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气雾生成装置及红外发射器的制作方法

2021-07-16 20:02: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发射器 烟具 加热 装置 生成


1.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加热不燃烧烟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雾生成装置及红外发射器。


背景技术:

2.烟制品(例如,香烟、雪茄等)在使用过程中燃烧烟草以产生烟草烟雾。人们试图通过制造在不燃烧的情况下释放化合物的产品来替代这些燃烧烟草的制品。
3.此类产品的示例为加热装置,其通过加热而不是燃烧材料来释放化合物。例如,该材料可为烟草或其他非烟草产品,这些非烟草产品可包含或可不包含尼古丁。作为另一示例,存在有通过红外辐射的方式对烟草产品进行加热使其释放化合物生成气溶胶的红外加热装置。作为现有技术201821350103.0号专利提出了一种在石英管外表面依次形成纳米远红外涂层和导电涂层的加热装置结构,导电涂层与供电的电源连接之后,使纳米远红外涂层在电力供应自身发热,并在发热的同时形成电子跃迁产生远红外,辐射至石英管内的烟草产品上对烟草产品进行加热。以上已知装置在使用中,红外发射涂层完整的包围所需加热的烟草产品的区域,使得烟草产品的挥发性物质过快的释放。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加热装置过快地使烟草产品的挥发性物质释放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可逐步地进行加热的气雾生成装置。
5.基于以上,本发明的一种气雾生成装置,用于加热可抽吸材料生成供吸食的气溶胶;包括:
6.腔室,用于接收可抽吸材料;
7.红外发射器,被配置为向所述腔室辐射红外线进而加热可抽吸材料;
8.所述红外发射器包括沿所述腔室的周向方向依次布置的至少一个第一红外发射区域和至少一个第二红外发射区域;所述第一红外发射区域和第二红外发射区域被构造成可独立地启动,以便独立地向所述腔室辐射红外线以加热可抽吸材料的不同部分。
9.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以上至少一个第一红外发射区域和至少一个第二红外发射区域,可以依序地进行控制,具体可以是交替启动或者同时启动运行,进而能各自独立地辐射红外线加热可抽吸材料的不同部分。并且在实施中,不同的红外发射区域例如第一红外发射区域和第二红外发射区域可以是分别由两个沿周向方向结合在基体上的涂层或薄膜各自形成,或者是由形成在基体上的一个涂层或薄膜沿周向方向的两个部分形成。
10.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红外发射区域和第二红外发射区域是相互分离的。
11.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红外发射器包括:
12.基体,沿所述腔室的轴向延伸;
13.沿所述腔室的周向依次结合于所述基体表面的第一红外发射层和第二红外发射
层;
14.所述第一红外发射层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一红外发射区域,所述第二红外发射涂层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二红外发射区域。
15.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基体包括靠近所述腔室的第一表面、以及背离所述腔室的第二表面;
16.所述第一红外发射层和第二红外发射层均位于所述基体的第一表面或第二表面。
17.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红外发射层是形成于所述基体上的涂层或是结合在所述基体上的薄膜;
18.和/或,所述第二红外发射层是形成于所述基体上的涂层或是结合在所述基体上的薄膜。
19.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基体被构造成沿所述腔室的轴向延伸并围绕所述腔室的管状;
20.所述第一红外发射层是卷绕在所述基体的外表面的薄膜;和/或,所述第二红外发射层是卷绕在所述基体的外表面的薄膜。
