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冷凝器、空调系统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1-09-04 11:04: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车辆 冷凝器 空调系统 公开


1.本公开涉及车辆的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冷凝器、空调系统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2.在夏季,当环境温度较高时,冷凝器中的制冷剂向外界散发的热量受到环境温度的限制,制冷剂的放热量较低,导致冷凝器出口流出的制冷剂的过冷度较低,从而影响制冷剂在蒸发器处的吸热量,进而影响空调系统在高温环境下的制冷效果和制冷效率。因此,如何提高空调系统在高温环境下的制冷效果和制冷效率是空调系统技术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冷凝器、空调系统以及车辆,以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冷凝器,包括:
5.冷凝器芯体,所述冷凝器芯体上形成有第一制冷剂出口;
6.换热管,所述换热管上形成有制冷剂入口和第二制冷剂出口,所述第一制冷剂出口与所述制冷剂入口连接;
7.冷凝水收集盒,所述冷凝水收集盒上形成有第一冷凝水入口,所述第一冷凝水入口用于供蒸发器表面形成的冷凝水流入所述冷凝水收集盒内,至少部分所述换热管设置在所述冷凝水收集盒内,以使所述换热管内的制冷剂与所述冷凝水收集盒内的冷凝水进行热量交换。
8.可选地,所述冷凝水收集盒上形成有第一冷凝水出口,所述第一冷凝水出口位于所述冷凝水收集盒的底壁的上方,所述第一冷凝水出口与所述冷凝水收集盒的底壁之间具有间隙。
9.可选地,位于所述冷凝水收集盒内的所述换热管与的顶部所述冷凝水收集盒的底壁之间的距离d1小于所述第一冷凝水出口的底部与所述冷凝水收集盒的底壁之间距离d2。
10.可选地,所述第一冷凝水入口位于所述冷凝水收集盒的底壁的上方,所述第一冷凝水入口与所述冷凝水收集盒的底壁之间的距离d3大于所述第一冷凝水出口与所述冷凝水收集盒的底壁之间距离d2。
11.可选地,位于所述冷凝水收集盒内的所述换热管的外表面与所述冷凝水收集盒的内表面之间具有间隙。
12.可选地,所述冷凝器芯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以及多个扁管,每个所述扁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通,每个所述扁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所述扁管内的制冷剂从所述扁管的第一端朝向所述扁管的第二端流动,所述第一制冷剂出口形成在所述第二集流管上,所述冷凝水收集盒连接于所述第二集流管;或者,
13.所述冷凝器芯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集流管和多个扁管,所述换热管为第二集流
管,每个所述扁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通,每个所述扁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所述扁管内的制冷剂从所述扁管的第一端朝向所述扁管的第二端流动,所述第一制冷剂出口为所述扁管的第二端,所述冷凝水收集盒连接于所述第二集流管并罩设在所述第二集流管外。
14.根据本公开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包括蒸发器、集水盒和如上所述的冷凝器,所述集水盒用于收集从所述蒸发器上滴落的冷凝水,所述集水盒上形成有第二冷凝水出口,所述第二冷凝水出口与所述冷凝器的所述第一冷凝水入口连通。
15.可选地,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水泵,所述第二冷凝水出口通过所述水泵与所述冷凝器的所述第一冷凝水入口连通。
