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多位转换装置及具有其的转换插座的制作方法

2021-10-24 07:2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转换 插座 多位 装置 特别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转换插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位转换装置及具有其的转换插座。


背景技术:

2.为使转换插座能同时安插多个电子产品的插头且不过多的占用空间,现有的多位转换插座在其壳体的多侧均设有插接位以分别安插插头的插脚。
3.现有的多位转换插座一般包括壳体以及多位转换装置,其中,壳体的下侧设有引脚过孔,上侧、左侧、右侧、前侧和后侧中至少有两侧设有插孔面板,每个插孔面板均开设有插孔组(每一插孔组由两个或者三个插孔组成),多位转换装置包括引脚组件和连接组件,引脚组件包括引脚支架和上部装于引脚支架的两个或者三个引脚组成(有两个引脚时,两个引脚分别用于连接电源插座的火线和零线,有三个引脚时,三个引脚分别用于连接电源插座的火线、零线和地线),引脚的下部则经引脚过孔伸出壳体;连接组件包括连接片支架和两个或者三个连接片,所述连接片装于连接片支架的相应插槽中并通过导电件分别与相应的引脚电性连接,使用时,电子产品的插头的插脚插入连接片支架的相应插槽并与相应的连接片接触,以将电路导通。
4.现有的多位转换插座虽然能同时安插多个插头,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如:现有转换器插座数量多为一转二,插孔数量较少,并且插孔位置不一致,传统一转三插座的插座孔设计不合理,在使用时插头会互相干涉,无法多位扩充插座数量,且现有插座插入电源插头后,线尾垂直朝向人体方向,线材凌乱且占用面积大,并且增加了插座受力,容易使插座掉落或下垂,造成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多位转换装置及具有其的转换插座,旨在解决传统一转二插座插孔数量少、传统一转三设计不合理容易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多位转换装置,包括连接片支架、第一引脚、第二引脚、地线引脚、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以及地线连接片,所述第一引脚、第二引脚以及地线引脚可拆卸设于连接片支架下侧,所述连接片支架的上侧、左侧以及右侧设置有相互配合第一插槽、第二插槽以及第三插槽,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以及地线连接片插装于连接片支架并分别与第一引脚、第二引脚以及地线连接片电性连接,第一连接片具有伸入各第一插槽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片具有伸入各第二插槽的第二连接部,地线连接片具有伸入各第三插槽的地线连接部。
7.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转换插座,包括正方形壳体以及多位转换装置,多位转换装置为上述多位装换装置。
8.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将第一引脚、第二引脚、地线引脚、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和地线连接片一同可拆卸装于连接片架体上,使转换装置模块化,形成一体,与现有同等插
孔数量的插座相比,外形体积设计更显轻巧。将相互配合的第一插槽、第二插槽和第三插槽设置在连接片支架上侧、左侧和右侧的设计,使得插座的上侧、左侧和右侧中的其中一侧或者三侧在插入电源插头后,电源插头的线尾均可全部竖直朝下,使线材方向整齐统一并减少插座所受到的重力,不会因此导致产品下垂,提高了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同时左、右、上三侧形成的一转三相较于传统的一转二插座而言,也可更加具有实用性,每个插座孔都在不同方位,完美解决使用时插头的干涉问题。
附图说明
9.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示意图;
10.图2为本实用新型分解示意图;
11.图3为第一支架与第一连接片的装配示意图;
12.图4为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一连接片以及第二连接片的装配示意图;
13.图5为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三支架、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以及地线连接片的装配示意图;
14.图6为连接片支架与底座的装配示意图;
15.图7为连接片支架、底座以及引脚支架的第一角度装配示意图;