21.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红外发射层和第二红外发射层未完全覆盖所述基体的表面,并在所述基体的表面形成有沿所述腔室周向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红外发射层和第二红外发射层之间的空白区域。
22.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红外发射器还包括用于为所述第一红外发射层和第二红外发射层供电的导电元件。
23.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导电元件是形成于所述基体上的导电涂层。
24.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导电涂层至少部分与第一红外发射层和第二红外发射层重叠,进而形成与所述第一红外发射层和第二红外发射层导电连接。
25.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导电元件被构造成沿所述腔室的轴向方向延伸。
26.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导电元件包括沿所述腔室的周向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导电元件、第二导电元件和第三导电元件;
27.所述第一红外发射层耦接于所述第一导电元件和第二导电元件之间,以在所述第一导电元件和第二导电元件通电情况下向所述腔室辐射红外线;
28.所述第二红外发射层耦接于所述第二导电元件和第三导电元件之间,以在所述第二导电元件和第三导电元件通电情况下向所述腔室辐射红外线。
29.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导电元件被构造成沿所述腔室的周向方向延伸。
30.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导电元件包括沿所述腔室的轴向方向相对的第一导电元件和第二导电元件、以及第三导电元件和第四导电元件;
31.所述第一红外发射层沿所述腔室轴向方向耦接于第一导电元件和第二导电元件之间,以在所述第一导电元件和第二导电元件通电情况下向所述腔室辐射红外线;
32.所述第二红外发射层沿所述腔室轴向方向耦接于第三导电元件和第四导电元件之间,以在所述第三导电元件和第四导电元件通电情况下向所述腔室辐射红外线。
33.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基体包括沿所述腔室的轴向方向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导电元件被构造成沿所述腔室的周向方向延伸;
34.所述导电元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端的第一导电元件,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端的
第二导电元件和第三导电元件;
35.所述第一导电元件包括沿所述腔室的轴向方向与所述第二导电元件相对的第一部分、以及与所述第三导电元件相对的第二部分;
36.所述第一红外发射层沿所述腔室的轴向方向耦接于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导电元件之间,以在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导电元件通电情况下向所述腔室辐射红外线;
37.所述第二红外发射层沿所述腔室的轴向方向耦接于所述第二部分和第三导电元件之间,以在所述第二部分和第三导电元件通电情况下向所述腔室辐射红外线。
38.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红外发射器包括:
39.基体,沿所述腔室的轴向延伸;
40.结合于所述基体表面的红外发射薄膜;该红外发射薄膜上形成有沿腔室的轴向延伸的第一导电涂层、第二导电涂层和第三导电涂层;
41.所述第一导电涂层、第二导电涂层和第三导电涂层沿所述腔室的周向依次布置,进而将所述红外发射薄膜分隔形成位于所述第一导电涂层和第二导电涂层之间的所述第一红外发射区域、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导电涂层和第三导电涂层之间的所述第二红外发射区域。
