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车辆多队列协同控制方法与流程

2021-10-09 02:46: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协同 车辆 智能交通 控制 方法


1.本发明属于智能交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协同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主要是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计算机、数据通信、信息、传感器、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等技术,使道路、汽车与用户三者的资源合理利用,建立起安全、高效、清洁以及节能的综合运输系统。5g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its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3.车辆队列控制是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热点之一,对解决实际交通问题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车辆队列的稳定性控制需要考虑车辆队列的内聚性能和稳定裕度,内聚性能是描述车队在随机扰动下的鲁棒性,稳定裕度是描述车队在初始扰动下的衰减速度。由于车队的稳定裕度会随着车队中车辆数目的增加而降低,随着车辆间的无线通信距离增大而降低,因此车队中车辆数目不易过多,可以将一组多辆车协同行驶的车队分成多个车队。车辆多队列的协同控制,不仅能保证车辆队列的稳定性,而且还能保障车辆间的通信质量。同时,车辆多队列行驶可以有效缩短车辆间的安全间距,提高交通效率,保证交通安全,并且车辆队列按照流线型行驶,能够减小车辆受到的空气阻力,降低油耗和尾气污染。因此,研究车辆多队列协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多队列协同控制方法,该方法基于三阶车辆纵向动力学模型,车队间采用恒定间距策略,车队内采用恒定车头时距的间距策略,建立队列领导车辆的控制模型和车队内车辆的协同控制模型;运用稳定性理论对车辆多队列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得到多队列系统的稳定性条件。本发明可实现多队列系统队列间的协同控制,同时保证队列内车辆的协同驾驶,对复杂队列系统具有更好的适应性,提高了队列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5.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如下步骤:
6.步骤1:构建车辆多队列,车辆多队列由n辆车组成,其中车队的数目为m 1,编号为0,1,

,m,n
k
表示第k个车队车辆的数目,车队中车辆编号为0,1,

,n
k

1;
7.步骤2:在车辆多队列系统中,每个车队有一辆领导车辆,位于车队的首位,第一个车队的领导车辆是整个车辆多队列的领导车辆;
8.步骤3:车辆多队列系统中车辆通过车车通讯通信方式获得其他车辆的位置、速度、加速度信息,相邻车队间能够通信;
9.步骤4:确定车辆多队列系统中车辆的纵向动力学模型,表示为:
[0010][0011]
其中,x
i,k
、v
i,k
、a
i,k
和u
i,k
(t)分别表示第k个车队内第i辆车的位置、速度、加速度和控制输入;t
i,k
表示第k个车队内第i辆车的纵向动力系统的传动系数;t表示时间;
[0012]
步骤5:多车队系统中车队间采用恒定间距策略,队列间的期望间距用s
min
表示;车队内车辆采用恒定车头时距的间距策略,车队内相邻两车停车时的最小安全间距用s
min
表示;
[0013]
根据步骤1、步骤2和步骤3获得领导车辆状态信息,计算出第k个车队内第i辆跟随车辆距离本车队领导车辆的期望间距d
i0,k

[0014]
d
i0,k
=i(l
k
s
min
h
k
v0)
ꢀꢀꢀꢀꢀꢀꢀꢀꢀꢀꢀꢀꢀꢀꢀꢀꢀꢀꢀꢀꢀꢀꢀꢀꢀꢀꢀꢀꢀꢀꢀꢀꢀꢀꢀꢀꢀꢀꢀꢀꢀꢀꢀꢀꢀ
(2)
[0015]
其中,l
k
表示第k个车队内车辆的长度,h
k
表示第k个车队内车辆间的恒定时间间距,v0表示多队列领导车辆的速度;
[0016]
步骤6:车辆多队列系统的领导车辆控制目标为:
[0017][0018]
其中,x
0,k
、v
0,k
和a
0,k
分别表示第k个车队的领导车辆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x0和a0分别表示多队列领导车辆的位置和加速度,l
j
表示第j个车队内车辆的长度,h
j
表示第j个车队内车辆间的恒定时间间距;
[0019]
步骤7:车辆多队列系统中车队内车辆的控制目标为:
[0020][0021]
步骤8:车辆多队列系统中车队内车辆的协同控制方法为:
[0022][0023]
其中,a
ij
表示第k个车队内车辆邻接矩阵a
k
的元素;α>0、β>0、γ>0、α1>0、α2>0和α3>0均为控制增益;v
i,k
表示第k个车队内第i辆车的期望速度,表示第k个车队内车辆i和车辆j之间相邻两辆车间的平均间距,τ(t)表示队列内车辆的通信时延,x
j,k
和v
j,k
分别表示第k个车队内第j辆车的位置和速度,d
ij,k
表示第k个车队内车辆i与车辆j之间的期望间距,d
ij,k
=d
i0,k

d
j0,k

[0024]
所述第k个车队内第i辆车的期望速度v
i,k
(

x
ij
(t))表示为:
[0025][0026]
其中,d
min
和d
max
是给定的两个距离;v
max
表示车辆队列的最大速度;当

x
ij
(t)小于d
min
时,车辆的期望速度为零;当

x
ij
(t)大于d
max
时,车队车辆按照允许最大速度行驶;
[0027]
步骤9:构建车辆多队列系统的第k辆领导车辆的协同控制方法,如下所示:
[0028][0029]
其中,u
0,k
(t)表示第k个车队领导车辆的控制输入,x
j,k
‑1表示第k