16.图8为连接片支架、底座以及引脚支架的第二角度装配示意图;
17.图9为引脚、导电件以及保险丝的连接示意图;
18.图10为底壳的立体示意图;
19.图11为转换插座组合使用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垂向、横向、纵向,逆时针、顺时针、周向、径向、轴向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 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22.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23.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多位转换装置。
2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11所示,该多位转换装置包括连接片支架1、第一引脚100、第二引脚200、地线引脚300、第一连接片101、第二连接片201 以及地线连接片301,
所述第一引脚100、第二引脚200以及地线引脚300可拆卸设于连接片支架1下侧,所述连接片支架1的上侧、左侧以及右侧设置有相互配合第一插槽102、第二插槽202以及第三插槽302,第一连接片101、第二连接片 201以及地线连接片301插装于连接片支架1并分别与第一引脚100、第二引脚 200以及地线连接片301电性连接,第一连接片101具有伸入各第一插槽102的第一连接部103,第二连接片201具有伸入各第二插槽202的第二连接部203,地线连接片301具有伸入各第三插槽302的地线连接部303。
25.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将第一引脚、第二引脚、地线引脚、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和地线连接片一同可拆卸装于连接片架体上,使转换装置模块化,形成一体,与现有同等插孔数量的插座相比,外形体积设计更显轻巧。将相互配合的第一插槽、第二插槽和第三插槽设置在连接片支架上侧、左侧和右侧的设计,使得插座的上侧、左侧和右侧中的其中一侧或者三侧在插入电源插头后,电源插头的线尾均可全部竖直朝下,使线材方向整齐统一并减少插座所受到的重力,不会因此导致产品下垂,提高了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同时左、右、上三侧形成的一转三相较于传统的一转二插座而言,也可更加具有实用性,每个插座孔都在不同方位,完美解决使用时插头的干涉问题。
26.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一插槽102、第二插槽202以及第三插槽302分别与设于壳体2上侧、左侧和右侧的插脚过孔20相对应。
27.具体的,所述连接片支架1包括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以及第三支架 13,所述第一支架11前侧设有与位于第一支架11左侧和右侧的第一插槽102 相通的第一卡槽(未图示),第一连接片101卡设于第一卡槽(未图示),第一连接片101具有三个所述第一连接部103,位于第一连接片101左侧和右侧的第一连接部103分别伸入位于第一支架11左侧和右侧的第一插槽102中,第二支架12可拆卸设于第一支架11前侧,并将第一连接片101包围,且位于第一连接片101上侧的第一连接部103可伸入位于第二支架12上侧的第一插槽102中;所述第一支架11后侧设有与位于第一支架11左侧和右侧的第二插槽202相通的第二卡槽121,第二连接片201卡设于第二卡槽121,第二连接片201具有三个所述第二连接部203,位于第二连接片201左侧和右侧的第二连接部203分别伸入位于第一支架11左侧和右侧的第二插槽202中,且位于第二连接片201上侧的第二连接部203可伸入位于第二支架12上侧的第二插槽202中;所述第三支架13可拆卸设于第一支架11后侧,并将第二连接片 201包围,第三支架13后侧设有可容纳地线连接片301的凹槽131,凹槽131 左侧、右侧以及上侧的的槽壁敞开,形成所述第三插槽302,地线连接片301 具有三个所述地线连接部303,位于地线连接片301左侧、右侧以及上侧的地线连接部303分别对应伸入位于第三支架13左侧、右侧以及上侧的第三插槽中。
28.具体的,还设有锁定件14,锁定件14通过卡扣结构可拆卸装于第三支架 13,并将凹槽131封闭,以防止地线连接片301从凹槽13中脱离。
29.可选的,位于第一支架11左侧的第一插槽102和第二插槽202上下间隔分布且第一插槽102位于第二插槽202的下方;位于第一支架11右侧的第一插槽102和第二插槽202上下间隔分布且第一插槽102位于第二插槽202上方;位于第二支架12上侧的第一插槽102和第二插槽202则左右间隔分布且第一插槽102位于第二插槽202左方。
30.可以理解的,使用过程中,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中,有一个作为火线连接片,另一个作为零线连接片,至于具体哪个作为火线连接片,取决于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中哪