42.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红外发射器至少包括:
43.围绕所述腔室布置的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
44.所述第一基体上设置有第一红外发射层,所述第二基体上设置有第二红外发射层;所述第一红外发射层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一红外发射区域,所述第二红外发射层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二红外发射区域。
45.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基体和/或所述第二基体被构造成沿背离所述腔室的方向弯曲的弧形;
46.和/或,所述第一基体和/或所述第二基体被构造成片状。
47.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发射区域和第二发射区域的数量均为两个;
48.两个所述第一发射区域沿所述腔室的径向方向相对设置;以及,
49.两个所述第二发射区域沿所述腔室的径向方向相对设置。
50.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红外发射区域和第二红外发射区域被配置为交替启动。
51.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红外发射区域和第二红外发射区域耦合的桥电路;
52.所述桥电路包括晶体管,该晶体管被配置为交替地进行导通或断开进而形成交替地提供给第一发射区域的第一电流和提供给第二发射区域的第二电流,进而使所述第一红外发射区域和第二红外发射区域交替启动。
53.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红外发射区域和所述第二红外发射区域具有不同的红外发射谱。
54.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红外发射区域的红外发射谱具有与所述第二红外发射区域的红外发射谱不同的峰值波长。
55.本发明进一步还提出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红外发射器,包括:
56.沿周向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红外发射区域和第二红外发射区域;所述第一红外发
射区域和第二红外发射区域被构造成可独立地启动,进而独立地辐射红外线以加热可抽吸材料的不同部分。
57.以上气雾生成装置,可抽吸材料接收腔室内时其沿周向方向不同的区域分别与第一红外发射区域和第二红外发射区域对应,并在使用中可分别被第一红外发射区域和第二红外发射区域独立加热,因而可以在使用中可对可抽吸材料的从部分到整体进行逐步加热。
附图说明
58.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59.图1是一实施例提供的气雾生成装置的示意图;
60.图2是图1所示气雾生成装置的剖面图;
61.图3是图2中红外发射器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62.图4是图3中红外发射器又一个视角下的示意图;
63.图5是图2中红外发射器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64.图6是图2中红外发射器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65.图7是一个实施例提出的红外发射薄膜的示意图;
66.图8是图7的红外发射薄膜形成的红外发射器的示意图;
67.图9是又一个实施例提出的红外发射薄膜的示意图;
68.图10是又一个实施例提出的红外发射薄膜的示意图;
69.图11是一个实施例中提出的第一区域发射的红外线的发射谱;
70.图12是一个实施例中提出的第二区域发射的红外线的发射谱;
71.图13是又一个实施例提出的红外发射器的示意图;
72.图14是一个实施例提出的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73.图15是又一个实施例提出的红外发射器的示意图;