16.可选地,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液位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液位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集水盒内,并用于检测所述集水盒内的冷凝水的液位高度,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液位传感器和所述水泵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液位传感器检测到的液位高度大于预设高度阈值时,控制所述水泵开启。
17.根据本公开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空调系统。
1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冷凝水收集盒能够收集和存储在蒸发器表面形成的冷凝水,由于至少部分换热管设置在冷凝水收集盒中,从冷凝器芯体的第一制冷剂出口流出的制冷剂能够流入换热管,并在换热管中与冷凝水进行热量交换,制冷剂向冷凝水放热,从而使换热管的第二制冷剂出口流出的制冷剂的温度低于从冷凝器芯体的第一制冷剂出口流出的制冷剂的温度,即,从换热管的第二制冷剂出口流出的制冷剂的过冷度大于从冷凝器芯体的第一制冷剂出口流出的制冷剂的过冷度,这样,当从换热管的第二制冷剂出口流出的制冷剂进入蒸发器时能够吸收更多的热量,提高蒸发器的制冷效果和制冷效率。也就是说,通过设置冷凝水收集盒和换热管,能够利用冷凝水的冷量对已经在冷凝器芯体处放热过的制冷剂进行进一步地冷却降温,提高制冷剂的过冷度,从而在本公开提供的冷凝器应用于空调系统时,能够提高空调系统在高温环境下的制冷效果。
19.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0.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21.图1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凝器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空调系统中各结构的连接示意图。
23.附图标记说明
24.1冷凝器;11冷凝器芯体;111第一集流管;112扁管;113第二集流管;2换热管;21制冷剂入口;22第二制冷剂出口;23顶部;3冷凝水收集盒;31第一冷凝水入口;32第一冷凝水出口;33底壁;321底部;4蒸发器;5集水盒;6水泵;7液位传感器;8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26.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指冷凝器正常工作状态为基准进行定义的,具体在附图中,“内、外”是指相应结构或部件轮廓的内、外。
27.参考图1

2中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冷凝器1,包括:
28.冷凝器芯体11,冷凝器芯体11上形成有第一制冷剂出口;
29.换热管2,换热管2上形成有制冷剂入口21和第二制冷剂出口22,第一制冷剂出口与制冷剂入口21连接;
30.冷凝水收集盒3,冷凝水收集盒3上形成有第一冷凝水入口31,第一冷凝水入口31用于供蒸发器4表面形成的冷凝水流入冷凝水收集盒3内,至少部分换热管2设置在冷凝水收集盒3内,以使换热管2内的制冷剂与冷凝水收集盒3内的冷凝水进行热量交换。
31.这里,冷凝器芯体11指的是冷凝器1中使制冷剂与外界大气进行热量交换的部件,第一制冷剂出口流出的制冷剂为在冷凝器芯体11中与外界大气进行热量交换后的制冷剂。
3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冷凝水收集盒3能够收集和存储在蒸发器4表面形成的冷凝水,由于至少部分换热管2设置在冷凝水收集盒中,从冷凝器芯体11的第一制冷剂出口流出的制冷剂能够流入换热管2,并在换热管2中与冷凝水进行热量交换,制冷剂向冷凝水放热,从而使换热管2的第二制冷剂出口22流出的制冷剂的温度低于从冷凝器芯体11的第一制冷剂出口流出的制冷剂的温度,即,从换热管2的第二制冷剂出口22流出的制冷剂的过冷度大于从冷凝器芯体11的第一制冷剂出口流出的制冷剂的过冷度,这样,当从换热管2的第二制冷剂出口22流出的制冷剂进入蒸发器4时能够吸收更多的热量,提高蒸发器4的制冷效果和制冷效率。也就是说,通过设置冷凝水收集盒3和换热管2,能够利用冷凝水的冷量对已经在冷凝器芯体11处放热过的制冷剂进行进一步地冷却降温,提高制冷剂的过冷度,从而在本公开提供的冷凝器1应用于空调系统时,能够提高空调系统在高温环境下的制冷效果。