1个车队的第j辆车的位置,γ1、γ2、γ3、γ4均表示控制增益;τ
j
表示多队列中第k

1个车队内第j辆车与第k辆领导车的通信延迟;v0(t

τ
j

j
表示对时延τ
j
造成的位置误差而进行的补偿;p
j,k
‑1表示多队列中第k

1个车队内第j辆车与第k辆领导车的邻接矩阵d
k
的元素;v
0,k
(

x
0k
)表示第k个车队领导车辆的期望速度函数,
[0030]
步骤10:对步骤9提出的协同控制方法,进行稳定性推导证明,得到系统渐进稳定约束条件和时延上界。
[0031]
进一步地,h
k
的取值范围为(0,2],s
min
的取值范围为(0,20],h
j
的取值范围为(0,2],d
min
的取值范围是[10,20],d
max
的取值范围是[40,100];
[0032]
进一步地,所述得到系统渐进稳定约束条件和时延上界的具体方法为:
[0033]
步骤10

1:定义第k辆领导车辆的位置误差速度误差加速度误差如下:
[0034][0035]
根据公式(1)、公式(3)和公式(7),则第i辆领导车辆状态误差的闭环动力学模型表示为:
[0036][0037]
其中,表示第k

1个车队的第j辆车与车队领导车辆的间距误差;

x
*
=h
k
v0 s
min
,定义第i个车队与第k个车队的通信时延为τ
ik
(t),且定义τ
q
(t),q=1,2,...,m(m=m(m

1)),τ
q
(t)∈{τ
ik
(t),i=1,

,m;k=1,

,m},时延τ
q
(t)有界,即0≤τ
q
(t)≤τ
*
,τ
*
为时延的上界,并且且d
q
≤1;不考虑车辆自身通信时延;
[0038]
定义和将系统式(9)表示为:
[0039][0040]
其中:
[0041][0042][0043][0044]
其中:q=diag(q1,q2,...,q
k
,...,q
m
),
[0045]
步骤10

2:根据牛顿

莱布尼茨公式对公式(10)进行推导,转化为:
[0046][0047]
其中:
[0048][0049][0050]
其中:
[0051]
步骤10

3:根据lyapunov

krasovskii定理,构造lyapunov函数如下:
[0052][0053]
其中,p和s
q
是正定实对称矩阵,即p=p
t
>0和q=1,

,m;
[0054]
对公式(17)中lyapunov函数两边进行求导:
[0055][0056]
将式(14)代入式(18)中,则:
[0057][0058]
领导车辆节点0在整个多队列系统上是全局可达,式(14)中矩阵是hurwitz稳定;根据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定义y为正定实对称矩阵,y=y
t
>0;
[0059]
步骤10

4:利用结论:对于任意向量a,b∈r
n
,并且任意正定矩阵f∈r
n
×
n
,有矩阵不等式2a
t
b≤a
t
fa b
t
f
‑1b成立;定义f=p
‑1,公式(19)可表示为:
[0060][0061]
定义增广状态误差向量式(20)表示为:
[0062][0063]
其中,λ=diag(λ1,λ2,


m 1
),具体表示如下:
[0064][0065]
步骤10

5:当对角矩阵λ负定,即:
[0066][0067]
不等式(23)中各个不等式都小于0,则
[0068]
当根据lyapunov

krasovskii稳定性定理,时滞闭环系统(10)一致渐近稳定,即同时得到时延上界。
[0069]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0070]
本发明建立了车辆多队列领导车辆的控制模型,设计了车队内车辆的协同控制方法,实现车辆多队列系统队内和队间车辆的协同控制,车辆按照期望间距和速度稳定行驶,在车辆队列的领导车辆运动状态变化时队列车辆能够快速及时响应,保证车辆多队列的稳定性。该方法对复杂队列系统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同时,车辆多队列协同控制方法能够实现多车队编队执行任务,对多车队协同执行任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附图说明
[0071]
图1为本发明方法车辆多队列间距策略图。
[0072]
图2为本发明方法车辆多队列中队内车辆通信拓扑示意图。
[0073]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初始化场景下多队列中领导车辆运动状态图,其中(a)领导车辆加速度,(b)领导车辆速度,(c)领导车辆间距。
[0074]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初始化场景下第三个车队车辆运动状态图,其中(a)车辆加速
度,(b)车辆速度,(c)车辆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0075]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0076]
一种车辆多队列协同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77]
步骤1:构建车辆多队列,车辆多队列由n辆车组成,其中车队的数目为m 1,编号为0,1,