74.图16是又一个实施例提出的红外发射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75.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76.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出一种加热而非燃烧可抽吸材料例如烟支,进而使可抽吸材料的至少一种成分挥发或释放形成供吸食的气溶胶的气雾生成装置。
77.基于优选的实施中,气雾生成装置对可抽吸材料的加热的是通过辐射具有加热效果的远红外线的方式进行的;例如3μm~15μm的远红外线,使用中当红外线的波长与可抽吸材料的挥发性成分吸收波长匹配时,红外线的能量易于被可抽吸材料吸收,进而可抽吸材料被加热从而使至少一种挥发性成分挥发,生成供吸食的气溶胶。
78.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气雾生成装置的构造可以参见图1至图2所示,装置的外形整体大致被构造为扁筒形状,气雾生成装置的外部构件包括:
79.壳体10,其内部为中空的构造,进而形成可用于红外辐射等必要功能部件的装配空间;
80.位于壳体10沿长度方向上端部的上盖11;该上盖11一方面可以对壳体10的上端进行遮盖使气雾生成装置的外形完整美观;另一方面可以从壳体10的上端部拆卸,从而便于各功能部件在壳体10内的安装和拆卸更换。
81.进一步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上盖11具有开口12,可抽吸材料a可通过该开口12沿壳体10的长度方向至少部分地接收于壳体10内被加热,或者可以通过该开口12从壳体10内移除。
82.壳体10上还设有沿宽度方向一侧的开关按钮13,用户可通过手动致动该开关按钮13,从而控制气雾生成装置的工作启动或停止。
83.进一步图2,壳体10内设有:
84.供电的电芯14;
85.集成有电路的控制电路板15,用于控制气雾生成装置的工作;
86.为电芯14充电的充电接口16例如usb type-c接口、pin针式接口等,通过与外部电源或适配器连接之后,可以对电芯14进行充电。
87.进一步参见图2所示,为了实现对可抽吸材料a的加热,壳体10内设置有红外发射器20;该红外发射器20是电致的红外发射器,用于在电芯14提供电力时,向接收于壳体10内的可抽吸材料a辐射红外线,进而对可抽吸材料a进行加热。
88.在图2所示的优选实施中,气雾生成装置还包括沿径向方向设置于红外发射器20外的隔热件30。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隔热件30是包括具有内部真空区域的真空隔热管等。
89.进一步在图2中,气雾生成装置还包括均是呈中空的环形形状的上支撑件40和下支撑件50;分别对红外发射器20和隔热件30的两端提供支撑,使红外发射器20和隔热件30在壳体10内稳定保持。
90.在更加优选实施中,红外发射器20具有沿周向方向设置的不同的红外发射区域,可独立地向可抽吸材料a发射红外线,进而加热可抽吸材料a不同的区域。红外发射器20具有沿周向方向设置的不同的红外发射区域,可以依序地进行控制,交替启动或者同时启动运行,各自独立地加热可抽吸材料a的不同部分。并且在实施中,不同的红外发射区域可以是由两个沿周向方向形成在基体上的涂层或薄膜各自形成,或者是由形成在基体上的一个涂层或薄膜被导电涂层所沿周向方向分隔形成。
91.具体在图3所示的优选实施中,红外发射器20包括:
92.管状基体21,该管状基体21作为刚性载体以及容纳可抽吸材料a的物件,在实施中可以采用由石英玻璃、陶瓷或云母等耐高温且透红外的材料制成;优选是透明的材质,比如采用红外线透过率在95%以上的耐高温材料;在使用中该管状基体21的管状中空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接收可抽吸材料a的腔室22;以及,
93.形成于管状基体21的外表面并沿周向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红外发射涂层23、以及第二红外发射涂层24;在使用中,第一红外发射涂层23、以及第二红外发射涂层24在通电情况下能够使其自身发热并辐射具有可用于加热可抽吸材料a的红外线,例如以上的3μm~15μm的远红外线。当红外线的波长与可抽吸材料a的挥发性成分吸收波长匹配时,红外线的能量易于被可抽吸材料a吸收。
94.通常实施中第一红外发射涂层23和第二红外发射涂层24可以是包括陶瓷系材质比如锆、或者fe-mn-cu系、钨系、或者过度金属及它们的氧化物材质制备的涂层。