3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提供的冷凝器1应用于空调系统中时,冷凝器1可以为室外冷凝器,对于冷凝器1为室外冷凝器的应用场景而言,换热管2的第二制冷剂出口22可以与压缩机的入口连接;冷凝器1也可以为室内冷凝器,对于冷凝器1为室内冷凝器的应用场景而言,换热管2的第二制冷剂出口22可以经由膨胀阀与室外换热器连接,本公开对冷凝器1的具体应用场景以及换热管2的第二制冷剂出口22所连接的具体设备不作限定。
34.可选地,如图1所示,冷凝水收集盒3上形成有第一冷凝水出口32,第一冷凝水出口32位于冷凝水收集盒3的底壁33的上方,第一冷凝水出口32与冷凝水收集盒3的底壁33之间具有间隙。也就是说,冷凝水收集盒3内的冷凝水可以通过第一冷凝水入口31流入,通过第一冷凝水出口32流出,从而实现冷凝水在冷凝水收集盒3内的流动,使得冷凝水收集盒3内的冷凝水一直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温度范围内,从而更有利于提高制冷剂的过冷度。并且,由于第一冷凝水出口32位于冷凝水收集盒3的底壁33的上方,第一冷凝水出口32与冷凝水收集盒3的底壁33之间具有间隙,这样,在冷凝水进入冷凝水收集盒3时,冷凝水的液位高度需要与第一冷凝水出口32齐平才能从第一冷凝水出口32流出,从而可以使流入冷凝水收集盒3的冷凝水可以在冷凝水收集盒3中具有一定的液位高度,即保证冷凝水收集盒3内始终具有一定量的冷凝水存在,使冷凝水能够与换热管2中的制冷剂进行热量交换,而不是直接流出冷凝水收集盒3。
35.可选地,如图1所示,位于冷凝水收集盒3内的换热管2的顶部23与冷凝水收集盒3
的底壁33之间的距离d1小于第一冷凝水出口32的底部321与冷凝水收集盒3的底壁33之间距离d2。也就是说,只有当冷凝水的淹没换热管2后才能够从第一冷凝水出口32流出冷凝水收集盒3,这样的话,可以保证换热管2是完全浸没在冷凝水收集盒3中的冷凝水内的,从而提高换热管2内的制冷剂与冷凝水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果。
36.可选地,如图1所示,第一冷凝水入口31位于冷凝水收集盒3的底壁33的上方,第一冷凝水入口31与冷凝水收集盒3的底壁33之间的距离d3大于第一冷凝水出口32与冷凝水收集盒3的底壁33之间距离d2。冷凝水在冷凝水收集盒3内流动的过程中,冷凝水收集盒3内的冷凝水的水位一直保持与冷凝水出口平齐或者低于冷凝水出口的状态,因此冷凝水的水位也是一直低于冷凝水入口31的高度的,这样,可以避免冷凝水收集盒3内的冷凝水倒流至冷凝水入口31中。
37.可选地,如图1所示,位于冷凝水收集盒3内的换热管2的外表面与冷凝水收集盒3的内表面之间具有间隙,即,换热管2悬空在冷凝水收集盒3内,换热管2的外表面不与冷凝水收集盒3的内表面接触。这样,可以提高换热管2内的制冷剂与冷凝水的接触面积,提高冷凝水对制冷剂的冷却效果及冷却效率,避免因换热管2的外表面与冷凝水收集盒3的内表面接触而导致该接触部位没有冷凝水流过。
38.根据冷凝器1的安装环境,冷凝水收集盒3可以连接于冷凝器芯体11以与冷凝器芯体11构成一个整体结构,从而便于冷凝器1的安装,冷凝水收集盒3也可以不连接于冷凝器芯体11,即,冷凝水收集盒3与冷凝器芯体11分别单独进行安装。对于冷凝水收集盒3连接于冷凝器芯体11的实施例而言,冷凝水收集3可以连接于冷凝器芯体11的任意位置。