一个与电源插座的火线连接。
31.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一支架、第二支架以及第三支架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为分体式结构。
32.进一步的,第三支架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和下侧均包胶(未图示),以保证地线引脚和地线连接片与火线完全隔绝。
33.进一步的,还包括引脚支架15和用于承托连接片支架1的底座16,所述连接片支架1通过卡扣结构可拆卸固定在底座16上侧(比如所述底座16靠近连接片支架1的一侧开设有定位槽161,连接片支架1下侧对应定位槽161的位置设有可卡入定位槽161的定位部162,通过定位部162与定位槽161的配合以使连接片支架1卡合在底座16上侧),引脚支架15通过卡扣结构可拆卸固定在底座16下侧(比如底座16远离连接片支架1的一侧设有卡部163,引脚支架15对应卡部163的位置设有与卡部163相配合的扣部151,通过卡部 163与扣部151的配合以使引脚支架15扣合在底座16下侧),所述第一引脚 100、第二引脚200以及地线引脚300装于所述引脚支架15。
34.具体的,所述第一引脚100、第二引脚200以及地线引脚300的上部卡设于引脚支架15,引脚支架15设有分别与第一引脚100、第二引脚200以及地线引脚300的上部铆接的第一导电件152、第二导电件153以及第三导电件154 (第一导电件152、第二导电件153以及第三导电件154的一端卡设在引脚支架15上),第一导电件152、第二导电件153和第三导电件154的自由端为铆爪结构,多个铆爪并排设置,解决传统多位插座接线多,线材摆放凌乱的问题,减少安全隐患,且,所述第一引脚100、第二引脚200以及地线引脚300 可分别通过第一导电件152、第二导电件153以及第三导电件154和若干导线的配合实现与第一连接片101、第二连接片201以及地线连接片301的电连接。
35.具体的,所述第二导电件153的前端和后端之间通过保险丝155连接。
36.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转换插座,如图1至11所示,包括正方形壳体2 以及多位转换装置。所述多位转换装置的结构可参考上述实施例,由于本转换插座采用了上述多位转换装置的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37.具体的,壳体2包括相扣合的上盖21和底壳22,上盖21和底壳22通过螺钉或者卡扣结构可拆卸固连,并围成可容纳所述多位转换装置的容纳空间,底壳22对应底座16的位置设有卡孔221,架体通过设于底壳内侧的卡位卡设于底壳中,引脚支架15的下侧与卡孔221相契合,之后通过螺钉锁固,第一引脚100、第二引脚200以及地线引脚300的下部穿过卡孔221并裸露在外,当上盖和底壳固连后,上盖与连接片支架的上侧相抵以将连接片支架固定于容纳空间中。
38.可以理解地,本实用新型转换插座可以是美规、中规、英规或者欧规等规格的转换插座,优选为英规转换插座,且壳体2的大小与英式墙面电源插座的大小相适。
39.优选地,如图1所示,壳体上侧的插脚过孔和壳体下侧的引脚过孔一一相对,此设置方式,可使多个同极的转换插座之间可以上下安插,以在整体不增加长度和宽度的情况下,将多个转换插座进行组合使用,以安插更多的电子产品插头。
40.具体的,壳体2内侧对应插脚过孔20的位置安装有安全门3和复位弹簧 4,安全门3可在将插脚过孔20关闭和开启的位置之间运动,复位弹簧4用于对安全门3施以往关闭插脚
过孔20的位置运动的弹力。
41.可以理解的,安全门和复位弹簧的安装方式有多种实施方式,可参考以下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安全门3包括用于遮挡第一插槽102的第一挡部、用于遮挡第二插槽202的第二挡部和用于遮挡第三插槽302的第三挡部,第三挡部两侧伸出有突条31,第一支架11设有滑槽32,第三挡部通过突条31与滑槽32的配合可移动插装在第一支架11上,第三挡部还设有避让孔33,滑槽 32设有顶块34,当第三挡部插装在第一支架11上之后,所述顶块34伸入避让孔33中,所述复位弹簧4设于避让孔33中,复位弹簧4的一端与所述顶块 34弹性相抵,另一端与避让孔33的孔壁弹性相抵,第三挡部还设有倾斜面35,当外部插头的引脚插入时,插头的地线引脚(一般地线引脚比零线、火线引脚长)先与所述倾斜面35接触,在地线引脚继续插入的过程中,安全门3在地线引脚与倾斜面35的配合作用向下移动,复位弹簧4受力压缩,从而将第一插槽102、第二插槽202和第三插槽302显露出来,使外部插头的引脚可以顺利插入相对应的插槽中,当引脚退出插槽后,复位弹簧4解除压缩状态并将安全门3顶回原位,从而将第一插槽102、第二插槽202、第三插槽303以及插脚过孔遮住。
4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