95.在优选的实施中,第一红外发射涂层23和第二红外发射涂层24是优选由mg、al、ti、zr、mn、fe、co、ni、cu、cr、zn等至少一种金属元素的氧化物组成,这些金属氧化物在被加热到适当的温度时即能辐射具有加热效用的远红外线;涂层厚度优选可以控制30μm~50μm;形成于管状基体21表面的方式可以将以上金属元素的氧化物通过大气等离子喷涂的方式喷涂在管状基体21外表面后固化即得。
96.进一步根据图3所示的优选实施,管状基体21的外表面并非完全被第一红外发射涂层23和第二红外发射涂层24覆盖,并在外表面上具有位于第一红外发射涂层23和第二红外发射涂层24之间并沿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一空白区域211、靠近上端的第二空白区域212、以及靠近下端的第三空白区域213。
97.在使用中,第一空白区域211、第二空白区域212和第三空白区域213是用于使红外发射器20与壳体10内的固定和保持结构配合或者后续再于管状基体21表面再焊接引线等的空间,避免印刷红外发射涂层后导致在装配或拆卸等操作时对印刷的红外发射涂层造成磨损等。进一步,第一空白区域211用于分隔第一红外发射涂层23和第二红外发射涂层24。
98.进一步红外发射器20还包括通过印刷或者涂布等方式形成于管状基体21上的第一导电涂层25、以及第二导电涂层26;这些导电涂层其用作为红外发射器20供电的电极使用,后续通过与电芯14的正负极连接之后,接口为红外发射器20的各区域进行供电。具体,在图3所示中,第一导电涂层25、以及第二导电涂层26均是沿轴向方向延伸,并且沿周向方向第一导电涂层25和第二导电涂层26之间保持有一定的间距,并由该间距形成第一空白区域211。
99.同时在使用中,第一导电涂层25至少一部分是与第一红外发射涂层23部分重叠进而形成导电的,第二导电涂层26至少一部分是与第二红外发射涂层24部分重叠进而形成导电的。
100.参见图4所示的又一个视角的示意图,红外发射器20还包括沿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三导电涂层27,该第三导电涂层27是同时与第一红外发射涂层23和第二红外发射涂层24部分重叠进而导电连接的;则在使用中,第一导电涂层25和第三导电涂层27分别形成于第一红外发射涂层23沿周向的两侧端并导电的,进而可分别与电芯14的正负电极连接,进而为第一红外发射涂层23供电使其辐射红外线。相同地,第二导电涂层26和第三导电涂层27分别形成于第二红外发射涂层24沿周向的两侧端并导电的,进而可分别与电芯14的正负电极连接,进而为第二红外发射涂层24供电使其辐射红外线。
101.材质上,第一导电涂层25、第二导电涂层26和第三导电涂层27采用低电阻率的金属或合金,比如银、金、钯、铂、铜、镍、钼、钨、铌或上述金属合金材料。
102.进一步在图3和图4所示的优选实施,第一导电涂层25、第二导电涂层26和第三导电涂层27上分别设置有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导电的第一导电引脚251,第二导电引脚261、以及第三导电引脚271,进而通过这些导电的引脚分别将第一导电涂层25、第二导电涂层26和第三导电涂层27与电芯14的电极连接。
103.根据以上所示,第一红外发射涂层23和第二红外发射涂层24在使用中可以分别独立地进行供电,进而独立地或者同时辐射红外线,进而对可抽吸材料a的部分区域或者整体
进行加热。
104.在又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5所示的红外发射器20a包括:
105.管状基体21a,该管状基体21a的管状中空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接收可抽吸材料a的腔室22a;以及,
106.形成于管状基体21a的内表面并沿周向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红外发射涂层23a和第二红外发射涂层24a;
107.进一步为了便于对第一红外发射涂层23a和第二红外发射涂层24a进行独立地供电,则管状基体21a内表面上还具有沿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一导电涂层25a、以及第二导电涂层26a、以及第三导电涂层27a;进一步根据图5所示,第一导电涂层25a和第三导电涂层27a分别设置于第一红外发射涂层23a沿周向方向的两侧端进而为第一红外发射涂层23a供电,第二导电涂层26a和第三导电涂层27a分别设置于第二红外发射涂层24a沿周向方向的两侧端进而为第二红外发射涂层24a供电。当然第一导电涂层25a和第二导电涂层26a之间间隔有一定的间距。