39.本公开提供的冷凝器1可以为任意类型的冷凝器1,例如,冷凝器1可以为微通道冷凝器,对于冷凝器1为微通道冷凝器的实施例而言,在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冷凝器芯体1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集流管111、第二集流管113以及多个扁管112,每个扁管112的第一端与第一集流管111连通,每个扁管112的第二端与第二集流管113连通,扁管112内的制冷剂从扁管112的第一端朝向扁管112的第二端流动,第一制冷剂出口形成在第二集流管113上,冷凝水收集盒3连接于第二集流管113。在该实施方式中,制冷剂在扁管112内流动的过程中向外界大气放热,从多个扁管112的第二端流出的制冷剂在第二集流管113中汇流,然后从第二集流管113流入换热管2,并在换热管2中向冷凝水收集盒3内的冷凝水再次放热。
40.本公开提供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冷凝器芯体1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集流管111和多个扁管112,换热管为第二集流管113,每个扁管112的第一端与第一集流管111连通,每个扁管112的第二端与第二集流管113连通,扁管112内的制冷剂从扁管112的第一端朝向扁管112的第二端流动,第一制冷剂出口为扁管112的第二端,冷凝水收集盒3连接于第二集流管113并罩设在第二集流管113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制冷剂在扁管112内流动的过程中向外界大气放热,从多个扁管112的第二端流出的制冷剂在第二集流管113中汇流,由于冷凝水收集盒3连接于第二集流管113并罩设在第二集流管113外,制冷剂在第二集流管113内向冷凝水收集盒3内的冷凝水再次放热。
41.冷凝器1还可以为翅片管冷凝器,对于冷凝器1为翅片管冷凝器的实施例而言,冷凝器芯体11包括基管和设置在基管上的翅片,基管用于供制冷剂流过并使制冷剂与外界大气进行热量交换,冷凝器芯体11的第一制冷剂出口为基管的出口,也就是说,制冷剂先在基
管中与外界大气进行热量交换后再流入换热管2。这里,基管可以为圆管、扁平管、椭圆管等。
42.根据本公开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如图2所示,包括蒸发器4、集水盒5和如上的冷凝器1,集水盒5用于收集从蒸发器4上滴落的冷凝水,集水盒5上形成有第二冷凝水出口,第二冷凝水出口与冷凝器1的第一冷凝水入口31连通。集水盒5可以先收集蒸发器4上的冷凝水,从而使冷凝水能够流入冷凝器1的冷凝水收集盒3中,利用蒸发器4上产生的冷凝水的冷量对换热管2中的制冷剂进行冷却降温,提高从冷凝器1流出的制冷剂的过冷度,从而提高空调系统在高温环境下的制冷效果。这里,集水盒5可以是设置在蒸发器4下方的能够接住从蒸发器4处滴落的冷凝水的集水结构,也可以是罩设在蒸发器4外的蒸发箱。对于集水盒为罩设在蒸发器4外的蒸发箱的实施例而言,由于蒸发箱罩设在蒸发器4外,从蒸发器4上滴落的冷凝水可以滴落到蒸发箱的箱底上。
43.可选地,为便于将集水盒5中的冷凝水输送至冷凝器1的冷凝水收集盒中,空调系统还包括水泵6,第二冷凝水出口通过水泵6与冷凝器1的第一冷凝水入口31连通。水泵6用于将集水盒5内收集到的冷凝水泵送到冷凝水收集盒3内。
44.可选地,空调系统还可以包括液位传感器7和控制器8,液位传感器7设置在集水盒5内,并用于检测集水盒5内的冷凝水的液位高度,控制器8与液位传感器7和水泵6电连接,控制器8用于在液位传感器7检测到的液位高度大于预设高度阈值时,控制水泵6开启。这样,当蒸发器4内产生的冷凝水的量较少时,即液位传感器7所检测到的液位高度小于预设高度阈值,此时水泵6不开启,当液位传感器7所检测到的液位高度大于预设高度阈值时,控制器8控制水泵6开启,水泵6将集水盒5内的冷凝水泵6入到冷凝水收集盒3内,在整个过程中,水泵6不需要一直开启,可以降低水泵6的耗能,并且,可以避免集水盒5中的冷凝水因液位过高而从集水盒5内渗出,流到车辆的乘员舱中。
45.根据本公开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的空调系统。
46.并具有其全部的有益效果,本公开在此不作赘述。
47.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48.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49.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

  • 日榜
  • 周榜
  • 月榜