,m,n
k
表示第k个车队车辆的数目,车队中车辆编号为0,1,

,n
k

1;
[0078]
步骤2:在车辆多队列系统中,每个车队有一辆领导车辆,位于车队的首位,第一个车队的领导车辆是整个车辆多队列的领导车辆;
[0079]
步骤3:如图2所示,车辆多队列系统中车辆通过车车通讯(vehicle to vehicle,v2v)获得其他车辆的位置、速度等状态信息,相邻车队间通信良好;
[0080]
步骤4:确定车辆多队列系统中车辆的纵向动力学模型,表示为:
[0081][0082]
式中:x
i,k
、v
i,k
、a
i,k
和u
i,k
(t)分别表示第k个车队内第i辆车的位置、速度、加速度和控制输入;t
i,k
表示第k个车队内第i辆车的纵向动力系统的传动系数;
[0083]
步骤5:如图1所示,多车队系统中车队间采用恒定间距策略,用s
min
表示;车队内车辆采用恒定车头时距的间距策略,车队内相邻两车停车时的最小安全间距用s
min
表示;根据步骤1、步骤2和步骤3获得领导车辆状态信息,计算出第k个车队内第i辆跟随车辆距离本车队领导车辆的期望间距d
i0,k

[0084]
d
i0,k
=i(l
k
s
min
h
k
v0)
ꢀꢀꢀꢀꢀꢀꢀꢀꢀꢀꢀꢀꢀꢀꢀꢀꢀꢀꢀꢀꢀꢀꢀꢀꢀꢀꢀꢀꢀꢀꢀꢀꢀꢀꢀꢀꢀꢀꢀꢀꢀꢀꢀꢀꢀꢀ
(2)
[0085]
式中:l
k
表示第k个车队内车辆的长度,h
k
表示第k个车队内车辆间的恒定时间间距,v0表示多队列领导车辆的速度;h
k
的取值范围为(0,2];
[0086]
步骤6:车辆多队列系统的领导车辆控制目标为:
[0087][0088]
式中:x
0,k
、v
0,k
和a
0,k
分别表示第k个车队的领导车辆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x0和a0分别表示多队列领导车辆的位置和加速度,l
j
表示第j个车队内车辆的长度,h
j
表示第j个车队内车辆间的恒定时间间距;h
j
的取值范围为(0,2];
[0089]
步骤7:车辆多队列系统中车队内车辆控制目标为:
[0090][0091]
步骤8:车辆多队列系统中车队内车辆的协同控制方法为:
[0092][0093]
式中:a
ij
表示第k个车队内车辆邻接矩阵a
k
的元素;α>0、β>0、γ>0、α1>0、α2>0和α3>0均为控制增益;v
i,k
表示第k个车队内第i辆车的期望速度,表示第k个车队内车辆i和车辆j之间相邻两辆车间的平均间距,τ(t)表示队列内车辆的通信时延,x
j,k
和v
j,k
分别表示第k个车队内第j辆车的位置和速度,d
ij,k
表示第k个车队内车辆i与车辆j之间的期望间距,d
ij,k
=d
i0,k

d
j0,k

[0094]
第k个车队内第i辆车的期望速度v
i,k
(

x
ij
(t))可取为(jin i g,orosz g.optimal control of connected vehicle systems with communication delay and driver reaction time.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2016,18(8):2056

2070):
[0095][0096]
其中,d
min
和d
max
是给定的两个距离,d
min
的取值范围是[10,20],d
max
的取值范围是[40,100];v
max
表示车辆队列的最大速度;当

x
ij
(t)小于d
min
时,为了保证车队安全,车辆的期望速度为零;当

x
ij
(t)大于d
max
时,为了提高交通通行量,车队车辆可以按照允许最大速度行驶;v
max
表示车辆队列的最大速度;取d
min
=15m,d
max
=42.32m,v
max
=30m/s是车辆队列的最大速度;
[0097]
步骤9:根据以上步骤,构建车辆多队列系统的第k辆领导车辆协同控制方法,如下所示:
[0098][0099]
式中:u
0,k
(t)表示第k个车队领导车辆的控制输入,x
j,k
‑1表示第k

1个车队的第j辆车的位置,γ1,γ2,γ3,γ4表示控制增益;τ
j
表示多队列中第k

1个车队内第j辆车的通信延迟;v0(t

τ
j

j
表示对时延τ
j
造成的位置误差而进行的补偿;p
j,k
‑1表示多队列中第k

1个车队内第j辆车与第k辆领导车的邻接矩阵d
k
的元素;v
0,k
(

x
0k
)表示第k个
车队领导车辆的期望速度函数,
[0100]
进一步,根据公式(1)、公式(3)和公式(7),第i辆领导车辆状态误差的闭环动力学模型可以表示为:
[0101][0102]
式中:表示第k