108.在又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红外发射器20b的构造可以参见图8所示,管状基体21b的外表面上至少包括有沿周向方向依次间隔布置的第一红外发射涂层23b、第二红外发射涂层24b、第三红外发射涂层25b、以及第四红外发射涂层26b;以及位于它们之间的第一间隙27b、第二间隙28b、第三间隙29b。
109.同时为了对它们独立地进行操作,红外发射器20b还包括分别形成于管状基体21b的两端并与它们部分重合进而导电的导电涂层;具体包括位于第一红外发射涂层23b两端的第一导电涂层231b、第二导电涂层232b;位于第二红外发射涂层24b两端的第三导电涂层241b、第四导电涂层242b;位于第三红外发射涂层25b两端的第五导电涂层251b、第六导电涂层252b;位于第四红外发射涂层26b两端的第七导电涂层261b、第八导电涂层262b。这些导电涂层可以分别与电芯14的正负极连接,从而在实施中独立地向红外发射涂层进行供电,进而对可抽吸材料a的部分进行加热。
110.或者根据以上图6所示,在其他的变体实施中,可以将第一导电涂层231b、第三导电涂层241b、第五导电涂层251b以及第七导电涂层261b是无缝接合进而形成连续导电的整体,进而可以整体组成位于管状基体21b上端外表面的环形形状,并与所有的红外发射涂层均是部分重叠导电的;而对应第二导电涂层232b、第四导电涂层242b、第六导电涂层252b以及第八导电涂层262b仍然是独立的分离,则在使用中则可以分别连接至电芯14的正负极,从而独立地为红外发射涂层进行供电。
111.进一步在又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红,红外发射器20c是由薄膜材料构造的,具体参见图7所示,该红外发射薄膜23c是电致的红外发射的薄膜;其材质可以采用具有红外发射功能的氧化锌薄膜、掺杂稀土元素的氧化铟锡薄膜、石墨烯薄膜等等,厚度通常约30~500nm。
112.为了便于为红外发射薄膜23c进行供电,在红外发射薄膜23c上形成有作为电极使用的导电涂层241c/242c/243c,材质可以是采用低电阻率的金属或合金,比如银、金、钯、铂、铜、镍、钼、钨、铌或上述金属合金材料。同时,为了便于后续导电涂层241c/242c/243c作为电极使用并与电芯14的正负极的电连接,进一步导电涂层241c/242c/243c上还通过焊接等方式形成有细长的导电引脚251c/252c/253c。
113.进一步在使用中将以上图7所示的红外发射薄膜23c,卷绕于管状基体21c上如图8所示,用于对红外发射薄膜23c提供固定和支撑。在使用中可以独立地分别将第一导电引脚251c和第二导电引脚252c与电芯14的正负极导电连接,或者将第二导电引脚252c和第三导电引脚253c与电芯14的正负极导电连接,则可以独立地对第一区域s1或第二区域s2进行供电;在使用中可以独立地或者同时辐射红外线,进而对接收于管状基体21c内部腔室22c的可抽吸材料a的部分区域或者整体进行加热。
114.或者在又一个变体实施中,可以采用至少两个如图9所示的红外发射薄膜23d,其各自两端均有导电涂层24d和导电引脚25d的,沿周向方向依次贴附或卷绕于管状基体21的外表面,而在独立的供电中分别通过红外发射薄膜23d各自的导电引脚25d与电芯14的正负极连接,即可独立供电而无需有共用的引脚。
115.或者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以上红外发射薄膜23c/23d的导电涂层还可以采用如图6中所示的沿周向印刷的方式进行形成和布置。
116.红外发射薄膜除了采用以上单一的可发射红外的薄膜材料制备,或者在又一个优选的实施中,参见图10所示包括多层的结构制备,包括:
117.柔性衬底基材231d、以及形成于柔性衬底基材231d上的红外发射层232d;
118.沿宽度方向形成于红外发射层232d两侧端和中央位置的第一导电涂层241d、第二导电涂层242d、第三导电涂层243d;并进一步焊接等方式形成有第一导电引脚251d、第二导电引脚252d、第三导电引脚253d;进而将红外发射层232d分隔成位于第一导电引脚251d和第二导电引脚252d之间的第一区域s1、以及位于第二导电引脚252d和第三导电引脚253d之间的第二区域s2。
119.在该图10所示的优选实施例中,红外发射薄膜23d可以具有更多样的材质选择和制备品质,具体柔性衬底基材231d,作为后续负载红外发射材质的衬底,并能利于后续于管状基体21外表面进行卷绕的柔性材料制备;所选的材料可以是柔性玻璃、pi膜、柔性的陶瓷纸等等;
