步骤(6)由以下步骤组成:
133.(6-1)调节激光器的角度和方向,使得激光器发出的光束平行于入射光线p036并且打在一次反光镜1的小镜片5上;
134.(6-2)如果激光器发出的光束经过一次反光镜1和二次反光镜2的反射之后,落在线段l
d
30代表的集光区域7内,则改变激光器的位置,使得激光器发出的光束平行于入射光线p036并且打在一次反光镜1的另一块小镜片5上,并重复以上测试步骤;如果不落在线段l
d
30代表的集光区域7内,则重新执行利用solidworks作出碟式太阳能聚光镜的立体图的步骤。
135.实施例2
136.本实施例的二次反光镜2是球形凸面镜,设计方法主要由六个步骤组成:(1)如图6所示,选用solidworks作为三维设计工具,利用solidworks的草图功能作出一次反光镜1的剖面图;(2)如图8所示,以一次反光镜1与二次反光镜2的中心连线8为轴,将一次反光镜1的剖面图旋转一周以生成一次反光镜1的立体图;(3)如图9所示,在一次反光镜1的立体图上作出小镜片5的安装位置;(4)选用光学仿真软件lighttools,对包括一次反光镜1和二次反光镜2在内的整个聚光镜进行光学仿真,验证一次反射光线和二次反射光线的光路是否符合设计要求;(5)将聚光镜的立体图制作成实物;(6)利用激光器对聚光镜的实物进行聚光测试。
137.步骤(1)由以下步骤组成:
138.step1,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和客户的需求,选定聚光镜的设计参数:
139.f:一次反光镜1的半径f;
140.r:当二次反光镜2为球面镜时,二次反光镜2的球面半径;
141.h:一次镜基准面16与二次镜基准面6之间的距离;
142.h:集光区域7与一次镜基准面16之间的距离;
143.d:二次反光镜2的边缘轮廓的半径;
144.d:集光区域7的边缘轮廓的半径;
145.step 2,在solidworks的草图上作蓄热容器17的外壳的剖面轮廓线34;
146.step 3,在solidworks的草图上作一条线段l
d
33代表集光区域7;线段l
d
33的函数为:y=h,x∈(d-d,d d),中点坐标为:(d,h);
147.step 4,在solidworks的草图上作一条线段l
d
35代表二次反光镜2的剖面轮廓在x轴方向上的投影;线段l
d
35的函数为:y=h,x∈(0,2d),中点坐标为:(d,h);
148.step 5,过线段l
d
35的两个端点作二次反光镜的剖面轮廓线的曲线函数s
d
52;曲线函数s
d
52是:
149.step 6,过线段l
d
33与线段l
d
35的中点作中心连线8;中心连线8的函数为:x=d;
150.step 7,选取点(x1,y1)37,取值范围是:x1≥2d,y1=0;过点(x1,y1)37作一条斜率
为k1、长度为l1的线段l136,该线段代表小镜片5的剖面;线段l136的函数为:y=k1(x-x1) y1,x∈(x1,x1 l1cos(tan-1
(k1)));
151.step 8,过线段l136的起点(x1,y1)37作入射光线p038;入射光线p038的函数为:x=x1;
152.step 9,过线段l136的终点作入射光线t039;入射光线t039的函数为:x=x1 l1cos(tan-1
(k1));
153.step 10,将线段l136视为平面反光镜的剖面,按照光学反射定律计算出入射光线p038的一次反射光线p140;一次反射光线p140的斜率为:k
p1
=tan(π/2 2tan-1
(k1)),函数为:y=tan(π/2 2tan-1
(k1))(x-x1) y1,x∈(-∞,x1);
154.step 11,将线段l136视为平面反光镜的剖面,按照光学反射定律计算出入射光线t039的一次反射光线t141;一次反射光线t141的斜率为:k
t1
=tan(π/2 2tan-1
(k1)),函数为:y=tan(π/2 2tan-1
(k1))(x-x
1-l1cos(tan-1
k1)) k1l1cos(tan-1
(k1)) y1,x∈(-∞,x1 cos(tan-1
k1));
155.step 12,计算一次反射光线p140与剖面曲线s
d
的交点(x2,y2)42;
156.step 13,计算一次反射光线t141与剖面曲线s
d
的交点(x3,y3)43;
157.step 14,过点(x2,y2)42作出一次反射光线p140在剖面曲线s
d
52上的二次反射光线p244;二次反射光线p2(44)的斜率为:k
p2
=tan(tan-1
k
p1-2θ1),函数为:y=tan(tan-1
k
p1-2θ1)(x-x2) y2,x∈(-∞,x2),其中θ1=tan-1
|(k
m1-k
p1
)/(1 k
m1
k
p1
)|,