1个车队的第j辆车与车队领导车辆的间距误差;
[0103]

x
*
=h
k
v0 s
min

[0104]
为更紧凑的描述不同通信链路中有关时间延迟情况下的队列动力学,定义第i个车队与第k个车队的通信时延为τ
ik
(t),且定义τ
q
(t),q=1,2,...,m(m=m(m

1)),τ
q
(t)∈{τ
ik
(t),i=1,

,m;k=1,

,m}。定义,m}。定义和可以将系统式(9)表示为:
[0105][0106]
式中:
[0107][0108][0109][0110]
式中:q=diag(q1,q2,...,q
k
,...,q
m
),
i=1,

,m;k=1,

,m,b
q
∈r
m
×
m
,q=1,...,m;
[0111]
进一步,根据牛顿

莱布尼茨公式对公式(10)进行推导,可以转化为:
[0112][0113]
式中:
[0114][0115][0116]
式中:
[0117]
进一步,根据lyapunov

krasovskii定理,构造lyapunov函数如下:
[0118][0119]
式中:p和s
q
是正定实对称矩阵,即p=p
t
>0和q=1,

,m。
[0120]
对公式(17)中lyapunov函数两边进行求导:
[0121][0122]
将式(14)代入式(18)中,则:
[0123][0124]
领导车辆节点0在整个多队列系统上是全局可达,式(14)中矩阵是hurwitz稳定;根据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定义y=y
t
>0和p=p
t
>0;
[0125]
进一步,根据矩阵不等式2a
t
b≤a
t
fa b
t
f
‑1b,其中f∈r
n
×
n
是正定矩阵,定义
f=p
‑1,公式(19)可以表示为:
[0126][0127]
定义增广状态误差向量式(20)可以表示为:
[0128][0129]
式中:λ=diag(λ1,λ2,


m 1
),具体表示如下:
[0130][0131]
进一步,当对角矩阵λ负定,即:
[0132][0133]
不等式(23)中各个不等式都小于0,则
[0134]
当根据lyapunov

krasovskii稳定性定理,时滞闭环系统(10)一致渐近稳定,即同时得到时延上界。
[0135]
具体实施例:
[0136]
根据上述推导证明,车辆多队列系统满足一致渐进稳定性。利用plexe仿真软件进行交通场景仿真。实验仿真设置:车辆多队列共由12辆组成,车辆编号为0~11。其中0~3号为第一个车队,第一辆车为领导车辆(编号为0),也是整个车辆多队列的领导车辆;4~7号为第二个车队,第五辆车为领导车辆(编号为4);8~11号为第三个车队,第九辆车为领导车辆(编号为8)。车辆多队列控制参数及交通相关参数设置为表1所示。
[0137]
表1车辆多队列控制参数及交通相关参数表
[0138][0139]
图3(a)和图3(b)分别是初始化场景下领导车辆的加速度和速度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领导车辆速度先增大后减小,然后逐渐达到期望速度25m/s。其中第一辆领导车是整个多队列系统的领导车,在车队中一直保持25m/s的速度行驶,其他领导车辆的加速度不超过2.5m/s2,速度变化曲线光滑,保证了乘客的乘坐的舒适性。图3(c)是初始化场景下领导车辆的车辆间距图,第一辆领导车前面没有车辆,因此没有车辆间距。随着时间推移,第二辆领导车和第三辆领导车在30s内逐渐达到期望间距。整个过程中,车辆间保持安全间距,避免车辆追尾,保证车队安全行驶。
[0140]
为评估多队列车队中队内车辆的稳定性,以多队列中第三个车队中车辆为例,对多队列的队内稳定性进行分析,8号车是第三个车队的领导车辆。图4(a)是第三个车队所有车辆加速度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整个车队车辆的加速度变化幅度不大于3m/s2,8号车和9号车最先达到平衡状态,11号车加速度变化曲线波动较大,最晚达到平衡状态。这表明跟随车辆距离领导车辆越远,达到平衡状态的速度越慢。图4(b)是第三个车队所有车辆速度图。在初始化场景中,车队车辆以随机大小的速度开始运动,车辆速度变化趋势相同,先增大后逐渐减小到期望速度25m/s。11号车最晚达到期望速度,说明车辆间的通信存在时延,距离领导车辆越远,达到期望速度用时越长。图4(c)是第三个车队所有车辆间距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车队内车辆间距变化曲线波动较大,在40s内逐渐达到期望间距。在整个过程中,车辆间距始终大于安全间距。这表明车辆队内稳定,验证了控制算法的有效性。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