120.红外发射层232d可通过印刷或沉积等工艺形成在柔性衬底基材231d表面,具体该红外发射层232d在实施中可以采用喷涂、或者刮刀刮涂、旋涂、辊涂、物理或化学的气相沉积等方式,将可发射红外线的材料在柔性衬底基材231d表面沉积固化即可获得;在实施中,红外发射层232d的材质可以包括mg、al、ti、zr、mn、fe、co、ni、cu、cr、zn等至少一种金属元素的氧化物组成,这些金属氧化物在被加热到适当的温度时即能辐射具有加热效用的远红外线,厚度优选可以控制30μm~50μm。
121.进一步在优选的实施中,第一区域s1具有与第二区域s2不相同的红外发射的波长和效率。具体可抽吸材料a中含有不同的有机成分,而这些不同的有机成分各自具有不同最适的红外吸收波长;比如可抽吸材料a中尼古丁的最适红外吸收波长与形成气雾的湿润剂甘油和蔬菜甘油是不同的。因而在实施中,优选将第一区域s1与第二区域s2分别发出针对以上不同的成分的发射谱,当然各自发射谱的峰值波长范围是不同的,从而平衡各种有机成分的加热效率。比如图11和图12分别示出了由两种不同的材料制备的第一区域s1与第二区域s2分别在供电后自身温度升高到一定温度时辐射的红外发射谱图;从图11和图12中可以看出第一区域s1与第二区域s2各自发射谱具有不同的wlp(峰值波长,辐射功率最大处所对应的波长),分别可以适于可抽吸材料a中不同的有机成分的最适吸收波长范围。
122.在又一个变化实施中,为了同时对具有多个红外发射区域的部分或几个进行同时操作,可以简单地将所需要操作的红外发射区域对应的引脚连接至电芯14的正负极。而进一步当所需操作的红外发射区域的数量较多时,比如图6所示的具有4个红外发射区域的红外发射器20b,为了减少均独立连接的操作;优选的实施中,还提出一种红外发射器20e,参见图13所示,通过将形成于管状基体21e外表面的红外发射涂层23e,并印刷有沿轴向方向延伸的第一导电涂层241e、第二导电涂层242e、第三导电涂层243e、第四导电涂层244e;进而将红外发射涂层23e分隔成了图13中所示的第一发射区域s1、第二发射区域s2、第三发射区域s3、第四发射区域s4。
123.对应在操作控制中可以采用图14所示的方式,将第一导电涂层241e、第二导电涂层242e、第三导电涂层243e、第四导电涂层244e通过导电引脚接入4个n-mos管组成的电桥或全桥电路。当然,在实施中还添加有一个限流的保护电阻r。具体根据图14所示的电桥结构,第一导电涂层241e一个连接端是与电芯14的正极vin 连接的,作为电压输入端,第三导电涂层243e的一个连接端是接地的;在控制过程中,通过mcu控制器等控制q1和q4同时导通、q2和q3断开时,形成图14中箭头r1所示方向的电流,则此时由第一导电涂层241e和第二导电涂层242e供电的第一发射区域s1、以及由第三导电涂层243e和第四导电涂层244e供电的第三发射区域s3是工作的;当电桥的通断状态变为q2和q3同时导通、q1和q4断开时,则形成沿箭头r2所示方向的电流,则此时由第一导电涂层241e和第四导电涂层244e供电的第四发射区域s4、以及由第二导电涂层242e和第三导电涂层243e供电的第三发射区域s3是工作的。进而通过以上构建电桥的方式来进行各区域的操作,以实现对可抽吸材料a不同区域的辐射,实现部分的加热。当然,基于以上实施,为了保证能构建电桥,则以上导电涂层241e/242e/243e/244e上可能需要焊接多个导电的引脚,从而保证能接入图14所示的电桥。
124.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变化实施中,不同的红外发射区域可以是分别形成在分离的基体上的;具体在一个实施中可以参见图15所示,红外发射器20f可以包括有:
125.围绕腔室22f设置的至少两个离散的基体21f,例如图15中优选示出的数量为4个;
126.每个离散的基体21f上均形成有红外发射涂层或者是卷绕的红外发射薄膜23f;同时均可以通过以上所描述的独立控制的方式进行独立的启动,进而分别对接收于腔室22f内的可抽吸材料a的不同区域进行加热。
127.同时,可以根据图15所示的实施中,基体21f呈沿腔室22f的径向向外弯曲的弧形形状。
128.而或者在可选的变化实施中如图16所示,红外发射器20g可以包括有:
129.围绕腔室22g设置的至少两个离散的片状基体21g,每个离散的片状基体21g上均形成有红外发射涂层23g,进而对接收于腔室22g的可抽吸材料a的不同区域进行加热。
130.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