158.step 15,过点(x3,y3)43作出一次反射光线t141在剖面曲线s
d
上的二次反射光线t245;二次反光光线t2(45)的斜率为:k
t2
=tan(tan-1
k
t1-2θ2),函数为:y=tan(tan-1
k
t1-2θ2)(x-x3) y3,x∈(-∞,x3),其中θ2=tan-1
|(k
m2-k
t1
)/(1 k
m2
k
t1
)|,
159.step 16,计算二次反射光线p244与线段l
d
33的交点;如果二次反射光线p244与线段l
d
33相交于合适位置并且不与蓄热容器17的外壳的边缘轮廓线34相交,就执行下一步骤step17;否则改变线段l136的斜率k1与长度l1,并重复执行step7至step15的所有步骤,直至二次反射光线p244与线段l
d
33相交于合适位置并且不与蓄热容器17的外壳的边缘轮廓线34相交;
160.step 17,计算二次反射光线t245与线段l
d
33的交点;如果二次反射光线t245与线段l
d
33相交于合适位置并且不与蓄热容器17的外壳的边缘轮廓线34相交,就执行下一步骤step18;否则改变线段l136的斜率k1与长度l1,并重复执行step7至step16的所有步骤,直至二次反射光线t245与线段l
d
33相交于合适位置并且不与蓄热容器17的外壳的边缘轮廓线34相交;
161.step 18,选择线段l136的终点作为起点,作一条斜率为k2、长度为l2的线段l246;重复执行step7至step17的步骤,直至入射光线被线段l246和二次反光镜的剖面曲线s
d
反射得到的二次反射光线都与线段l
d
33相交于合适位置;
162.step 19,重复执行step7至step18的步骤,直至一次反光镜1的剖面线段47与中心
连线8的最大距离等于一次反光镜1的半径f;
163.step 20,调整一次反光镜1的所有剖面线段47的斜率k1和长度l1,重复执行step6至step19的步骤,直至所有二次反射光线都与线段l
d
33相交于合适位置。
164.步骤(6)由以下步骤组成:
165.(6-1)调节激光器的角度和方向,使得激光器发出的光束平行于入射光线p036并且打在一次反光镜1的小镜片5上;
166.(6-2)如果激光器发出的光束经过一次反光镜1和二次反光镜2的反射之后,落在线段l
d
30代表的集光区域7内,则改变激光器的位置,使得激光器发出的光束平行于入射光线p036并且打在一次反光镜1的另一块小镜片5上,并重复以上测试步骤;如果不落在线段l
d
30代表的集光区域7内,则重新执行利用solidworks作出碟式太阳能聚光镜的立体图的步骤。
167.实施例3
168.本实施例的二次反光镜2是球形凹面镜,设计方法主要由六个步骤组成:(1)如图7所示,选用solidworks作为三维设计工具,利用solidworks的草图功能作出一次反光镜1的剖面图;(2)如图8所示,以一次反光镜1与二次反光镜2的中心连线8为轴,将一次反光镜1的剖面图旋转一周以生成一次反光镜1的立体图;(3)如图9所示,在一次反光镜1的立体图上作出小镜片5的安装位置;(4)选用光学仿真软件lighttools,对包括一次反光镜1和二次反光镜2在内的整个聚光镜进行光学仿真,验证一次反射光线和二次反射光线的光路是否符合设计要求;(5)将聚光镜的立体图制作成实物;(6)利用激光器对聚光镜的实物进行聚光测试。
169.步骤(1)由以下步骤组成:
170.step1,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和客户的需求,选定聚光镜的设计参数:
171.f:一次反光镜1的半径f;
172.r:当二次反光镜2为球面镜时,二次反光镜2的球面半径;
173.h:一次镜基准面16与二次镜基准面6之间的距离;
174.h:集光区域7与一次镜基准面16之间的距离;
175.d:二次反光镜2的边缘轮廓的半径;
176.d:集光区域7的边缘轮廓的半径;
177.step 2,在solidworks的草图上作蓄热容器17的外壳的剖面轮廓线34;
178.step 3,在solidworks的草图上作一条线段l
d
33代表集光区域7;线段l
d
33的函数为:y=h,x∈(d-d,d d),中点坐标为:(d,h);
179.step 4,在solidworks的草图上作一条线段l
d
35代表二次反光镜2的剖面轮廓在x轴方向上的投影;线段l
d
35的函数为:y=h,x∈(0,2d),中点坐标为:(d,h);
180.step 5,过线段l
d
35的两个端点作二次反光镜的剖面轮廓线的曲线函数s
d
53;曲线函数s
d
53是::
181.step 6,过线段l
d
33与线段l
d
35的中点作中心连线8;中心连线8的函数为:x=d;
