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车辆多队列协同控制方法与流程

2021-10-09 02:4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协同 车辆 智能交通 控制 方法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辆多队列协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构建车辆多队列,车辆多队列由n辆车组成,其中车队的数目为m 1,编号为0,1,

,m,n
k
表示第k个车队车辆的数目,车队中车辆编号为0,1,

,n
k

1;步骤2:在车辆多队列系统中,每个车队有一辆领导车辆,位于车队的首位,第一个车队的领导车辆是整个车辆多队列的领导车辆;步骤3:车辆多队列系统中车辆通过车车通讯通信方式获得其他车辆的位置、速度、加速度信息,相邻车队间能够通信;步骤4:确定车辆多队列系统中车辆的纵向动力学模型,表示为:其中,x
i,k
、v
i,k
、a
i,k
和u
i,k
(t)分别表示第k个车队内第i辆车的位置、速度、加速度和控制输入;t
i,k
表示第k个车队内第i辆车的纵向动力系统的传动系数;t表示时间;步骤5:多车队系统中车队间采用恒定间距策略,队列间的期望间距用s
min
表示;车队内车辆采用恒定车头时距的间距策略,车队内相邻两车停车时的最小安全间距用s
min
表示;根据步骤1、步骤2和步骤3获得领导车辆状态信息,计算出第k个车队内第i辆跟随车辆距离本车队领导车辆的期望间距d
i0,k
:d
i0,k
=i(l
k
s
min
h
k
v0)
ꢀꢀꢀꢀꢀꢀꢀꢀꢀꢀꢀꢀꢀꢀꢀꢀꢀꢀꢀꢀꢀꢀꢀꢀꢀꢀꢀꢀꢀꢀꢀꢀꢀꢀꢀꢀꢀꢀꢀꢀꢀꢀꢀꢀꢀꢀꢀꢀꢀ
(2)其中,l
k
表示第k个车队内车辆的长度,h
k
表示第k个车队内车辆间的恒定时间间距,v0表示多队列领导车辆的速度;步骤6:车辆多队列系统的领导车辆控制目标为:其中,x
0,k
、v
0,k
和a
0,k
分别表示第k个车队的领导车辆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x0和a0分别表示多队列领导车辆的位置和加速度,l
j
表示第j个车队内车辆的长度,h
j
表示第j个车队内车辆间的恒定时间间距;步骤7:车辆多队列系统中车队内车辆的控制目标为:步骤8:车辆多队列系统中车队内车辆的协同控制方法为:
其中,a
ij
表示第k个车队内车辆邻接矩阵a
k
的元素;α>0、β>0、γ>0、α1>0、α2>0和α3>0均为控制增益;v
i,k
表示第k个车队内第i辆车的期望速度,表示第k个车队内车辆i和车辆j之间相邻两辆车间的平均间距,τ(t)表示队列内车辆的通信时延,x
j,k
和v
j,k
分别表示第k个车队内第j辆车的位置和速度,d
ij,k
表示第k个车队内车辆i与车辆j之间的期望间距,d
ij,k
=d
i0,k

d
j0,k
;所述第k个车队内第i辆车的期望速度v
i,k
(

x
ij
(t))表示为:其中,d
min
和d
max
是给定的两个距离;v
max
表示车辆队列的最大速度;当

x
ij
(t)小于d
min
时,车辆的期望速度为零;当

x
ij
(t)大于d
max
时,车队车辆按照允许最大速度行驶;步骤9:构建车辆多队列系统的第k辆领导车辆的协同控制方法,如下所示:其中,u
0,k
(t)表示第k个车队领导车辆的控制输入,x
j,k
‑1表示第k

1个车队的第j辆车的位置,γ1、γ2、γ3、γ4均表示控制增益;τ
j
表示多队列中第k

1个车队内第j辆车与第k辆领导车的通信延迟;v0(t

τ
j

j
表示对时延τ
j
造成的位置误差而进行的补偿;p
j,k
‑1表示多队列中第k

1个车队内第j辆车与第k辆领导车的邻接矩阵d
k
的元素;v
0,k
(

x
0k
)表示第k个车队领导车辆的期望速度函数,步骤10:对步骤9提出的协同控制方法,进行稳定性推导证明,得到系统渐进稳定约束条件和时延上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多队列协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h
k
的取值范围为(0,2],s
min
的取值范围为(0,20],h
j
的取值范围为(0,2],d
min
的取值范围是[10,20],d
max
的取值范围是[40,10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多队列协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得到系统渐
进稳定约束条件和时延上界的具体方法为:步骤10

1:定义第k辆领导车辆的位置误差速度误差加速度误差如下:根据公式(1)、公式(3)和公式(7),则第i辆领导车辆状态误差的闭环动力学模型表示为:其中,表示第k

1个车队的第j辆车与车队领导车辆的间距误差;

x
*
=h
k
v0 s
min
,定义第i个车队与第k个车队的通信时延为τ
ik
(t),且定义τ
q
(t),q=1,2,...,m(m=m(m

1)),τ
q
(t)∈{τ
ik
(t),i=1,

,m;k=1,

,m},时延τ
q
(t)有界,即0≤τ
q
(t)≤τ
*
,τ
*
为时延的上界,并且为时延的上界,并且且d
q
≤1;不考虑车辆自身通信时延;定义和将系统式(9)表示为:其中:其中:
其中:q=diag(q1,q2,...,q
k
,...,q
m
),),步骤10

2:根据牛顿

莱布尼茨公式对公式(10)进行推导,转化为:其中:其中:其中:步骤10

3:根据lyapunov

krasovskii定理,构造lyapunov函数如下:其中,p和s
q
是正定实对称矩阵,即p=p
t
>0和对公式(17)中lyapunov函数两边进行求导:将式(14)代入式(18)中,则:
领导车辆节点0在整个多队列系统上是全局可达,式(14)中矩阵是hurwitz稳定;根据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定义y为正定实对称矩阵,y=y
t
>0;步骤10

4:利用结论:对于任意向量a,b∈r
n
,并且任意正定矩阵f∈r
n
×
n
,有矩阵不等式2a
t
b≤a
t
fa b
t
f
‑1b成立;定义f=p
‑1,公式(19)可表示为:定义增广状态误差向量式(20)表示为:其中,λ=diag(λ1,λ2,


m 1
),具体表示如下:步骤10

5:当对角矩阵λ负定,即:不等式(23)中各个不等式都小于0,则当根据lyapunov

krasovskii稳定性定理,时滞闭环系统(10)一致渐近稳定,即同时得到时延上界。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多队列协同控制方法,该方法基于三阶车辆纵向动力学模型,车队间采用恒定间距策略,车队内采用恒定车头时距的间距策略,建立队列领导车辆的控制模型和车队内车辆的协同控制模型;运用稳定性理论对车辆多队列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得到多队列系统的稳定性条件。本发明可实现多队列系统队列间的协同控制,同时保证队列内车辆的协同驾驶,对复杂队列系统具有更好的适应性,提高了队列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忠 徐兆新 蔺皓萌 许智赫 吴晓宝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北工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1.07.01
技术公布日:2021/10/8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