182.step 7,选取点(x1,y1)37,取值范围是:x1≥2d,y1=0;过点(x1,y1)37作一条斜率为k1、长度为l1的线段l136,该线段代表小镜片5的剖面;线段l136的函数为:y=k1(x-x1)
y1,x∈(x1,x1 l1cos(tan-1
(k1)));
183.step 8,过线段l136的起点(x1,y1)37作入射光线p038;入射光线p038的函数为:x=x1;
184.step 9,过线段l136的终点作入射光线t039;入射光线t039的函数为:x=x1 l1cos(tan-1
(k1));
185.step 10,将线段l136视为平面反光镜的剖面,按照光学反射定律计算出入射光线p038的一次反射光线p140;一次反射光线p140的斜率为:k
p1
=tan(π/2 2tan-1
(k1)),函数为:y=tan(π/2 2tan-1
(k1))(x-x1) y1,x∈(-∞,x1);
186.step 11,将线段l136视为平面反光镜的剖面,按照光学反射定律计算出入射光线t039的一次反射光线t141;一次反射光线t141的斜率为:k
t1
=tan(π/2 2tan-1
(k1)),函数为:y=tan(π/2 2tan-1
(k1))(x-x
1-l1cos(tan-1
k1)) k1l1cos(tan-1
(k1)) y1,x∈(-∞,x1 cos(tan-1
k1));
187.step 12,计算一次反射光线p140与剖面曲线s
d
的交点(x2,y2)42;
188.step 13,计算一次反射光线t141与剖面曲线s
d
的交点(x3,y3)43;
189.step 14,过点(x2,y2)42作出一次反射光线p140在剖面曲线s
d
53上的二次反射光线p244;二次反射光线p2(44)的斜率为:k
p2
=tan(tan-1
k
p1-2θ1),函数为:y=tan(tan-1
k
p1-2θ1)(x-x2) y2,x∈(-∞,x2),其中θ1=tan-1
|(k
m1-k
p1
)/(1 k
m1
k
p1
)|,
190.step 15,过点(x3,y3)43作出一次反射光线t141在剖面曲线s
d
53上的二次反射光线t245;二次反光光线t2(45)的斜率为:k
t2
=tan(tan-1
k
t1-2θ2),函数为:y=tan(tan-1
k
t1-2θ2)(x-x3) y3,x∈(-∞,x3),其中θ2=tan-1
|(k
m2-k
t1
)/(1 k
m2
k
t1
)|,
191.step 16,计算二次反射光线p244与线段l
d
33的交点;如果二次反射光线p244与线段l
d
33相交于合适位置并且不与蓄热容器17的外壳的边缘轮廓线34相交,就执行下一步骤step17;否则改变线段l136的斜率k1与长度l1,并重复执行step7至step15的所有步骤,直至二次反射光线p244与线段l
d
33相交于合适位置并且不与蓄热容器17的外壳的边缘轮廓线34相交;
192.step 17,计算二次反射光线t245与线段l
d
33的交点;如果二次反射光线t245与线段l
d
33相交于合适位置并且不与蓄热容器17的外壳的边缘轮廓线34相交,就执行下一步骤step18;否则改变线段l136的斜率k1与长度l1,并重复执行step7至step16的所有步骤,直至二次反射光线t245与线段l
d
33相交于合适位置并且不与蓄热容器17的外壳的边缘轮廓线34相交;
193.step 18,选择线段l136的终点作为起点,作一条斜率为k2、长度为l2的线段l246;重复执行step7至step17的步骤,直至入射光线被线段l246和二次反光镜的剖面曲线s
d
反射得到的二次反射光线都与线段l
d
33相交于合适位置;
194.step 19,重复执行step7至step18的步骤,直至一次反光镜1的剖面线段47与中心连线8的最大距离等于一次反光镜1的半径f;
195.step 20,调整一次反光镜1的所有剖面线段47的斜率k1和长度l1,重复执行step6至step19的步骤,直至所有二次反射光线都与线段l
d
33相交于合适位置。
196.步骤(6)由以下步骤组成:
197.(6-1)调节激光器的角度和方向,使得激光器发出的光束平行于入射光线p036并且打在一次反光镜1的小镜片5上;
198.(6-2)如果激光器发出的光束经过一次反光镜1和二次反光镜2的反射之后,落在线段l
d
30代表的集光区域7内,则改变激光器的位置,使得激光器发出的光束平行于入射光线p036并且打在一次反光镜1的另一块小镜片5上,并重复以上测试步骤;如果不落在线段l
d
30代表的集光区域7内,则重新执行利用solidworks作出碟式太阳能聚光镜的立体图的步骤。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